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节气(老祖宗的24节气)

网友提问:

为什么老祖宗的节气那么准,感觉几千年都不变呢?

优质回答:

老祖宗的节气为什么那么准,几千年都不变呢?最主要是因为24节气的制定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规律来制定的,所以这几千年来都不曾改变。

“夏至”与“冬至”、“春分”与“秋分”的划分

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在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后来古人又发明了用石板制成的“圭”这种东西来计时。

“圭”就是在地上向着正北的方向,平铺一块用石板制成的大尺子,尺子的一端垂直立着一块“立表”,每当中午的时候,立表的影子就会投射在石板上。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人们发现一年当中总有那么一天石板上的影子最短,而且太阳最烈,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了“夏至”。后又根据夏至的制定,对比出一年当中石板上的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

在夏至与冬至之间,影子长短适中的这两天定位了“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

24节气的细致划分

由于古时人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古人又根据实四季的温度和雨水的变换逐渐的完善了24节气的划分。

古人从春分这天开始记录太阳的运行,每过15天定为一个节气,当太阳运行一周回到春分这一天时,一共分出24个节气,刚好也是360天。这与我们现在用的公历一年有365天是十分相似的。

24节气当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是根据气温的变化来划分制定的。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是根据降水的多少和强弱来划分制定的。

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则是根据气温下降后水汽的凝结现象划分制定的。

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根据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划分制定的。

惊蛰这个节气最有意思,它是根据天上打的第一次雷声和地里蛰伏的小虫子开始复苏出动了这些自然现象制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节气是老祖宗们根据研究发现: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

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他是历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国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基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支历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它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自古迄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这下清楚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5000多年来,数不清的中华文化优秀前辈创造了人间奇迹(如我们各地各派的古建筑),发现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中国的古代哲学家,科学家,数学家,星像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等学家,放眼世界那个能比。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正好是我擅长的地理文化知识领域,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地理课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每365天围绕太阳公转1周,每24秒还要自转1次。由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我们地球上的赤道面不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经到达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2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这样,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

秦汉时代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定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二十四个节气名称的含义,可以看出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叫做“四立”,是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所以四季起始的时间和长短各地也不完全一样。

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既然是根据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些纬度为出发点的,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每个节气的开始与阳历的一定日期基本上可以对应,最多相差一两天。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节气,是经过长期的天文观测,有严密精确的计算而总结出来的。

两至两分,立竿见影,用土圭观测,中午时,日影最长的一日为冬至,日影最短的一日为夏至,长短平分为春分,秋分。

有了两至两分,再有四立分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八个节气,随后逐步完成二十四节气。

两个冬至日为一个太阳年,三六五又四分之一天,汉代已精确到365.262天(现代测量为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二十四节气适应于黄河中下游区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