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优质回答:
孙权故意阴周瑜?为什么只给他3万军队去打赤壁
赤壁之战孙权为什么只给周瑜三万军队抗曹?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七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13讲)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赤壁之战是三国前期一场重要战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北来的强大曹军。不过,面对二十多万曹军,孙权为什么只给了周瑜三万军队呢?难道是孙权估计因周瑜?听萨沙说一说吧。
《三国演义》和《江表传》都提到了曹操占领荆州后,向孙权下书示威,宣称麾下水步军八十万。周瑜则推算曹操从北方带来十五六万军队,收降荆州军队七八万,合计二十多万,八十万是虚张声势。周瑜向孙权请战,声称有五万精锐军队就可以抗击曹军。孙权交给他了三万军队,加上刘备在夏口收拢之前战败逃散残兵和关羽水军合计一万人,另外还有江夏刘琦手下一万人。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可以投入五万军队对抗曹军约二十三万军队,双方对比达到非常悬殊的1:4.5。
从史书记载,孙权并没有在后期继续增兵。是东吴无力增兵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孙权的江东六郡八十八县,领地户口百万,养兵十万。除去各地驻守必须留下的少量军队,可以调动参与抗曹的军队应该有八万。为什么只给周瑜三万军队呢?
这就要分析:当时的战争态势和东吴的整体战略了。赤壁之战,发生在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和江夏(今武汉江夏区)之间的蒲圻(今湖北赤壁市)。整个战争都发生在荆州境内,并没有波及到东吴领地。孙权派周瑜率军前出赤壁,和夏口刘备联合与曹操作战,自己率领五万大军驻守在鄱阳湖口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扼守在长江南岸从荆州进入东吴的唯一陆上通道。
这样一来,周瑜刘备如果在赤壁战胜曹军,孙权可以做出多种选择,一是向赤壁江陵方向增兵追击曹操收取荆州;二是渡江向淮南用兵,夺取淮南重镇合肥,并以此为基地窥伺徐州。
如果周瑜刘备在赤壁战败,孙权依旧保有东吴,五万大军扼守柴桑重镇,依托长江和鄱阳湖阻击曹军,无论后面是战是和,孙权都有足够的资本和曹操周旋,可谓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境外作战,不是面临直接威胁江东根本的灭国之战,所以孙权和周瑜都不会轻易投入举国兵力和曹操作战的。
周瑜原来的要求是精兵五万,为什么孙权只给周瑜三万呢?
这就涉及军队集结和粮草船只装备辎重问题。东吴十万军队分别驻扎在六郡各地,急切之间能够集结并且配齐粮草船只战具辎重,前出赤壁作战的只有三万人。孙权也许诺后续会继续征发军队,多多运输粮草,作周瑜的后援。
曹军高达二十三万,连益州刘璋都在曹操取得荆州后接受征召,派了部分军队前来荆州助战。但曹军要分兵驻守北起新野南到江陵,东至江夏,西及夷陵的荆州北部地区。能够用于赤壁战役的,也就十五六万军队。
真正能够进行水战的,只有七八万荆州降军中的水军部队。荆州水军人数,和周瑜的三万军队数量相差不多。刘表去世前,刚刚被孙权攻破江夏,斩杀黄祖,后面又随刘琮不战而降,军心沮丧。原刘表的军队面对东吴军队缺乏信心,战力相对低下。
在赤壁,曹军虽然有近十万北方步军。从中原远来荆湖之地,水土不服,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大规模疫病。有人考证说是血吸虫病。加上长时间远征作战,士卒疲敝,人心思归,军队战斗力下降明显。
周瑜以三万精于水战的军队,隔江对抗十五六万不善于水战的曹军,加上夏口刘备的辅助侧击,双方兵力对比1:3,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赤壁之战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周瑜和黄盖用诈降计火烧曹军战船,并延烧岸上连营。曹军被烧死溺毙,不可计数。孙刘联军趁着赤壁曹军兵败溃散、疫病流行大举追击,收复了荆州大部,曹操兵败返回许都。
赤壁之战,应该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败仗。孙权也趁机率军攻打淮南的合肥和九江当涂,但攻城一个多月,也没能攻克合肥,只能灰溜溜的撤军。刘备则借机夺取江南四郡,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孙权只得到了半个江夏郡,但终究遏制了曹操咄咄逼人的一统天下之势,中国也从此进入三国鼎立时代。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七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13讲)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可能是这样的…….
公元208前,曹操携统一北方之余威,剑指荆州,军事方面部署了大军以“宛、叶而间行轻进”作为烟雾弹,自己则亲率精骑长途奔袭,为防止江东插手,还特意给孙权去了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信的内容一则体现了曹军的神速,很快占领了荆州郡治江陵,迫使刘琮投降,同时还透露了“恩威并施”的意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兵,解决了荆州事务后,不日将到江东地界,和孙权一起打野,联络一下感情,因为曹孙两家属于姻亲,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孙权弟弟孙匡,曹操之子曹彰又娶了孙权的侄女。
曹操
曹操想吃荆州这块肥肉,孙权也想。事实上,刘表因背上生疽而亡后,孙权便派出鲁肃以吊唁为名探听荆州的虚实。只不过,鲁肃前脚刚走,江东便收到了荆州投降的消息,而曹操大有顺江东下之势。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江东就主和、主战分为了两派:
主和派 只是从军事力量着眼,认为曹操本就强大,又如虎添翼地得到荆州的水军,实在不宜硬抗;
主和派匆匆赶来的周瑜却认为,80万人马完全是曹操的“咋呼”,而曹军多为北方人,不善水战不说,而且还可能因水土不服削弱战斗力,冬季粮草供应又是成问题,此外,马超、韩遂还在关西虎视眈眈。
孙权确实想染指荆州,无奈没有一副“好牙口”,周瑜的分析只是让其更加倾向了主战,但荆州局势不明,不得不慎之又慎,让周瑜返回了夏口积极备战的同时,自己坐镇柴桑,也唯有等鲁肃回来再做定夺。
而鲁肃刚到夏口就得知荆州投降的消息,等到了南郡又遇到灰头土脸的刘备。不是鲁肃腿脚慢,是曹操的兵贵神速。本已占领荆州郡治江陵的曹操,完全可以渡过长江接收以南的土地,这不是当年青梅煮酒的一幕仍记忆犹新嘛,怎么能放任刘备与刘琦勾连而掌握荆州的水军呢?
于是本已打定“联刘抗曹”的鲁肃当机立断将结盟一事和盘托出,如同丧家之犬的刘备自然喜出望外,旋而派出诸葛亮出使江东,最终在鲁肃、诸葛亮的一唱一和下,孙权坚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
这便定下了基调,所谓的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并不是一场大战役,但凡是大战役都得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赤壁之战的时间则事出突然。其次,大战役的发生地一般都选在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选在赤壁则是偶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荆州东临孙权,北靠曹操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刘表的兵力部署,将陆军部署于新野一带对付曹操,将水军部署于夏口一带对付孙权。所以,周瑜向孙权表决心后返回的是夏口,即江东研判夏口将是抗击曹操的第一战场,此后孙刘结成联盟后,江东的水军才逆江而上与刘备汇合,与顺江而下的曹操在赤壁遭遇。
再就是从双方兵力规模来看,也称不上是一场大战役。孙刘联盟落下实锤后,孙权略表歉意地对周瑜说: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说的是仓促之间难以集结5万人的军队,3万人是没有问题的,保证了后续的兵员能跟上的以及饭管够,任装。以江东的面积,只要时间充裕,组成一支5万甚至更多的部队不成问题,奈何事态紧急,加上刘备刘琦的2万人,孙刘联军约为5万人。
而曹营,沿着宛、叶大道行进的大部队是个幌子,真正直插荆州,占领荆州钱粮军械储备基地江陵的是曹操率领的“一日一夜行三百里”5千精骑兵,连身处荆州的刘备都没预料到,只能仓皇南逃,为此曹操又丢下辎重去追刘备,大部队这才到哪。
难道曹操不会让投降的荆州军队参战吗?上述提及刘表的布防属于外强中干,重点在新野、夏口一带,地处荆州腹地的江陵,自然不可能部署了数量众多的军队。再说了荆州军队刚刚投降,尚未进行洗脑和整编,让这样一支部队上战场,很容易造成哗变,睿智的阿瞒断然不会。
在如此仓促的背景之下,双方在赤壁遭遇,实力处于下风的曹操战败,退至乌林,打算等后续的大部队,但取得局部优势的孙刘联军又岂能让阿瞒缓过劲来。利用曹军不善水战,将战船拴在一起的弱点,黄盖献计用火攻打败了曹操。
此外,还可以从一些细节,侧面反映出赤壁之战并不是一场大战役:
时隔三年后,曹操大军西征张鲁,使得益州的张松颇为震撼,对主子刘璋说:“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果曹操真受重创,一则很难三年内恢复元气远征,其次威信必然受损,张松也就不可能说了;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发生事发突然,无论是曹操一方还是孙刘联盟,均在没有充分准备下,仓促上阵,在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赤壁上演的一场小规模遭遇战,战争结果是孙权扩大了地盘,刘备有了托身之所,挫败了曹操的锐气。
其他网友回答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促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关于赤壁之战的各种讨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那么真正的赤壁之战究竟如何呢?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刘备或孙权一方独自战胜了曹操的军队吗?我们还是从史料入手,还原真相。
主要参与者传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
我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是孙刘联手击败了曹操,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史书中这三方的主要参与者的传记中,对于此战的叙述都是如何的。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在曹操的传记里,把孙权的合肥之战提前了,而赤壁之战只提到了和刘备交战不利,同时军中出现了瘟疫,因此曹操退兵。此外在《三国志》这段的注释里,裴松之引用了《山阳公载记》,其中提到是刘备放火烧了曹操的战舰,曹操才退兵的,走的是华容道。而另一注释孙盛的《魏氏春秋异同》中提到,应该是刘备先击败了曹操,后面才有孙权的合肥之战。总之,都没有提到孙权一方参加了赤壁之战,这也成为了某些人指出,赤壁之战是刘备独自击败曹操的重要依据。但我们研究历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孤证不立”,所以再接着看看其他人的传记里是怎么写的。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我们可以看到,在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黄盖这些赤壁之战的主要参与者的传记中,都明确提到了是孙刘联合作战。其中周瑜的传记中具体描写了黄盖建言火攻,并亲自执行的全过程,最后火攻成功,从水面烧到陆上曹营,就此击败了曹操。这其中,只有孙权传记中提到了曹操自己“烧其余船”,但之前的船是怎么损毁的并没有提到。此外,曹操、刘备、孙权、周瑜的传记中都提到了曹军中有瘟疫流行,只不过在瘟疫具体出现于交战前后上存在差异。
通过史料分析还原赤壁之战的真实过程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不难分析出赤壁之战的真实过程。
先来说曹操传记中的说法,由于是孤证,同时《三国志》的陈寿是奉曹魏为正统,他的第二个东家司马氏(陈寿是由蜀汉入晋为官的)的奠基人司马懿也曾经是曹操的手下,考虑到中国的史书中经常有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因此曹操传记中把赤壁之战描写为小败于刘备就此撤军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可以忽略了。
再来看其他人传记中的描写,都提到了孙刘联军抗曹,只不过每一方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同,但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确定,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两方共同作战从而取得的胜利。
剩下的就是一些具体细节了,我们把所有人的传记放在一起看,其实就可以推导出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了:
曹操夺取荆州将刘备赶到江夏之后,准备继续进兵,一鼓作气消灭刘备和孙权,其军队人数应在十几万。刘备想和孙权联兵抗曹,正好半路遇到给刘表吊丧打探虚实的鲁肃,双方一拍即合,刘备派诸葛亮去劝说孙权。孙权自己悬疑未决,但应该是主战的成分多一些,在经过诸葛亮、鲁肃的轮番劝谏下,主战已经占了九成。同时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听听他的意见,而周瑜也是主战的,一番分析,都说出了生擒曹操这种大话,这下孙权十成主战了,于是派周瑜、程普领兵三万与刘备合兵一处,刘备的军队人数大致在一万多,双方共同与曹操作战。
当时曹操军中由于北人水土不服,已经出现了瘟疫,双方小规模交战了一下,曹操军失利。之后在黄盖的诈降火攻计策之下,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水面战舰焚烧殆尽,并连带着将陆上军营也一同烧毁,曹军的损失估计在十万人左右。由于死伤众多,导致了曹操军中瘟疫的进一步加重,无力再战的曹操,从华容道退兵,率领剩下的残部退回北方,留下曹仁等将领,驻守荆州的部分城池。
以上就是我分析得出的真实的赤壁之战全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版本,不同说法,其实是由于《三国志》中魏蜀吴三方人物传记偏重于己方的描述,以及一些“春秋笔法”所致,毕竟陈寿的《三国志》也是收集了当时的各种资料汇编而成,各国自己的记载里肯定会对本国有所倾向。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基本就是这样综合了各方不同侧重的说法,进行的汇总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七》里关于赤壁之战全过程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