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中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代人是如何应对的?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传染病的记载,那时候都称之为“瘟疫”。古人遇到瘟疫是如何应对的呢?一是隔离病源
任何时候,对于传染病,都是防胜于治的。古人对会传染病,跟现在一样,隔离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但是古人凭经验也知道瘟疫也是可以人传人的,所以会把病人隔离开来。
为了切断传染源。人们会及早把病死之人深埋或烧掉,甚至把病人的个人物品都烧掉。
在极端恐慌的情绪支配下,人们甚至会把疑似病人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一些地方有“麻风岛”,岛上的居民都是麻风病人。这些病人就是被赶到岛上隔离的。
二是个人防护
人们很早就知道“病从口入”,因此,他们也会用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口鼻。
此外,人们还会用一些其他办法防护。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温疫学者万全,在他的《万氏医书》中就告诫人们,遇上瘟疫,“凡入疫室,饮食之物,不可便咽”,避免接触疑似传染源; 同时,可用雄黄点入鼻窍,将疫病阻挡于口鼻之外。三是中医治疗
中医对防治瘟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每遇瘟疫,医生会大量熬制汤药给病人饮用。这些汤济对瘟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多数时候,还是要靠病人的免疫系统起作用。免疫系统强大的病人可能就挺过来了,差的就只能尽早处理了。
明崇祯十四年,中国东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瘟疫,疫情之惨烈,到了“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的地步,苏州医学家吴又可毅然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动中。通过观察与诊治,他确认了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当然,在细菌和病毒概念都不存在的时代,他无法准确地为瘟疫的源头定名,而只能称之为“戾气”或是“厉气”,但他已经找到了瘟疫的真正传染渠道:“邪自口鼻而入”。疫病过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分析瘟疫的起源与治法,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
四是清洁环境
当时还没有酒精消毒的说法,但是人们会焚烧一些草药之类的东西,用来熏居住的地方,用以驱除疠气。
人们还会在门上和屋里挂一些有香味的草药来净化环境。现在端午节在大门挂柳枝和重阳节“遍插茱萸”的习俗就是古代抗击瘟疫遗留下来的。
五是求神拜佛
古人对瘟疫其实没有太多的办法,因此每次瘟疫都会死很多人。很多时候只能等人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有抗体或体质比较好的人,瘟疫才平息下去。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神拜佛,让神佛保佑他们。当然,求神拜神对防治瘟疫也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起码拜过之后恐慌情绪会减轻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1410年,朱棣皇帝派英国公张辅,征服了南方邻国安南之后,又派尚书沐晟镇守安南,但是安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霍乱流行。由于沐晟等中国守军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务,致使安然的局势陷于混乱。沐晟多次秦请朱棣派医院防治,但是医院的防治方法无效。霍乱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南方境内。过了几年,朱棣让总医官想办法。御医官们想弄几个安南的霍乱病人进行研究;可是医官害怕霍乱在南京流行。于是,医官们制造霍乱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小规模试验,这队医官终于确定了诱发甲乙丙丁4批,每批50个人类似霍乱的三个步骤。
甲批人:
第一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步:让人吃狗脊和巴豆。故这样处理的人最终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乙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让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经过这样处理的人,最迟三天都出现了腹泻不止的症状,但是不发热。
丙批人:
第1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2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3步让这些人和换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最迟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丁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让这些人和患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没有一个出现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面对甲乙丙丁4批人,各自出现的不同现象,医官认为造成类似霍乱以及造成类似或乱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气和营养的问题。那么如何治疗类似霍乱呢?于是这队医官把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再分为5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第一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的药材黄连。
第二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和温中的药物左金丸。
第三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左金丸和利尿药材。
第4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以及止泻药材。
第5小组:
第一步喝胃气汤。
第二步喝营养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止泻药材,同时吃镇吐药材。
结果怎样呢?第5小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内 ,消除症状,恢复正常。
这些试验说明霍乱属于寒湿夹热症,治疗这个证应当使用清热温中的药物左金丸。左金丸出自元朝名医朱震亨,字彦修;世居江南丹溪,人称丹溪翁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疗发热腹泻的名方。该方有清热燥湿的黄连,温中散寒的吴茱萸等两位药材组成;但是三味药材,因为吴茱萸是用甘草水灸过的。缓和吴茱萸的人人噪烈性情。全部药材研细加入炼蜜为丸。但是左金丸的药力很弱,因此虽然治疗发热、腹泻有效,可是不能迅速清热止泻。
在左金n的基础之上,医官们反复加减处方,研究出一种新的药物。但是新药物能否治疗真正的霍乱呢?
医官们带着新研制出来的药赴安南,先让安南布政司衙门的官兵,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进行预防。
许多安然的霍乱病人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门来求治,这队医官怀着忑忐不安的心态,也给他们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7天之后,居然把霍乱治愈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国驻安南的布政司衙门,就成了安南霍乱病人的救星。这队医官十分高兴,把临床疗效报告给总医管。布政使沐晟也向朱棣皇帝写折子,报告医官们控制了安南的霍乱流行。朱棣非常高兴,传旨嘉奖总医管;然后放心地开始准备迁都工作。
现代医学临床发现,发生霍乱以后,由于霍乱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经高度兴奋,胃肠蠕动增强,胃肠粘膜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新药能够迅来人杀死霍乱弧菌,增强交感神经功能,消除不适症状,从而治愈霍乱。从此以后,该药成为治疗霍乱比较有效的方剂
1939年天津发生了水灾,水淹没了3层楼。水灾过后,1940年天津发生了霍乱大流行。日军不会治疗霍乱,害怕军队发生霍乱流行。于是派出宪兵队到处巡逻,发现中国人谁拉肚子,就把谁活埋;然后把病人的家烧掉,美其名是彻底消毒。
1941年6月,由于汉奸告密。治疗霍乱的中医传人被抓,但是秘方没有被抢走。
总之,古代从15世纪以后,中医就有确切防治瘟疫的临床经验。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爆发了传染病,一般称之为瘟疫。
对于瘟疫,人们的第一认识是,这是病人传带的,所以,有些极端的作法是烧死病人。
但是在时间长河是,人们也渐渐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许多文献记载中,就有说法:洪灾过后,必有瘟疫。
他们是如何应对类似瘟疫的?
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都疫病的传播有了认识,也开始对病人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到了三国时期,据《晋书》记载: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这里的“家有时疾”能够同时感染三人以上,也就是类似瘟疫了。而一旦有这种情况,将百日内不允许进宫。
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建有专门的医疗场所,朝廷安排相应的医官对患瘟疫的百姓进行治疗。这个时期,医官已经懂得佩戴口罩遮面来降低被患者感染的机率。
老祖宗们还采用荓熏烟的方式难房屋等场所消毒,别说,今天我妈妈还用这个方法了呢。
相传马援当年南征,部队感染瘟疫,得亏当地的老妈妈用生姜茶叶胡椒大米等擂成糊救了三军的性命,这就是本地擂茶的起源。照此看来,当年当援他们估计染上了风寒,故以温热驱之有效。
除了一些预防措施,古人更多的是求神拜佛,相对于他们来讲,今天的我匀,更应该庆幸。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疫情形势的严峻程度,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
以文献为基础,可以说人类有多少年文明史,就有多少年传染病斗争史,由古至今大规模疫情的爆发数量更是难以计数,所不同的是,随着近代、现代医疗卫生水平的大幅提高,疫情的严重程度相应大幅降低,根据古人的经验和今人的技术,疫情也逐步转变为可防可控状态。
咱们现代人所面对的传染病或说疫情,如果爆发在古代,结果让人不敢想象的。
比如大明永乐年间,一个月时间仅福建局部地区就因疫情死亡78000人,登州等规模并不算大的州县,绝户12000,也就是说不按人数计算,12000个家庭死得一个不剩。类似“死者过半”这种缺乏数据支撑的描述比比皆是。
之所以古代疫情一旦爆发就非常严重,是因为伴随着疫情到来还有大幅度的减产歉收,劳动力不足造成生产力降低,收成减少再加上封建王朝在救灾方面的缺陷,继而造成大量农民饥馑而死,而以古代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一旦处理不当或滞后,无疑会爆发更严重的瘟疫并流行。
如果给疫情排序的话,其他朝代还好,明清这对难兄难弟都是破纪录的存在,自明代起,大规模疫情爆发式增长高达64次,清代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39次。尤其嘉道时期的天灾人祸,论次数和严重程度,是崇祯帝的明末时期拍马都追不上的。
造成瘟疫大面积蔓延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地震、战争、水灾、旱灾、蝗灾、非正常的大量人员聚集等等,最后还要加上如上灾患造成的饥荒情况。
(非正常人员聚集,比如各种灾害后的逃荒行为,灾民们不是四面八方到处跑的,他们也有目标有方向,严重的时候逃亡的一路不断有人饿死、病死,这种条件下还要求灾民保证个人卫生那是不现实的。)
比如崇祯时期就有个小言官上疏崇祯:
明代山东奇荒(奇荒二字特指严重的大面积饥荒)持续两年,我去年骑马南行发现耕地荒芜、瘟疫四起,路上的布满死人,盗匪也没饭吃,四处作乱劫掠,被杀人的人身首异处散落的到处都是,易子而食或者割自己身上肉吃的大有人在,耕地仅剩不到两成,而农民死了八九成之多,很多地方行人断绝,废弃的村庄也很多。
清代山东奇荒,邻里之间相互抢夺,人们以野菜和树叶充饥,有些父母无奈遗弃孩子,希望孩子被其他人领养活下去,自己省下粮食也可以多存活一段时间。
毫无疑问,只要皇帝不是太昏庸或者实在无能为力,就一定会组织相应的救助措施,因为大规模的疫情必定对封建统治稳定性造成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会大幅降低。
一般来说赈灾本身就是防止死亡人数扩大、防止疫情扩大的有效手段,封建王廷的应对措施:
减税。豁免税收,减轻农民负担,避免因税逃荒交叉感染,其实同时也是避免官逼民反,已经缴纳的税款地方用以赈灾除疫。
开仓放粮,开设粥厂。开放地方粮仓,开设粥厂向普通民众施舍粥饭,同时预估可持续时间,如果灾情未过,还要向朝廷申请调集粮食。
不过也有报喜不报忧,隐瞒灾情的官员,比如著名酷吏田文镜,他是不想让雍正帝操心,但也不能以数万百姓的性命为代价,别说救灾,就连免税都不行,这就太过分了,好在这种人并不多,其实雍正帝眼线那么多早就知道,也体量田文镜一片“苦心”,所以没下狠手办他。
公务员捐献。一般来说吃公粮的官员不会为粮食发愁,比如某某荒年,巡抚×××饿死在任上,师爷比他还早死5天,这类事我还真没听说过。
作为不会挨饿的官员,在大灾面前,很多都捐献自己的薪水或者家中存粮。这种行为值得赞赏,但作用有限,而且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捐献,不能作为常规救灾手段。
倡议社会捐助。乡绅富户一般不会饿死,家里存粮足够多,这时候官员会倡议富户捐献给灾民,富户们联合起来多多少少都会捐点,否则虽然他们都有一定的自保力量,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的饥民,真压制不住起了暴乱,他们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粮食了,很可能是全部家产。
并不是所有富户都是为富不仁,有时候遭逢大灾,无需官府招呼,乡绅富户会自发组织到一起商量捐献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医药、饮食、衣物、被褥等等等等。
免费医疗。太医院的医生不仅仅为皇帝服务,做为治疗水平最高的存在,国家遭逢严重疫情,他们也要“亲赴前线”指导工作,加上各个州县本就有的医疗力量都是救治前沿的主力。药物来源一般是国家抽调资源、资金,地方征用药物,各府库银两购买等等方式获取,然后用到灾民身上。
棺木。死者是最大的瘟疫滋生来源,所以各州县遇有死者都要施以棺木,妥善安葬,避免疫情爆发或继续扩散。
衣物。大多逃荒者衣不遮体,不被饿死也会被冻死,各地方衙门也要充分考虑到百姓的衣物保暖问题,来源也是国家调拨赈灾款和州县府库挪用白银用以购买。到了晚清时期还设立了防疫处,专门负责查验、控制疫情。
虽然晚清时期清政府自己也是焦头烂额,但是救灾方面要远胜于明末,一直到宣统退位,赈灾基本没听过。
有效隔离。以清代为例,驻地满八旗负责阻断要道,严禁往来进出,这也是有效控制病情传播的最佳方式,容易聚集人群的生意,比如饭馆茶楼等等全部停止营业。
防疫站。到了晚清时期,已经能做到疑似与确诊病患区分隔离,与后续治疗连为一体。
自行隔离。遇有亲戚中病,所有亲戚都不去探望,而有些比较仁义的病人呢,自己跑到荒郊意外自行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行为上,不同食、不同衣、不同床、不碰死者棺木、远离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也是必要防护措施。
自行消毒。贴身衣物,象蒸馒头一样蒸一炷香的时间,其他病人使用过的器具也是一样处理。
通风处理。不要在封闭的环境与病人接触,无论天气冷暖必须做到室内通风。
古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诸多应对措施,咱们现在也只是医药卫生水平高些而已,面对此次疫情,古人的经验基本上全被用上,只不过我们不用蒸笼,直接用消毒水就可以了,其他都非常近似,配以国家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对疫情出色的控制能力,相信不久后大家就都可以安心生活,正常投入工作了,祝您平安。
参考资料:
[1] 张业敏.明清山东瘟疫与社会[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
其他网友回答
近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着武汉,影响着我国大江南北。原本热热闹闹的春节,搞得人心惶惶,在我国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这种疾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系统传染,潜伏期长,人传染人速度快,在短短的时间里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上人们十分头疼。好在通过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病毒在所控范围,国家目前正在加紧研制对付这种病毒仍疫苗,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遏制住这场传染病。
但是,在我国古代没有疫苗,医疗水平落后,古人是如何防止传染病的,我们来学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聪明智慧。
古代,医学水平远没有如今发达,更没有什么特效药,每一次传染病爆发都会死去大批的人,而为了防止传染病发生,古人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将我国中医中的一些中草药采取焚烧的方式做成熏香,如艾草,返魂草,乾陀罗耶香,以及兜木香等,这些草药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久而久之,这种预防疾病的方式就被流传下来。
另外就是我国中医起到极大作用,从最早神农亲尝百草造福民众,到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经过多次反复亲自试验,著述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为古人预防传染病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不断的完善,对预防传染病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我国有长达近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瘟疫,或者说传染病并非第一次席卷中华大地。如明朝时的霍乱,再近一些,清朝的天花都曾爆发相当严重的疫情,但也正是中国人顽强不息精神,促使每一次面对疫情,我们最终都是坚强度过。
‘而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虽说极力防控,但遇到一些较重大的传染病,往往也还是束手无策,就会造成很大死亡。
社会发展至今,医疗条件与古代天差地别,今非昔比,人们更加相信从科学角度来有效地预防疾病,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古人这些聪明智慧在今天都是受益匪浅。传染病不可怕,怕的是对待疫情做决心,相信国家,众志成城,湖北加油,武汉加油,疫情终会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