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董卓开始分析(三国演义中董卓的特点)

网友提问:

董卓在三国时期对现实格局的影响有多少?

优质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群雄一边去,三国我先来

在中国绵长的历史上,这三国可以说是最乱的历史之一了,但却因一部《三国演义》又使得这段历史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一段,即使在穷乡僻壤也会见着几个能同你掰饬之人,而且是人人心中有三国,对其中的人物各有各的见解,但对其中的一个人物那是绝对地看法一致,这个人就是董卓。

对董卓的认识,那可以说是把最坏的词句堆在他身上都不为过,这都是拜《三国演义》之功,其实这肯定是不全面的,一个大大地坏人,如何有那么些人跟着他瞎胡闹;一个大大地恶人,如何死后那蔡邕还哭得那么伤心;还有一个更大的疑团,他跑到京城干嘛来了,是想当皇帝吗?

不管对《三国演义》再有研究之人,对董卓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入洛阳后的作为,至少这是不全面的,可以说,我们现在知道的董卓,只是他后期的表象,而对他整个的思想脉络,还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要全面了解董卓,必须要看《三国志》及其它正史才行。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董卓,字仲颖,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立挟持汉献帝,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他生性凶残,犯下诸多罪行,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发动董卓讨伐战,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

死后部下李傕和郭汜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占据属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早期的董卓只是一个边地农民的后代,他当时出生的陇西临洮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时人称之为“边鄙”的凉州,其父亲担任过县尉,应该是如《水浒》中朱仝武松一般的人物,类似于捕快头目;而此地“土地瘠埆”的自然条件,加上东汉时期凉州的长期战乱,所以此地民风彪悍,青壮年之人皆长于骑射,所以,这是个出将领和豪杰之地。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凉州紧邻羌族聚集地,羌人性格豪爽,尚武彪悍,而董卓生得高大威武,体格强壮且同羌人一样,有着豪爽的性格,他与这些羌人经常来往,结交了许多羌族酋长朋友。

长期与“羌胡”杂处,董卓甚至后来被人们视为“羌胡之种”而蔑视之,但这对董卓来说是无所谓的。他家里应该说来还算是富裕,至少是有田有牛,吃喝不愁,从小董卓就养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朋友来了,没有什么招待的,把家中正在耕作的牛直接宰杀来招待就是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杀耕牛可是大罪,可董卓却不管不顾,为朋友两肋插刀都行,何况一头牛了。所以,他这样的性格和作派使得很多羌人对他很是佩服,也渐渐在周边有了影响,并逐步成为小有号召力的人物。

董卓后来不种地了,袭其父之职也去当了捕快,因功而被授“兵马掾”一职,这是一个专设在与少数民族邻接地区的武职,董卓作为此地的将军和统帅立功多多,此时的他应该属于当地豪族势力了。后来董他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一直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至此时,董卓可以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不断地征战,使得董卓的势力急剧的膨胀,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和汉人的混合军队。日趋丰满的董卓自恃战功与威望,越来越变得野心勃勃,目中无人。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地方军阀豪强,而且还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

接下来的事大致可与《三国演义》同步了,少帝继位,外戚何进主政,与宦官的斗争日趋激烈。为了除掉当时以宦官张让为首的十常侍这个对手,稳固自己的权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共谋铲除宦官集团,何进于是私自联络董卓,让董卓带兵进京以期剿灭宦官集团。

到这个时候董卓的形象同一般地方军阀无异,也无任何被人指责之处,天下众人对他还是比较认可的。不仅朝廷对他十分认可,而且他的部下们对他也非常的认可。及至何进被杀,董卓趁机接到少帝,收买吕布杀死了负责保卫京师的执金吾丁原,京都的军队由于群龙无首,纷纷被董卓给收编到手。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就这样,董卓便独揽了京都的兵权,他平定了宦官之乱,,把天子迎了回来,如此一来,他又获得了天下人对其的肯定。由于董卓是带着精锐的兵马来到京都,又正好赶上朝中百官相互残杀,因而使他能够拥兵自重,操纵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杀大权。由此董卓成为了位重权高,威慑天下东汉权臣。

按说任务完成,这董卓就应该回他的西凉去了吧,可是,原来把持朝政的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都被铲除,洛阳城内仅剩下士大夫和他这一枝独大的军阀,没人能制约他了。这请神容易送神难,长期地处边鄙之地的董卓及部下,一旦来到这花花之地,哪儿还想走噢,便在此“乐不思蜀”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接下来的事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就一塌糊涂了,他废帝立帝,甚至想当皇帝;他夜宿皇宫,奸淫宫女;他焚烧洛阳,迁都长安;他为了筹集财宝,肆意屠杀;他为晚年生活铸造鹛坞,纵情声色;最终身死人手,被后世唾骂。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废帝之事是董卓成为逆臣的重要一环。他不仅从一个平叛的功臣完全地逆转,而且与整个士大夫阶层为敌,但董卓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呢?是真想当皇帝,或做个权臣吗?

要说他想当皇帝,那么应该找个昏庸的才是,而当初的少帝应该最合适,便于控制嘛,早年他是生长在一个道人之家,没见过大世面,见到董卓吓得来话都说不清楚。

据《后汉书》记载:“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从史料来看,董卓废立皇帝的目的有两条:第一,陈留王贤;第二,陈留王曾经被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太后同族。他进京后其实就是想当个外戚,所以才想着同董太后联亲,认其当个姐姐,以此来效何进之专权旧事,所以,废帝之事并不是为了篡权,虽然其中也是有点小私心,但大体上还是为了天下太平之公心。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废立皇帝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最大的忌讳,会引发无数的争斗,无数的利益纷争。你说你是忠心,谁又会相信你是真心?再说了,董卓废帝之后东汉中央的大权几乎全部归属于他,这就极大地得罪了原来中央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会任由来自“边鄙”的人抢班夺权?所以董卓就被这些大臣骂为谋逆之臣,骂做“董卓无道,陵虐王室,祸加太后,暴及弘农,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

董卓如果想篡权就必定会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给自己的有功之臣或心腹以封赏,安插自己的亲信到各个重要部门,但现在没任何资料显示他有此行为,他除了给自己不断地加官进爵外,对其部属则一如旧制,这也是很让人疑惑之事。

他对士大夫阶层是极尽巴结之能事,尽管肆意屠戮中央官僚也是其罪状之一。但殊不知,他进京后礼贤下士,加封了很多的原来朝中的官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蔡邕,而蔡对他也是感恩戴德,这才有了他死后蔡大恸之为;他还追封陈蕃、窦武等被党锢的贤士,而且对自己的西凉部属行抑制之事。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但他是被那些士大夫看不起的,即使重用也不为所动,董卓也杀过两个官员,原因是他们举荐的人加入了反董联盟,但是杀后据《后汉书》,他是“旋亦悔之”。可见,他内心还是不想动杀心的。

但是,他毕竟是大权在握,专横跋扈,特别是废帝之事让很多人离心,纷纷出走,这其中就包括曹操、袁绍这些人,而他也并没有加害其家属,反而追着追着地要给他们加封官职,其用心也着实良苦。

董卓最后还是将被废的少帝杀了,但这其中是有隐情的,当时是袁绍汇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不承认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刘协,要恢复少帝刘辩之帝位,而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只有这两人,董卓的意思是,我将这刘辩杀了,逼得你们不得不承认我所立之汉献帝刘协,这是政治谋略而非残暴所为。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董卓还有一大罪状是奸淫宫妃,据《后汉书》记载:“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这个是正史,不好说其是空穴来风,只能说是记载有误,睡几个宫女之事肯定是有的,但奸淫公主怕是木有,因为汉灵帝仅有一女,封为万年公主,但是根据汉朝规定,公主十四五岁就要下嫁,按照年龄推算,这时万年公主不可能还在宫中。

至于是其它公主,如汉桓帝的女儿也不可能,因为这时候汉桓帝最小的公主都四十多岁了,早已嫁人为妻,这恐怕是因为说董卓是“夜宿皇宫”而想当然之事吧。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想要替这董卓翻案,他是严格意义上的坏人,铁板鱿鱼的暴虐之人,只是觉得后世因为其坏其恶,而将其它本不属于他的坏和恶叠加在他身上,这就有些不太妥当了,如那著名的商纣王一样。

董卓只是一个西凉的地方军阀,于文化当然是不沾边的,他仗着拳头硬,而其它地方势力一盘散沙之时,趁着东汉朝廷混乱之时想做一个如霍光一样的权臣,而对他所得到的,尽可能地固定下来,大家都维持原状,这是最好的形态。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但军队是要吃饭的,大家跟着你混自然是要捞好处,于是洛阳的富户和豪族肯定就会倒霉了,一旦开了杀戒就不可收拾了。而且洛阳又处四战之地,离他老巢又远,于是迁都时又将古都洛阳焚毁,挟天子去了长安,这些都是不可饶恕之罪恶。

其实若无董卓也可能有其它军阀登台上演这一幕闹剧,都是围绕着皇权来获取最大之利益,董卓想要掌权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不光是董卓,曹操以及袁绍等人都是打算这么干的。但是想要夺取,还不被人反对,自然就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而曹操当初这一点就做的非常好,正是因为曹操舆论工作做的好,所以很多人才会选择相信他。

只是董卓出头早,过于炫耀自己的武力,枪打出头鸟嘛,于是成为众矢之的,继而又是后世一致谴责之对象,他的失败既是其性格之必然,也是智商出了问题,要是由那后面的曹操来操控,肯定将是另一番风景。

至于为了貂蝉同吕布反目而被杀之类的故事,就不要相信了哈,那都是假场合,罗贯中说起耍的,小说家言嘛,当不得真的。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其他网友回答

乱世之贼子,食肉饮血,生啖人肉,秽乱宫廷,诸雄并起,诛董卓,正朝纲,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吕布,诛杀此贼。

废长立幼一贼子,东汉末年逞枭雄;

千军万马伤不得,唯有女色能除之

[祈祷]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时候,黄巾起义,刀兵四起,宦官乱政,董卓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封西凉刺史,在当时威望和军事力量最强,黄巾军被镇压后,大将军何进领导的外戚军和宦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何进为铲除宦官集团,调董卓来京师,这是一步臭棋,董卓的军队大都是羌族,匈奴,一些少数民族,在荒凉的西北,以董卓马首是瞻,眼里根本没有皇上和朝廷,来到丰富多彩的洛阳哪还有回去的想法,但还没等董卓进京,宦官和何进先打起来了,宦官杀了何进,袁绍和曹操等又杀了张让,段圭等人,宦官集团被铲除殆尽,董卓没费一兵一卒进了洛阳,随后控制了皇帝,掌握了政权,但董卓胸无大志,缺少宏图远见,他只是个凶残暴敛的军阀,他控制朝政后,既没有广施仁政,也没有抚恤百姓,反而默许西凉兵奸淫百姓,掠夺财物,自己淫乱后宫,屠戮朝廷官员,弄的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怨声四起,董卓的残暴不仁招致各路诸侯会师问罪,虽没有铲除董卓,但董卓被迫迁都西遁,董卓一走,袁绍,曹操,孙坚,袁术逐渐发展壮大,势力割据,也为日后的诸侯混战埋下伏笔,董卓是第一个控制皇上,把持朝政的汉臣,也许是他教会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后来将这手妙招发挥的淋漓尽致,以中央政府的招牌招揽人才,以皇上的名义征讨四方,也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纵观董卓历史,他只是一方军阀,乱世屠夫,成就别人的功绩外,他没太大影响力。

其他网友回答

▲早年董卓行侠仗义

董卓堪称是是汉末的大人物,和小说中不同,他早年行侠仗义游走四方,而且董卓武艺高强左右开弓,堪称猛将。

▲董卓出征战羌兵

而且董卓早年在对外族的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屡次击败外族羌兵,为朝廷立功。

▲董卓酒驾有功

董卓之所以能当上官,并不是用钱财换取的,而是靠功勋,他之所以早期你人皇帝信任,就是因为他救驾有功,不然也不可能出现后来的董卓进京。

▲权臣董卓

在董卓进京之后,便从一个“侠客”变为了权臣,他在朝中说一不二,还收了吕布等亲信部将,后期可谓是威震天下的大人物。

▲董卓之死

可以说董卓间接性的促进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因为董卓的死,才有了众家英雄的争鸣天下,逐鹿中原。

其他网友回答

董卓可以说是东汉末年乱世的开启人!本来经历了黄巾之乱的东汉,各地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州牧和刺史,或者是世家手上,十八路诸侯讨董,各地军阀已经开始抢地盘了,加上董卓迁都长安与火烧洛阳更是把汉室最后一丝威严给烧没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