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桃园三结义出自于《三国演义》吗)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是虚构的,为何能够流传千古?

优质回答:

桃园结义,这个故事虽是罗贯中虚构,它的情缘可是感人肺腑,是所有人想往钦佩。尽忠尽义的情节是整个三国的缩写。

当张关二异姓兄弟都不在了,刘备率七十万大军攻吴,被陆逊火烧连营,白帝城刘备羞恨而亡!这种筋骨相连,血肉相容,不求同生,只求同死,说到做到在历史上前无史记,后无来者!

不油得后人感慨,天有足呼?天有姓呼?

国弱理短,国强辞胜!随着三结义的离去,蜀国气数走向衰竭。这刻骨铭心的事实,谁敢相信有虚构的片段!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汉桓、灵二帝信任宦官,造成朝廷腐败,再加上连年灾害使民不聊生,引起天下大乱(主要是黄巾起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在涿州巧遇集市卖肉的屠户张飞和因为杀人潜逃的关羽。

三人一见如故,都有一腔报国之心,只恨报国无门。这时,朝廷贴出招贤榜文,三人决定共同为国出力。于是就在张飞后院桃园内结拜为兄弟,共同发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三人结拜以后,三兄弟共同上阵杀敌,一心报效国家。相互扶持,群策群力,才引出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取西蜀、定汉中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

后来,关羽失荆州、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刘备为给二弟报仇尽起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不料三弟张飞因报酬心切侮辱士兵被部下所杀。刘备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白帝托孤,撒手西去。

自此,三国鼎立局面便不再牢固,终于都归于西晋。

桃园三结义被视为中国忠、义的经典,虽是虚构却能代代相传。到了后世,常被当作联合他人增强自身的象征。

其他网友回答

桃园结义,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能感动国人数百年?

?

开宗明义的先说明:“桃园结义”的概念并非罗贯中的首创,也并非明朝小说《三国演义》首次使用这个故事。

早在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桃园结义”其实在宋元之际就开始流传了。在赫经《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元杂剧就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剧集。再看《三国演义》其实是罗贯中借用(或者又演绎)了其中的故事。

中国人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的情节根深蒂固。因此“桃园结义”的故事,并非感动了国人数百年,而是几乎数千年。

但是,归根结底“桃园结义”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为什么能感动国人数百年或者是数千年?这需要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说起。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有“四维八德”一说。“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是中国人传统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义,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忠孝节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一直以来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其自宋代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皇权集中的一面,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爱国、为民,以及忠于友情、事业等方面。其次,与“忠”同时存在的是民间“义”。说文解字“义者,宜也”。本来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但民间所谓“义气”,则是有它专指,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扶持和知恩图报,是对朋友忠诚、仗义、肝胆相照同甘共苦。当然,这个“义”字里面还有着正义、公道、不徇私情的一面。

“义”除了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外,也包含着“恕道”在其中,反映人们对讲求恕道,不以怨报怨的生活向往和追求。?

再次,“忠’与“义”互为联系,往往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急,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精神,这与渗透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联系在一起,反映一种较为普遍社会群体的普遍心理,成为大众道德和人格的崇高境界,成为国人对生命更为激情的一种理解。因为这种道德规范是他们生活中所尊尚的,不论其身处何集团,也不论其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怕死,都一律加以颂扬和赞美。

因此,作为“义”的典型典故的“桃园结义”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其反映的思想和精神却并非虚构,且广受国人接受和尊崇,所以能感动国人数千年。

其他网友回答

三个人桃园结义,是形势所趋,他们能互相帮助,共创大业,能发挥各自特长,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能规避各自性格短板带来的风险,这件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证明了桃园结义是人心所向,大家喜欢,所以流传。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名著。不管是虚构,还是创新,都是迎合人的口味或理想。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故事在茶馀饭后,街头巷尾人人口传耳闻。反映了人们除了上阵父孑兵之外还有异姓弟兄成大业的先例。

社会中有仁有义之人不少,单打独斗的难成事。只有志趣相投的异姓弟兄可以拧在一起更能发展自已的聪明才智,也干啥放心。在旧社会也起到教化人,启发人心灵深处感情,团结才有力量的间单道理。

一部三国演义,旧社会出的哥弟,

胞哥会等。就是官员,工,农,兵

,学,商都盛行的人间结拜之风能肯定三国演义的素材来自民间,人们盼望的异姓弟兄忠肝义胆,有担当的依靠人。三国演义经久能传的道理浅见,请指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