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杨乃华||发现“东宁要塞”第一人(报告文学)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谢谢!
发现“东宁要塞”第一人
作者:杨乃华
主编:非 鱼
在黑龙江省东宁市境内,有一处由勋山、胜洪山和麻达山3座山相连的高大山峰,在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庞大的军事工事——侵华日军东宁要塞。
日伪时期,侵华日军为防止前苏联进攻及随时进攻苏联,不仅在此修筑了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而且在此屯驻日本关东军3个师团计13万余人,并构建了飞机场、永久性工事、野战炮阵地等军事设施。现已发现的地下军事要塞有10多处,其中的勋山要塞现已开放,它是东宁要塞中的一个中型要塞,占地5公顷,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进入暗堡隊道之后,便感到像是一座迷宫,一条条高1.8米、宽1.5米的隊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最深处可达地表15米。隊道中有指挥所、医疗所、无线电室、兵舍、弹药库等设施,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在大山腹中有“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陈列馆”,馆内以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向人们揭示了当年日军侵华罪行。
东宁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
这样一个庞大重要的军事要塞,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发现的人又是谁?
在东宁县(现为东宁市)人民武装部,有一个叫韩茂才的人,当年任该部政委。他土生土长在该县三岔口镇泡子沿村,是从小看着村头的碉堡、地头的战壕、山头的工事长大的。后来,还经常听老辈人讲日军在这里留下的孽根、犯下的罪行。
当兵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争鸣”的今天,能否揭开那段陈封的历史,把这块曾被同胞鲜血染红的土地,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警示后人,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1998年5月,春风送暖,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人武部在清理一个废旧仓库时,偶然发现几张当年日军侵华地图。韩茂才凝视着这些地图,立即与当年侵华日军为进攻前苏联在东宁修筑的军事要塞联系起来,并下决心致力于开发要塞工作,揭开这些地图背后的秘密,将沉睡60多年的日军侵华罪证大白于天下。
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久,考察要塞工作在困境中开始了。特别是他2000年退休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对要塞的考察、论证和建设上。
韩茂才带领考察组,沒有考察车,就乘公共汽车,不通公共汽车的地方,就徒步行走;沒有考察经费,就自带干粮和开水上山;没有摄影器材,就自购了一台理光照相机;没有办公地点,就把考察论证会开到家里,开到田间地头。有一次,韩茂才和考察组的两名同志来到麻达山,这个要塞洞口建在海拔450米的半山腰处,只有徒手攀岩才能到达。前进途中,他的手脚被树枝划了好几道口子,鲜血把衣服都染红了。到了山腰才发现,洞口已被日军撤退时炸塌,要想进入洞内,只能从14米深的天井沿绳索而下。望着漆黑的洞口,两个小青年谁都不敢下,韩茂才不顾自己腰疼的老毛病,戴上安全帽,慢慢进入洞内。洞里阴冷潮湿,尸骨随处可见,让人不寒而栗。为防止缺氧危及生命,他点燃自带的蜡烛进入深处。由于洞里多处坍塌,只好在乱石堆上爬行。两个月下来,他和考察组的同志翻山越岭,涉水穿林,行程4千多公里,人累得又黑又瘦。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发现并确认了正面宽达93公里,纵深长达50多公里,由麻达山、胜洪山等10处组成的日军侵华要塞群。
要塞被发现后,收集侵华日军留下的罪证又是一道难题。据史料记载,当年日军为修筑这些庞大的军事筑垒工事,曾动用中国各地劳工达17万多人,最后能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能找到的历史见证人就更少了。为了收集证据,韩茂才走村串巷,碰到老人问,听到线索就找。有时为了走访一名知情者,甚至不远千里。他先后去洛阳、延吉等地,抢救性地采访了100多名要塞劳工、慰安妇和抗联老战士,得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有的还填补了历史空白。
韩茂才在充分考察论证和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200多篇反映要塞的文章,其中《铁证如山》《让血的历史告诉未来》《东宁要塞发现始末》等45篇文章在国家级报刋上发表。当时,国内数十家报刋、电台、电视台对东宁要塞进行了报道,美、日、韩等国家的新闻媒体也都相继作了报道和转载,东宁要塞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扩大东宁要塞的影响,韩茂才亲自策划组织了2000年5月召开的“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东宁要塞群国际论证会”。会议期间,组织专家和学者参观了要塞,并请来当年的4名劳工和慰安妇与大家见面。苦难劳工的诉说,慰安妇的血泪控诉,有理有据的证词证言,使与会人员受到极大震撼。一名参加会议的日本学者悲愤地说:“想不到过去的日本军人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他连向当年的几名劳工和慰安妇鞠躬谢罪。最后13名专家学者签名,一致认定东宁要塞是侵华日军在中苏边境防线中规模最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筑垒地域。
韩茂才在前期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二战时期的史料,编写了第一部反映要塞历史的《东宁要塞》一书,并于2001年正式出版,填补了要塞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他还对东宁要塞日军残酷的法西斯统治、劳工问题、抗联小分队活动等诸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又写出了《要塞烽火》一书,于2003年6月正式出版,填补了东宁沒有完整抗日斗争历史记录的空白。
东宁要塞的开发和建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民的国防意识。1998年,东宁县政府批准公布东宁要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公布东宁要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级景区;2005年,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杨乃华,男,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53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部队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北国文学社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其中有散文、小说、诗歌、随笔、评论、杂文、论文等。退休后,曾在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任编辑。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yxlhy1115@sina.com
主编微信:yxwxm196786
特别鸣谢:《望安山文学》8月份稿费捐助名单:
戈忠义、魏华、邓海才、慕宗彦、听风读云、琼楼(后续名单添加中……)
附:关于公众号【望安山文学】投稿指南、稿费发放标准及其它之公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