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优质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反映了三个层面:
一、怎样用人?(如齐桓公)
二、怎样管理?(如管仲)
三、人性的挣扎 (如鲍叔牙)
前两者是自然天成,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后者才是最考验人性的!
因为是今年的高考题,所以我把书又拔拉出来,重新温习一遍,然后给儿子重讲后,问他的观点!
他说:鲍叔牙!
因为管仲早期穷且不得志,鲍叔牙帮助他,护着他,后期自己得到齐桓公的重用时,反而举荐管仲,自己而退其位,这种胸襟和气量是不可多得的!
确实!
忌贤妒能者,多如牛毛!
而尽公忘私者,凤毛麟角!
都说:
写齐桓公,得分90
写鲍叔牙,得分80
写管仲,得分99
其实我觉着:
齐桓公只占了天时:
身为君王,做到了信任二字!
管仲是占了天份及公私分明:
拥有天生的管理才能,把齐国做强做大!
即使鲍叔牙有恩于自己,也做到了知人善用,没有举荐鲍叔牙!
鲍叔牙有一双慧眼以及胸襟气魄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慧眼识玉的,鲍叔牙从一开始就认准了管仲是个人才!
自古以来,中饱私囊者有,自私自利者有,而像鲍叔牙这种大仁大义,自甘其后的人还真不多见!
所以,鲍叔牙是当今社会上最难得的一种人!你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高考题目,我简单的分析一下。
齐桓公是齐国的国君,他很信任鲍叔,鲍叔跟管仲是玩命的交情,发小。管仲他不是跟随齐桓公的,他是跟随齐桓公的竞争对手公子纠。
所以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多,有君臣用人之法,有朋友的友情,举人为贤,让贤等等,可以分析的角度非常的多。
齐桓公的大肚不计前嫌,管仲曾经拿箭射齐桓公,如果射中当时齐桓公就挂掉了,幸好射偏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以齐国的发展为最高要务,所有人都愿意遇到这样的老板或者上司。
鲍叔雅为人正直,重视友情同时举贤不避亲,不贪恋权位,因为本来齐相的位置就是给鲍叔的。
鲍叔推荐管仲的时候,相信肯定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只不过史记中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们通过人情的日常也可以能想象得出。
交朋友如果遇到一个鲍叔这样的朋友,那也足也。
管仲有才,但一生生不逢时,所跟非人。如果没有齐桓公,没有鲍叔,管仲的才华可能就埋没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展示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有才并不可能就一定能发挥作用,关键的还需要其他条件,管仲需要齐桓公和鲍叔。
龙耀九天,需要风雨聚会,齐桓公就是风,鲍叔就是云,管仲就是龙。
其他网友回答
你这是让人答今年全国1卷作文题啊:
试简要分折下。
三人特点(侧重于在材料中的表现)
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公为人雄才大略,但也有不足,晚年宠信刁竖、易牙等小人,致使自己活活被饿死,死后秘不发丧,消息被严密封锁,以致身体腐败生蛆虫,蛆虫纷纷爬出围墙,才被世人得知。
当然,材料中反映的齐桓公只是伟大的一面,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机智,装死骗过曾经死敌管仲;二是听从鲍叔建议,任用管仲为相;三是尊崇人才、知人善用(拜管仲为相父),信任放权,委国政于管仲。
管仲(管夷吾)
历史上的管仲也有不足,如率兵打仗时他总是“身后士卒”,败北之时却往往“一马当先”,这些缺点都被鲍叔牙不动声色地遮盖住了,没有被大肆曝光渲染!
材料中的管仲一是忠心耿耿,为主分忧(半路埋伏,率兵阻拦小白回国),如果不是小白命大机智,齐国君主之位早就是公子纠的囊中之物了,怪不得后来齐桓公对管仲恨得咬牙切齿;二是多用善政,为国效力——鲍叔牙曾评价,管仲有五点远强于自己:
一是宽以从政,惠以爱民;二是治理江山,权术安稳;三是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四是制订礼仪,风化天下;五是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鲍叔(鲍叔牙)
主要特点:一、胸怀宽广,知贤荐贤;二、自知者明,甘居人后。
注意关注最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赞扬。
一则历史掌故,三个人物,多种观察审视角度,每一种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选取自身感触最深的那点
比如,我个人写的话,大概就会选取鲍叔,重点强调他既知人又自知的品格,标题可用“既要有知人之智,又要有自知之明”;然后就是开篇点题,安排结构,写完篇目。
总结:齐桓公得以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称霸天下,君臣各安其位——君放权于臣下,臣尽忠尽智以事其上,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给今人颇多启迪!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个人是好朋友,历史上有一个成语是“管鲍之交”,说的就是他们两个人。
管仲家里比较穷,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困难,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鲍叔牙都是让着管仲的。
比如说他们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只出力,鲍叔牙出钱还要出力,两个人赚钱之后,鲍叔牙让管仲拿大头,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对此,鲍叔牙从来都没有觉得不公平,因为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他明白正是因为有管仲,他才能够获得这些利益的。
管鲍各为其主
古代的时候,优秀的人才都是会选择入仕,辅佐英明的君主的。管仲和鲍叔牙长大了之后,他们也选择了仕途。
只不过他们选择辅佐的人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管仲是负责的公子纠。在齐襄公死亡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兄弟两人都是在外面流亡的。
那个关键时候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谁先到达齐国,谁就可以当齐王。
不管是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他们都是想要当齐王的,所以,他们都急忙的向齐国的方向赶去。
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就让公子纠在半路里等着劫杀公子小白。
这个管仲也是一个射箭高手,他们等来了公子小白,管仲还射中了公子小白,以为公子小白被自己给射死了。
公子小白将计就计,就让管仲他们以为自己死亡了,等管仲和公子纠离开之后,公子小白就赶紧赶到了齐国,他顺利的当上了齐王。
我们都知道,这个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宰相
公子小白当了齐王,他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把公子纠给杀了,来稳固自己的王位,管仲当然也是算在被杀之列的。
不过,鲍叔牙告诉齐桓公,若是想要让齐国称霸,必须要找一个好宰相,这个宰相肯定是非管仲莫属。
本来鲍叔牙不推荐管仲的话,齐桓公肯定是会让他当宰相的,但是,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
于是,他就给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可是,管仲终究是齐桓公的敌人呀,他还差点把齐桓公给射死,齐桓公敢用和自己作对的人吗?
你还别说,这个齐桓公还真是做大事的人,他的胸襟是常人比不了的,他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把管仲从其它的国家给引渡了过来,然后让管仲当了宰相。
管仲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管仲获救后,还当了齐国的宰相,他也是尽心尽力的辅佐齐桓公,帮助齐桓公完成了霸王之业,成就了齐桓公霸主的美名的。
至于管仲是如何管理齐国,如何发展齐国经济,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的,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总之,齐桓公有了管仲之后,齐国的地位就日益的显著了,当时其它的国家,都尊崇齐国为老大。
齐桓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第一个当霸主的人。
可以说这就是齐桓公敢于用管仲的原因,也是管仲才能的体现,更是鲍叔牙识人推荐管仲的结果。
至于说这三个人,哪一个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感觉还是鲍叔牙!
这个人相对比齐桓公和管仲,可能要渺小一些,但是,若是没有他绝对不会有齐桓公的霸主之业,也不会有管仲才能的发挥。
最为难得的是,他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能够做到知足常乐的,他从来不跟别人争功,即便是他的功劳很大,他也从来都不会炫耀。
做人若是做到鲍叔牙这样,实属难得。要知道作为人,都是有争斗之心的,但是,唯独鲍叔牙能够做到心如止水。
这样的人,才是最为难得的,这样的人也是活得最为洒脱的,所以说我感觉鲍叔牙给我的印象更深。
其他网友回答
【年少看管仲,壮年看桓公,中年看鲍叔】这是我对这三个人特点的理解。
昨天,在齐桓公角度试写了一文。我认为齐桓公会容人,会用人,会放下,会驾驭,是个开明的领导,但晚年糊涂凄惨。今天且说我对这三人行组合的看法。
因为历史过程复杂,许多事情评述争议太强,所以仅在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框架下谈谈我的看法。
一、年少看管仲。
就如少不看《水浒》,年少可看管仲。管仲有相才,是个辅国之才。在公子纠麾下没成事,却因没有干掉公子小白(齐桓公),摆了个大乌龙。后来公子纠夺位失败,很大原因在他。
公子纠死后,管仲被囚,后被鲍叔举荐自桓公队伍。而且是在桓公得了王位之后,这个不容易,这相当于是直接摘取胜利果实。管仲也确实有本事,虽然在争夺王位时被打败,挫了锐气,但是金子总会发光,投齐桓公后,得到其信任,大胆干活,最后造就一个春秋霸主。
年少看管仲的奋斗精神,可行。
二、壮年看桓公。
桓公英明之处,昨天大论了几页。
管仲与他有生死仇恨,争位过程中差点被管仲爆掉,靠假死过关。这样的情况下,却能看见管仲大才,在古今历史帝王中都罕见。
壮年时带队创业,管理团队,有这份容忍、放下之心和用人眼光,成事概率更大。
壮年看桓公,可取。
三、中年看鲍叔。
鲍叔是三人行的的纽带,有看人眼光,有让贤魄力,还有不贪权位的清静心,是个贤才,在辅佐齐桓公登上王位一事上,立下了大功。
中年看鲍叔,懂的看人看长处,合适的人去合适的位置,真是一个合格的HR。
看懂、不争,是鲍叔的大智慧。
中年看鲍叔,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