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见天地,匠心独风流
——《桥》《在柏林》小小说群文阅读
文/张立明
【材料背景】
《桥》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黎明时,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以自己的威信,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循私情,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篇小小说,字数不足四百字。篇幅虽小却五脏俱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发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它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疯女人、小姑娘、老兵等小人物为主人公,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现实。两篇小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辉。所以我把两篇小小说进行整合进行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梳理小说情节;
2.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导入 发现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读小小说,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就能一下子把故事拎出来。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用简洁的线条和文字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今天我们继续来尝试。
屏显:(出示上节课学生画的小小说《爱之链》人物情节关系图)
板块二:概读小小说 把握整体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篇小小说《桥》和《在柏林》。我们先读小小说《桥》
屏显: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生: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支书
师:老支书具体做了哪些事情?你能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吗?
生:组织村民过桥。
生:揪出小伙子。
生:推小伙子上桥。
生:被洪水吞没
……
师:同学们利用小标题来概括事件,把老支书做得事情说得很清楚。
教师出示人物情节关系图:
师:哪位同学根据老师给的人物情节关系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
屏显:
生:黎明时,洪水肆虐,老汉组织村民们过桥。他揪出小伙子,让小伙子站到后面去,等村民们过桥后又推小伙子上桥,结果他们俩都被洪水冲走。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他们。
师:好,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快速阅读《在柏林》,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文字,形象地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自己先画,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最后每组由一个同学执笔画在A4纸上。
屏显:
(6分钟后,学生把小组画的人物情节关系图进行展示和解读。略)
师:看来阅读一篇小小说,关注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然后用简单的情节图梳理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多多尝试。
板块三 比读小小说 发现异同
师:阅读两篇差不多的小小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读去发现,这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主题、细节、人物的身份等方面去揣摩。
屏显:
师:我们先说他们的相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是普通人物在面对困难时大无畏的精神。《桥》中的老汉在洪水面前,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勇敢……《在柏林》我们看到后备役老兵还要抛家弃妻,赶去前线,也是很勇敢……。
师:你一下子就扣准了小说的主题。两篇小小说都是以“人性之美”为主题。
生2:两篇小小说都是最亲的人死去。
生3:都与灾难有关。
生4:都有对群众的描写。
生5:意想不到的结果。
……
师:刚才同学们说结尾是意想不到的。我们来聚焦结尾,大家认真地看两篇文章的结尾,如果结尾的哪一句话没有了,整个故事会发生什么变化?
屏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桥》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柏林》
生:《桥》最后一句“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为什么没有这句话,整个故事就不一样了?
生:因为故事一直没有说“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到最后才说明白,让我们恍然大悟。
师:这就是小说的奥妙所在。
师:结尾部分,老师想把它改成这样。
屏显:
A.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B.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个语段,你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我发现,这两个语段字数一样,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
师:好,我们发现,短句短段,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把语言的节奏拉得更长更慢,能更好地表现缓慢、哀伤的情绪,体现老太太内心巨大的悲伤。
师:我们再来看看《在柏林》。
师:假如把故事最后一句去掉了。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不一样?
生:去掉结尾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去感悟小说的主旨。结尾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内心的震撼和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可怕灾难。
师:是啊,“寂静”是每个人的心中都受到了心灵的冲击,“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内心的震撼,此时的“可怕”是灵魂遭受了严厉的拷问。这是对战争的拷问,这也是对命运的拷问,老妇人一家的命运是不是很多人的命运?这样的结尾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两篇小小说的结尾一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我们把它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它让我们感受这种结尾的精妙之处,这也是小小说的匠心所在。今后我们在读小小说的时候,特别关注结尾的精妙。
师:那这两篇小小说《桥》《在柏林》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1:第一篇是环境描写多些。第二篇是细节描写比较多。
生2:第一篇天灾带来的苦难。第二篇写出战争带来的残酷。
生3:第一篇为天灾而牺牲。第二篇是为战争而牺牲。
……
板块四 梳理总结 推荐阅读
师:今天我们运用了概读、比较读、细读等阅读方法同时阅读了两篇小小说,通过关注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然后用简单的情节图梳理主要内容,通过聚焦结尾,感受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像这样“欧?亨利式结尾”的小小说呢?老师推荐大家阅读群文阅读读本上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小小说。大家也可以自己找一找这类文章。今天就让我们开启小小说的阅读之旅,感受它的匠心风流之处吧!
作者简介:张立明,东师硕士,党员,在北京从教十余载。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被评过骨干教师和青年优秀教师。曾获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一等奖,教育部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愿追随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之道,打通教法和活法。热爱青春语文,相信坚持的力量。有内涵才有气质,有积淀才有格局。
声明:语文湿地公众号每份资料都启用了原创版权保护,仅限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个人简介和首发公众号“语文湿地”。禁止任何转载、抄袭及不经许可用做商业用途的行为,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