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什么没有吴国和越国(吴国为什么不是战国七雄)

网友提问:

吴国在春秋末年那么强,怎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反而被越国消灭?

优质回答:

春秋末期,随着晋楚“向戎弭兵”合约之后,中原地区的烽烟已经逐渐消散了,各国都开始回去安心管理内政,而随着晋、楚偃旗息鼓,中原地区的齐国因田氏伐齐而国力衰弱、秦内缩于函谷关内,无力东征,三晋魏赵韩还未成形之时,身处东南的两个地方诸侯,也开始了他们的争霸之路。

事实上,在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治理下的吴国,其势力达到了鼎盛,向西它击败了原本的南方老大楚国,向南它把强邻越国打得一蹶不振,向北它吞并了朱国、许国,兵锋一度深入到中原礼仪之地鲁国,降服蔡国、唐国,东北方向和中原霸主晋国缔成结盟,并击败旧有霸主齐国,举行黄池会盟,完成了“称霸”认证。吴国的积极拓展,使得他得以在春秋末期挤入五霸行列。

可是在黄池会盟之后,吴国就迅速衰败,被邻居越国打了两次灭国战,吴王夫差自杀,勾践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仅仅两年后,魏赵韩三强并立,中国历史迈入了战国时代,而吴国也在这即将称雄的前夜,被硬生生挤出了七雄的预定名单里。吴国称霸失败,看似突兀,实际上却是有迹可循的,归咎其原因,我认为是“外事多举而内政不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穷兵黩武”。

从吴、越的历史开始讲起

吴国的起源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仲雍,二人因不愿和周文王之父季历争夺王位,于是带着家族逃到吴地,并开始与当地的蛮夷通婚,后在蛮夷的拥戴下建立了吴国,是根正苗红的周室宗室国。

但是由于身处蛮荒,其正统地位一直不被中原各国所承认,是和楚国一样的蛮夷之邦,尤其是同脉所出的虞国被灭后,留在吴国的仲雍一脉就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左传》里称吴国是“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用来贬低四方之地的用语了,所以如何取得中原诸国的认可,把吴国排入周朝诸侯之中,是历代吴王首要的执政目标。

而越国,据说是大禹的后代,被夏帝少康封在了会稽一带并以此建国,在春秋早中期,越国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勉强在楚、吴之间的夹缝生存,直到越王允常执政时期,越国的野心才开始显现出来。当时诸侯并立,南方吴楚并立,北方齐晋二分天下,经年的战事使得这些老牌帝国的实力都有所削减,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各种后浪加入到争霸的行列了,中原有秦,而南方则是越。

从以下春秋末年的地图来看,楚国所处的位置在今荆州一带,而吴国身处于苏州一带,越国身处会稽一带,三足鼎立之下的南方三强,各自都无法吞并其余两方:

楚国在和晋国达成盟约后,开始以大佬的身份压制吴越两国,而吴国为了北上认证“霸主”地位,则必须移开楚国这只拦路虎,越国不论是出于自保还是称霸,横亘在其头上的吴国是它永远的死敌,地理位置的分布决定了楚、吴、越三国很难达成共识,而出身高贵的吴国也不屑于原本就是荆蛮的楚、越进行沟通互助,三方从骨子里就是敌对的,不可能妥协,只能是以武力来决胜负。

吴、越两国在争相崛起的途中,引发了各种矛盾

吴国的崛起之路是从吴王阖闾开始的,当时的吴国已经和楚国大战了好几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军事上,吴国也在晋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改革,将南方擅长的山地战改为适用在中原大地的战车战,后面吴国跨过长江攻打齐国,就是靠着自身过硬的水军和改革后使用的战车、马战技术。

在技术上,吴越两国的青铜冶炼技术也位列各国前茅,吴越地处多山地带,有很多地方可以采矿炼制兵器,两国也有很多出名的铸剑师,吴国有干将、莫邪,越国有欧冶子等等,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两千多年的时光依旧不能淹没其耀眼的剑光。

当然,楚国毕竟是个老牌帝国,实力雄厚,人口众多,纵深广阔,吴国虽然在战事上胜利,可在战略上始终不能给楚国致命一击,双方陷入了拉锯战,更要命的是,越国在允常、勾践的领导下,渐渐成为了吴国的心腹大患,要说楚国还因为内乱和国力等方面,无暇对吴国用兵,那越国可是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而国内的声音对于讨伐吴国也是出奇的一致。所以对吴国来说,吴楚是对手,但都不能互相兼并,而吴越则是死敌,双方因为民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类同,最后的结果不是吴吞掉越,就是越吞掉吴。

可是吴国当时的国力并不足以面对两线作战,而北方的盟国晋国也正处在六卿争斗的局面之中,根本不能帮助吴国,可就算没有六卿之争,晋国也不可能帮助吴国对付楚国,它所要维持的是一个混乱的南方,以弱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当年和楚国开战是这样,联合吴国对付楚国也是这样,所以说此时吴国的处境其实是十分尴尬。

但吴王阖闾并没有看出这种尴尬,在对楚作战中的胜利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就在楚平王死后,楚诸子争权之时,吴王阖闾竟然不顾后院里虎视眈眈的越国,派了孙武和伍子胥率兵讨伐楚国。战事进行得很顺利,战神孙武所带领的吴军如摧枯拉朽般地攻入楚国国都郢都,楚昭王出逃随国,并在申包胥的努力下得到了秦国的支援。

孙武和伍子胥的胜利果实还没握暖,很快地越国就北上抄了吴国的家,迫使吴王阖闾回师救援,之后阖闾更是直接带着军队去找勾践算账,结果被三千敢死队击败,阖闾还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一命呜呼了。阖闾为什么会败?主要还是因为他太着重于眼前的战事,而忽视了政治的重要性。

要知道,楚国是个大国,地广百万里,吴国以区区六万军队能夺下郢都已经是奇迹般的事情了,可阖闾还要全灭楚国,将其从地图上全部抹去,可阖闾不懂政治,秦、晋、齐是不会坐视一个以武为本的吴国来取代楚国的地位的,同样的越国也不会,楚国灭亡对越国来说就是唇亡齿寒的情况。所以在吴军进攻楚国之时,秦、越帮助楚国,盟友晋国按兵不动,而齐国之前就和阖闾就宋国展开了一场大战,此时的齐国更是乐得坐上观虎斗。

在阖闾去世,夫差继位为吴王之后,在对待战事上更是乐此不疲,虽然吴国在越国、楚国的双重打击下,国势日益衰弱,可夫差此人是个十分励志的主儿,为了为父报仇,洗刷吴国耻辱,日夜让人询问责骂自己,以保持对越的怒气值不减。公元前494年,已经修整了数年的吴国发动了对越国的全面作战,把越国打得全军覆没,越王勾践、大夫范蠡投降,被迫入做人质,而越国也正式成了吴国属国。

对越战事的胜利,看似是吴国的再次崛起,但其实这已经是其灭亡前的征兆了

由于吴国和春秋诸国的兵制,都是实行的募兵制,百姓们忙时为农,战时为兵,如此才能不误农时,维持军队和国家支出的后勤保障,可是万事万物有利则有弊,募兵制的最大弱点就是无法组建成一支精锐大军,基本上除了国王的常备军之外,其他的军队都是用来搬运和充数的,而吴国最精锐的军队,莫过于孙武为其训练的常备军了。

也就是因为有孙武在,所以本来不善陆地战的吴军才能“西破疆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而当时除了孙武外,吴王阖闾也十分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来自于敌国楚国,孙武来自于齐国,可以说帮助吴国称霸的人才,就没有一个是吴国本地人。而对于这些来自于异国的人员,阖闾没有下逐客令,反而是给与他们极大的信任,孙武管军事、伍子胥管政务、伯嚭管财政。

这在吴国所处的位置是十分难得的,因为他们都是外人,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到底是来帮助吴国还是分裂吴国的,可阖闾就敢,将国家大权全部交于三人处理,这除了阖闾本人的雄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外,还正面证实了吴国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本地人才匮乏的事实。所以对吴国来说,如何引入外来人才来治理国家,才是正确的做法,可到了吴王夫差时期,却一改其父的方针,开始关闭国门,拒绝外来人口的进入了。

不止如此,就连身边的兴国大臣孙武,也在夫差继位后三年就离去隐居了,孙武的离去意味着:吴国的军队指挥官不在了,而没了孙武的吴军就如断了思想的机械人,战斗能力无法再得到提高。更严重的是,孙武所训练的精锐吴军,在经过伐楚、抗秦、攻宋、对齐、败越之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还接连在与秦、越的交战中失利,消耗了不少精锐将士。

事实上,夫差能够在继位的第二年大败越军于夫椒,让越国臣服,这并不是因为夫差本事有多高,而是此时的吴国精锐还保留着大部分的数量,以及孙武还留在吴国的原因。可惜的是,孙武离开了吴国,而他虽然留下了一整套《孙子兵法》的理论,作为吴国的军事教案,可是吴国人才匮乏,根本没人能懂得其中精要,夫差如此,伍子胥也是如此。

夫差降服了世仇越国后,又把目光放到了争霸的环境中,当时的局势是:楚国在吴国的打击下威风尽失,楚惠王甚至还迁都到了鄀县,而晋国内乱不断,瓜分之势已不可挡,秦国地处西戎,和吴国距离甚远,又被晋国遏制,春秋霸主中只剩下一个齐国成为了吴国的首要目标:

公元前489年,夫差趁着齐国国君去世,国内局势大乱之时,率军越过长江攻打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国十万大军,在缯池逼降鲁国,之后夫差在伍子胥的劝谏下回国,但忍一步越想越亏,夫差回国后不久就找了个“通齐”的借口杀掉了伍子胥。

伍子胥一死,吴国大权全部落入太宰伯嚭手中,伯嚭理财是一个能手,可对于政务和军事可就一窍不通了,吴国就在这样对外极速扩张,内政却跟不上发展的死循环环境之下,快速衰败了。所以在夫差第二次进攻齐国之时,面对齐悼公被害,齐国内忧外患之时,以海军进攻齐国沿海地区,结果居然是战败而归,而这场足以让夫差察觉到吴国忧患的战事,却偏偏没有引起夫差的重视,一年后,夫差举行黄池之盟,依旧想着挑战齐、楚的霸主之位,可这已经是吴国最后的疯狂了。

总结:夫差和他父亲阖闾都一样犯了政治上的失误,没有采取连横合纵的手段来分化、拉拢各国,而是处处树敌,败楚灭越,把南方诸国都得罪了,攻鲁击齐,把北方本来可以作为帮手的诸侯也赶去了对立面

阖闾在位时,尚且可以重用人才为国效力,才让吴国能在夹缝中崛起,可夫差在位却是一意孤行,完全听不进意见,逼走了军事天才孙武,害死了治国高手伍子胥。

而在对越问题上夫差也是愚蠢至极,居然把勾践给放了回国,让他得以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迅速发展国力,最后趁着夫差北上黄池之时,以五千越甲攻入姑苏,差点就灭亡了吴国,夫差和阖闾都遭受了一样后院起火的情况,不同的是阖闾情有可原,而夫差就完全是咎由自取了。

其他网友回答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骄傲自大遇上了有仇必报的对手,就出现了这样的逆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