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做官没(柳永的仕途)

网友提问:

柳永心里是想做官的吗?

优质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

柳永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做过南唐的监察御史。从小父亲对他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所以给他取名“柳三变”,出自《论语》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希望他能从儒入士。在家庭的熏陶之下,10岁的柳永作了一篇《劝学文》,曰:“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由此可见,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理下了考取功名的种子。

在随后的十四年里,柳永都在为科考作准备。14岁柳永作诗《题中峰寺》,初显才华;17岁第一项填词《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有诗仙李白风骨。18岁,柳永准备进京赶考,途经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写出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即被广为传诵。

1008年,24岁的柳永第一次参加科考,由于不能迎合帝都主考官的胃口,因“嘱辞浮糜”而被淘汰。

1015年,31岁的柳永第二次参加科考,结果再度落第。经过了两次失败打击的柳永,科举入士之心仍然没有泯灭,一面专注于词作以遣情怀,一面准备再考。1018年和1024年柳永又参加了两次科考,均以失败告终。1034年,年过50的柳永终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睦州团练推官。

综上所述,柳永心里是想做官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柳永是否想做官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文人骚客基本上没有不向往仕途的,诗文成为了文人墨客去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并希望得到赏识的途径之一。我们常常会看到文人不屑于官场,淡泊名利的文章,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官场失意而发起的自我心里安慰罢了。从柳永的经历和诗文上来看,便知他就是仕途失意者,所以想当官是必然的。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和佐证。

一、求官意愿、崭露头角

1002年,也就是咸平五年,意气风发的柳永离开家乡,辗转至杭州,开始了仕途之梦。大家知道柳永在杭州这里写下了一篇让古今人都可叹的佳作《望海潮》,但是细读我们不难发现,从这首词里我们是可以有几点看出他开始追求做官的想法。我们先来看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首先从词的整体风格来看,可谓是豪气壮阔,不拘一格之感,对自己的才华毫不隐晦的表现出来,其实也是为了引起当地人才及官员们的注意,仿佛像人们说明他一肚子的才情,仕途上你们可以考虑用我一般。

再次,当时他有一位朋友在杭州做官,位居太守,所以最后一句“”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就是写当地的繁荣之象,当然也有对好友仕途的祝福。从这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做官朋友的尊敬和羡慕之情,希望拥有自己的一锥之地,然后在地方管理上也可以做到这番成就之感。

所以从这里看出柳永做官的想法让我们一览无余。

二、漫漫十年、屡试不中

公元1008年至公元1024年,柳永一共四次参加考试,不料均落榜,失意的柳永愤然离开京师,他的浪迹之路开始了,留恋与花间红尘之中。

难道从此柳永就对仕途再也不想念,放弃做官的想法了吗?答案当然不是。

1034年,宋仁宗亲政之时,因特开恩科,柳永听闻现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开心得不得了,马上从收拾自己,从鄂州赶往京师考试。

这次,柳永中了,他终于当上官了。此这次考试距离上次落榜刚好十年,柳永也也是近暮年之人,十年足以耗掉一个人的斗志,一个人又有多少个十年呢?但柳永没有放弃,一举得名说明了十年期间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在等待机会的到来,做官考试之路他是时刻准备着。

三、做官时恪尽职守

从团练推官开始做起的柳永,后因为受到百姓爱戴、亲民爱民,升任晓峰盐场监官,到了晚年为著作郎、太常博士,最后官至屯田员外郎。

其实可以看出,柳永的官位并不很大,但他也很开心,在岗位上尽心尽责,热情又积极,足以看出来他对于官场的热衷。

总结

即使柳永的仕途之路坎坷,科考屡败的他,也许对官场失望过,但他并对做官的信念缺从未停止过。《鹤冲天》里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也终究只是他官场失意后自我精神慰藉罢了。对于仕途的追求,想要在官场上驰骋的他,从未真正的放弃过求官之路。

暮年做官之后,即使官职不高,也没有让他失望,而是富有激情去做好份内之事,足以说明了终其一生其实都是为仕途而奉献,可以说做官是他在仕途上坚定不变的梦想。

(文/若木 图/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柳永心里是想做官的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但也要区分不同时期。人生一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愿望,柳永也是如此!

首先我们来看看柳永的生平。柳永生于约984年,逝世于约1053年。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十八岁离开家乡,来到苏杭,沉醉于听歌买笑的生活。过了六年光阴,他开始进京科考,却屡遭不利,未能得中。从此流连在歌街柳巷,过着醉生梦死,填词作曲,追欢买笑的落魄生活。这样过了二十六年之久,终于暮年及第,任团练推官、县令、判官、屯田员外郎等职,故世称柳屯田。后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柳永在青年时期还是有出仕为官的想法的。

其次从柳永的科考经历也可以看出他是有当官之心的。咸平五年柳永即开始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然而却因贪恋都市繁华在苏杭度过了六年的放浪生涯。大中祥符元年,柳永来到京师汴梁准备参加考试。此时的他踌躇满志,自信心十足。然而却被真宗斥为“属辞浮糜”,初试落第。柳永的霉运来了,连遭四次落榜。天圣二年,柳永愤而离开京师,由水路南下,颠沛流离,直到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柳永得以及第,欣喜不已。

由此可见,当官是柳永一生中的理想目标,虽然屡经磨难,却也初心不改。只不过是在重重打击之下,有过心灰意冷,有过自暴自弃,有过无可奈何而已!

第三说到不同时期的愿望有所不同,这在柳永身上表现得还极为突出。比如,青年时期,他六年的放浪生涯。比如,他科考期间的追欢买笑。比如,他科考绝望后的专意填词等等,都可证明这一点!

其他网友回答

答: 柳永是想做官的

一、柳永,是我国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创作的词多以城市繁华生活和歌妓生活为主。柳永多次参加科举,说明他是想做官的,因屡次落第,怀才不遇而多牢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虽然落第,但他对科举仍抱有希望,说明他还是很有上进心的,有句话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柳永始终相信自己不是无用之辈,郁闷之下,创作出许多填词。

二、柳永的祖父柳崇是沙县县丞、父亲柳宜是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任雷泽县令,官至工部侍郎,出生在奉儒守官之家的柳永,少时学习诗词,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培养成有远大抱负和理想的人。柳永十八岁时怀着满满的自信,准备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然杭州的市井繁华一下就把他吸引了,于是,他就滞留在杭州这片美丽的山湖中,每天以听歌买笑为乐。搁在今天,柳永就是名副其实的富三代,放浪不说,偏偏还很有才,考试一事已完全抛于脑后。

三、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有消停的时候,柳永还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远大志向,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踌躇满志的柳永想一展抱负,他颇有自信,认为自己“定然魁甲登高第。”然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以发泄他的不满和牢骚,六年后的柳永,再次重出”江湖,”没想到再次落第。柳永四次落榜,心灰意冷之下就想到离开京师,离去之前,与他的情人(虫娘)诉了一番离别之苦。

四、柳永四次落榜后,自信已被消磨的快没有了,期间,他还回去过京师,虽然城市依旧繁华,却早已物是人非,伤心的柳永又一次离开了京师。”在仁宗亲政后,特开恩科,对之前的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要求。这么大的好事,怎么能错过柳永,柳永便立刻又回到京师,这次,他一下就登了进士榜 ,高兴的不得了。

五、柳永在漂泊了半生后,终于尝到了做官的滋味,他调任余杭县令,爱民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 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柳永描写男女之间的感情和都市风光,是在他考举落榜后,不得志作的词,也正是展示他才情的最佳时机。期间,他创作出大量婉约丰富的词,其作品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永心里是想做官的,只是他多次考举落第,不得已才一心作词的。落入他乡繁华市井,原是一种无奈,或许,只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才会忘了那些痛苦,也正是有了那样一段经历,才成就了他西宋著名词人的称号。

其他网友回答

柳永(公元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人。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所作在当时流传很广,《避暑录话》记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对词的发展有着卓越贡献。

他首先扩大了词的题材。柳永有一些词描写了当代城市的繁华。如《望海淘》(“东南形胜”),展示了杭州的繁荣富庶,将钱塘壮观、西湖隽秀,名城胜景流诸笔端。柳永词较多的是描写妓女生活,但他笔下的妓女也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深沉的痛苦,热烈的追求。如《迷仙行》中的妓女盼望着“永弃却,烟花伴侣”,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柳词中也有写天涯羁旅的离情别绪之作。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极力渲染,佳人凝望的曲折描写,抒发了自己淹留异域的愁怀。柳词中涉及的这些题材,是过去词中所少见的。他为词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成分。

再者,他直接促成了慢词的形成。他有意识地以慢词来代替令词,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代替贵族情调,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种境界。柳永是第一个全力写作、发展慢词、复兴慢词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慢词占绝大部分。由于深明音律,他能够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旧曲,加以改造翻新;或者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

与此同时,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首先成功地把传统的抒情诗的融情于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段运用于词中,使词的抒情更加畅达自由。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把伤别之“情”和冷落的清秋景色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这就缠绵悱恻地深深地表达了离情别绪。这同唐代民间曲子词重抒情而少写景的情况相比是一个发展。他成功地将铺叙的手法运用于词。如《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一词,写“绣阁轻抛,浪萍难驻”的惆怅心情,一叠一层意思,大开大阖,恣意铺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