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为什么从汉室忠臣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

网友提问:

如果曹丕不篡汉,继续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令诸侯,能一样完成统一吗?

优质回答:

曹丕是否纂汉,与能不能统一天下没有直接关系。曹丕如果不纂汉,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三国时期存在了。

曹丕如果不纂汉,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那么刘备也没有称帝的法理,曹丕、刘备都不称帝,孙权也同样不敢称帝,那么在理论上,仍然是汉室天下,虽然皇帝是控制在曹丕手中的。

曹操时代之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了永远的政治正确和出师有名,除此之外,能不能统一天下,只和曹操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与能力有关,不是说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一定能统一的。

当时的天子早已是傀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能号令谁呢?谁又会听从天子的命令呢?地方诸侯早就不把天子当皇帝了,诸侯们畏惧的是控制天子背后的曹操的军事实力,而不是天子本人。

换句话说,能不能统一天下,只与你是否有军事实力和统一天下的能力有关,与是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东汉末年的皇帝,早就在何进与宦官的火拼中、董卓乱政的乱象中、地方诸侯争权夺利的战争,名存而实亡了。

话又说回来,当年曹操不是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公元建安元年,也就是196年开始算起,到曹操去世的公元220年,曹操已经挟制了天子共计24年,不也没有统一天下吗?曹操都不能统一的天下,曹丕行吗?

曹丕之所以在曹操去世不到十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改朝换代,以建立大魏朝而取代了延续近四百年的两汉,根本原因就是曹丕为了权力的世袭。

东汉发展到曹丕时代,早就名存实亡,天下已经没有一寸土地是大汉的,没有一个百姓是汉朝子民,曹丕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的父亲曹操一步一步打下来,曹丕所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这都是曹操费尽了一辈子的心血打下来的,与汉朝何关?

历史都是向前发展的,曹丕没有必要还去维护一个早已灭亡的朝代,这是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选择,曹丕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将自已的江山建立得更稳定,同时还要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其实无论曹丕是否纂位?无论曹丕是否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自从接了曹操的班,都是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终身奋斗。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的一年之后,就发生了夷陵之战,这本来是曹丕一生中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可惜曹丕没有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对自己最有益的战争,而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夷陵之战前后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从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才结束,作为刘备率军攻打孙权的战争,作为势力最强大的曹魏一方,无论攻击哪一方,曹丕都是稳操胜劵的行动,可是曹丕居然什么也没干,就坐壁上观。

三国之所以是三国,就是因为两个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最强大的国家,两弱实力基本上等于或小于最强国,而形成相对的平衡,平衡的前提就是两个弱小的国家联盟,才能与最强大的曹魏对抗,这也是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现在整个三国时期出现唯一一次两个弱国打起来的局面,身为最强国家的曹魏,趁着乱世发兵,无论攻打哪一个国家,都对曹魏来说,有重大的政治利益,有百益而无害,可是曹丕没有动手,就这么看着。

如果曹丕这个时候对孙权下手的话,在夷陵之战最激烈的时刻对孙权发动战争,那么孙权就面临两线作战,以及亡国的危险,如果曹丕集中优势大军猛攻孙权,那么孙权肯定无法抵抗,一旦失败,孙权就会亡国,一旦孙权亡国,刘备政权也保不住,这才是曹丕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如果曹丕暗中与刘备勾结,联合起来打孙权的话,孙权也面临生死抉择,只要曹丕能灭亡刘备或者孙权中的任何一方势力,那么根据唇亡齿寒的道理,剩下的另一方也无法保全,可惜了,曹丕对于这么一个大好机会居然放弃了。

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再也没有机会统一天下了,无论他是否称帝,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都没有机会统一天下了,虽然曹丕在之后发动了多次针对孙权的战争,但是由于孙权解除了刘备在西线的威胁后,全力对付曹丕的魏军,曹丕根本无法攻破孙权的长江防线,所以即使是曹丕去世,也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曹丕不篡汉和完成统一有啥关联?这能成因果关系吗?好像不能,换句话说,无论曹丕篡不篡汉,都影响不了他统一天下的野心。事实上,当时的蜀国刘备,东吴的孙权,哪一个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都有,只不过曹丕的势力更大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曹丕依然学他父亲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会不会完成统一?很严肃地告诉你,不能,准确来说,这两者没啥关联。而且如果曹丕不篡汉,依然学他老爸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他在大义上就失了先机。因为他再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也还是一个王,一个魏王,与天下之尊,差了一大截。

那么他父亲就可以,他就不行?

这不很明显吗?魏国的江山是他老爸曹操打下来的,而且是最早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如果在最后晚年时期,废了汉献帝,这不是打他的自己的脸吗?于情于理,他都不能这么做,能够在晚年有一个魏王之尊,已经够可以了,至于称帝,还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吧。

再则,曹丕时代,天下诸侯只剩下刘备和孙权了,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名义,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与其这样,倒不如篡汉称帝,这样一来,既可以稳固自己的江山,也可以安定曹魏集团的人马,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曹丕称帝,是必然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先不吐槽【一样】完成统一的【一样】从何而来。单说如果曹丕不篡汉,或者说不那么着急地篡汉,是否能完成统一呢?

我认为是有一点点概率能做到的。

曹丕的篡汉,是趁着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交恶刘备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的确是个篡位的好时机,因为刘备和孙权光顾着报仇掐架,无暇分心北方。试想一下如果曹丕不是在这种时候篡位,孙刘两人又怎可能放过这个举兵讨伐的时机和借口?

然而,正正是因为曹丕忙着篡汉,所以也错过了趁孙刘死斗难解难分之时,出兵南征的最佳机会。

如果曹丕不是忙着篡汉,抓紧这个统一的机会,其实是有概率成功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大汉王朝,到汉献帝统治时期,已经行将就木。大汉天子,随意被废立,包括汉献帝刘协本人,乃是西北军阀董卓废掉少帝刘辨之后所立。故而,大汉王朝,在天下人的观念之中,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因此,可以发现,当曹丕篡汉自立之时,满朝的所谓汉朝臣子,几乎没有丝毫反对之声,不仅如此,如华歆等“汉臣”,居然明目张胆地逼迫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可见,曹丕的加冕,不仅顺利,反而是顺应了不少臣子的心思。

若曹丕不篡汉自立,北方政权依旧能够一统天下,这是由当时的天下大势所决定的。虽然曹魏所控制的疆域,与东吴相当,但根据现代学者的统计,曹魏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万,等于吴蜀两国之和;曹魏占据中原地区,生产技术先进,土地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最为适宜种植的,粮食产量丰富。由是,曹魏在人口,兵力,生产技术,物资,以至于人才方面,均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具备以上优势,则只需一位不差的领导者,统一便能够完成。

在曹魏继承魏王爵位的一瞬间,他便成为了北方大地的最高统治者——尽管在名义上,大汗天子还是天下共主。他的父亲曹操,已经将汉天子变成了囚禁在宫殿中的金丝雀,虽然锦衣玉食,享有最为尊贵的称号,但北方没有一兵一卒,一城一地,一位大臣甚至一个百姓,属于大汉王朝这个只存在于名义上的帝国——这一切,实际上已经属于魏王国。曹丕的继位,只不过是走了一个形式,将大汉朝仅存的名号,也从现实中抹去,使之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已。

如此看来,无论曹丕是否篡汉自立,历史的进程,几乎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历史的大势,虽然选择了北方的统治者为一统天下之人,但很可惜,这个扫清寰宇,令九州归于一统之人,并不出于曹氏家族。实际上,这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众所周知,东汉初期,士族豪强便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阶级的实力不断增强,其成为政权的垄断者这一历史趋势,已然不可阻挡。东汉末年,虽然作为汉族代表的曹操,在军事上击败了士族的代表者袁绍,但在其他诸多方面——经济,政治甚至文化方面,依旧为士族所垄断。曹操一生力图消除士族对于他的政权的影响,但个人在历史进程面前,是渺小的,曹操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曹丕继位之后,根据大臣的建议,设立了九品中正制,彻底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合法化,这是曹魏政权对士族的一种妥协。

但这种妥协并不足以消除士族权力和皇权之间的隔阂。曹魏政权,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曹芳被废之前,得到门阀士族的支持,原因有二:一是与仅剩下空壳的汉帝国相比,曹氏家族有足够的实力在各方面为士族提供保障,维护其安全与利益;二是曹氏家族成员掌握着最为重要的权力——兵权,这是曹氏家族与士族博弈的唯一资本。从根本山讲,士族更愿意由一个士族出身的家族掌握政权。正所谓,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要看历史的进程。司马家族,便是这个“努力”的代理人,司马懿勤勤恳恳为曹魏效力,逐渐在朝中打下坚实的根基,曹叡英年早逝,正好为他夺取曹魏的控制权提供了机会,于是,司马懿在魏明帝去世后不久,便夺去了曹魏的控制权。他的孙子司马炎,最终成为了结束割据的“天选之人”。

综上,三国乱世,最终归于一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具有如下特征:统一必然由北方政权完成;统一者必然要得到当时士族的支持;统一者本人必然是士族阶级的成员。孙氏虽与江东士族结成同盟,但限于地理位置,难以统一;西蜀则不仅地理位置偏僻,实际统治者诸葛亮极力抑制士族,这更是逆历史潮流,统一更无希望;曹魏虽占据北方,几代经营,但统治者终归与士族不是一条心,其必然被士族所抛弃。

既然魏蜀吴皆不可能完成统一,那么,脱胎于曹魏政权的司马氏,在继承曹魏疆域政权的基础上,自身同为士族,则其统一,为历史必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曹丕确实没有他爹的本事,如果能继承老曹的方针路线,再深耕三十年,统一天下的成功率有八九成。至少在政治上凌架于蜀吴,在观衅而争衡,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