如果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一举拿下赵国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如果是赵国赢了,那它能一统六国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过秦论》中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六国论》中又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可见,秦国和六国不管从发展规划、态度和理念上都是有着巨大差距的。秦国多少代君王的接力,想的是秦国的持续富强。

六国呢?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当然,六国也曾有过杰出君王,但齐桓公也只不过想当个老大,带着其他诸侯国“尊王攘夷”、“楚庄王能耐大一点,他去找周王室问了鼎,可他趁着楚国强大也没想起来和秦一样去统一天下啊。

赵国本弱,胡服骑射后终于有了一战之力,但赵国真的没有吞并天下的能力和雄心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相对于齐国的富庶、楚国的沃野千里和彪悍战力、魏国的李俚变法和魏霸西河。赵国即便对比其他六国也没有任何优势,甚至于还要靠齐国“围魏救赵”去救。历史上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真的是数次兵临城下。但凡有一次失守,战国七雄也就没了赵国什么事了。

这样弱赵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赵武灵王时期,在他的主持之下,赵国开始慢慢崛起。但赵国的快速进步也是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换句话说,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才刚刚够得上“战国七雄”之名。然而,伴随着赵武灵王被亲儿子饿死,赵国又险些分裂……

好在后面有了廉颇、李牧、赵奢、蔺相如等一系列文臣武将为赵国保驾护航,这才站稳脚跟,和秦国真正有了一战之力。

但赵国的短期崛起只是昙花一现,他真的没有秦国那样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从历史文献上看,赵国君王太过猜忌,比如逼走廉颇、逼死李牧。所以,即便长平侥幸获胜,赵国也只能当第二齐国和齐桓公,学着“尊王攘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注定会东山再起,大概率地继续实现一统六国的大业。

赵国不占地利且君王多疑,即便长平之战侥幸获胜,也难以一统六国

前边说过了,秦赵的长平之战多少有点矬子里拔将军的嫌疑。

长平之战时,楚国刚刚被秦国打趴下,而齐国经济相当富庶,在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持续推进下,根本不愿意插手秦国与其他五国的事端。所以,秦国的假想敌自然会挑到六国中当时排行第三的赵国身上来。

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的起义是什么?对,上党郡。

秦国当时并没有出入北方的战略要地,是韩国把上党郡献给秦国息事宁人。然而,在多方势力的持续发酵下,韩国直接把上党郡转送给了赵国祸水东引。秦赵长平之战的起因,正是于此。

赵国这次多少有些得意忘形,去收了韩国的一块飞地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哎,风停了、雨晴了。赵国觉得自己又行了。

赵国作战思维过于单一,统一六国或成泡影

廉颇是骑兵将领、李牧是骑兵将领、赵奢是骑兵将领、就连赵括都是骑兵将领。面对装备了新式兵器(韩国冶炼技术制造的青铜器)的秦军,几乎遇到天敌。没有办法发挥兵种的最大实力。

你说骑兵如何去强攻秦国的方阵和箭阵,又如何能够守得了城。

战国大战多为车战,一辆战车被称为一乘,所以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加上赵国是从胡服骑射后开始崛起。所以赵国的作战思维基本都是马和骑兵。

一句话,面对秦军的战阵都已经是天克。别说马匹不好行走的楚国湿地和淤泥了,遇到其他地形依旧难以取得优势。

综上所述,即便长平之战赵国获胜,历史的走向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结论,赵国即便赢了也得不了天下!三点原因:

体制不是秦国对手。这是根本原因,到了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都在求变,不变必然被灭,变了可以图强。但各国的变法区别则很大。以魏国、楚国为代表的是表面变,内里不变;赵国则是军事变,政治不变;韩国是变不变都一样,太小了。

而秦国是变法最早也最彻底的:商鞅变法从政治到经济都给秦国带来根本性变化,一举使其由边陲小邦变成耕战一体的怪兽。综合国力碾压关东六国。

其二,赵国本身的问题也很多,政治不统一就是顽固结症。平原君的权力几乎与国君相当,政治军事经济多成二元结构,不利于统一号令,关键时候容易出问题。

其三,赵国的天生缺陷——四战之地,强邻环视,不利于做大。北有匈奴,东有齐国,南有魏国,西面还有巨无霸的秦国,那一面都不是省油的灯。这种地缘结构注定赵国难以做大,又无秦国函谷关那样的天下奇险做屏障,稍微强大一点就会被群殴。

此外,长平之战赵国就算侥幸胜了,那肯定也是险胜,国内元气几乎伤逝殆尽。剩下的东方五国哪一个不是见利忘义的主,面对他们就像瘦弱的狮子面对一群饥饿的豺狗,弄不好结局比秦国还惨!

所以天下归秦是客观必然,赵迷们就别想太多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如果是赵国赢了,那赵国也不能一统六国,最多也就推迟被秦国吞并的时间。

1、长平之战之前,经过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使秦国的国力远超韩国、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六国只有联合才能抗衡秦国,单独一国都无力对付秦国。当时的赵国也处于守势,秦国处于攻势。赵国即使赢了长平之战,暂时接收了上党郡,秦国还有能力继续组织军队进攻赵国,所以赵国即使赢了长平之战最多也就推迟一段时间被秦国吞并。

2、秦国在制度上也领先于韩国、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六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其他国家更彻底,商鞅变法比之前的魏国李悝变法和楚国吴起变法的力度大得多,其中对提高国力影响的变法措施有:

改革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改革军功奖励制度和爵位制度,商鞅设计的军功奖励制度和爵位制度简单粗暴,简单地说就是“数人头”,虽然这制度非常不人道,但是它最大限度激发了秦国士兵的作战积极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国士兵比同期的其他六国士兵更加拼命,秦国人送子弟上战场是要求他们多杀敌为家里争取到更多田地,其他国家的人送子弟上战场是担心子弟回不来了,秦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上战场的积极性完全不一样,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是超过其他六国军队的;

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增强了国君和中央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地方的权力;

推行小家庭制度,如果一户人家两个儿子或者两个以上儿子到了分户年龄没有分户,就要翻倍征税,这项措施使秦国的户数增加,从而国家税源、徭役人数、兵源都增加了。

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曾经让赵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北面可以抵御匈奴,跟其他诸侯国的交战也是胜多负少。

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也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他重用平原君、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当时赵国国力虽然已经比不上秦国,但是赵国自保还是可以的。在长平之战十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70年,秦国就曾经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赵国名将赵奢率军击溃来犯的秦军。

赵惠文王在公元前266年薨逝,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的能力就远不如祖父和父亲了。

秦国在公元前270年进攻赵国受挫之后就改变了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先进攻邻国,跟不接壤的诸侯国先搞好关系结盟,一起蚕食邻国。毕竟打下不接壤的国家的土地,管理起来也麻烦,守起来也不容易,还是打下邻国的土地比较实惠。

因为赵国当时跟秦国还隔着韩国,所以赵国还不是秦国短期攻击目标。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韩桓惠王非常害怕,派人向秦国求和,愿意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他带领百姓向赵国投诚。在接不接受上党郡的问题上,赵孝成王的大臣们有不同意见,平阳君觉得接受上党郡会引火烧身;平原君认为发动战争夺取一座城池都异常艰难,上党郡十七座城池送上门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赵孝成王也是非常想得到上党郡,他也不知道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就决定接收上党郡。

赵孝成王的行为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国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岂能善罢甘休!

公元前261年,秦国继续进攻韩国,震慑韩国,防止韩赵联合。公元前260年,秦国用武力从赵国手里夺取了上党郡,并进军赵国长平。

秦赵两军交战初期,赵军明显处于弱势,节节败退,长平本来的守将廉颇准确估计了双发的实力,他采取坚守拖住秦军。

赵孝成王又犯错了,在大臣们的不同意见中选择了错误的意见:派人去秦国求和。很明显,当时选择跟其他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才是正确的意见。

秦国热情款待赵国使节,既麻痹了赵国君臣,又让其他诸侯国看到秦赵已和好,其他诸侯国就不会跟赵国联合对抗秦国了。

秦国又派人到赵国散布消息: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孝成王早已不满意廉颇的战绩,加上他真相信了秦国散布的消息,他就让赵括代替廉颇去长平统兵。

因为赵括最怕白起,所以秦昭襄王派白起去当主帅。

赵括主动出击,中了白起的计,赵军主力追击秦军被围困一个半月,赵括也战si。投降的赵军绝大部分被秦军活埋。

长平之战的战果更多地体现了赵孝成王跟秦昭襄王的能力和眼光的差距,赵国和秦国国力的差距。

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赵国国力从此一蹶不振。

其他网友回答

六国都是败在当家的大王手里,秦国胜在秦穆公之后每一任大王都能英明果断,倾国生的并不秦军这个环节,史书里讲秦军有多么的善战,其实史书可信度为零,很简单一点,自长平之后,秦国居然没有攻破奄奄一息的赵国邯郸,赵国在青壮皆失的情况下,还能大败十万秦军,这就说明,败的不是敌人,是自己打自己玩死了,敌人只是方了把火而已,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李唐的虎闹关,宋朝的燕云十六州之战,金国的野狐岭,清朝的入关之战,一片石之战,往往都当家人把一把好牌给打废了,还冤敌人太强大,[呲牙][呲牙]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即便是赵国赢了,它也是无法一统六国。

可以说即便没有三家分晋,当时也能堪比齐国、楚国、秦国的晋国同样也统一不了六国。

简单说,赵魏韩三个诸侯国的势力范围框架大都在河南、山西与河北一带,虽然属于华夏民族最早开发建设的富庶之地,但所处 局势十分尴尬,因为它们被拥有西北陕地和西南蜀地的秦国、拥有华南半壁江山的楚国、拥有山东等地的齐国和东北辽地的燕国给团团围住,更别提一直在壮大成长的匈奴等游牧部落。

直白说,这三家就是包子里头的包子馅。

无论秦、齐国、楚国,甚至燕国的攻击无非就是从哪个角度下口而已,但包子馅是根本没有选择下口的命。

曾经有一个叫魏国的包子馅,它不认命,希望先把叫韩和魏的包子馅吃了,或者吃叫做秦、楚、齐的包子皮,结果呢,简简单单的围魏救赵便让它不得不认命。

命运对魏国是注定的,对同样属于包子馅命运的赵国也是一样的。

因此,长平之战的失败,对秦国而言,顶多就是包子馅太硬,磕坏了牙,但对赵国而言,那就是包子馅被人咬了一大口,剩下不多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