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后为什么不打陆战(分析甲午海战清朝战败的原因)

网友提问:

甲午战争海战失败为什么不打陆战?陆战清朝有优势吗?

优质回答:

甲午战争,除了海战以外,重头戏当然是陆战。如果光在海上被人家击败,那也就算了,可是在陆地上还被日军杀了个人仰马翻,这实在是有点丢脸。

为啥?因为清朝刚建立海军没多久,没什么实战经验,打败仗倒也无伤大雅。可是清朝的陆军,那是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而且清朝就是靠陆军起家的,这咋能打败了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清朝军队陆军和海军的编制。

陆军当时有862个营,骑兵营占了192个。毕竟是八旗兵起家的王朝,所以对起兵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人马加起来累计在35万人左右。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廷又在全国征集了60多万新军,所以陆军加起来大概有96万人左右。这算是相当庞大的一个数字了,而且还是在主战场作战。

那么陆军的武器怎么样呢?当时除了惯用的冷兵器以外,还配备了西洋进口的枪炮、国产仿制的枪炮。当时约有五分之一的清军是配备了先进的连发步枪的。其装备优越性明显超过了日军。

北洋海军在1888年成立,拥有20多艘战船,定远号和镇远号两大主力舰,更是号称亚洲最强。与此同时,清廷还给他们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可自动回转的克虏伯大炮。

因此北洋舰队不仅是清朝四洋(北洋、南洋、广东、福建)中最强大的一支舰队,而且还号称远东第一,实力远超日军。

由此可见,陆军和海军的综合实力,都是要超过日军的,为啥清军还是打了败仗呢?这就要分开来看看了。

一、海军战败的原因,纯粹是人为造成的。

自打1888年北洋舰队成立以后,清廷就认为高枕无忧了,所以不愿意再投入大量的钱财去养着这支舰队。

尤其是在翁同龢的建议下,长达6年的时间里,北洋舰队一直都没有再添置什么高级装备。甚至连基本的修缮都没钱做。

舰队的军舰泡在水里,每年自然是需要修缮的,可惜清廷不肯出钱。此外军舰日常训练,各种消耗也需要大量钱财,可惜清廷也不肯出钱。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舰队老化,锅炉动力系统受损,舰船航行速度减慢,就连炮弹射速都减慢了。相对于日军的海军来说,自然是不占优势了。

而日本在1884年开始,就已经将提升海军力量,作为第一要务。不光从欧洲采购大量军舰,而且还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船能力。

所以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海军已经有了30多艘军舰。由于镇远号和定远号威名远扬,为了克制这两艘主力舰船,日军特地采购了松岛号等大型舰船3艘,还配有当时火力最猛的吉野号巡洋舰。

因此可以说日本海军处于厉兵秣马的状态,而清朝的北洋舰队,却处于临近退休养老的状态,所以说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再加上李鸿章老爷子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他认为北洋舰队就是他在清廷坐稳宰相大位的依靠,所以他一直阻止北洋舰队出渤海湾。结果人家把你当成了不动的靶子来打,造成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二、甲午战争,分成了三大战场,清军全部败北。

很多人将焦点都落在了渤海湾上,认为这是甲午战争的全部。其实并不是这样,渤海湾战场只是甲午战争的一个点,只不过这个点比较具有代表性而已。

整个甲午战争,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主战场,分别是:朝鲜战场、辽东战场和山东战场。这三大战场的结局基本雷同,清军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朝鲜战场。

1894年9月15日,平壤之战打响,日军突袭平壤,清军则死守该地。结果仅仅1天时间,镇守平壤的清军将领叶志超,果断带着战败的人马一路逃回到了国内,导致整个朝鲜陆战战场,都被日军所控制,战火甚至延伸到了中国境内。

9月17号,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无法再与日军火力交战。于是带着致远舰冲向了吉野号,打算跟人家同归于尽。结果被对方的鱼雷给炸沉了。

这场海战双方都投入了主力,而且北洋舰队并没有就此彻底被击败。定远号和镇远号,依旧稳得很。但是黄海制海权,就这么被日军给夺走了。

第二,辽东战场。

到了1894年11月份,陆战战火蔓延到了辽东地区。这期间爆发了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陆战。

当时日本派遣第一集团军直奔鸭绿江沿岸,逼近了清朝龙兴之地奉天。同时第二集团军,也在第一集团军的掩护之下,绕过了旅顺,在花园口登陆,攻占了辽东半岛。

这么一来李鸿章这边采取的措施是: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从而分兵两路前去对付日军。

可惜结果都是以战败而告终,整个辽东半岛都成了日军的基地,而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只能退到了威海的刘公岛。

第三,山东战场。

1895年1月份,威海卫之战爆发。这是北洋舰队最后发威的一战,而此时日军已经组成了联合军队包围封锁了刘公岛。

你别说,当时的北洋舰队还有点用。当时陆战如火如荼,清军完全不是日军的对手。所以北洋舰队在海上,还配合着陆军作战,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战绩。

不过伴随着威海卫被包围,刘公岛海军基地被封锁,使得北洋舰队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丁汝昌急切地希望李鸿章派援兵过来,可惜什么都没有,最终造成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陆军战场,在炮击的掩护之下,日军有2.5万人在龙须岛登陆作战。而清军这边压根就不知道日军会从哪里登陆,所以是分兵把守的,这么一来各处实力就被削弱了。

等到日军集中军队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的时候,这里只有3000人马镇守,结局可想而知,南方炮台最终被日军攻占。

而辽东地区的日军也在不断往前突进,几乎是横扫千军的姿态,凤凰城、海城全部失守。清军纵然多次组织反击,却没有任何成效。

总结:当时中日的军队实力,差距的确悬殊。

所以说,不是清军不打陆战,而是打了陆战根本就打不赢。海战陆战几乎都处于全军覆没的状态,由此可见清朝是怎样的外强中干。

之所以会造成这么个局面,原因很复杂,有高层内部的斗争,也有对陆军训练的懈怠。战败了就是战败了,人家不会给你找任何借口,唯一的原因就是实力悬殊。

在李鸿章的意识里,似乎海防做到位以后,陆战几乎就没什么作用了。这种天真的想法,或许正是当时清朝高层们的普遍认识。可惜重点培养的海防不堪一击,结果还把陆军给荒废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都全军覆没了,陆军还是比较谦虚的,打败了也不丢人。

谁说没打陆战啊,清朝陆军一溃千里,一路从平壤逃到内地,被日军追着跑,甲午战争日军陆海军总共死了一千出头。

清朝用30年时间,花重金建起来现代海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灰飞烟灭了。早知道这个下场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去建设呢。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其实是一个误会,甲午战争实际上就是以陆战开始的,甲午海战爆发的诱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当时的北洋舰队在护送前往朝鲜的运兵船在支援陆战。

之所以在一般提到的甲午战争之时,主要提到的都是甲午海战,提到的是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大海战,使得一般人对于甲午战争的了解就是甲午海战而已,产生的误解。

形成这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整个甲午战争之中,虽然北洋水师的海战同样是遭遇了惨败,输掉了战争,但毕竟打得相对的悲壮,战斗也相当的激烈,北洋水师并非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或者这么说吧,整个甲午战争之中,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可以算是唯一可以被提出的遮羞布。因为在整个陆战之中,当时的清军几乎可以以毫无还手之力来形容。

整个甲午战争的陆战之中,打得最激烈的应该算是平壤之战,但这一战也不过是给当时的日本制造了一些麻烦,而在甲午海战开打前,平壤之战就已经结束了,而且以清军失败而告终。

而后的日军无论是在朝鲜,还是在突入东北之后,在旅顺辽东登陆之后,还是进攻山东半岛,日军可以说是在陆战之中一路势如破竹,当时的清军别说是击败日军,大多数清军甚至是望风而逃,不战而溃,整个战争之中连与日军形成相持,能够坚持得住的情况都不多,败得极快极惨。

也正因为如此,一般提及甲午战争的时候,都少有提及陆战,因为那几乎不能算是一场战争,都是不断的溃逃,不战而溃,没有什么好说的,要想粉饰一下都找不到亮点。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彻底的暴露出了清朝虚弱的状态,使得日本以及其他的国家看清了清朝的本质,为日后的八国联军埋下了伏笔。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没打陆战啊?只不过清朝陆战打得更丢人而已。

如果说北洋水师还能与日本联合舰队打得有来有回,并且还能够获得对手的尊重,那清朝的陆军打得就是一塌糊涂,别说军威了,就是一丁点的战斗力也没打出来。

比如平壤之战,清朝守军有15000人,各种火炮38门,储存的粮食、弹药足够一个月之用。结果呢?平壤之战就打了一天,然后清军就全线溃退。要知道,来进攻的日军也不过16000人啊,只是付出了189人阵亡的代价就拿下了城高墙固的平壤。

平壤之战后,清军狂奔500里,直接逃回了本土,至于极其利于防御的朝鲜北部山区,直接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如果说之前的平壤战役还属于异域作战,那接下来的鸭绿江攻防战和旅顺战役可就是本土作战了,那你猜猜清军表现得怎么样?还不如打平壤的时候呢!

鸭绿江攻防战清军和日军都是30000人,兵力想当,武器装备也差不多,而正常来说防守方的优势还要更大,结果鸭绿江攻防战也仅仅只持续了一天,日军就战死了4个人就打穿了整个防线!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就是战死了4个人。

旅顺战役就更败的丢人了,旅顺要塞是清朝花了上千万银子再加十几年的时间修建的,结果仍然是一天的时间,整个旅顺就陷于日军手中。要知道,旅顺要塞上的火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远远强于来攻的日军啊。

所以,还能说什么呢?整个甲午中日战争中,最没脸提的就是陆上作战了,提出来只会更加丢人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北洋水师和日本海上一战虽然劣势,但是也不是太亏,还有一战之力,然后呢,日本陆军登陆后,清军陆军一触即溃,海港里的军舰被日本陆军用本该保卫自己的海防陆基炮打自己,港口外还有日本联合舰队,这仗怎么打,就算是英军舰队来了也是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