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很小的却影响历史的事件(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优质回答:

最恰当的一个例子应该就是我们高中时候写作文经常用到的“一个马掌钉葬送了一个王朝”的故事,一个马掌钉是多么小的一个物件,不但改变了一场战役的结果,甚至还结束了一个时代!

查理三世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弟弟,也是约克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在位期间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改革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篡位者,如此争议,可见这位国王的影响力。

然而这位拥有巨大争议的国王,就是因为马掌钉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政权,在一次战役后,查理三世让铁匠给他的战马钉掌,因为铁片不足,这位铁匠在最后一个马掌上少钉了一个钉子,结果在战斗中,查理三世在冲锋过程中,马掌脱落,查理三世摔倒在地,致使军心大乱,查理三世被敌人所打败。

当然,这个故事真假难辨,也只能是我们当做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个举例而已。

本文要说的事件是辽沈战役中,东野一支小分队捣毁廖耀湘指挥部的故事。

廖耀湘是国民党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国民党中被老蒋所器重的大多数将领都是黄埔出身,很少有像廖耀湘、邱清泉这样黄埔出身后又到国外进修的,尤其是廖耀湘黄埔六期毕业,再到法国圣西尔军校就读,成绩优良的将领。

廖耀湘回国后,蒋介石对其很器重,让其担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师的少将参谋长,后来率领第22师参加缅甸作战,后到印度整训,所部后被编为新6军,是国民五大主力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孙立人被雪藏,新1军也交到了廖耀湘的手上,一时间廖耀湘在国民党中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国民党五大主力,他自己就掌握了两支。

廖耀湘是圣西尔军校机械化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肚子里还是有点东西的,其军事理论“滚筒撤退法”在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的时候,廖耀湘曾经用过,当时廖耀湘以一个师的兵力抵挡日军21天的进攻,名声大震。

到辽沈战役后期,老蒋前期让廖耀湘去救援,锦州被攻下后,老蒋让廖耀湘去攻下锦州,后来杜聿明给廖耀湘出了主意,就是将部队全部调往营口,然后撤退,在撤退的时候,要是快点跑,或许真就叫他跑了,但是这个廖耀湘非要来点洋墨水,显摆显摆他的法式滚筒,来一个逐级抵抗,逐级撤退,十多万的部队一滚就晕了。

廖耀湘连自己的部队所在地都无法确定,针对这种混乱的形势,东野指示各纵队“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

给廖耀湘来了一个以乱打乱的态势,随后东野各部队为了打乱廖耀湘兵团的防御部署,进行大胆穿插、渗透、分割,当时担任黑山阻击战的三纵7师21团3营冲进了胡家窝棚,此一举打掉了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指挥部被端掉后,廖耀湘虽然侥幸逃脱,却已经乱了阵脚,兵团很快就被打成溃不成军了。

由此可见,负责追击的三营八连二排可是做了一件影响战斗结果的“小事”。

实际上,打仗就是于细节处寻找到敌人的蛛丝马迹,在战斗期间,林老总虽然将指挥权下放给各纵队,每天都要听取战况和缴获情况,胡家窝棚战斗结束后,参战的人员根本就不知道,然而,林老总在听取参谋上报的数据时就立刻感觉不对劲。

当参谋读完胡家窝棚战斗的缴获时,林老总连问三句: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

最后林老总斩钉截铁的说: “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双方水平,高下立判了吧!读过圣西尔又怎样,第一名毕业又怎样!

其他网友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一直被满天的各类情报搞得晕头转向,耿直的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后不停地在耳边催促斯大林,以允许在西部边界部署兵力,提高警戒以待命,这令脾气暴躁的铁腕人物斯大林怒不可遏,出于秉性使然斯大林权当这些警告纯属一派胡言,甚至认为这些情报人员已经投敌叛国了。

发点脾气是小事,但不可因个人情绪迷失了判断力,斯大林对于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的正谏不讳置之不理,相信希特勒不会傻到再次把德国潜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即使入侵苏联,那也是要等到拿下英国之后的事了。斯大林沉浸在自己的计划当中,企图趁希特勒进攻英国之际,再次为苏联开疆拓土,谋取更多的土地。

当接到朱可夫德军正在轰炸西部边界城市报告的时候,斯大林瑟瑟发抖,瞬间傻眼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还执迷不悟,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认为希特勒只是在挑衅,还特意给了德国大使馆打电话,同时命令前线各级指挥员尽量克制以避免事态的复杂化。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就损失上百万人,丢失了大量的土地,最后斯大林为收复失地葬送了苏联两千多万军民,斯大林悔不当初,因个人秉性不听朱可夫等人地直言进谏。

而在抗日战争中,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当时的广东省长吴铁城从情报得知,日军在进攻武汉的同时蓄意开辟第二战场,即以四个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大举南犯,以切断国民政府接受外援的交通补给线,策应武汉会战以迅速结束战斗,而日本倾国之力发起的武汉会战,已经支撑不起大规模的消耗战,所以力求速战速决。

但蒋介石已经被武汉战事搞得焦头烂额,无力顾及广东战事,对吴铁城的情报不以为然,认为纯属谣言,国军75万大军与日军25万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日军已经分不出太多的兵力进行两线作战,这种“小事”不足为虑,甚至还下达了手令,向广东的第四战区副司令官兼第十二集团的余汉谋要兵,要求增派一支精锐之师支援武汉会战,只要保住武汉,则广东必无虑。

蒋介石的这一手令导致了广东防线的空虚,也高估了余汉谋集团的战斗力,日军抽出三个不满员的师团迅速组建了21军,总兵力不足四万人,在古庄干郎的率领奇袭广州,余汉谋第十二集团军各部协同及抵抗不力,导致广州城十天就失守了,广州的丢失粤汉铁路也被日军切断了,武汉也没必要再做孤军困守,于是蒋介石决定放弃了武汉重镇,武汉会战也就此结束。

其他网友回答

战役,即双方或多方军队为达到某种目的并根据战略本身所赋予的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一场战役必然会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这一切的产生只是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因此胜利即是战争的唯一存在价值。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只有方方面面具体到位才有胜利的可能性。

但有的时候,在胜利在即之际某些小的方面出现纰漏差错也会使战争结果发生戏剧性转变,本该有把握胜利的军队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正如筑堤千里,最后因为小小蚁穴而崩塌,战争也是如此。

公元667年,徐茂公征讨高句丽,徐茂公骁勇果敢,眼看胜利在即,奈何随行之人元万顷心高气傲、蠢笨无知,在檄文中嘲讽高句丽“不知守鸭绿之险”,高句丽中有良才看到此话,派重兵固守鸭绿江,后唐朝军队因无法过江,无功而返。

再到近代,1930年中原大战之时,冯玉祥、阎锡山约定联合攻打蒋介石,军队壮大、计划周全,胜利也是唾手可得,但参谋粗心将会合地点“沁阳”误写成“泌阳”,导致双方军队无法会和,合击计划也泡了汤。

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埋下了项羽死亡的引线,若如项羽在此刺死刘邦,那也就不会有刘邦的强大,也不会有日后的尸骨寒凉。如若在战场上一匹马因丢失了一颗铁钉而损失了一只马掌,那这匹马也就理所当然的牺牲在战场上,但很可能是一匹马的死亡致使一场战役的失败,又造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灭亡。战场上无小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关系国家危亡。

战场上的每一步都必须经过精密计算才可下脚,毕竟前方是深渊还是高地我们无从知晓。“细节决定成败”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成就完整大事,事实证明马马虎虎终会出现纰漏,希望今人以史为鉴,在细微之处见晓端倪。

其他网友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有五大主力,白崇禧有第七军,而傅作义依仗的就是第35军。

这曾是一支抗战劲旅被,被称之为“王牌中的王牌”,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美械机械化部队,单是美制“道奇”卡车就有四百多辆。

35军是傅作义的救火队员,华北野战军围攻张家口,35军前去支援,刚解围就收到傅作义的命令,林彪大军主力已经进关,急令郭景云“速回北平,另有任务”。

听说35军要回师北平,张家口的达官贵人们都要跟走,军长郭景云来之不拒,因为这点破事有整整耽误了两天。傅作义又派出12架飞机,为35军返回北平提供空中掩护。

从张家口到北平,以35军的装备,一个白天可跑一个来回。可是35军第一天走了90里,第二天还不到30里,最后在新保安被东北先遣兵团,吴克华4纵和贺晋年11纵团团围住。

傅作义的命根子出了事,急忙派安春山的104军赶去营救。郭景云本来就对安春山这个总指挥不服气,偏偏35军译电员又阴差阳错,把个“西部地区总指挥”译成了“西部收容总指挥”,郭景云认为这是对他的莫大侮辱,宁死不肯被“收容”。放弃了突围的机会,最后全军覆没,郭景云兵败自杀。

后来傅作义在他的著作中言道:如果郭景云不那么刚愎自用,35军有机会及时的撤回到北平,就有了和林彪谈判的资本。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抗日时期从缅甸向云南撤侨中,日本先头部队化妆成老百姓差点把关键的一座桥占了,幸亏当时拥挤,有个国军军官向天鸣桥,日本人以为被发现,于是交了火,才保住国门不失,要不历史可能改写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