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长应怎样教育好孩子

网友提问:

家长怎样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优质回答:

我是一位从教24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想围绕“最好”二字,稍微奔放点地回答您的问题:

 一、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

  1、最好的家

  上几天,一位清华学姐分享她的求学经历:

  她小学时看电视耽误了两年时间,后来妈妈悄悄把电视线弄坏。

  她妈妈说,幸亏当时家里没有智能手机,否则女儿就考不上清华了。

  最后女儿在绝对干净整洁的书桌上学习了好多年,陪伴她的主要是书。

  如果想孩子好,必须让孩子尽量远离电视、手机、电脑,用作学习除外,最好少玩或不玩游戏。

  2、最好的学区

  名校育人,一点没错。孩子进了好学区,成才的机率就大大提高,比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

  现在好的学区房很贵,家长尽力让孩子进自己能力所及的好学区。

 二、学习最好的方法

  1、跟随最好的教师

  名师出高徒。

  能追随顶尖老师学习,无疑是学生的幸运,成绩提高肯定快。

  如果没遇到,可以考虑转班、参加他的辅导班或线上课程。

  2、最好的APP和网站

  许多优秀的学习网站和提升成绩与技能的软件,可以让孩子尽早接触,那是知识的海洋、睿智的老师。

  也可以将相关教程,比如钢琴、书法、篮球、编程等,下载到U盘,插在电视上,给孩子每天课余时间学习。

 三、拥有最优秀的家长

  改变孩子,从改变家长开始。

  家长最好能做到了以下“八个字”:

  1、尊重

  善待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及时帮他们寻找“病因”,改正缺点。

  明白孩子的兴趣,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爱心

  在孩子病痛、受挫时给予关爱;在孩子取得成功时,不吝表扬。

  3、陪伴

  愿意每天陪孩子学习、亲子阅读,周末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去图书馆,陪他爬山、逛公园,陪他成长。

  4、人格

  家长应该是孩子人生最好的导师,用自己的好习惯影响孩子,用智慧引导孩子,用美德教育孩子。

 四、养成6个最好的习惯

  1、终生阅读

  教了24年的语文,发现个规律:成绩好的、最后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热爱阅读,并让他终生喜欢阅读,这是家长最功德无量的事。

  2、定计划

  学霸们分享他们的高效学习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定计划。

  比如一位学霸分享,如何将字典里的字背上来:在一般字典里有53个偏旁,他一天背5个偏旁的所有字,11天背完。

  有一位北大学霸,按计划把牛津高阶的整本词典全背了,英语成绩遥遥领先。

  可见订计划,坚持执行,学习效果是惊人的。

  3、自律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厉害的学霸都是勤奋自律的人。

  最近看到一位留英女博士,每天自学10小时,除了一只猫,就是书和平板。

  许多考研的人,从早上五点半起床,直播他一天艰苦的自学生活。

  优秀的人,大多是非常自律的人。

  4、细心

  孩子做完作业,考完试卷,家长千万不要马上帮孩子检查,这样他就会有依赖性。

  最好让孩子自己检查几遍,培养他细心的习惯。

  以前教过一个女生,非常勤奋,但是语文一考试就80多分。

  我分析了她的试卷,发现她非常粗心,有些基本知识都错了。

  后来,我有意培养她细心检查的习惯,渐渐地,成绩上来了。

  5、健身

  学习第二,健康第一。失去健康,何谈成绩?

  运动,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能吃苦。

  我们最好培养孩子一两项体育爱好,同时要想办法努力让孩子长高。

  最近看到一位博主,分享了他一年长20厘米的办法:每天用双手抓单杠悬空,累了就下来搓搓手,每天吊够一小时。

  他用这个方法吊了一年,长了20公分。他将方法分享给几个朋友,那几个朋友坚持吊,个子都长到了185公分以上。

  这个方法不知道适不适合所有人。我现在每天也让儿子学着做,最近好像长了一厘米。哈哈!

  6、行善

  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美德,必须从小的培养,渗透在点滴的小事中。

  现在出现不少“啃老族”,父母稍有“断供”,就变成可怕的“伤老族”,这些人都是小时候父母过于溺爱的产物。

  父母光追求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德行的进步!

  平时,我们要多带孩子做公益活动,让他们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既快乐了别人,也幸福了自己,说不定还让自己以后变得长寿呢!何乐而不为?  

 作者介绍:

老林,喜欢读书、教育、钢琴、编程、旅游、书法、软件、分享干货的博主。

  愿结交天下挚友,共创美好人生!

  谢谢大家的阅读与关注!

不知大家同不同意老林的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耐心陪伴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礼物。陪伴不是带着挑剔的眼神监管,而是用尊重和欣赏的眼光默默地陪伴,让孩子感觉不到家长刻意地为了陪伴而陪伴,比如孩子写作业时,悄悄地关闭电视和手机,家长拿一本书去认真阅读,既可提升自己,又能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当孩子沮丧时,紧紧地握着孩子的手,充满信心地望着他(她),还可以温柔地揽孩子入怀,轻轻地抚摸他(她)的脑袋,如果孩子哭了,及时递上纸巾,安静地等孩子平静,孩子想诉说时,就竖起耳朵,象领悟领导的指示一样,认真倾听,听完问:孩子,想听听我的观点吗?孩子想听时,就娓娓道来,孩子若说想安静一会儿,就说:好的,等你想说时再说。不过,无论发生什么,请坚信需要时爸爸妈妈一定会站在你身边。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家庭教育就是以家长为榜样引导孩子成长、成才、成人。

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意思是治理需要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开始;正直、公正,要求别人做到事情就必须自己先做到。家庭教育是家长以自身言行示范为榜样引领孩子前行的脚步、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指引方向,家庭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践行“三人行必有吾师”。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跟着父母做

家庭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它更像复印机。家长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则是那待印刷出来的复印件。如果期待得到“完美无瑕”的复印件,那么您最应该检查的就是原件是否符合您对“完美”的定义。孩子是天生通过模仿、借鉴学习的“专家”,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无时不刻饶有兴趣的从第一任老师【家长】那里学习各种生活行为习惯,继承并发扬父母关于世界真、善、美、丑的认知。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与家长日夜相伴的成长活动中不自觉的染上了家的色彩,这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根本来源。

家庭教育就是行为习惯教育。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生产、生活更有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长方式与众不同,那么就必须明白一点:童年所养成的成长习惯决定着人生的未来。孩子成长的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示范所承继的成长习惯,这些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个人的成长习性一旦养成,想要扭转、改变会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为困难。父母是孩子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启蒙老师,启蒙教育就是从培养孩子成长学习的行为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养成了乐观积极、勤奋好学的学习成长习惯,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促进孩子学习成长就是在孩子行为习惯上“逼”他们一把,引导他们养成好阅读、勤思考、爱探索、善合作的积极学习成长习惯。

家务劳动示范

家庭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是人生成长之中真正的启蒙教育,是开启成长智慧之门的第一把钥匙。世界上之所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各具特色,其根本就在于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之中,接受到了不同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为每个个体染上了不同的颜色,为每个人烙上了民族习惯和文化信仰的印迹。

家是人类活动的起点,一切生产活动最终为的也是家庭的幸福生活。家庭教育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古老、最基础的教育活动,也是人生成长过程最早接受、终身接受的教育活动。家庭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开展好家庭教育就是落实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言传身教”,也就是传承和示范,家长用自己切身的生活实践指引孩子成长、进步。家庭教育的主轴是传承德育,核心内容是教导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礼教、民族风俗习惯等,也就是教导孩子习得适应生活生产分工、协作的“规矩”。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真、善、美、丑认知世界的“有色眼镜”,给予孩子从社会中过滤、汲取成长精神营料的第一“过滤网”。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教育形式,是人生成长、成才、成人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它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贯穿于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

① 家庭教育领域没有统一施教大纲和考核标准、没有政府统管部门、没有绝对权威机构和真”专家”,只有无私陪伴孩子成长进步的父母,每个家长都按照自有的成长、生活经历为孩子成长指引方向。家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成员分布最广泛但从未有机构进行认证的职业,人生之中需要经历很多身份,如学生、农民、工人、教师、公务员,但是人真正的成长是在成为家长之后,成为家长意味着您不在“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意味着一个人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② 家庭教育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人生之初首先是成长生活在家庭之中的,接受来自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就是“一泡屎、一把尿”的将孩子抚养长大,等到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才送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才能逐步融入社会接受社会教育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导师。” 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是从家庭生活中开始的,是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开始的。为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夯实了基础;

③ 家庭教育教授内容包罗万象,核心是引导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习惯。孩子要成长、成才,必备条件就是应该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具备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做人做事的成长习惯,家庭教育就是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习惯,这些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

家庭教育就是言行习惯的“言传身教”,CCTV那则感人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妈妈给奶奶洗脚,小小的儿子就能学着打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生活中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当今社会中唯一没有机构颁发职业资格证的职业,但它确实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职业,自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作为父母,好坏并不以学历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寡来界定,界定父母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培养的孩子是否能够超越他们自身、成为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家庭学习榜样示范

好孩子都是被好父母示范引导出来的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在哪里?在家中,父母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真正的启蒙老师,是无私陪伴着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从不计较回报的老师,是唯一从物质帮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帮助的老师。古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是唯一从基因遗传、生活习性到文化素养全方位影响孩子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之时第一次见到的人就是父母,孩子学习中的首任老师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是父母。说到影响,父母是对孩子的影响从遗传基因到学习、生活无所不包,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事、哪些事情是安全的、生活中应该注意遵循哪些行为准则。培养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核心的工作,古有“孟母三迁”培养了一代大儒——孟轲;“曾子杀彘”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我们当然无法做到像孟母、曾参那样,但是他们绝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育人当育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教育对个人人性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的素材和行为实践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础。简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课本,更需要全面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课本是对生活智慧的总结和汇编,最终仍然需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是中学语文老师。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我不知道你对孩子的心理预期是什么?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孩子长大后怎么样才算成功?

你先把这几个问题认真的思考清楚之后,你才能确定孩子培养的方向。比如说孩子想当教师,孩子想当运动员,孩子想当画家,孩子想当雕刻家,孩子想成为最好的木匠,还是想当化学家……我们就可以跟着孩子理想,他的兴趣去引导确立他的培养方向。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你干什么事情都要提前有个计划。根据这个方向确定孩子的培养计划。因此确定孩子的培养方向计划是第一位的。

确定孩子培养的方向。一定是一个不断发现孩子兴趣的过程。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方向上培养他广泛的兴趣,更要在这些兴趣中能有所侧重地发展其中孩子最感兴趣,可能最容易得到发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引导很可能就成为将来孩子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

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计划中。培养的方向计划是比较笼统的。家长要在这个方向计划方面去学习和充电,让自己在这方面成为孩子最好最好的老师,能成为孩子培养方向的教授,那就是最好的了。你看那些将军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将军。运动员的家庭,常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我怎么懂得那些高深的理论?是的,我们每个人学识和经验有限。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给他收集一些资料,了解培养方向的动态,陪着他在学习过程中跟他一起分享成功快乐,失败忧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成为孩子最坚强的心里后盾。多跟这方面的老师专家联系交流,都在网上去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自己看自己学。多跟这方面的一些家长交流,培养孩子的一些成功失败的心得。这叫借智。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才能够跟孩子有共同的语言去交流,才能够正确的去引导他从挫折失败中走出来。

培养一个孩子的过程是漫长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天敌是不能坚持。作为家长一定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教育理论中主张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孩子的长期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学习的过程,坚持的过程。只要家长不放弃,你的坚持其实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你的付出一定会出灿烂的鲜花,结出累累的硕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方向,一定要鼓起孩子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学习动机,朝着预定的方向去奋斗。家长也好孩子也好,千万不要这事儿忘到那山高。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3600行,行行出状元。人的一辈子能精其一行,两行,也就是最好的人生了!

然要让孩子明白文化知识跟兴趣发展方向是并行不悖的。有了好的文化知识,今后就是没有老师,你也可以自己学习了。

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和他一起学习成长。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当今社会,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该怎样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我认为,好的家庭教育有几个特征——

第一,家庭内部有爱的能量的流动。

爱是发自内心能量的流淌,是孩子刚来到世界上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父母要能够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去爱,真正地“看见”孩子,而不是仅仅接受孩子成绩好,而嫌弃孩子成绩差,把成绩当做是否爱孩子的“唯一条件”。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他成绩如何,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第二,父母能够“立体”地爱孩子。

父母要从以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的标准爱孩子变成从身体、心理和父母角色三个方面“立体”地去爱孩子。

有时候,要做到去爱一个学习不好,甚至身上有很多毛病的孩子确实不容易;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在他的缺点,甚至闯很多祸的时候被一点一点消磨掉。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看不上孩子,孩子也嫌弃我们。最终,亲子关系将变得如此脆弱,变成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即使是孩子犯再大的错,即使是孩子有一千个一万个毛病,那也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带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是你带他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择你,你是单向选择。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关闭了孩子回家的路,让家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成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后盾。

第三,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现在的孩子“觉醒”得更早,但却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

肩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难免有时候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容易产生问题。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明白有各种情绪并不可耻,无论是喜悦、高兴,或者悲伤、难过、愤怒等情绪,都很正常,最关键的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情绪的主人。除了发脾气之外,也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使用语言表达,或者通过听音乐、找人倾诉、运动等多种形式缓解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我们的主流文化往往忽略了男孩在情感上的脆弱之处,对于情绪的认识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

而有些男孩往往想把自己塑造成主流媒体宣扬的“硬汉”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为了稳住防御线,他们往往拼尽全力,以为处处都是威胁,害怕别人入侵自己的孤独堡垒而先发制人。

男孩的攻击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因为情感教育的缺失,因为隐藏在愤怒背后的害怕受伤不能被父母、被老师所“看见”,男孩只学会了压抑自己,而无法承认自己的脆弱,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能够克服逆境的男孩和那些被逆境打败的男孩,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归结为面对挑战时,他们的内心调动了什么样的情感资源”。

相比于考上名校,我们的孩子更值得拥有的,是内心如画,是眼中有光,是心中有爱,是脚下有路。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到您。

我是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欢迎留言关注。

(摄影:森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