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历史上“酒人”有哪些?
优质回答:
当属李白了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式离别”——用送别亲友的故事,抒发与亲友完全无关的壮心与愁绪;那么《将进酒》就是标准的“李白式相聚”——金樽玉杯、挚友亲朋、寻欢作乐,再加一点点恰到好处的失意,一切人与物都是证明李白不爱功名爱潇洒的道具。
但翻开史书,李白与潇洒真有很大的关系吗?他想走上人生巅峰,想到骨子里。诗中的李白和现实中的李白,要多矛盾就有多矛盾。终其一生,李白都在现实中苦苦追寻名利,又在诗中呐喊“我不在乎”,假惺惺。然而谁又不是这样呢?李白的别扭,也是大多数人的别扭。
1. 劝酒歌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整天把怀才不遇挂在嘴边,稍微遭受一点挫折就开始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他会找你喝酒,边喝边骂,含血愤天,控诉万恶的社会,连带着把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狠狠贬低一通,一会吹牛吹上天,一会又开始自暴自弃。
你想劝他别再喝了,酒钱不够了,但没用,因为他不但很有钱,而且挥霍成性。他认为,凡是了不起的人物(包括贵族和游侠)都该有这样的消费观,而凡是斤斤计较、盘算性价比、有投资储蓄意识的,都是小市民嘴脸,让人看不起。
这样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陪他喝酒,听他倾诉吗?
如果你知道他是李白,我相信你应该是愿意的。李白的人生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起起落落,问题在于,在他有一点点起色的时候,马上就会发飘甚至很势利,时常夸耀有多少大人物主动来找自己攀交情。
所以李白在正能量爆棚的时候,写出来的诗往往让人觉得不太舒服。我们隔着一千多年,尚且能够产生这样的感觉,就别提当时和李白真正打过交道的人了。
相比之下,李白那些借酒浇愁,倾诉怨气的诗反而顺眼得多。他是一个格外敏感的人,心里好像天生有一个高倍放大镜,随便扔进一点什么情绪都能放大几十倍地显现出来,尤其是怨气。
普通人的气话和醉话都不讲理,很多人平时不善言辞,吵架的时候却可以出口成章,思路格外敏捷,如果再喝下几杯酒,简直可以翻云覆雨、指点江山。
李白的气话和醉话尤其不讲理,而这种特质恰恰适合诗歌。诗本来就是不讲理的,越讲理就越写不出好诗。
在李白的名作里边,《将进酒》就是气话、醉话的典范,讲得昏天黑地,只因为他太有文学天才,把满腹牢骚倾诉成了巅峰级的语言艺术。
《将进酒》原本是汉朝乐府的劝酒歌。“将”(qiāng)的意思是请、愿,“将进酒”就是“请多喝一点吧”。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是在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唐玄宗对他很厚道了,虽然恭请李白离职,但礼数周到,还开出了天价的遣散费。
但在李白看来,这简直就是晴空霹雳,本来以自己的盖世才华,该被皇帝请出来做国师才对。做御用文人就够委屈了,结果连御用文人都不让自己做,实在太不尊重人才了。这样的宫廷,这样的国家,已经不可救药。
受了委屈当然要找朋友喝酒,就这样,李白和岑勋、元丹丘两位隐士一起纵酒狂歌,才有了《将进酒》这篇名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huái)。[韵一:来,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韵二:发,雪,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韵三:来,杯]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韵四:生,停,听,醒,名]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dǒu)酒十千恣欢谑。[韵五:乐,谑,酌]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韵六:裘,愁]
这首诗特别适合朗读,虽然内容只是喝酒泄愤,但读起来简直比岳飞的《满江红》更加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诗的语言相当随意,或者说相当口语化,并不需要太多解释,但是读起来应该怎么分段,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2. 分段与换韵
分段是从换韵来的。我们读这首诗,首先要注意换韵。把换韵搞清楚之后,一路读下来才特别有酣畅淋漓、气脉贯通的体会,而这正是李白负能量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但是,换韵难道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在这首诗里,还真的不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押一个韵。“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换了一个韵,“发”和“雪”在唐朝人的读音里是押韵的。
接下来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继续押“发”和“雪”的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又做了一次换韵。
如果你对古诗有一定了解的话,在这里就会发现疑点:从规矩上讲,一首长诗每到换韵的时候,换韵部分的第一句一定和第二句押韵。也就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字应该是韵脚字,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来”字押韵,否则读起来就不流畅。
为什么今天的很多初学者感觉不到这种不流畅呢?这是因为用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唐诗,很多本该押韵的地方都已经不押韵,大家见怪不怪了。既然很多句子都不押韵,单独一两处的不押韵也就显不出来了。
那我们较一下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押韵,是因为李白写诗纵横驰骋,完全没有规则意识吗?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但问题是,李白写诗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果这一句不押韵,气势就贯通不上了。
这么别扭的写法,不是李白的风格。唐朝人留下的手抄本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这一句写作“天生吾徒有俊才”,于是就顺顺当当地接上“千金散尽还复来”了,这应该才是李白《将进酒》的原貌。
接下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又换了一组韵脚,一直换到“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段里的“但愿长醉不愿醒”,“醒”在唐朝是平声字,如果你想读出更好的音律感,可以读星xīng。
接下来“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酒对君酌”,这四句又是一组韵脚,乐、谑、酌三个字都是入声字。
现代汉语里边已经没有入声了,所以你会觉得这几句完全不押韵。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也没法让这几句硬去押韵了,但你该知道这几句是相对独立的一段。
另外,经常有人把平乐(lè)读成平乐(yuè),让它和下一句的“斗酒十千恣欢谑”押韵,这是不对的。
在唐朝人那里,如果是音乐的乐(yuè),反而和欢谑的“谑”不押韵,同样也没法和下一个韵脚里的“酌”字押韵。而且从语义上讲,平乐指的是汉朝的平乐观(guàn),取的是“和平安乐”的意思,不能读成平乐(yuè)。
这一段结束之后,从“五花马”到“万古愁”又换了一组韵脚,成为全诗的最后一个段落。(六组韵脚标注见前文)
这首诗用到的典故,只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处。陈王是指曹植,曹植有一首诗叫作《名都篇》,描写大都会豪门子弟的奢华生活。“名”是“大”的意思,而不是“著名”的意思。比如“名山大川”,意思是大山大河。
在繁华的大都会里,豪门子弟白天去打猎,晚上办宴会。“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宴会的规格太高,一斗酒就价值十千。数字当然不必拘泥,我们也不必考证当时的物价,总之酒很贵,排场很大。
曹植是在炫耀这样的生活吗?显然不是,因为诗的最后说:“白日西南驰,光景(yǐng)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这是隐隐的批评,说做人不该这样虚度时光。
李白用这段典故的时候却不管这么多,只取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是诗人特有的任性,只因为仕途受了挫折,经世济民的抱负没法实现,索性就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难道不知道古来圣贤有很多都不寂寞吗?难道不知道曹植并不是因为“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才在青史留名的吗?
他当然知道,但激愤之下就是口不择言,甚至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拉这些古人给自己背书,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愁怨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愁怨,而是古往今来所有圣贤的愁怨。所以现在“会须一饮三百杯”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借酒浇愁,而是用这些酒来浇“万古愁”。
如果从事实上看,这些话简直虚假、夸张到极致了。但正是事实上极致的假,道出了情感上极致的真。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不妨跟着他一起迷狂,冷静才是李白诗歌的最大天敌。
其他网友回答
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魏晋时期,列举出几十位大酒鬼不在话下。
先写几个名气较大的。
1.郑泉。
东汉末年的名士。嗜酒如命。
临死时嘱咐家人:
“一定要找个制陶器的人家,把我埋在他家旁边。
几百年后我变成了土,没准有幸被作成个酒壶。
到时候总有人往我肚子里倒酒。
那我死的太值了!”
2.孔融
以让梨和爱饮酒而著名。
十岁那年,宴席上。
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
席间孔融妙语连珠,众人以神童赞之。
旁边一位不服气,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乘着酒兴,孔融搭言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抖的一手好机灵。
多年后,由于自己嘴巴毒,加之酒后常说胡话,孔融全家为曹操所杀。
3.毕卓
这是东晋的一位著名花式喝酒表演艺术家。
毕卓盗酒,刘伶醉酒,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酒文化故事。
毕卓闻到邻居家有酒,半夜跑去偷喝。
结果喝得忘形,被家丁发现。
家丁把他跟酒缸绑在一起,打了一宿。
天亮了,主人见是毕姥爷,啊不是,毕老爷,吓了一跳,解绑谢罪。
他哈哈大笑:“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美死我了。”
又在这邻居家喝了个够,大醉而归。
这是有多臭不要脸啊。。。
4.刘伶
传说中“一醉三年”的酒仙是也。
此人相貌雄伟,身高一米四开外,五短的身材;出门就坐个鹿车,车上放几壶酒、一个锄头。
嘱咐随从:“我要是喝死了,你随地把我埋了就行!”
后来找了另外六个酒鬼,就一起出道了。
弄了个组合叫竹林七贤。
喝酒,唱歌,裸奔。七个人几乎就没清醒过。
有人去他家串门,看他醉倒在地,一丝不挂。耻笑之。
他把脸一板:“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啊?你们钻我裤裆里干啥来啦?
5.阮籍
“竹林七贤”这个偶像团体很不简单,不止有才,个个都是酒鬼。
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后来的晋武帝)聘媳妇,看中了阮籍之女。
“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连续俩月,这货就没清醒过。(可能是有意为之)
司马昭愣是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权臣钟会看他不顺眼,准备了一些政治敏感问题去问他。
不管阮籍怎么回答,都能找借口杀了他。
结果跟司马昭一样,根本没机会张嘴。
真是气疯了。
顺带一提,曹雪芹字“梦阮”,据说就是仰慕阮籍之意。
6.阮咸
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同时也是阮籍的侄子。
饮酒可以说是阮家的“家风”,后来阮咸的儿子阮孚也成了著名酒鬼。
阮咸和族人一起喝酒。
本来人家喝酒都是用酒杯,但一看阮咸来了,赶紧换成个大盆。
把大盆放在屋子中间,大家趴地上一起喝。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洗脸呢。
喝着喝着,院子里的猪闻到酒香,也挪过来凑热闹。
大伙也不嫌脏,跟猪互相拱着抢酒喝。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顺带一提,阮咸是当时顶尖的琵琶大师,后世把他改造的直项琵琶起名为“阮咸”,也叫“阮”。
7.苻生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君主。
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荒淫暴虐,且极好饮酒。
每召宴群臣,必令极醉方休。
什么叫极醉呢?光喝醉不行,必须喝倒,要吐得满身满地。
如果有人没喝倒下,苻生就怒了:“这不是还有坐着的吗?”随手一箭射过去,负责监酒的大臣就死了。
后来想杀堂弟苻坚,苻坚发动兵变。
宫中护卫都恨苻生,不仅不抵抗,竟随了苻坚杀进宫里。
苻生此刻正醉得一塌糊涂,醉眼朦胧地坐起来,问左右:“这都是些啥人?”
左右回答说:“是反贼。”苻生说:“既然是反贼,咋不拜见我这个主公咩?”
左右都窃笑。苻坚的手下也笑。把醉醺醺的苻生拖下床,幽禁起来。
这位阶下囚依然每天喝到酩酊大醉。
终于在烂醉如泥的状态下被处斩。
到死都没醒过酒。
8.陶渊明
陶潜每饮必醉。
每醉必赋诗文。
醉倒后常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说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复一日,这块石头中间竟然凹陷下去,留下了枕痕。
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其他朝代当然也有好多值得一提的,如:文王饮酒千钟、孔子饮酒百觚等等。以后有机会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