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民国军阀张勋为什么敢逆潮流复辟清廷?
优质回答:
在北洋政府时期,最大闹剧就是军阀张勋复辟,以至于当时北京城里的老太太都知道,花两个大子就能买个文物过几天好换钱。但问题是张勋也不是傻子,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但为何会做出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愚蠢的事情。
在1917年7月,民国官拜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辫帅张勋,以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争的名义,率领4000多辫子兵进驻北京,驱逐了黎元洪,段祺瑞猝不及防之下逃亡天津。随即,63岁的张勋把已经在故纸堆里,和出土文物一样溥仪找了出来,已经退位5年的清朝废帝溥仪重新扶上帝位二次“登基”。大清复国了。史称张勋复辟。张勋复辟前后只有12天。就被段祺瑞率领的各省讨逆军打败。成就了段祺瑞再造共和的“美名”。但问题是为张勋为何对大清忠心耿耿,原因何在?
张勋(1854年-1923年),原名张和,字少轩、北洋军阀势力之一。属于小军阀。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官。在清末任江南提督(三品武官)、张勋任过慈禧和光绪的御前侍卫。参加过甲午战争。凭军功当上了参将。参加了甲午战争,后在袁世凯手下担任过管带,随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在宣统元年(1909年),张勋任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十足的封疆大吏。但张勋的前程是袁世凯的给的,不是溥仪这个娃娃给的。但令人意外的是,张勋感恩带德的却是大清而非袁慰亭。为表忠诚清廷,张勋及所部的军队都留着大辫子。即便是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张勋所部依旧留着发辫。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张勋被封为一等公。张勋坚辞不受,并大骂袁世凯是乱臣贼子。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上了总统,但实权在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手里。后来由于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发生府院之争。张勋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可以借机策划复辟大清。
由于黎元洪手中无兵,而此时张勋主动投诚。黎元洪立即让张勋带兵入京,(有点董卓入关的意思)。结果却是张勋赶走黎元洪,段祺瑞。溥仪“复位”了。大清复国了。张勋复辟无疑是开历史倒车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他一生政治的巅峰。也是最高潮的“表演”。(在清史稿,张勋康有为合传)。赵尔巽(清史稿总撰)评价张勋:“勋亢爽好客,待士卒有恩。11岁的溥仪任命张勋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晋封为忠勇亲王。这是自吴三桂之后再次汉人封王。可惜不合法,而实在是有些搞笑。但张勋却自鸣得意的很。溥仪曾在晚年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溥仪回忆道,如果张勋没有胡子,很像太监。如果张勋得知真相,不知道作何感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遗老遗少们和张勋居然要溥仪赐死黎元洪,原因是黎元洪是乱臣贼子,请皇上马上赐他自尽吧!溥仪虽然只有11岁,也算有点政治头脑,对此说道:我刚复位,就赐他自尽,这不好,前朝(指北洋政府)优待过我。我也应该优待他们,溥仪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而黎元洪在他人帮助下,带着总统印玺跑到日本公使馆避难。此时回过神的段祺瑞带兵“讨逆”张勋。张勋辫子兵不经打。前后不过12天就二次“亡国”。段祺瑞的大兵入城以后到处到缉拿辫子兵,然后就是剪辫子,美其名曰“割发代首”。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张勋从此不问政事。居住天津做了富家翁,后来溥仪也避难于天津,张勋对溥仪依旧恭敬如初。
张勋复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在北洋军阀实力不大,如果他是实力最大的军阀肯定不会傻傻地闹复辟。再就是他本人有点“特殊”无法容融入北洋核心一系。被新时代圈子所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张勋才做出了复辟的愚蠢的的举动。因为开历史倒车是必然要失败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1917年的6月,此时距离清王朝覆灭已经过去了五年时光,但紫禁城内,依然保持着清朝那一套,仿佛隔绝于整个世界。那天,废帝溥仪正在吃饭,突然,老师陈宝琛,郑孝胥等人急慌慌的走了进来,一进来,扑通跪在了地上,嘴里大呼:“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呐!天不绝我大清啊!”溥仪一脸的疑惑,陈宝琛说道:“皇上,长江巡阅使张勋将军特来拥护皇上恢复大清祖业!”陈宝琛说的眼泪横流,溥仪一听,手中的筷子瞬间滑落,掉在了地上。“这是真的吗?民国,民国那边会同意吗?”溥仪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这是天命所归,张勋将军如今是十三省督军总盟主,现在天下归心大清啊!”陈宝琛慌忙的像溥仪解释道。
7月1号,在张勋的主导下,以张勋,康有为,王士珍等人为首的复辟势力在养心殿拥护溥仪第二次登上了帝位。随后,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12天后,溥仪黯然再次退位。这场复辟闹剧像流星一般划过。
少年溥仪
在中国所有有识之士都拥护共和的时代,张勋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拥护清帝复辟?他为何有这样的底气?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大清王朝的死忠
今天,我们有些人追星,有些人追球队,凡此种种,我们都说自己是某某的死忠。而张勋,就是大清王朝的死忠。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他也一直忠于大清王朝。
“辫子帅”张勋剧照
张勋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下级军官,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张勋前来投奔,随后一路平步青云,到宣统年间,张勋已经做到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没两年,清朝覆灭,张勋为了表示对大清王朝的忠心,誓死不剪辫子,也不允许手下将士剪辫子。因此,在当时人们称呼张勋为“辫子帅”,称他手下的将士为“辫子军”。这些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清王朝复辟的急先锋。
二.府院之争一嘴毛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去世后,黎元洪成了大总统,段祺瑞成了国务院总理,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段祺瑞手中。此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二人因为是否对德宣战产生分歧。为了增强各自的实力,这两人都想拉拢实力不俗的张勋,来干掉对方,但是,正当这两位狗咬狗一嘴毛时,张勋却另有一番打算。
府院之争的核心人物——黎元洪与段祺瑞
同年,张勋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拉拢其他地方军阀势力,为清帝复辟积攒力量,竟成了十三省督军总盟主。1917年五月,此时的黎元洪与段祺瑞二人已经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了,张勋趁机率军北上,并乘势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黎元洪被迫下野,张勋控制了北京,并通过满清遗老遗少告知溥仪复辟消息,也就是我们开头的那一幕。
三.是非成败转头空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当张勋志得意满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陷入了一场阴谋之中,而这场阴谋的幕后主使,就是他北洋的兄弟——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并赶走黎元洪之后,段祺瑞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护法运动”并声势日大,段祺瑞趁机组织“讨逆军”,挥师进京,与张勋作战。
“护法运动”示意图
7月12日,张勋的五千辫子军在北京城被段祺瑞击溃,张勋也被迫逃到荷兰使馆去了,一场可笑的复辟闹剧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草草落幕。复辟失败后,张勋远离官场,专心实业,再不问政事,一直到1923年因病逝世。
结语:
张勋一生都是大清王朝的忠实有狗,一直在为清王朝而努力,当他发现机会时,他试图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历史的倒退。他妄图通过调解“府院之争”来进行复辟美梦,却没想到自己也是别人利用的一颗棋子,可悲,可叹啊!
其他网友回答
在民国建立之初,不论总统制或是内阁制,在当时都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仅仅是在封建的徒弟上根植了一个“共和”的理念,有其名而无其实,可以对抗帝制的复辟,却不足以对抗内保部的矛盾。
如此一来,那些“共和”理念十分有限的政客和军阀们,对于日和正确地运用和行驶“共和”这一招牌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张勋复辟之前的府院之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917年初,围绕所谓“对德参战”问题,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展开“府院之争”。段祺瑞无视黎元洪的存在,在北京召开军事会议,通过对德宣战案,还派出便衣警察包围国会,殴打议员,用暴力手段迫使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黎元洪则坚持主张对德“保持中立”,议员停止讨论对德宣战案,府院矛盾加剧。
议员由于看不惯段祺瑞的蛮横作风,纷纷倒向支持黎元洪。在国会支持下,黎元洪于6月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段祺瑞则跑到天津,指使皖系的督军们宣布“独立”并于6月2日在天津成立独立各省的“总参谋处”,以对抗北京政府。段祺瑞的这一行动使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处于瘫痪状态。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张勋在整个时候跑出来调停。黎、段双方都想借助张勋的力量使对方屈服。张勋在徐州连续召开四次会议,被推举为十三省区联合会的“盟主”,一时间,张勋的身价暴涨。张勋有了调停的资本,于是在黎、段之间左右逢源,为其复辟活动积极创造机会。
他对黎元洪说愿意助他除去段祺瑞;同时又对段祺瑞表示同意解散国会,推到总统。张勋对黎、段双方的承诺,都是建立在支持清帝复辟这一前提下的。黎、段二人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在不同程度上答应默许了张勋的要求。这样一来,张勋复辟的条件就成熟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确实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选择。然而问题在于,中国毕竟有着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历史,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尚不具备民主共和的知识和经验。
“我国辛亥革命之时,人民基于情感,但除种族障碍,未计政治进行,仓促制定共和政体,国情适否,不及三思。深明之士,明知隐患方长,而委曲附从,以免一时危亡之祸。”
然此等共和成立太突然,并未听国民之自由研究,而以少数人之武力成之,这其实跟法国大革命的情况很相似。(法国不也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徘徊了很久很久……)
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当时的情形而言,于历史及民俗、民情有很多不适的地方。将来是否能维持永久,如果不能维持,将又会有什么祸乱,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天子一旦从人们心目中消失,中国的政治生活无可避免地乱了套。
中国社会的封建传统延续了2000多年,根深蒂固,鸦片战争后,虽然经历许多次的反封建斗争,但这些斗争只能局部动摇和削弱封建势力,却不足以将其摧毁。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不彻底的资产积极革命,虽然摧毁了封建帝制,但中国社会内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并未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而消失,各种封建主义思潮仍然大行其道,流毒甚广,其中最明显的代表,当数清朝的封建遗老们。
张勋拥清室进行复辟活动,除了其本人的忠君思想和守旧理念外,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前遗老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复辟之事,“进有万全,退无一是;进有不世之功,退有不测之祸。孰得孰失,不带智者而决矣。”
他们主张现在就应该竖起龙旗,实行复辟,使海内外的忠君之士,望风而起,这样必然天旋地转,复辟之事在旦夕之间就能成功。因此,他们加紧鼓动张勋,并大造声势,以期利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社会动荡的有利条件,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重建大清帝国的美梦。
南北军阀的默认和支持,是张勋复辟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不难想象,在军阀林立的中国,张勋带着仅有的几千人涌入北京,扶持溥仪进行复辟活动,公然推翻共和体制,没有大大小小的军阀们默认和暗中支持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正是因为大小军阀心怀鬼胎,才给张勋的复辟活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张勋复辟是中国 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复辟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势力的举旗,北洋军阀集团拍戏之间的分化也更加明显。随着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矛盾的加剧,使民国成立以来的“府院之争 ”、“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等争执最终兵戎相见,演化为赤裸裸的军事实力的较量。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醉观沧海”,我来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
关羽民国军阀张勋为什么敢逆潮流复辟清朝,我认为作为保皇派的代表,他在那个年代,逆着潮流,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历史就是这样,后人以后人的眼光,再去回顾历史上的人物以及时间,总会出现偏差。
我认为“张勋复辟”事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就大致可以看出原因。
首先: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1917年,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府院之争”。当时的列强中,日本国支持总理段祺瑞,而总统黎元洪则深受美、英等国的支持。他们各自率领的“总府”和“总理府”两派之间,矛盾重重,最后在黎元洪宣布免去段祺瑞总理之职的时候,段祺瑞也不甘示弱,宣布各省督军各自独立。
于是,此时坐山观虎斗,时任当时安徽督军的张勋,在收到黎元洪的电召后,立即组织整理起一支约5000多人的辫子军,挺进京城,名为调节总统府及总理府之间的矛盾,实则打起了自己的算盘。而因为当时段祺瑞和黎元洪两派,都想取得他的支持,也就默认他的辫子军进京了。
所以,假借调节两方势力,张勋在双方的默认下,大摇大摆的进了城。进程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去做调停事宜,而是秘密接触了以康有为作代表的保皇党和一些清朝皇族余党,并告知他们自己进城的真实目的是恢复清朝统治,把以备废掉的傅仪皇帝重新扶上皇位。
于是,一夜之间,这些辫子军,趁着夜色到处插满龙旗,张勋自己也是穿上了黄马褂,在7月1日凌晨,宣布恢复清朝皇帝,并向傅仪皇帝行跪拜礼。此时,醒悟过来张勋真实目的的,段祺瑞和黎元洪都很愤怒。尤其是段祺瑞,他立即在全国组织起了,讨逆军,向京城进发。也许是辫子军战斗力太差,在和讨逆军一交手,立马就溃败了。于是,这样一场红红利的复辟就结束了,此时仅仅又当了12天皇帝的傅仪又不得不退位。此后,段祺瑞,成为了最大的掌权者。
由上可以看出,张勋本身是一个坚定的保皇党,在面对府院之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以及大清的机会来了。于是,他靠着,两面三刀,浑水摸鱼,摸进了皇宫,并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扶植傅仪重登皇位。他是在抓机会,想着木已成舟,再加上有康有为等保皇派势力的支持,万一成功了,自己就是大功臣。
说白了,他就是在“赌”,一旦赌成功,就位极人臣。
其次:赢的概率
张勋之所以,敢在全国都处在革命的浪潮的时候,逆流而上去复辟清廷,看起来是有一种鸡蛋碰石头的感觉。其实,仔细看下来,也不是没有赢的概率。当时,袁世凯已死,本来他可以掌控大局,在他死后,革命军各种地方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此时,并没有哪一方势力能够独挡一面。
而清朝,在几百年的统治,除了自己的满族势力、联姻的蒙古族势力以外,也有了很多的其他民族的拥护者,包括很多汉族。所以,当有一个势力站出来,公开拥护原来的皇帝,那么是会有很多支持者来支持的,如果说,这个人足够有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比如,他的辫子军,不是5000人,而是五万人,十五万人,那么,历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写。
总结:
因为当时,府院之争留出来的权利真空,所以张勋以为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妄图赌博一下,冲针清廷统治。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或许会不会是张勋和段祺瑞合伙上演的一出好戏,毕竟最后获利最大的就是段祺瑞。
其他网友回答
知恩图报,适应不了新秩序,封建礼节对其很享用,恢复旧制可使其更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