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六种景物对吗(惠崇春江晚景从这些景物感受到什么到来了)

网友提问:

惠崇春江晚景的六种景物是人的什么之感?

优质回答: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第一首题鸭戏图,第二首题飞雁图。原诗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题主所说六种景物,是指第一首题鸭戏图中的竹、桃花、江水、篓蒿、芦芽、河豚。

这首诗作者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下面一句一句分别来解读 :

第一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全诗四句,通过六种景物的描写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之感。

  

其他网友回答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1首是鸭戏图,第2首是飞雁图。这两首诗富含哲理。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写人而写鸭,反映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很多动物它的感觉是超过人类的。如地震前人还懵懂无知动物却有异常的反应。再如鸿雁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在这两首诗里,人的视角,让给了动物。人的感觉也退位给了动物。人的感觉让位给了理性。归根结底,人拥有强大的理性。这是他的巨大优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