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优质回答:
历史啊现实
其他网友回答
原因很简单,比较好理解所谓“三杰”,是刘邦对三人的评价,并不是三人之间有什么交情。同理,三人应该效忠于汉王朝,为汉王朝的利益服务。
汉王朝平定天下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生产,休养民生。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对于此时的汉王朝来说,威胁远大于利益,更何况牵涉谋反。于私于公,张良都没有理由去帮韩信。
早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已经对韩信不满
当刘邦在荥阳苦苦抵挡项羽的时候,韩信受刘邦之命攻取齐地,不久韩信就攻取了齐国。当时的韩信实力雄厚,手握雄兵三十万,比刘邦、项羽的势力还大。此时的韩信渐渐显露了他的功利之心,写信找刘邦讨要齐王的封号。刘邦接到信后非常生气,一度要带兵去打韩信。张良苦苦相劝,刘邦才勉强封韩信为齐王。
后来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趁项羽回兵的时候,刘邦约韩信到固陵汇合,共同攻击项羽,但韩信没有来。刘邦独自面对项羽,结果被项羽打得大败。此时刘邦对韩信的愤怒应该到了极点,还是张良劝说刘邦,又封给韩信土地,韩信才带兵前来。
韩信的行为,不要说刘邦记恨,一向忠于刘邦,顾全大局的张良未必对韩信没有看法。
汉朝一统天下,韩信还不能安份
刘邦灭掉项羽后,在韩信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项羽的部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好,项羽兵败后投奔韩信。刘邦知道了,要韩信杀钟离昧,韩信不肯。
有人上书说韩信要谋反,刘邦带兵来擒韩信,韩信害怕了,赶紧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来见刘邦,刘邦赦了韩信的罪,带他回到长安做淮阴侯。
从这起韩信对刘邦起了怨恨之心,后来勾结陈豨,陈豨在外起兵造反,韩信趁刘邦带兵在外征讨的时候,在长安招集人马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事情败露,在萧何的谋划下,骗韩信入宫,被吕后所杀。
“三杰”是汉朝的三杰,不是韩信的三杰。所以当韩信反汉的时候,萧何设计,张良旁观完全在情理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韩信的横死,萧何的下狱,张良的隐退,反映了刘邦的阴暗的个性。一直以来,萧何和韩信被刘邦都不公平的对待。刘邦对张良的态度却一如既往,这恐怕是张良不寻常经历和进退有度的人生态度决定吧。
六国反秦第一人,刺秦是张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
张良生存的国家是韩国,韩国是秦国的邻家小妹。受秦国欺负得最厉害。战国七雄中,没有比韩国更能体会什么叫“马善被人骑,国弱被人欺”的道理。
张良的家人都是在韩国做官“五世相韩”,这样的代代相传,在战国十分罕见。秦国压着韩国打,韩国的申徒就是首先被欺负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张良的家人。所以,张良一家对秦国非常仇恨。这种仇恨是代代相传的。在张良年轻时,脾气不好。他们一家在韩国破灭时,历史书上说韩国是“韩王安请降”,韩王后来被杀时,韩国官吏跟着倒霉,张良一家被杀三百余人。 张良跑了才幸存下来,他已经要爆发了,家里死的人摆在那里他也不管,背了一包金银就出去找老师学习武艺,就是要杀秦始皇。 为韩国为家人报仇。六国被灭亡的宗室贵族都是这样的“待遇”,对秦始皇苦大仇深。
张良找到了老师,刻苦学习刺杀艺术。结果纠集一伙人埋伏在博浪沙差点把秦始皇砸死了。秦始皇自然是大怒。命令官吏在全国各地找,把全国搞得鸡飞狗跳。张良因此名声大噪。找得越凶,张良的名声越响亮。秦始皇这一折腾,反过来成就了张良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张良因此走遍天下,享受反秦义士第一人的名声。谁还敢对反秦英雄心里不服气?
刘邦对张良的称呼,反映出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他们的相当独立
张良在秦始皇势力达到顶峰的时刻刺杀他,行动已经完美,差点把秦始皇杀了。秦始皇在自己的权利之下,竟然找不出张良几个人来。说明秦朝下层的反秦情绪十分热烈。不然为什么找不出来呢?张良得到朋友们的帮助,藏在民间,说明民间的喜欢反秦人士,反秦势力不小。
秦末战争一爆发,张良马上带着几百人出来响应,要恢复韩国。这是张良自己的人马。但是,他的力量弱,去找别的势力支持,在半路上碰到刘邦。他们一起去找项梁。项梁给了他们各自的需要,张良回韩国辅佐他立起来的韩王成。这是张良自己的根据地和独立的活动范围。后来张良随刘邦入关,是韩王成把张良“借调”给刘邦。
这些关系,张良与刘邦是“主与客”的平等关系,不是君臣关系。而韩信,萧何与刘邦是君臣佐使关系。这是有区别的。
张良的理想就是恢复韩国。项羽刘邦打败秦朝后。项羽把韩王成杀于彭城。张良回到关中,刘邦已经出了汉中。刘邦善待张良,张良就一直留在刘邦身边。
他们之间的客气,刘邦对张良,只有一招呼,就是“子房,子房”地叫。从这个称呼里,听得出他们之间相对独立的味道。刘邦对其他的读书人 ,动不动就是破口大骂,把尿撒进儒生们的帽子里,把诸侯王魏豹骂得整死也不合作。刘邦这些恶劣根性,在张良面前说不出口。可见张良的人格魅力,让刘邦相形见绌,不敢撒泼。
张良不贪才,他把自己的财物拿出来给项伯,让项伯说服项羽把汉中给了刘邦。如果没有汉中,刘邦到了巴蜀几乎就出不来了,因为汉中是巴蜀地区的门户。
张良避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张良是韩信的知己。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张良知道韩信的才能。要说在关键时刻起作用,张良对韩信的提拔比萧何更大。萧何在汉中把韩信追了回来,求刘邦给韩信一个发挥作用的地方。刘邦给了韩信。萧何以后就少有与韩信往来了。到后来,吕后要整治韩信,萧何多少有些不够意思,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萧何对待朋友的故事说得清清楚楚。
刘邦在彭城之战后,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汉王你手下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只有韩信。不如让韩信去开辟北方战场。刘邦就让韩信去了代国赵国,并把这些地盘打下来了。
鸿沟条约后,是张良陈平怂恿刘邦追击项羽的。但是,在固陵被项羽反戈一击,刘邦动不了啦!刘邦让韩信,彭越发兵来 解围。两个家伙不来。张良说,把今后打败项羽的地盘分成三份,一个一份该来吧。开始发点老弱病残的兵来的彭越韩信,这回带大部队来了。刘邦能不恨吗?张良看透了这些人的贪得无厌,也明白了这是个什么后果。
韩信要做代理齐王,刘邦破口大骂,张良提醒刘邦,刘邦派张良到齐地立韩信为齐王。这些情况说明,韩信与张良的关系比较密切。往来也比较多。
有功劳,知进退。淡出权利中心,祸害就找不上门了
韩信被刘邦从齐王位上拉下来,成了楚王,又从楚王降成淮阴侯,闲着不用。以张良的聪明和对人性的认识,他认识到了刘邦要搞“家天下”了。这样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功臣成牺牲品。
刘邦当上皇帝后,娄敬劝告刘邦建都城于关中,张良支持娄敬,刘邦把都城长安建设在关中平原上。
韩王信被迁往马邑后,张良知道韩国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韩王信又被刘邦逼反,继而被杀,这是当初张良要复立的韩国的国王而且是刘邦自己承诺了的,但是刘邦反悔了。张良在混乱的权利斗争中,没有点明哲保身的本事是不可能的。在这期间,异姓王连刘邦女婿张敖都被下架了,就别说其他诸侯王。被逼反的诸侯们在北方勾结匈奴掀起连年的叛乱,刘邦亲自出征,淮阴侯韩信被萧何,吕后诛杀于长安。
刘邦想整治张良已经晚了,吕后保护着张良
吕后与戚夫人斗争,太子刘盈的位置岌岌可危 。张良被吕泽之劫持,不得已想了个“商山四皓”帮助了吕后渡过难关。却把戚夫人刘如意抛到另一种危险的境地。刘邦能没有想法吗?
张良保住了刘盈的地位,等于找了个新主子。张良对吕后母子有恩,在刘邦病重的时候,刘邦连樊哙都要杀的人,却奈何不了张良。从吕后问刘邦对于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这些丞相次序的安排,可以看得出,刘邦与张良的相对独立的个人位置关系。刘邦动不了张良,张良与吕后刘盈关系特殊,张良就一定会对刘盈吕后有用,这样的人,刘邦不会杀 也是杀不了的。
更何况张良次次对刘邦的帮助都是站在刘邦大业的基础上出发的。刘邦虽然有时不满,但是没有理由要害张良,更何况张良没有把柄落在刘邦之手。刘邦大病后,实际上是吕后把持住了未央宫。张良对吕后有大恩,吕后显然是保护张良了。
刘邦死后,吕后加封张良,张良不要,吕后说不要不行,人生一世,如白驹国隙,何必自己苦了自己。该吃就吃,该乐就乐,必须接受。张良不得已而接受了吕后的加封。
其他网友回答
最主要的原因,是韩信被杀,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张良参与其中,不会不知道。
?
理由:公元前196年,萧何邀请韩信入宫开会,因为韩信一直感恩萧何,所以就应约而去。结果,刚进宫内,就被吕后派人抓了起来,后来宫女用竹刀将其刺死。一代兵仙,如此死法,的确非常耻辱!
?
那么,韩信被杀是临时突发事件吗?显然不是,这事早有谋划!从陈豨叛乱时,韩信就身处危机之中了。这时,张良看不出刘邦吕后的心思吗?显然不会!然而,张良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
萧何帮助刘邦吕后除掉韩信之后,自身却陷入了一个大危机之中!原因很简单,萧何清正廉明,在百姓中威望越来越高!所以,这让刘邦非常担忧!后来,找了个由头,将萧何投入大牢之中!
?
以上就是我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望采纳!
?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张良知道,自己和韩信一样,用处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