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分析矛盾冲突,提升小说解读力——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凤台四中 程素兰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教育对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语文内容较多,老师在讲述的过程当中需要选择重点内容对其进行讲述,语既包含了文字美,也包含了词汇美,通过老师的讲述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小说阅读是初中生不可缺少的一项阅读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对小说进行讲解,逐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通过了解文章当中所涉及到的词汇语句,人物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当中领悟小说的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 矛盾冲突 小说教学 孔乙己
最近在研读肖培东老师的小说教学案例,他的“浅教学、深思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暑假期间,肖老师在“湿地淮语”上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拿来一一细读;又把黄厚江老师的《预约课堂的精彩》一书作为自己的床头书,认真翻阅,研究每一个教学的精彩瞬间。两位名家的教学闪光点,让我受益颇深!
在黄老师的书第三章“让老方法成为新方法”中,他指导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思考地听、说、读、写,让课堂中的非语言活动成为语言活动服务,之后又展示了他亲自执教的《孔乙己》教学实录一文,整个版块既有理论有实践,把如何做到课堂预约的理论知识很巧妙地运用到了实践之中,对初中语文老师们的一线教学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
《孔乙己》一文,收录在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我们读小说的价值在于,每读一本,或者一篇,就是在经历一种特殊的人生。你读得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丰富。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平淡、短暂的人生一下子变得丰富了,生命的宽度得到了延展。小说是最丰富、最具体、最真实的一种人生体现,它用虚拟的方式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认真地体验一本好小说,就是以一种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方式活了一次。
关于小说单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大家名师对此做出了很多尝试和突破。
我们一般的小说教学常规是: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概括小说的情节,理清课文的内容,通过肖像、行为描写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然后提炼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小说艺术特色。这样一个流程,是最普通,也最实用的。
有一些比较有追求的老师,会对这些教学内容重新组织,课堂教学上有了些创新,主要的努力是在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小说的阅读过程。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课堂形态。教学内容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在教学方法上,或者说在课堂形态上,作出了些创新。这种类型的老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在课堂形态上作出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效果更好。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教小说,但是不像在教语文;还有一种似乎要进步一点,它有语文的味道,但是它不像文学,教师没有像黄老师教学《孔乙己》那样涉及小说的言语表达,课堂上不需要学生去体验文中的那种感情,不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他把小说教学变成一种筛选信息的阅读,它只注重实用性阅读而忽略了小说课堂中的语文味儿。
本学期我在执教《孔乙己》一课后,深深感受到:小说教学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却又用语言无法表达。我认为优秀的作品往往含有多层次的丰富的意蕴,你很难用语言把它完全明确地表达出来。
汪曾祺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高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可以像橘子皮一样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说就是用语言来讲故事,这个语言有具体化的语言,有抽象化的语言。小说教学关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小说。因此,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小说即小说的读法,才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从教学内容的价值上看,如果能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小说,提升小说解读力,会更有价值。他人对小说作品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很强的差异性。教读法虽然也有多种,但总是有一定之规,学会之后可以用于其他小说作品的阅读。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则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教学本学期《孔乙己》一文中,我尝试通过带领学生赏析小说中设置的一些矛盾,来促进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一般来说,我们都追求课堂教学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抓住作者设置的矛盾冲突,通过这些矛盾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矛盾的激化和释放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发现和利用《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般说,每篇文本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矛盾因素,没有矛盾就没有情节的发展。在《孔乙已》中,鲁迅设计了很多矛盾的细节,作者让他们相互碰撞,让读者顺着矛盾去思考探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深人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小说艺术。
孔乙己性格矛盾的悲剧性冲突决定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鲁迅先生以小说《孔乙己》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清末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从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受害者的角度对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自尊又自卑、要强又懦弱、好喝又懒做,这诸多矛盾的性格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孔乙己特殊的形象特征。
首先,内心自尊与自卑心理的碰撞决定了孔乙己必然自欺欺人、故作清高和迂腐麻木的性格。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却名落孙山,因“不会营生”而“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假如他能够脱下长衫加入到“短衣帮”里并同他们真正混为一类,那么他绝不至于成为被众人嘲弄取笑的对象。但是,孔乙己却自视高人一等,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而标志着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就连人家揭他偷书的疮疤,他也以自以为荣耀的“读书人”的身份作盾牌去抵挡别人的羞辱。读书人强烈的自尊意识与自卑心理交织冲突,他以为“读书人”的“之乎者也之类”能镇住别人挽回自尊,但引来的却是众人更多的哄笑,一身酸腐之气也暴露无遗。
其次,要强与懦弱的矛盾性格的冲突注定了孔乙己必被嘲弄羞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无名无功、无钱无势,仅是一个穷书生。倘若对旁人的嘲弄完全装聋作哑、闭口不应、逆来顺受,那么,便不可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孔乙己的不回应,是一种反抗;径直“对柜台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是一种反抗;众目睽睽之下在柜台上“排出9文大钱”,也是一种反抗。这种带有抗争意识的神态与举动同所有“看着他笑”的人形成鲜明的对垒,孔乙己以孑然独立之身与异口同声的众人水火不容之势不两立。但可悲的是,孔乙己的抗争仅仅是也只能是具有鲜明读书人懦弱色彩的反抗,或故作清高的矜持,或自命不凡的睥睨,最强烈的也不过是“涨红了脸”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这种软弱的抗争不但不能阻止旁人的嘲弄,反而更加强烈的激起嘲弄者一次又一次有增无减的快感,至到他用双手爬着来喝酒时,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地拿他取乐,旁人也和掌柜都笑。在自身性格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中,成为人们取乐的对象,让人感到“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再次,好喝与懒做的性格冲突决定了孔乙己必然小偷小摸的恶习和由此导致的悲剧。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在科举制度下,“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剥削阶级统治阶层,从而不劳而获地占有社会物质生产的劳动成果。但是,贫苦的读书人假如没有通过科举及第爬上统治者阶层在不能凭借占有物质生产资料以获取生活资料的条件下,又深受孔孟之道鄙视物质生产劳动意识的毒害而逃避物质生产劳动,那么,他就丧失了以自身劳动去换取生活资料的可能。物质生活资料没有保障,人的生存也就缺乏保障。起码生存都不能保证却又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这就构成了针锋相对的矛盾。一方面是渴求物质生活享受的欲望,一方面却是好逸恶劳造成的不能满足这种欲望甚至威胁基本生存的极度贫困。
人变得不一样了,就有个性了,这也是历年来孔乙己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
二、孔乙己周围人那些人的揶揄、冷漠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就连掌柜也没有把他当成上帝来招待,和大伙一起去逗他说话,引人发笑。在当时,一个读书人夜以继日,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够榜上有名,从此平步青云。这些人醉心功名,痴迷科考,一无所获,内心的痛苦自不必说,希望之后失望的打击时时煎熬着心灵。失败者最想得到的是别人的同情和支持,可科考失意的孔乙己非但得不到些许安慰,反而受到大家故意的嘲讽。大家把弱者的伤口撕裂开来,然后再想方设法在上面撒些盐。当弱者因疼痛而哀嚎时,引来的是围观者的捧腹大笑。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感到满足,这就是当时国人的心态,笑话比自己更弱的人,而不知晓自己本身就是和他们一样的弱者。对于那些让自己变成弱者的人,却不敢去反抗。
周围的人无情的践踏孔乙己的人格和尊严,但对待同样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则是另一种心理。喝酒的人在谈到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一事时,我们能够读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丁举人家是不可招惹的,否则让你吃不完兜着走,会让惹怒于他的人付出惨重代价。大家平时没事都躲三分,更何况孔乙己去偷书呢。从对孔乙己的惩罚,我们能看出丁举人做事风格,也难怪大家都很惧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奉为圣言,高不高不在于你有没有读书,而是你读书是否拥有功名,人们对待读书人的态度是矛盾的。
三、咸亨酒店这个浓缩的现实社会
科举制度成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影响了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前途命运。那么科考真正起到了为国家筛选有识之士的作用了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通过“捞”这个字,我们能看出当时社会人们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能够到达对岸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就是这些考取功名之人,他们又能为社稷为百姓做什么呢?那么很多终其一生一无所获的读书人,他们成了科举考试的牺牲品。即便可以靠力气凭手艺养家糊口,也不屑做这些粗笨之活,整天做着黄粱美梦,苛求一朝功成名就的辉煌。科举制度的初衷和其实际带来的结果是矛盾的。
咸亨酒店里,因为孔乙己的到来而充满欢声笑语,大家把挖苦、嘲讽的话语抛向这块笑料,通过他的答语来制造欢快的氛围。可谁曾想过被讥笑者的内心苦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引以为豪,沾沾自喜。一个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够带给人们幸福感呢?由此看出,这是一个时代读书人的悲哀和整个社会的问题。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察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风度。
鲁迅的这一自评可能会使有些人感到意外,因为人们引用得最多的,经常收人教科书和各种选本,被认为是战斗性最强的作品,像《狂人日记》、《药》,鲁迅却认为它们在艺术上有明显的缺陷:“太逼促”,不够“从容”;而他最喜欢《孔乙己》,恐怕也正因为它写得从容不迫。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我想是因为孔乙已是活在、死在多元的、错位的感受世界之中的。
《孔乙己》所写几乎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但是,全文只有两千八百字不到。这么短的小说,怎么能写得这么震撼人心
一、通过小店员的视角来叙事
这个小店员,本来与孔乙己的命运八竿子打不着,不管是孔乙己考试失败还是偷书挨打都和他没有关系,他只是在孔乙己喝酒的时候能够看到孔乙己而已。然而,鲁迅却偏偏选中了这个小店员作为叙述者。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鲁迅的立意是让孔乙己的命运只在小店员有限的视角里展开。孔乙己的落第、偷书,甚至挨打致残的过程,鲁迅都让它发生在幕后。鲁迅省略的气魄很大,那些决定孔乙己命运的事件,使得孔乙已成为孔乙己的情节,他一个也没有写。这样就可以省略许多场景的直接、正面的描写。
第二,对事件作在场的观看,只能以对受虐者的痛苦和屈辱的感同身受为主。而事后的追叙,作为局外人,与直接受虐的凶残拉开了距离,则可能作有趣的谈资。受辱者与叙述者(非当事人)的情感就不是对立而是错位了,其间的情致就丰富复杂得多了。
小店员视角的功能就在于,自由的省略和营造复杂的错位的情致。
遵循小店员的视角,小说只选取了咸亨酒店里的三个场面,而孔乙己本人只出场了两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场面和孔乙己的命运关系并不大。第一个场面,是他偷书以后,已经被打过了,来买酒,被嘲笑了;第二个场面,他被打残了,又来买酒,又被嘲笑了。如果要揭示孔乙已潦倒的根源,批判科举制度把人弄成废物,这两个场面不可能是重点。
对于这个完全是局外人的小店员,鲁迅很舍得花笔墨,一开头就花了两大段。小说的全部线索就是这个小店员与孔乙己错位的观感。这正是鲁迅的匠心,也就是创作的原则,或者可以说是鲁迅小说的美学原则,重要的不是人物遭遇,而是这种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错位的观感。孔乙已的命运固然是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人们对这个弱者失败者沦落者,没有同情,而是以他的狼狈为自娱的笑料。为了便于感知错位,他常常通过一个与情节不相干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感知来描述人物和场景。
二、众人错位的“笑”
惜墨如金的鲁迅,在渲染孔乙己带来的欢乐氛围时,很舍得花笔墨:“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甚至“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小说错位结构的焦点,显然就在这种“笑”上。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和放松的调侃,使得弱者很狼狈,越是狼狈越是笑得欢乐,而弱者却笑不出来。错位的幅度越是大,越是可笑,也就越是残酷。残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残。孔乙已虽然潦倒、落魄,却仍然在维护着残存的自尊。更为深刻的是,发出残酷笑声的人和孔乙已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这就是情感错位的特点。这种错位,不仅表现在情绪上,而且表现在价值上。
鲁迅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冷漠的丑。特别是,传说孔乙己可能是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过欢笑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这里,错位的潜在量很大。那些没有偷窃的人,比这个有过偷窃行为的人可恶多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已被打折了腿,不能走路,只能盘着两腿,臀下垫着一个蒲包,用手撑着地面“走”。躯体残废到这种程度,在与平常这么不同的情况下,掌柜的“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对别人很悲惨的遭遇,本该有惊讶,有同情,至少是礼貌性的沉默,可掌柜的不仅当面揭短,而且还“笑着”。错位到如此大的幅度,说明精神上的残酷伤害已经够可怕的了,更可怕的是,他并没有感到严酷的麻木,对其中包含的伤害性毫无感觉,相反,是感觉到并无恶意,很亲切地开玩笑似的。错位的美学功能,特别有利于揭示微妙的精神反差。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都没有恶意,甚至在说话中还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玩笑的、友好的性质,但是,却是对孔乙已残余自尊的最后摧残。从一开始,他的全部努力就是讳言“偷”,就是为了维护最后的自尊,哪怕是无效的抵抗也要挣扎一番。这是他最后的精神底线。但是,这些无恶意的人们,却偏偏反复打击他最后残余的自尊这是很恶毒的,又是没有明确的主观恶意的。这种含着笑意的恶毒,这种貌似友好的笑,包含着无情和冷酷。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得如此的残酷无情,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寓虐杀性的残酷于嬉笑之间。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已如此痛苦,如此狼狈地用手撑着地面离去,酒店里众人居然一个个都沉浸在自己欢乐的“说笑声”中。人性麻木以至于此,错位的感觉何等惨烈。更有甚者,孔乙已在粉板上留下了欠十九个铜钱的记录,年关没有再来,第二年端午也没有来。人们记得的只是“孔乙已还欠十九个钱呢!”过了中秋,又到年关,仍然没有再来。小说的最后一句是: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个人死了,留在人们心里的,就只是十九个铜钱的欠账;这笔账,是写在水粉板上的,是一抹就消失的。生命既不宝贵,死亡也不悲哀,这是怎样的世道人心啊!在世的时候,人们拿他作为笑料;去世了,人们居然既没有同情,也没有悲哀,甚至连一点感觉也没有。这里不但有鲁迅对于人生的严峻讽喻,而且有鲁迅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探索。
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发现了人物的生命不仅仅在行为和语言、思想的冲突之中,而且在人与人感受的部分重合部分偏离的结构之中。各人的感知是各不相同、各不相通的,但又不仅仅是直线对立的,而是多元错位的。
法国大作家萨特说,“一个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技巧其实和他的哲学观有关,跟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分不开。”
世界上本来并没有孔乙已,没有咸亨酒店,而只是因为鲁迅写了《孔乙已》,才有了咸亨酒店。我们读过《孔乙已》之后,都会在自己脑海里还原出一个孔乙己的形象,想象出有关孔乙己的故事。
在初中语文的小说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我们最终的落点,不应该落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上,而是要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剖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进入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去。
目前,小说阅读的现状是学生很难进入小说世界,我们平时的小说教学关注过多的则是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等环节的落实。小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小说世界,而不是考察学生小说阅读的“产出”。学生不能很好地“进人”小说世界,阅读小说的功利性很强。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中不是也存在着这种问题吗?学生只知在考前突击背诵名著阅读要点,却忽略了书本身的重要性。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解读方式”出现了问题。
正确适当的解读方式是解决学生小说阅读障碍和提升学生小说欣赏能力,。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解读方式就无法更好地进入文本、读懂文本、深切地把握文本。从解读方式在小说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角度看,小说教学要把教解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解读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孔乙已》时,学生不容易注意作品是通过咸字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讲述故事的,我们教师对此可做引导,让学生体会鲁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视角讲故事,从这一视角讲故事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没有了小伙计的《孔乙已》就不是完整的《孔乙已》;《孔乙己》的教学中,不教小伙计的视角是有问题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的。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就会具有视角意识,就会认识到视角在小说中的作用。学生再去解读或欣赏其他小说时,就知道可以运用视角去阅读或解读作品,就能够自觉地运用视角意识了。当学生需要“解读”时,一定是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需要解决,甚至需要帮助才能看懂,不然自己可能无法看懂。小说教学恰恰是应该在学生看不懂但教师可以帮助他看懂的地方用力。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丰富的人生、广阔的世界,这应该是小说阅读的功能或目的之所在。这样的目的可以在小说教学中部分地实现,但更多地要靠学生在课外、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慢慢去实现。
“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他总是能够通过事实的教训,深化他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孔乙已》是一篇“丰富的简洁”的典范之作,鲁迅特别喜爱这篇小说不是偶然。”这是钱理群先生对鲁迅及《孔乙己》的评价,我希望我们优秀的小说能够如此,用简洁的笔力,书写尽丰富的人生。
如果我们的小说教学也能够做到如此,教师抓住能够提升学生解读力的点,带领学生一起驰骋徜徉在小说丰富的世界里。这将是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幸事。
参考文献:
[1]黄厚江.预约课堂的精彩[J].漓江出版社,2015(7).
[2]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4]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
[5]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J]这个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
[6]湿地淮语专栏文章
END
作者简介:程素兰,凤台四中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热爱阅读、健身、徒步。
策划:湿地淮语编辑部@语文湿地
顾问:彭光品
主编:张娟
供稿:程素兰
编辑/制作:陈浩
第2453季【湿地淮语】分析矛盾冲突,提升小说解读力——以《孔乙己》教学为例
相关推荐
- 什么是热键冲突?(键盘上的热键是哪一个)
-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熊猫叫什么
- 手机wifi显示ip地址冲突怎么解决 手机wifi显示ip地址无法获取
- 部落冲突手机号登录版(部落冲突之前用手机号码登录的)
- 部落冲突下载官方正版(部落冲突下载无限宝石)
- 部落冲突怎么玩国际版(部落冲突怎么玩新手)
- 部落冲突破解版下载安装(无限99999钻999999金币的游戏)
- 七里海湿地公园开放吗?(天津七里海是海吗)
- 五缘湾湿地公园要门票吗(五缘湾沙滩要门票吗)
- 4399版部落冲突可以用身份证找回来吗(揭秘游戏账号找回方法)(4399部落冲突账号怎么找回)
-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开放时间表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开放时间最新
- 部落冲突九游版绑定号码怎样更改手机号(部落冲突九游版绑定号码怎样更改)
- 洋湖湿地公园怎么预约门票 洋湖湿地公园预约必须要提前一天吗
- 盐城湿地有哪些动物 盐城湿地有哪些独特的特征
-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几大沼泽湿地之一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六大沼泽湿地之一
- 电脑显示ip地址冲突怎么办 两台电脑ip地址冲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