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好课的足迹——黄厚江与工作室学员磨课纪实》(南京大学出版社)本文120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执教、整理:许志文
主评、指导:黄厚江
一、原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咏荷四首诗,读懂诗歌内容和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2.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荷”意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荷”意象的丰富内涵。
活动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专题。这节专题内容是我们同学初一时曾经学过的,但没有关系。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我们今天在初二的时候再来拾一拾初一的荷花,温故而知新嘛,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会有新的收获。
(二)默写、朗读
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默写一下这几首诗,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默。比一比谁记得更清晰,谁书写得更工整。
第一次读:要求停顿准确、清晰。
(三)设计“荷韵”书签
当我们读这四首咏荷诗,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一幅幅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荷花荷叶荷韵图。我们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其中一个活动就是设计书签。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为这四首好诗设计一套“荷韵”书签
1.如果要在书签上画上一些画,你觉得每一首诗哪些内容可以留在书签上?
预设:《采莲曲》:荷叶 罗裙 芙蓉 池
《莲叶》舟 槛 浣纱人 雨 鸳鸯
《赠荷花》绿荷 红菡萏 翠(减) 红(衰)
《白莲》素花 瑶池 月 堕
第二次读:读出重音。
2.给书签设计好画面内容后,现在我们要给书签设计一个主色调。前两天我向同学征求意见时,有个女生跟我说,书签统一都用粉红色,这样比较温馨,你们觉得合适吗?
如果不同意,你建议每个书签采用哪种色调呢?说说你的理由
《采莲曲》以绿色和粉色为主
《莲叶》 以绿色为主
《赠荷花》绿色、红色或者红褐色、枯绿色
《白莲》淡雅的素色
3.书签上,除了画、主色调之外,往往还会题写一些字。如果从每首诗里提取一句诗作为书签的题字,你准备选哪一句。(你觉得那一句诗与书签画面的内容、主色调相匹配)
分组说。
第三次读,读出感情。
4.书签制作好了,我们要把这些承载着“荷花荷叶荷韵情”的精美书签赠送给别人,你想选择哪一枚书签,又打算送给谁呢?
总结:本堂课我们通过设计书签和赠送书签的活动读出了诗歌的画面、主色调,读出了荷意象的丰富内涵,不管是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还是相依相偎的花和叶,不管是衰败的红莲还是孤独于世、冰清玉洁的白莲,在诗人笔下,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传递着诗人的情感,甚至见证着伟大的人格。
板书
“荷”意象的丰富内涵探究
青春美丽的女子 朦胧的爱情 人生的命运 孤独的惆怅
快乐美好的生活 温馨的呵护 共荣共衰的坚贞 高洁的品格
二、课堂实录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专题。这节专题内容是我们同学初一时曾经学过的,但没有关系。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我们今天在初二的时候再来拾一拾初一的荷花,温故而知新嘛,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会有新的收获。
教师: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默写一下这几首诗,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默。比一比谁记得更清晰,谁书写得更工整。……同学们看看,四位同学默写得怎么样啊?
学生1:第二首“浣纱”的“浣”偏旁是“三点水”。
学生2:第三首中“此花此叶长相映”中的“长”应该是“长短”的“长。”
教师:时隔一年,同学们还能很清晰地背诵这四首诗,书写比较工整,只是个别字书写出了点问题,说明我们同学的基本功很扎实,希望读书还要细心些。我们一起把这四首诗读一遍,要求停顿准确、清晰。
学生齐读。
教师:刚才第二首中有一句话停顿要注意一下,应该是“多谢/浣纱人/未折”。当我们读这四首咏荷诗,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一幅幅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荷花荷叶荷韵图。我们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其中一个活动就是设计书签。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为这四首好诗设计一套“荷韵”书签。
如果要在书签上画上一些画,你觉得每一首诗哪些内容可以留在书签上,好像给书签画上了画?请大家现在书上圈画出能入画的词语。
学生1:第一首诗里可以留下荷叶、罗裙、芙蓉、池,还有人。
教师:什么人?
学生:女子,采莲的女子。
教师:奥,原来作者所写的“罗裙”, 就是年轻的采莲女。
学生2:第二首诗里我认为可以留下舟、槛、浣纱人、雨、鸳鸯作书签画面。
学生3:绿荷、红菡萏
教师:《赠荷花》这首诗除了绿荷、红菡萏之外,还有可以画进书签的内容吗?
学生4:“翠”、“红”
教师:能详细点说明一下吗?
学生4:我的意思是,还可以画枯绿的叶和深褐色的花,因为诗里面说这时的荷花是“翠减红衰”。
教师:你读书真细心,读出了这首诗里有两个荷花的画面,一个是盛开的,一个是衰败时的,所以叫做“此花此叶长相映”。第四首诗呢?
学生5:素花、瑶池、月
教师:这张书签是不是就只有“瑶池中的白莲”一幅画面呢、
学生6:我觉得应该也有两个画面:一个是“真合在瑶池”的白莲,一个是“素花多蒙别艳欺、月晓风清欲堕时”的白莲。
教师: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我们同学们读诗的感悟能力也非常好,一下子就读出了几首诗里的最主要的画面。 同学们可以把这些词在书本上用重音节号标出来。我想请几个同学分别读第二、三、四首诗,读出重音,读出画面感。
学生读诗。
教师:给书签设计好画面内容后,现在我们要给书签设计一个主色调。昨天,有个女生跟我说,书签统一都用粉红色,这样比较温馨。你们觉得这样的主色调合适吗?
学生七嘴八舌:不太合适。
教师:那么,你建议每个书签采用哪种主色调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第一张书签用绿色,因为《采莲曲》第一句诗就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荷叶”和“罗群”都是绿色。
学生2:我觉得也可以以粉红色为主,第二句是“芙蓉向脸两边开”,粉红色可以体现采莲的少女活泼的心情。(老师板书:青春活泼)
教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第一张书签我就决定以绿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其它3张书签,你们的意见呢?
学生3:第二张书签我建议用绿色,因为《莲叶》这首诗第一句就是“移舟水溅差差绿”。
学生4:我也同意用绿色,因为这首诗的题目是“莲叶”,这张书签的画面以莲叶为主,所以应该以绿色为主色调。
教师:我们看看这首诗是不是每句话都在写莲叶。
学生5:是的。第一句有“差差绿”,第二句有“柄柄香”,第三句“多谢浣纱人未折”好像没写到。
教师:仔细看看,第三句“人未折”的是什么?
学生5:未折的是莲叶。第四句“留得雨中盖鸳鸯”也是莲叶。
学生6:用绿色可以表现浣纱人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师:能具体说一说你感受到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吗?
学生6:嗯,暂时还说不清。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微妙”,这个浣纱女的“微妙的心理变化”,我们暂且放一放,我相信过一会儿他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师:郑谷的这首《莲叶》写得很高明,每一句都没直接写到“叶”,但每一句又都在写叶。我也认同你们的观点,用绿色为主色调。第三张书签呢?
学生7:我觉得应该用白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白色能体现它的高洁。
教师:这位同学还运用了《爱莲说》的内容来证明,同学们觉得用白色作主色调好不好呢?
学生8:我觉得这张书签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用粉红色和翠绿色,因为是“绿荷红菡萏”嘛,而后面用暗红色或深绿色,因为它快要凋零了。
教师:这位同学非常有想法,给了我很大启发。的确,《赠荷花》这首诗其实写了荷的两种命运:一是盛开的,一是“翠减红衰”。所以她觉得这张书签上有两幅画面,颜色分别是亮色的红和绿,一种是红褐和枯绿。我非常认可她的观点。第四张书签呢?
学生9:我觉得这张应该用白色,因为素花代表纯洁,而且后面说“月晓风清”也正好体现这种意境。
教师:对,什么叫晓月呢?晓月就是拂晓时分朦胧的月,宋代有个词人叫柳永的,也写过“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点凄清的味道。所以刚才这位同学建议用白色,素白色,淡雅的白色比较好。
教师:我想跟刚才建议第三张书签用白色主色调的同学再做个交流,这四首诗里荷花出现了好几个名称,有“芙蓉、菡萏、素花”,你觉得在这几首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学生7:不能。在《采莲曲》里是“芙蓉向脸两边开”,所以“芙蓉”应该是粉红的,《赠荷花》的“菡萏”应该是红色的,而素花的颜色应该是白色的,所以不能换。
教师:那现在,你觉得第三和第四两张书签,哪一张用素白色更合适?
学生7:应该是第四张更合适。
教师:看来你是真懂了。刚才,大家帮我确定好了每张书签的主色调。其实,书签的主色调也是这四首诗的内容的主色调。
教师:现在到了设计书签的第三步,我要给每张书签题一句诗。如果从每首诗里提取一句诗作为书签的题字,你觉得那一句诗与书签画面的内容、主色调相匹配。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学生10:我想说的是第2张书签,我选择“雨中留得盖鸳鸯”这句诗。
教师:我想听听你的理由。
学生10:因为一个“盖”字既写出了荷叶对鸳鸯的保护,也写出了浣纱女对爱情的期待。所以这句诗“莲叶、浣纱女、鸳鸯”都能照顾到。
教师:有点道理。这时,我想请前面那个一开始说“表现浣纱人微妙的心理变化”的同学来说一说,你现在明白“微妙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心理了吗?你来说一说。
学生6:还是不太明白。
教师:其他同学在帮帮他呢。
众学生:是爱情。(老师板书“爱情”)
教师:其它3张书签呢?
学生11:我觉得第一张书签可以用“闻歌始觉有人来”,因为这样可以使人感觉人好像隐藏起来,可以照应第一、第二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教师:对,若隐若现,又照应了“乱入池中看不见”。你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11:采莲女
教师:我们中国古诗中的采莲女往往是青春美丽的少女形象。(教师板书:美丽)题了“闻歌始觉有人来”,这张书签上就是有形、有色、有歌、有乐,特别有韵味。
教师:还有两张书签,你准备题哪句诗?
学生12:第3张书签我想用“此花此叶长相映”。因为这首诗写了“唯有绿荷红菡萏”,这样能够体现它们共荣共败的品质。(老师板书:共荣共衰)
教师: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道“翠减红衰愁杀人”,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众学生:有点伤感。
教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是不是就是看到荷花荷叶衰败了就伤感了呢?
学生沉默。
教师:我来给大家补充一下李商隐的生活背景。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代,很有才华,但是夹在“牛李党争”之间,所以两边不讨巧,最后遭遇两派的排挤,郁郁不得志。所以除了伤感之外,他想借“此花此叶长相映”的荷花、荷叶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13:可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有知己能和自己一起前行,共荣共衰吧。
教师:最后一张书签。
学生14:我觉得可以用“月晓风清欲堕时”。因为可以写出白莲在很多花中并不凸显,有点不幸,但它很纯洁
教师:素花多蒙别艳欺,在一个凄清的清晨,一弯朦胧的晓月挂在天边,一朵白莲欲堕未堕,她很不幸,很孤单,但又很高洁。同学们,你们从哪儿看出白莲很高洁呢?(教师板书:高洁)
学生14:它一直开放在瑶池。
教师:好像不是。
学生15:“此花真合在瑶池”,是说诗人觉得它应该生活在瑶池,而瑶池是神仙居住的一尘不染的地方。
教师:书签制作好了,我们要把这些承载着“荷花荷叶荷韵情”的精美书签赠送给别人,你想选择哪一枚书签,又打算送给谁呢?或者你觉得适合谁送?
学生16:我想把第一张书签送给妈妈,希望她永远青春美丽。
学生17:我想把《赠荷花》那张书签送给送给我的父母,因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嘛,希望他们永远相亲相爱。
教师:此花此叶长相映,此人此生长相守。
学生18:我想把这张书签我的好朋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教师:从爱情的角度讲,长相映是一种坚贞,对于友谊,也要坚贞,天长地久。(教师板书:坚贞)
教师:第2张和第4张还没有同学送。可能有同学觉得第4张有点凄凉,不太好送。那就送给和白莲的命运相似的陆龟蒙好了。(学生笑)大家不要笑,除了陆龟蒙,大家觉得这张书签还可以送给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19:送给屈原,他也很不幸,但品性也很高洁。
学生20:送给鲁迅,因为他一直未革命作出贡献,他像白莲一样高洁。
学生21:送给柳宗元……
教师:还可以送给李商隐、辛弃疾、苏东坡这些品格高洁、却不为人知、不为世所容、命运坎坷的文人志士。
教师:本堂课我们通过设计书签和赠送书签的活动读出了十个的画面、主色调,读出了荷意象的丰富内涵,不管是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还是相依相偎的花和叶,不管是衰败的红莲还是孤独于世、冰清玉洁的白莲,在诗人笔下,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传递着诗人的情感,甚至见证着伟大的人格。它们流淌在中国的文化里,形成一道明媚的风景—荷文化。我们送出的不仅是书签,还是一种文化情怀。
教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三、评课环节
(一)学员评课
马鸣芳老师: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比如默写,许老师把它做足了,呈现在黑板上,整堂课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书签设计的活动中,请同学们设计画面,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读出这四首诗的主要意象。在题诗句的环节,又推动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在读的环节,许老师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重音,后面可能还有读出情感的活动,但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展开,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做得更充分一点,这样会更好。孔林玲老师:许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比如默写,他画好了四张书签图,要求学生从右往左、从上往下默写,这在无形中渗透了古人书写的文化。美中不足的是课堂中有几个小细节还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比如:比如课堂中留下的几个“待会儿解决”的问题,有一些后面没有能够有效地触及;课堂上设计了书签画面、主色调和题字,那么课后能否留下一个作业做反馈呢?比如请同学们根据上课的内容设计出一张精致的书签。
徐宝林老师:许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别具匠心。第一、整节课用“荷韵”书签作为共生的原点,选出四首诗中具体的词作为画面,确定主色调,题诗,都是容易让学生可感、可操作的、有凭借的,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第二,有层次地渐进。一开始绘景,然后添色,最后题字。从赏词到赏句,从情感的朦胧感知,直到主题的深入把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老师的引导和回应在课堂上非常的自如从容。如一开始有个男生很空泛地说“情感微妙”,讲到后面时有学生提到了爱情,他再回过头来问这个男生现在有没有读懂“微妙”二字,说明老师心中有学生。我还有一个困惑,我理解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有三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型、语文性,语文性在这堂课中体现得非常的充分,实践性和综合性该如何体现,我比较困惑,我想请黄老师帮我们理一理。
顾芸芸老师:我主要针对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来谈谈我的听课感受。准备选择哪一枚书签赠送给谁?理由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第一张和第三张。第四张书签除了送给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之外,是不是就不可以送给我们身边现实中的那些品节高尚的人呢?第二张书签除了爱情,是否可以提醒同学联系“雨中留得盖鸳鸯”理解呵护的主题?
张年老师:这堂课师生共生、生生共生的亮点比比皆是,推进得非常自然,效果也很好。学生对“荷”文化的兴趣和激情也被点燃了。不过我也有几点疑惑之处:这节课的内容是专题课,以前教材把它叫做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这个活动到底指什么?我还有一个建议:这堂课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荷”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是这个专题里面只选了四首诗,能否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他说说自己读过的其它关于荷花的诗,可以让课堂的活动显得更开放一些、更丰富一些。
……
(二)黄厚江老师主评
黄老师:我先说一说我听课和评课的直观感受。这堂课听下来,让人感觉很舒畅。如果说课让人听得很舒服,那大概应该也是一堂好课了。以前我做过一场有关评课的讲座,后来也没有把它写成文章,就是课堂教学的非理性评价。下面谈一下我对这堂课的理性评价和思考。首先说课程的开发,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什么叫开发教材呢?这个话题也比较大,最起码的是跳出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评课时,许多老师都提到了这节课的课型。所以我觉得先跳出这堂课,专门说说堂课的课型以及这样的课型的基本教学要求,然后再谈这节课的教学。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课型是什么呢?很显然大家刚才的理解是有交叉的,是有分歧的:有人说这是一堂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也有老师说这是一节专题学习课,其实这两种概念是两种不同的课型。什么叫专题阅读呢?首先。定位它是阅读课。我们教材里的《荷》《长城》《狼》都是专题学习。什么叫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呢?首先注意它的关键词是“综合性实践活动”,不是阅读。它有以下几个特征:它是跳出文本的,是超出课堂的,是指向生活的,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为主的。什么叫综合性呢?首先它是学科内综合,听说读写;更重要的,它也是学科外综合——文本调查、走访专家、走向图书馆。什么叫实践性呢?它可以有听、说、读、写,也可以有团队活动,有社会活动、采访调查。严格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不需要教学的,它主要是活动的组织和成果的分享。
专题阅读怎么教学呢?当然,专题阅读的文本是很丰富的。要清晰地对文本进行定位。专题阅读里的核心文本,如《陋室铭》《狼》等,应该把它当成主要的文本来进行阅读教学。专题阅读,里面还有一些卡片等资料资源,应该做一些活动来处理,不需要把它们作为文本来教学。专题阅读不仅仅是在课内完成的,还可以作为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如果仅把这课内的四首诗一教,那也不能称之为专题阅读了。今天许老师是借班上课,如果是用自己的班级,那就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更多的“荷”专题的诗,课上每个同学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荷”的诗。
刚才我们讲了两种课型的定位和教学,下面我们回到这堂课具体评课。那么今天的课堂内容为什么会导致大家对他课型的理解分歧呢?首先,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我们的定位是专题性阅读。而不是语言综合性实践活动。今天的课具备了综合性实践的特点,因为他整堂课借助书签的设计来推进。如果我们不谈这四首诗,就让学生去设计一组“荷”专题的书签,那是很典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有老师希望把这个标签做出来,就是这个道理。由于许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做书签的这一个活动凭借,所以大家以为它是一节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但我以为许老师的这堂课还是专题阅读课。因为这个书签没有要求当场完成,也没有要求书签交流。他只不过把书签当成了这节课的原点、推进点和教学凭借,他没有把书签的实体制作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还是专题性阅读课。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层次,是对这节课的定位和两类课型的辨析。
第二,我想说这节课实现了教学内容向活动转化,我觉得这一点做得是很好的,但老师们评课时关注得不是太多。什么是教学活动呢?教学活动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活动。许多老师备课就是把参考书上的陈述性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宣讲,或者通过问和记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记录,这里就没有教学活动。比如这四首诗,它们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呢?我们许多老师都会这样问。这里就缺少一个学习活动的转化过程。所以今天我觉得志文这节课除了课程开发的意识以外,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还有这一点,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活动。你看,在书签上配上一幅简单的画,它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上午所讲的找出诗歌里的意象。而我们有的老师就会问,那么这四首诗都主要有哪些意象啊?这就是由陈述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学生缺少一个学的过程。
第三点,这节课我特别看重的就是教与学的融合。好的课堂往往都是这样,为什么有的课听起来让人感觉到很舒服?它来自于两点。一是教学的内在关系处理得很好,如行云流水,由前一个(环节)到后一个(环节),一切顺其自然。更重要的是,一节课让人听得舒服,老师往往和学生融在一起。有的老师带不动学生,水是水,鱼是鱼,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老师很激动,学生不理你;还有一种课,学生很激动,老师很平静。只有老师和学生能够交融在一起,这节课才比较好。这就是教和学的融合。我觉得今天这节课这方面做的特别好。比如有一个学生说,要把《赠荷花》这张书签送给朋友,老师就接过来说:“嗯,爱情要坚贞,友谊也要坚贞。”有的人以为这首诗是写爱情的,怎么能送给朋友呢?我觉得许老师这样一点,一切都很自然,这堂课诸如此类的亮点还有很多。
最后一点,我想要说的是这节课做到了点和面的融合,甚至点和体的融合。诗歌里的意象和情感是相互交融的。分不清不行,分得太清也不行。这堂课一环扣一环,先读读什么,再读读什么,非常清晰。比如读出重音,读出重音,老师就向学生提了一个要求,用重音体现画面感。重音是一个点的问题,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老师点出了重音,又点出画面感的问题,画面感就是一个意境的问题,意象、意境和作者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了。所以呀,这个点和诗歌的整体融合得就比较好。我们有的时候太刻意地就点论点,就显得不够洒脱。
下面再来谈谈这堂课的问题,这堂课的整体教学我是非常认可的,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是一堂共生教学课。一步一步推进,环环相扣,主线清楚,也很丰满。当然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布置做什么样的书签呢?如果我们做过书签的人就会知道:一组书签,它是有主题的。如果用“荷”为主题来做书签,这样的书签那得多少张呀?可以围绕“荷”的某一点来设计一套书签,如“荷叶”、“荷花”、“莲子”;如果以“荷”的品性来设计,如“高洁独立”、“共荣共衰”;如果借“荷”表达爱情,或体现古人的生活情趣,那又是一种不一样的角度来设计了,内涵太丰富了,我觉得这里“荷”的主题要清晰一点,后面的指向才会更集中。
第二个问题是主色调的问题,听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当时我就在听课笔记上写下了我的疑问——是主色调还是底色调?什么是主色调呢?如果说一幅画的主色调,大家想想应该是什么。对,是底色。如果是书签,它的主色调和底色调又有不同。底色调更多的是指向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如果是主色调,我觉得更多的是指向这首诗的意象。这个教学环节结束的时候,志文小结了一下,说主色调就是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果说主色调就是作者的感情基调,那么我觉得呢,有些诗就可能有点问题。如第三首里有“绿荷红菡萏”,还有“深绿和褐红”,那作者的感情基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还有第四首诗的主色调是白色的,那么白色怎么画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主色调和底色调的概念就没有弄得很清楚。
第三个问题是题诗的环节,不知道老师预设的是不是每首诗只能题一句呢?如果你有一张书签,除了那一句以外,是不是也可以题写其他的句子,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应该处理为多元和一元的统一。可以把诗歌的欣赏做得更丰富、更充足一点。还有,第二首诗是不是就是写爱情的呢?
最后一个环节——赠诗,我觉得有一些地方也要讨论。比如第一首诗送给妈妈,总觉得有点别扭。最后一首诗同学们都回避了,不知送给谁,但是志文老师表现得很老练,当大家都回避的时候,他把这首诗提出来了,建议送给历史文化名人。送给怎样的文化名人呢?屈原、杜甫、鲁迅、苏东坡,是不是都适合呢?这里我觉得可以生发一下。这首诗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不幸”,一个是“高洁”,说鲁迅高洁,就有些别扭。
最后还有几句话,对前面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优化的路径说一下。第一、教学的基点和起点。今天有老师说不要太在乎这点,但我以为教学还是要重视起点和基点,学生对四首到底理解到什么地步了?复习也好,检查也好,还是要了解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掌握程度。比如问:学了这四首诗以后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这四首诗读完以后你最喜欢哪一首?这四首诗,你能不能选一个角度说说他们写的有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一些学习活动来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
第二、材料的选择。从今天这节课来看,用这四首诗来完成专题学习确实是有点勉为其难的。这四首咏荷诗,由于作者观察视角和立意、构思各不相同,内涵丰富,把它们拼成一组书签,应该说是很难的。如果基于在重读的基础上,你可以重新选择四首咏荷诗,把课本上的诗和这四首诗串联起来,任意选两三首,组合成一个主题。这就是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今天的课堂上采用了设计书签的方式,但是主要内容还是书上的四首诗,没有拓展、新的生发、新的组合、新的提高。甚至,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自己回去找一些关于“荷”的古诗,还可以再选择一首咏荷诗做一张书签,下节课带过来可以再交流。这就更像专题阅读课向课外延伸了。
四、教案优化
教学目标:
1.学习咏荷诗,读懂诗歌内容和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2.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荷”意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荷”意象的丰富内涵。
活动设计: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专题。这节专题内容是我们同学初一时曾经学过的,但没有关系。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我们今天在初二的时候再来拾一拾初一的荷花,温故而知新嘛,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会有新的收获。
二、这四首诗是我们初一曾经学过的,作者在诗歌里分别表达的什么情感呢?
三、除了这四首诗,我想大家应该还读过其它写荷的诗,你读过哪些呢?
第一次齐读:读准节奏。
四、当我们读这些咏荷诗,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一幅幅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荷花荷叶荷韵图。我们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其中一个活动就是设计书签。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选择几首首诗设计“荷韵”书签。
1.刚才同学们回忆了许多咏荷诗,加上书上的四首,我们可以给他们归归类,看看可以分为哪些主题?
预设:荷之风韵、荷之品格
我们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就这两个主题来设计“荷韵”书签。
2.如果要在书签上画上一些画,你觉得每一首诗哪些内容可以留在书签上?
第二次读:读出重音。
3.给书签设计好画面内容后,现在我们要给书签上的画设计一个主色调,你会给你的书签上的画面分别设计什么色调?
4.书签上,除了画、主色调之外,往往还会题写一些字。如果从每首诗里提取一句诗作为书签的题字,你准备选哪一句。(你觉得那一句诗与书签画面的内容、主色调相匹配)
分组说。
第三次读,读出感情。
4.书签制作好了,我们要把这些承载着“荷花荷叶荷韵情”的精美书签赠送给别人,你想选择哪一枚书签,又打算送给谁呢?
总结:本堂课我们通过设计书签和赠送书签的活动读出了诗歌的画面、主色调,读出了荷意象的丰富内涵,不管是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还是相依相偎的花和叶,不管是衰败的红莲还是孤独于世、冰清玉洁的白莲,在诗人笔下,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传递着诗人的情感,甚至见证着伟大的人格。
板书
“荷”意象的丰富内涵探究
荷之风韵 荷之品格
青春美丽的女子 朦胧的爱情 温馨的呵护 遗世独立
快乐美好的生活 清新自然 共荣共衰的坚贞 高洁的品格
五、再教感言
在上次工作站的上课、评课活动中,黄老师、徐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给予了很多鼓励性的评价,也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意见。回校后,我又把自己的教学录像从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把大家的评课意见听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思考重新修改了教案,重上了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教学感受。
学情把握工作更实了。的确,对于专题教学,很多老师重视度还是不够的,所以有些老师对这四首诗的教学还是浮光掠影的,学生的理解也还是不够深入,比较浅。摸透这个情况后,在后面理解诗歌情感的环节,还是多下了点功夫,毕竟书签设计活动只是个教学凭借,是为理解诗歌服务的,可不能本末倒置。
课堂内容更丰厚了。关于荷的诗,学生读过的还真不少。如小学里的《江南》《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小池》,课外如周邦彦的《苏幕遮》、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西洲曲》。当部分同学把这些诗歌呈现在黑板上,也就无形中拓展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然后分成两组——荷之风韵、荷之品格,分别进行“风韵”和“品格”主题的书签设计,“荷”意象的内涵更丰富、更清晰。
教学细节的处理相对适切了。评课时,大家指出了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我自己也把教学录像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在看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的追问、留疑、点拨、回扣等细节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具体来说如下:
1.对学情的把握不够清晰。《荷》专题应该是初一的内容,但这次安排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是一次重读课。学生对这四首诗掌握到什么程度,说实话,确实没底。虽然上课伊始,也进行了一次默写检查,但默写的活动其实只能了解学生记忆情况,并不能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套用了之前书上的笔记内容,大而空。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地方纠缠较多,这也导致了后面的拖堂。
2.对教学内容定位不够精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是《荷》专题的四首诗。教材编写者选择这四首诗是基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赏荷,但在中国文化中,即便是中国诗歌文化中,“荷”意象的文化内涵还是比较丰厚的,作为专题课,如果仅仅停留在这四首的理解上,而且还是初二年级的一节重读课,教学内容有点窄了,思路不够宽,拓展不够丰厚,所以学生得益就不太丰硕。
3.教学活动的凭借使用上还不够清晰。如设计书签的第二个小环节——给书签添加主色调。对于主色调的理解,我的预设是画在书签上意象的主要色调,希望藉此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但实际上,可能我所理解的主色调还是模糊不清的,和书签的背景主色调得概念是混淆的。
4.教与学的活动处理不够圆润。在读的环节上,这节课主要进行了两次读,第一次读准节奏,第二次读出重音,可以在后面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增加读的环节,读出诗歌情感;除了齐读,还可以开展个别读、点评读等小活动。在学生存疑问题上,已经有意识地通过铺垫问、搁置等形式来给学生铺路搭桥,但搁置后,有的疑问后面缺少照应、回扣、勾连。
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训练方能有明显进步,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问题还有很多,从教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地且行且思,且教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