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大明风华》中姚广孝预言的大明三大巨变,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我于前天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问答耗尽我毕生修为,因为牵涉到《周易》的《乾卦》,这是一个帝王卦,而“飞龙在天”,是位于乾卦的“九五”位,暗示“九五至尊”,所以我的用词格外谨慎,讲究分寸,以免造成岐义,影响不好。
巜大明风华》中的姚广孝,历史上的确有这个人物,是这个在社会底层操演“术数之学“的江湖术士,他与一个道士混在一起,研究风水、巜河图》巜洛书》巜周易》,是个不甘寂寞的和尚。
《明史》毫不客气的指出他是一个“三角眼,目露凶光,病中之虎,豺声狼步”。就是这个和尚鼓动朱棣有“九五之尊”,应该“靖难夺权“,于是成为朱棣的军师和精神支柱。
靖难之役造成严重伤亡,朱棣夺权后,姚广孝深感自己的罪孽深重,于是晩上身披架裟打坐唸经。他在临死前,朱棣与他最后告别,二人竟无话可说。姚广孝留给朱棣的最后一个要求是:“放了溥洽”,因为溥洽安排了朱允玟的藏身寺庙,溥洽被朱棣秘密监禁终身。
朱棣松了一口气,同意。至此,朱允玟下落已经可以断定:“他活在人间,永不造反”。
至于姚广孝的所谓“三大预言”是否是真的,请回看我前天的祥细回答,你将学到很多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风华》自从开播以来备受关注,收视率不断上升,但是故事情节也颇为诟病,遭到不少网友口诛笔伐。姚广孝在剧中预言了大明的三大巨变,我们现在来扒一扒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回事。
姚广孝其人
姚广孝,法名道衍,很多有关明朝的剧作中称道衍和尚即是姚广孝。姚广孝除了在佛学上有巨大的成就之外,还军事和政治上颇有建树,他是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用因其常穿黑袍入朝,被称为明朝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法号道衍,后来被燕王朱棣发现招为谋士。朱允炆继位,采纳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的建议进行削藩以加强皇权,此时姚广孝就建议朱棣起兵造反,并且帮助朱棣笼络能人异士、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并且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一直帮朱棣出谋划策,最终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靖难之役本是一场以一隅敌全国的战争,而最终燕王朱棣获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朱棣继位以后,大肆重用姚广孝,先是封其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又加封太子少师,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命其负责迁都北京的相关事宜,姚广孝开始一手规划北京城的布局。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编撰官, 对中国历史文化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在北京庆寿寺,追赠荣国公等一堆封号,谥号恭靖。明成祖朱棣亲自书写碑文,并下诏赐姚广孝配享太庙,姚广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是明朝唯一一个。
《大明风华》剧中姚广孝三大预言
1、“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颠江山于陛下。”
这个预言是指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飞龙在天”出自于《易经》乾卦中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之治的鼎盛时期,太子朱标却死了,这让朱元璋非常痛心,朱标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又是朱标之子,所以朱元璋转位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加强皇权,还是削藩,从而触动了各地藩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为了自保,同时为了称帝的梦想,于是就发动了靖难之役,登基称帝。
2、“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这个预言是指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瓦次太师也先率师南下直逼京都,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之下,率二十万大军亲征,结果兵败土木堡被俘。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于谦等大臣拥立当时留在北京监国的弟弟英宗弟弟朱祁钰继承了皇位,就是明代宗。瓦次留着明英宗朱祁镇未杀原本是打算用来要挟明朝而换取金银财物的,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么快大明朝就拥立了新君,把英宗朱祁镇扔在漠北不管了,这样明英宗留在瓦次就没有意义了,顾及明朝的势力,最后只能将明英宗朱祁镇又给放了回来。
3、“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这个预言是指明代宗时期的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英宗朱祁镇被从瓦剌放回来之后,弟弟朱祁玉不想把皇位还给他,这就尴尬了,大明王朝一时间同时存在两个皇帝,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怎么办呢?代宗朱祁钰就将哥哥英宗朱祁镇奉为太上皇,给圈禁了起来,这一圈就是九年。景泰八年正月十六,趁代宗朱祁钰病重,英宗的亲信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等,帮助朱祁镇登上皇帝宝座,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一个月后代宗朱祁钰病逝。英宗复位后大肆诛杀拥立朱祁钰的大臣,诸如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一大批官员遭到屠杀和贬斥。
总结
这三件事儿确实有,然而历史上没有关于姚广孝临终预言大明百年三变的记载,但是《大明风华》剧中却说成是姚广孝的临终预言,这纯粹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而杜撰的,看看热闹就行,不足为信。
其他网友回答
辛丑年一变,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庚寅年一变,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贱血禁中。
甲午年又一变,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贱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这三变,分别对应的是靖难之役,宣宗登基这两年。和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这九年
第一个很好理解,朱元璋不在了,朱标不在了,江山易与朱棣。
第二个,就是第五次北伐,朱棣死在榆木川,对应现在《大明风华》中兄弟争位的剧情,最后宣宗二叔被铁锅炖自己了。
第三个,是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到夺门之变之间这9年,最后是拿于谦祭的旗。两次都出现贱血禁中,指的是宫廷政变。
从靖难之役看是1399年到1499一百年间,是建文帝一直到明孝宗朱祐樘的时期,大的动荡就这3次。主要就是夺嫡,虽然后面明朝还有一堆糟心事。皇位一直算是稳固,如果不算明朝太监的话。
最后一句,仇杀无尽无期,其实这里有所指,其实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后遗症,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始,设立西厂,宠信外戚,这是一直延续整个明朝的弊病。看似最后一句很短。可这也坑了整个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