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二十四史(有人读完二十四史吗)

网友提问:

如何去读《二十四史》?

优质回答: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先去读通史

找一本通史,白话的先读一遍。

让脑子里有个大概的脉络和结构。

因为《二十四史》不是一家之作,文风水平各不相同。先有个脉络再去读收获会大。

因为现有了整体的感觉,也更容易跳出当时的局限看问题。

尽可能的去读原文,别一上来就读白话版的。

本来是史书就是胜利者书写的,对错真假就必然存在很多了,再一开始就读被别人再次解读一遍的内容,就更没意义了。

先去通读一两遍。

就当故事看,先通读一两遍。然后再挑有兴趣的朝代或者内容细读甚至研究。

做笔记找问题。

不要做读书摘抄笔记,而要做问题笔记。

这段有什么看不懂?有什么疑问?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每天读完后给这些问题找答案。

个人一点感觉。

现在通读第三遍了。明显感觉:

第一遍慢,因为古文水平的原因等等。有几部一字一字啃的相当辛苦。

第二遍快,古文水平提高了内容也熟悉了,读起来轻松多了。

第三遍慢,而且是更慢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反反复复的查各种资料查很多人的注解。倒也乐在其中。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史》不是一部书,而是以《史记》为首,以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合计二十四部书。这些书大多数都是各朝代汇集当时的史学大家所编撰的史书,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最为后人所重视。

“二十四史”的篇幅非常大,总计数千万字,有二百四十一本(中华书局的点校本)。由于篇幅太长,普通人阅读非常不易,即使是历史专家学者们,也表示有心无力,当然也不是说读不完,而是极其耗费精力罢了。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二十四史”虽然难以猝读,但是又不得不读,因为要了解我们先民的活动,再也没有更合适的书可读了,很多后人写的通史,篇幅虽然短了,但是内容也短了,只是将历史的结论告诉你,并没有过程,对人的启发就小了,以史为鉴的价值就大大降低,因此,二十四史不得不读。

如此浩繁的史书,如果一篇一篇的往下翻,那么所得一定是很小的,徒耗光阴。因此,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和兴趣,加以选择的阅读。

“二十四史”的体例都属于纪传体,是以每个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编写方式,而一历史事件一般涉及人物较多,所以史家会在主要的相关人传记中详细论述,而在次要相关人的传记中从侧面提及,所以,阅读纪传体史书,会只见人物、而难见历史大局。要全面的了解历史进程,把握当时的社会全局,必须先读编年体的史书,如《左传》、《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等,这些编年体的史书是以年份、逐月的排列历史事件,阅读时有很强的历史推到感,感受历史的冷峻和个人的无奈。在已经全面了解了整个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再来阅读以纪传体方式编撰的“二十四史”时,就会找到每一个人物的历史坐标,从而感受历史人物在历史大局里的抉择!

一般来说,“二十四史”的前四部的水平是较高的,如果能将“前四史”一气读完,那么基本的读史修养就有了。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去选读并精读其他相关的史书以及相关人物传记。二十四史其实没有通读的必要,但是可以尽可能的选读,以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我相信,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是读书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读、为了向他人宣扬自己读完了“二十四史”,恐怕就是买椟还珠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史》是官方认定的二十四本正史书籍,给人了解历史提供了基础,也给历史学者研究历史创下便利条件。

虽然我不太赞成去读完所有的二十四史,因为精力有限,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去渗透里面的知识。大家都知道,读史籍,是极其枯燥的,并且文言文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作为后盾,是每看一句都需要翻译又或者要翻资料去了解此段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是一项复杂的事情,就更别说通读二十四史了。而且,全信二十四史,又是不对的,里面的错点又需要其它史籍相映衬,所以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个人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朝代,我基本是看明史或明实录,和关于清朝的清史稿。而明朝以前的正史,我基本没看,都是通过其它渠道来获取,但并不是正史。

问了如何去读《二十四史》,我觉得,不一定要以《史记》为开头,要以自己对哪个朝代感兴趣,这样你才能有看下去的动力。现在有原文和翻译本,我建议读原文,锻炼自己文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不懂的去查查,可以学到知识点。有些人会选择中国通史,了解中国的历史,然后选择感兴趣的读,其实最后还是要走回读二十四史的路上。首先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对哪个朝代感兴趣,这样才可以支撑你看下去的动力,如果你不喜欢秦汉的历史,却强迫自己从《史记》开始,到后面会越来越抵触。

我因为看了《如懿传》,买了《清史稿》,花了半年的时间大致了解了。这其实就是对某件事的兴趣让你有看下去的理由。当然还有就是《清史稿》修编的人离我们很近,读起来没有其它的史料那么难,越早的读起来越吃力,因为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支撑,是很难吃透的。我不建议去看翻译本,翻译本虽然可以了解,但读不出史书该有的那种味道。我读《清史稿》和《明史》虽然不懂,但都是坚持看原文,不懂的我就记就多看几遍,多问问人多查查资料。

全读《二十四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历史爱好者寻求征服的一座大山,但是我放弃了,因为太难了。你可以从兴趣入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朝代,然后读,一定先读原文。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入手,可以先看《中国通史》。因为要想了解历史,是必须要接触正史书籍的,要读正史,兴趣就是你支撑下去的动力。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你的古文阅读能力要有一定功底,再去选读二十四史中的文言文篇章,才有真正的意义。当然,如果只是为了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你也可以看白话文翻译,但你就错过了古汉语最端庄典雅大气的一面,也错过了古汉语精彩绝伦的描写、叙事和申论。

很多人以为,会用个“之乎者也焉矣哉”,就是会写古文,其实差得远了。网上有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伪列传”,几乎就是现代文里头塞了一堆狗屁不通的之乎者也,无出典、无韵律、无文法,遣词用句也是直接从日常口语里头拿来就用,这样的“古文”也只好拿去吓唬文盲,换几声起哄。

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对白、史论、诏书、疏表常常用典,即引经据典,而且用典往往三四个字就完成了。如果你对出典完全不清楚,读原文想理解原意,就比较困难了,即使能看白话文翻译,也很难感受那种味道。且不说廿四史,你去看看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交泰殿、乾清宫里头,康熙和乾隆时代的大量对联,不论是谈政治还是哲学,细读之下,堂堂帝王、圣贤之气如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看不懂就老老实实购物拍照吧),而几乎每一句都有五经的出典。你再对比一下现代领导老干部的顺口溜“诗词”、口水“对联”和烂大街标语,你会惊异一两百年间,统治阶级的文化水平可以堕落到什么地步。

还有,在廿四史中,夹杂着大量的传统礼制、军政、文艺、历法、农工等方面的专有名词,是要有一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才能明白的。这些都是我们阅读二十四史绕不开的障碍。

我的建议是,读廿四史之前,先从清朝的历史文献入手。因为这个时期的文言文相比中古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宋时期的古文,更为通俗易懂。当然,如果连这个都不过关,那么先秦的古文你就别想了。在清代的文献中,我重点推荐康雍乾三代的谕旨诏书、奏折御批,里面有大量来自《尚书》、《论语》、《孟子》等经籍的出典。可以先大量阅读,先熟悉这种表达模式和各种常用的出典。如果你功夫做足,定力够猛,可以把你看到的出典直接查找五经原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甚至把五经有选择地粗略先过一遍。因为廿四史中的所有政治伦理道德哲学的根本,都在儒家五经之中。五经不陌生,那么对廿四史里头的复杂深邃的人情世故、纲纪伦常,就有了理解的入口。

再推荐一本书:明代张继编的《夜航船》,这是一本几百年前给青少年读的文化启蒙读本。看了你能基本有个轮廓(顺便知道自己原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最后,选择你比较了解的历史人物,查到他们在二十四史中的相关纪传,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再阅读别的篇章自然就能更为顺畅了。

我想说,廿四史可以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读物,也可以是终其一生去慢慢体验的伟大的历史文化旅程。中华民族的灵魂,就在廿四史中。所以你不必着急,也轮不到你着急,着急也没用。

另外,关于什么是出典,我随便黏贴一个例子: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的禅位诏书(凡是标注有@的地方,@的前面几个字皆有出典。看你能说得上几个)

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夷注乐推@之愿。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r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史》怎样读?我的看法是精读,对其中的一部或一部当中的大类精读。有很多人就是读《史记》的《货殖列传》悟出了经济规律和做生意的法门。

我个人是先读《史记》的《鸿门宴》和《孔子列传》,因为这两篇的故事性很强,更为吸引我。

首先,粗读过一遍,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顺便给自己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以及为自己不理解的片段做标注。

其次,复读,一边读一边做标记,不只是标那些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对精彩或自己喜欢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启发。

第三,针对自己的难点找资料解读,并做好笔记。

第四,精读,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最后,总结,这一步很重要,切记切记!

依此类推,读完一章,就会读完一本,读完一本后,其它二十三部就很快了。但前提是爱好读史和坚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