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和鲁肃过蒙屯下为何都要写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为什么要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

网友提问: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优质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两篇文章要表达的最终意思都是一致的,也就是,好好读书有学问气质好,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否则的话,就算当了很大的官,别人照样会睢不起你,不愿和你结交。总之一个目的,劝人努力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鲁肃过蒙屯下》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很显然,。《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从《三国志》拿来的。

同样是劝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不一样的。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时候,读书并非是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唯一途径。孙权做为一代雄主,劝部下读书,是希望部下通过读书,增长才能。最终成为帅才。所以,孙权劝学,是对特定的人说的。也就是说,孙权是看到吕蒙有读书的潜质,才劝他的。与吕蒙同时受过孙权教育的,还有蒋钦,但蒋钦也没有像吕蒙一样,成为大将之才。但他还是照样成为东吴战将。

鲁肃是世家子弟,我们知道,中国在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之后,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改变了。之前,是世家大族垄断文化。他们对没有文化的人是瞧不起的。鲁肃就是世家子弟,读书有文化之人。因此,对吕蒙这种没有文化之人,内心是瞧不起的。

吕蒙老家是安微人。因为姐夫在孙策手下当军官,所以来投奔姐夫。从十四五岁就跟随姐夫打仗。并且因为有人嘲笑他而杀过人。所以,吕蒙后来虽然当了将军。鲁肃依然并不觉得吕蒙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鲁肃任大将军之后,路过吕蒙防地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拜访吕蒙。

拜访与不拜访的差别在于,拜访是私交,不拜访是公事公办。有私交就是朋友,没私交就是同事、上下级关系。后来,鲁肃听了手下的劝告去拜访了吕蒙。交谈之下,发现吕蒙见识高远,非常厉害。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打打杀杀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的改变当然是和读书有关。孙权劝学的时候,推荐的书目,也都是了不起的。《诗》《书》《礼》《左传》《国语》都不是了不起的著作。读通了,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和格局的。

鲁肃拜访吕蒙之时,吕蒙给鲁肃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对付关羽的策略。这些策略,是鲁肃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这不能不让鲁肃大为佩服。于是,就与吕蒙结为好友。并拜见吕蒙的母亲。这个行为传达的信息与刘关张的结义是一样的。

在《三国志》这儿,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可以使人成大器。但是,就算不爱读书,也可以成为将军。

到《资治通鉴》,读书的重要性,比之孙权时期完全不一样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的故事,与《三国志》是一样的。司马光写孙权劝学时期的现实与《三国志》时不一样了。其不同在于,吕蒙读书,是先当了将军再读书的。通过读书,把自己从将才提升到了帅才。在宋之后,政治上完全采取了文官统治,之后的将军,都是先读书,成了文人,才当将军。所以,从宋之后。除了改朝换代之时,再也没有合格的将军出现了。

总之,“结友而别”说的是,不读书被人瞧不起,读书才会被人尊重。这个意思,在宋之后,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资治通鉴》中这句话是决不可少的。

其他网友回答

之所以要详细交代鲁肃和吕蒙的对话,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结友而别”的意义: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是北宋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

节选原文: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作品赏析

本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