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一般都贴在哪里,这是为什么呢(春联一般都贴在哪里,这是为什么来着)

网友提问:

春联一般都贴在哪里,这是为什么?

优质回答:

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精神,颂赞社会风气,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中国贴春联的习俗历史悠久,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春联贴在哪里,贴什么内容,纸张的形状大小,都有不少讲究。下面根据自己农村的所见所闻简述如次。

一、门联——即贴在门框上的春联。通常包括街门联、外门联和内门联(房门联)等几种情况。

1、街门联:贴在街门口(院落大门),对着街道的春联。一般字大联长,内容较宽泛,一般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到一家一户的院落境况。如:

上联:招财进宝勤劳是根本

下联:发家致富科技做靠山

横批:户纳千祥

2、房门联:贴在住房外屋门和内屋门的对联,一般是祈福和贺吉的内容。如:

上联:一家和睦一家福,

下联:四季平安四季春

横批:好事临门

3、贴在仓房门上的春联,一般是祈求五谷丰登的内容。如:

上联:金仓不断千斤米

下联:玉库永存万担粮

横批:金玉粮缘

4、贴在车库上的春联,这是近几年出现的春联。一般是求安祈福的内容,如:

上联:车轮滚滚皆往康庄大道

下联:鸿运涛涛都入幸福斯门

横批:如此宝库

5、贴在汽车(或农用车)上的对联,有时也用更简洁的春条,一般是希冀出入平安的内容。如:

上联:日行千里路,

下联:夜行八百程

横批:安全第一

二、春条—— 春条是春联的孪生姐妹。可以贴在室外,也可以贴在室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成对出现有长短之分的吉语祝词。

1、长的春条:是剪裁做春联的红纸剩下的边条,用它写成吉祥颂词。字数较多。内容可以是一个长对,也可以是一首吉利小诗。一般贴在室内,大多贴在内屋进门的左侧,寸许宽数尺长,上从房梁垂直下贴,一直贴到与床(火炕)高下的位置。比如“金山银山山连山,山山都大,大仓小仓仓接仓,仓仓皆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短的春条:可贴的地方很多。一般就一小条,半尺多长,从形式到内容上貌似竖写的横批。其贴法是不能直着贴,一定要斜着贴,斜的方向要尽量冲着屋里,否则喜就要被带走了。

(1)院中、厅堂和居室炕头上贴的。比如院中要贴上“满院生金”、“满园春光”字样。室内墙上显眼处大多贴“抬头见喜”、“万象更新”、“开门大吉”、“人丁兴旺”、“万事亨通”等等。

(2)粮仓米囤上贴的。比如“五谷丰登”、“米面如山,油盐似海”等等。

(3)储柜藏箱上贴的。比如“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等。

(4)水井石磨上贴的。比如水井:“井泉大吉”、“源源不断”、“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石磨:“白虎大吉”等等。

(5)猪栏鸡舍马棚上贴的。比如“肥猪满圈”、“金鸡满架”、“六畜兴旺”等等。

(6)火炉灶台上贴的。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君见山珍海味,财神送黄金珠宝”等等。

(7)其他地方贴的。比如“楼梯上要帖“步步高升”,床头上要贴“身体康健”,自行车架子上要贴“日行千里”,院内的树上也要贴上“根深叶茂”等等。

总之,作为中华文化的独有方式,无论春联还是春条,无论贴到什么地方,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富足的追求和向往,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之。

其他网友回答

春联,又称新春联,是我国楹联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一种对联形式。一般都会用“中国红”纸书写一些吉庆有余、国泰民安、增岁添寿之类的吉祥语句,喜庆而热烈。

春联一般在农历春节时贴,好像有些地方在公历元旦时也有贴的。在我现在居住的山东青岛即墨区当地沿海一些渔村,过春节贴春联的同时有挂’竹子”(一种贴着宗谱的卷轴,有一面窗那么大)的习俗,在除夕贴春联时在家中正堂挂起,正月初二收起;在正月十五至十七还要再次挂起。

春联张贴的位置大同小异,但南方和北方、农村和城市略有差异:

春联一般都会张贴在各个门和门框上,有的也会在家俱上贴,多多益善

不论南方和北方,春联大多会在家中所有的门上贴,至少要在大门(街门)的门板上贴一副祝福的对联,比如: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比较喜欢热闹的人家则一定会在家里各个门上都贴一副对联的,除了门板上的主对联,门框上还要贴细条联,一般用小字写“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之类细条,同主对联的横披配合。我们老家临沂除了贴对联以外,还要在各个门的门框横梁上贴过门钱,花花绿绿的很漂亮。

除了人住的房间贴春联,在农村人们往往还会在猪圈、狗舍等圈门上也贴个长条,写着“六畜兴旺”之类,记得我的老家那时还要在各个米缸、炕头等家具上贴个“福”、“财”等,反正那个时候过年,就会把家里贴得到处红红的,很热闹、很喜庆。

现在城里的房子不像农村,贴春联就会受到局限

现在城里的房子一般都是单元房,没法像农村、或住独院别墅那样肆意张贴。过年一般只在主门上贴个大大的“福”字,也有个别贴“财”字的,就感觉俗气了一些。我虽然自己写字,但我还是喜欢贴那种用漆黑油漆印制的那种“福”字,大气而有过年味。

有时过年在城里拜年,也见有些人家模仿农村大门的样式贴真正的春联,但就感觉不协调,不如只贴个大“福”字好看。

其他网友回答

春联就贴大门,寓意很明显。

自古以来,春联风俗延袭几百年,与民间传说有关。

后来成了吉祥、富贵长寿的代名词。

先说民间传说。

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帖、春联,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相传唐代李世民经过“玄武门”兵变做上了皇帝。可在晚上老做恶梦,索魂叫命。有大臣出注意让尉迟恭,秦琼镇守殿外,赵走阴风邪气。

这一举动,引动全城老百姓,也在门户上贴两位将军画像,并请道人画“符”贴于门户。图个吉利。

这就是最早的护门大神,现在叫“门神”。

而“符”在宋代经王安石一幅对联“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开始。寺庙,宫殿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俗称“楹联”。并且民间也流行贴对联。

直至明代。朱元璋开国皇帝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自此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

春联较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帖,确实能显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寓意吉祥安康,富贵长寿。

现在春联品目繁多,呈多种多样。有墨笔书写的,金银粉写的,还有印刷品烫写的;有高档瓦当纸,还有普通梅红纸。

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魅力,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每年过春节时,腊月三十日前必须贴于大门上,图个喜庆,顺利。

春联之所以历百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春联一般都贴在堂屋大门两侧,右边是大边贴上联,左边是小边贴下联。城市楼房住户,春联一般贴在大门两侧,依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一般很多人都把春联上下联贴反了顺序,大家要注意哟。

其他网友回答

眼看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但是贴春联可是有很多讲究的,乱贴可是会不吉利。若想要新的一年事事顺利,那就先来熟知贴春联的讲究吧!

「贴春联」的讲究

禁忌一:左右联勿贴错

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禁忌二:贴春联的时间

民间有一种神话的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破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等。

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禁忌三:单数才吉利

在大门贴春联,记的要贴单数,单数象征吉祥。还有,家门口不要单贴「春」字,可以贴福、招财进宝等,因为古代,只有怡红院会在门口贴「春」字。

禁忌四:福字不可随意贴

贴春联的同时,有的人家还喜欢贴“福”字,但贴“福”字不是都要倒着贴。

1、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2、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

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3、特殊情况

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发生,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禁忌五:贴门神不要贴反

贴门神要注意两张门上的人物脸是相对的,不要贴反了。老式建筑的大门都是对开的两扇门,门神正好一边贴一张,而现在的住房都是单扇门,两张门神只能贴在同一扇门上,粘贴时要注意位置的美观大方。

「贴春联」的起源

在我国,过年贴春联的习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证,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现在一般把它看作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就是古代百姓过年换桃符的场景。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到了明代,桃符改称“春联”,受到朱元璋的大力推广。

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也正是朱元璋的提倡,使得贴春联自明代开始在民间盛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