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的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赵括兵败长平的启发)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失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谁的锅?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首先说结论:赵括作为领军主将,自然要为惨败担负责任。但我认为他顶多背60%的锅,剩下的40%归赵孝成王。

空口无凭,我们先看战争过程,再做分析。

一、正史中长平之战的记录概述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上党地区成为了孤岛。为了把赵国拉下水,上党太守冯亭主动投靠赵王。

但上党最终被秦国攻下,赵国老将廉颇则带军在长平接受难民。秦军赶到,双方爆发大战。赵军数战不利,损失了五位将领,廉颇实行坚守政策,双方开始对峙。

赵孝成王以为廉颇惧战,数次派人对其严加斥责。加上秦国范雎花重金在邯郸散播谣言,声称秦军只畏惧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上当,不顾蔺相如及赵母的反对,用赵括替代廉颇。秦昭襄王探得此消息,秘密用白起替换王龁。

赵括到达长平,变更军令、更换中级将官,其后带全军出击。老奸巨猾的白起则佯装败退,引诱赵括深入;暗地里则派遣2.5万秦军断其后路,同时还安排了5000人专门堵死赵军营地,切断其向前线的粮草供应。

这样,赵括全军被一分为二:作战军队在秦军营垒前被包围,后勤部队被堵在营地。赵括难以攻下秦军营垒,只得就地筑起阵地坚守待援。秦王得知此消息,将河内地区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派往长平,专门用来断绝赵国支援长平的援军和粮草。

被包围了46天的赵括军一直未等到救援,绝境之中已沦落到人吃人。赵括决定做最后一搏,亲自带队冲击包围圈,却被秦军射杀。失去了统领的40万赵军投降后,被白起坑杀。在此战中,赵国前后共损失45万军人,只留下240个年幼的活口。

二、赵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战术失败

首先,赵王改防守为进攻的决定失策。但这也是无奈之举。赵王之所以屡次督促廉颇出战,是因为40多万壮年耗在前线,所需要的巨大补给,赵国难以长期支撑。但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依靠长期的农战政策,再加上有富庶的巴蜀地区作为后盾,其国力远远超过赵国。

第二,赵括指挥失败。对敌我双方实力误判,过于轻敌冒进,同时没有注重对补给路线的保护,导致作战部队和后勤人员脱节严重,被秦军轻易切断补给。究其原因,正如赵母引用赵奢对自己儿子的评价:“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带兵打战,凶险万分,在幼稚的赵括看来却易如反掌,所以轻易的中了白起的计。

(二)外交失败

在决战爆发前,赵王轻信部分大臣建议,主动派人去秦国求和。秦王则假意接待使者,目的是让在咸阳的各国使者误以为双方有缓和的可能,不敢轻易派兵帮助赵国。

待到赵括陷入包围后,赵国求援,齐、楚两军才开始动身,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为时已晚。

三、赵王可有其他选择?

(一)继续用廉颇坚守,等待时机反击

这种方法对双方都是巨大的消耗,最终赵国也许仍会落败,但不会是大败,可以保存有生力量。

但才继位的赵孝成王,年轻气盛,一心通过一战李威,不会愿意用这种思路。那么他是否有其他人选可用?

(二)其他可用人选?

除了廉颇,我们先看看当时赵王手上可用的良将:

李牧。史书中并没有李牧的具体出生日期,只是记录了他通过十余年的扮猪吃老虎,在公元前244年歼灭匈奴十万骑兵。在长平之战时,他应该已开始领军。但他跟廉颇类似,也是防守反击派。显然不符合赵王的需要。

赵奢。赵括之父,之前唯一在野战中大败秦军的赵国名将。据史书中记录推测,此时他已不在人世。

所以,急于求战的赵王,再加上范雎的反间计,将目光放在名将之后赵括身上之后,年轻的赵王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以上只是不负责任猜想,其实也是纸上谈兵,哈哈。赵括能让断水断粮46天的赵军保持着战斗力,并且给秦军造成了近20万人的损失(白起亲口承认),不愧为名将之后。

其他网友回答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话虽然这么说,赵括再怎么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全归于他的头上。

一场战役,实施者们更看重的是结果是否胜利,所要求的战略是否到达。长平之战的结果无疑是秦国胜利,战略上利用长平地势的高俯视邯郸,威视赵国和韩魏,而赵国在战役和战略上都是惨败,无法战胜秦国控制长平,利用长平地利震慑秦国和韩魏的战略。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关注战役结果的同时,也要知道战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罪责难逃,赵国的决策者们也难逃干系。赵括的父亲名将赵奢曾说过他空有大话,不可重用,其母也告诫赵王,还写了军令状,赵括失败了,家人可免罪,赵孝成王执意让赵括代替廉颇。临阵换将,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把一个身经百战坚守三年熟悉当时战况的将领换成一个新人,未免是战争的一大禁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赵王的听信谗言,怀疑大将廉颇通敌,临阵换将的决策也是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赵王不能明白臣子的能力让他们去做能力范围内的事,让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当任主将,不能知人而用。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几十万人每天所用的粮食等物资不可计数。打持久战换一种说法就是拼国力,谁的国力强,资本多,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秦国商鞅变法后军事力量不仅变强,农业水利也得到发展,天府之国的产粮区,在加上侵夺的魏国肥沃的河西之地,军队的粮食得到解决,秦王甚至亲自到河西动员十五岁以上男子运粮。而赵国却没有这样的实力,壮年男子也被征去打战,老幼又无法耕种,耕地大片荒废,而粮食又不能得到解决,向齐国求借粮食也被拒绝。赵王只能催促廉颇打战,而廉颇知道不能打只能坚守,逼急的赵王换上了赵括,于是就有了坑杀赵卒四十多万的结果。

秦国国力强于赵国,打战更胜一筹。再加上身经百战,杀人百万的白起,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廉颇尚不能与之敌,更何况是初出茅庐的赵括。长平之战的失败全归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未免太冤枉他

其他网友回答

怎么说呢,这个锅其实该赵国整个国家背,但是赵括作为军队主将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多,拼的根本不是两国军人有多凶,拼的是两国的国力。不要认为秦军有多么无敌,真的无敌就不会跟赵国耗了三年。事实上白起一开始就知道这点,他知道赵国耗不过,所以才跟他耗,三年的时间再加上当时七国都在闹饥荒,所以赵国本身就扛不住了。赵括能怎么办,赵王一直在催他,手下将领也生了二心,他也没办法,只能赌一把,结果赌输了…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的印记是赵括带着全军跑到谷中被围了,又长时间被围,消耗了赵军的能量,冲不出来。也是秦军的诱导法使赵兵被困,怎么不是少经验少招术的结果。之前赵括的夸夸奇谈全成为泡影,他母亲说的话没錯,赵括就是一个初出茅芦,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头小子,读了几页书便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了,实际运用差得远,換个人不致如此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场重大战役,每一场战役中都有一个或多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这场战争的主帅。他们有的稳扎稳打,出奇制胜,有的却因急于求胜贸然进攻,却一败涂地。总而言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两方交战,有一方胜利,自然就有一方会失败。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我国历史上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这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争。经此一战之后,秦、赵两国孰强孰弱自然一目了然。战争本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代名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中,它成就了一个人,那就是一代名将武安君白起。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毁掉了另一个人,那就是赵括。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无论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消耗巨大的大战争。失败的一方,自然要承担战争所带来的各种损耗与严重后果。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军队死伤高达几十万,至此,赵国国力日渐衰微,甚至,可以说是一蹶不振了。

战争失败了,自然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此事负责。如此一来,身为主帅的赵括自然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替罪羊。于是,赵括成了一个“只会空口白话,不懂灵活变通”的失败典型。可是,笔者有一个疑问,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只是他一个人的错吗?

确实,主帅对于一场战役的胜败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是,从全局来看的话,把这场战争失败的所有过错,全都推在他一个人身上,这未免太过武断了。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赵括确实该负主要责任,但是,任命他为主帅的赵王真的就一点错都没有吗?

既然,已经说到这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引发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了。

据史料记载,这场战役的导火索,其实,就是赵王接受了韩国的上党。相传,秦国为了争夺上党那块战略要地而去攻打韩国,面对素有虎狼之称的秦军,实力弱小的韩国自然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眼看上党保不住了,但他们却不甘心,让秦国就这样轻易夺走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祸水东引”的计策,那就是:把上党送给对其早已垂涎已久的赵国。借此,让秦赵两国鹬蚌相争,那么,他们就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这个计策并没有多么的高明,只要赵王坚决不接受这座城池的话,那么,他们所有的算计也就落空了。

可是,怎奈赵王并不聪明,而且,还有一个会拖后腿的亲戚平原君。此人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他不但没有看出韩国背后的用意,反而还积极劝说赵王趁机不费一兵一卒,将上党收入囊中。

虽然,许多朝臣都劝说赵王不要这么做,但显然,赵王还是更相信自家人,于是,就接受了平原君的这一建议。这样一来,秦国的如意算盘自然也就落空了,可是,秦王是会是一个吃亏的人吗?既然赵国得了上党,那么,他的火力自然也就对准赵国了,这便是长平之战的起因。

刚刚开战的时候,赵国的主将是老将廉颇,他深知双方实力相当不宜主动出击,于是,就死守城池,无论秦军怎么挑衅都不肯出战。如此一来,战争便陷入了一个胶着的状态。此时,拼的可就是国力和两国君主的耐心了,要说在国力上,秦国还稍逊一筹。

毕竟,赵国地处中原,物产丰富,而秦国却偏居一隅。时间一长的话,秦国在后勤上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吃力了。这样一来,赵国便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将秦国军队拖垮。可是,赵王毕竟还是太年轻了,他屡次命令廉颇主动出击,妄图一举歼灭秦军。

可是,廉颇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部署,对赵王的命令不为所动,这样一来,自然就惹恼了赵王。并且,秦国的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且,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青,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所以,很快派了赵括来代替主帅之职。赵括接手军队之后,只能按照赵王的命令更改了廉颇的战略部署,并且,还主动出击了。

这一去,自然有去无回。

不但,被秦军围困了40多日没能突围,他自己最终还被乱箭射死了。主帅都让人杀死了,长平之战的失败,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前后损失四十五万。从此,所有人都认为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赵括身上,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只是在执行赵王的命令罢了。

君王下达了错误的指令,最终,却让执行的人来承担失败的后果。我们不得不说,赵括这锅背的有点冤啊。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很可惜,赵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托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赵括,最终,笑到了最后,但是,就赵括而言,他并非是“纸上谈兵”之人。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长平之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