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而不是左宗棠(李鸿章为何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网友提问:

为什么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优质回答:

因为李鸿章真的很不容易。

总有些自以为是的人操着极高的“道德操守”,自认为自己有多么多么优秀,选择无视李鸿章创下的伟业。因为历史课本的片面评价,对这些人已经产生了一种思维固化,在他们眼里,李鸿章只有缺点,是个混蛋。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可以说是非常公正了。

确实,李鸿章有很多缺点和政治错误,尤其是这个贪污问题最为严重。但是在当时的大清帝国,可以说是官员从上到下没几个不贪的,左宗棠是不贪,但是一人之力又难入大清的权力核心,因为太清廉再腐败的官场中就是一个另类,是不被容纳的。然后就是李鸿章的一个政敌翁同龢,随不贪财,但是贪命,还满嘴之乎者也干不了实事。所以李中堂的性格和能力,是当时少有的既能融入官场混得如鱼得水,还能够有所作为的人。

李中堂为当时大清帝国或者说中国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个近代工厂,只有李鸿章和张之洞是做产业做的最久的,而根据二人的功绩和清廷的评价,又是李鸿章的功劳最大。

在外教方面,李鸿章也是大清第一人。基本上只有他在努力的摸索国际之间的政治交流规则,像1885年犯得错误(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李鸿章日后也没有再犯过。而当时清廷其他大臣,除了会叫唤,啥也不会干。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如果你觉得你牛逼,你可以模拟一场谈判试试,看看在那么个可观的国力背景下能谈成啥样!

整个1880s-1900s,李鸿章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但是这一切都在明眼人眼里看着,以一人之力撑起一个没落的帝国,李鸿章已经很尽力了,所以说他是东方的“埤斯麦”是在不过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要切入当时的历史情景来看,我们不能以结果论英雄。

晚清由于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积累的社会危机已经十分严重,加上皇帝文弱,慈禧专权,面对西方列强的咄咄逼人,晚清已经很难有招架之力。李鸿章于此情况下,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兴办洋务、派遣留学生、筹办海军等,他已经尽自己所能,为千疮百孔的晚清帝国缝缝补补。

奈何他只是臣,无论如何,就算再有能力,都没有权力扭转当时的局面。他的一系列举动在甲午战争前的确使中国看上去像一个世界强国,因此西方如此称呼他也是不为过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东方俾斯麦又不是能和俾斯麦相提并论。李鸿章还是配得上这个称号。

换个大家熟悉的领域,就能理解这个东方俾斯麦是怎么回事。现在的足球领域,最厉害的球星是梅西和c罗。中国球员中相对踢球比较好的,媒体也会冠以中国梅西中国c罗之类的称号。某个非洲国家譬如纳米比亚的乒乓球运动员乒乓球打的相对好点,也会被称为纳米比亚张继科或纳米比亚马龙。

李鸿章这个东方俾斯麦,大致也就类似于中国梅西纳米比亚张继科之类。

李鸿章在当时的满清官员中,相对来说已经算水平较高,虽然绝对水平挺低。清末时代满清官员之腐朽无知无能程度,超乎今天人们想象。已经到19世纪末了,甚至还有满清高官人为英法以外的西方列强国家都是英国法国虚构出来骗清朝的。比起这类奇葩,李鸿章当然已经算水平较高的了。

李鸿章和西方国家打交道比较多,对西方国家来说还算一个能够沟通的人,廉价赞誉几句很正常。李鸿章代表清朝签订了很多各类卖国条约,对西方列强来说算得上一个大好人。李鸿章也从西方买了武器等货物,是一位大主顾。这样的人物,说几句好话也是理所应当。

但把东方俾斯麦的称号当做无上荣耀。那就和认为中国梅西纳米比亚张继科与梅西和张继科是同等水平的运动员一直无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将李鸿章比为“东方的俾斯麦”确有其事。那是德国海军大臣克纳德,乘坐德国最新型的军舰访清,克纳德邀请李鸿章去参观下这艘军舰,李鸿章满口答应。可惜天公不作美,又是风,又是雨的,克纳德派来的联络官,劝阻已到大沽口的李鸿章改日再去参观,李鸿章抱着习夷之武器即可让大清战胜外夷的可笑想法,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外夷的机会,便如约乘小艇顶着风雨登上了德舰。

德海军大臣克纳德意外见到李鸿章如约前来,就赞叹说,”您的坚毅性格,跟敝国首相俾斯麦真是一模一样。”克纳德归国后,很快将对李鸿章的“东方俾斯麦”的感概传播开来,可惜德意志的首相俾斯麦听闻此传后,并不买帐,就说道,“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我却不会是西方的李鸿章。”

因此,小编对李之“东方俾斯麦”称号,表示极大的保留和不赞同。在小编看来,并不否认李鸿章,在当时是个高端人才,但这个夷务人才真的挺悲剧。他所出生的时代,是中国迎来巨变的前夜,因而也是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皇权实知死之将至,却依然没心没肺地混着。

而李鸿章呢,说倒底就是个清王朝的提线木偶,替慈禧擦屎背祸的悲哀之臣。比如李与列强签订之《辛丑条约》,内竟有让大清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的条款。究其数目,竟是众夷为侮辱我中华的挑畔之举,”大清有4亿5千万人,人均罚一两,以儆效尤”。清王廷的回复是,“应准照办。”输了就输了,还有这种恶心人的赔款!

做为淮军的领袖,他仰仗过湘军的鼻息,但最终是靠仰仗着皇权的鼻息而苟活;做为洋务派的领袖,他缺乏察宏知微的视野,当然他的地位也不容许他稍有作为;而且,作为清王朝的股肱之臣,他的肱股之骨是被拆下来,去修补这座摇摇晃晃王朝用的,这是他与俾斯麦最大的不同,也是他人生的最大不幸。

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王朝命悬一线、被夷群殴,而令中华民族痛恨切齿、万念俱灰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卑躬屈膝、“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为外国人喜欢他来交涉赔款割地,清王朝遍寻不着一个比他更知夷务的大臣。每次因国制腐朽,导致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久渗儒礼之民众,自然不敢骂慈禧所代表的皇权,黑祸也必然是,谁去签谁来背。

他还不能拒绝被骂,下次签约还就得他去,因为满朝文武均不知西事,老妖婆还就只会惦记李鸿章去办外交。记得唯一的一次,众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清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背祸老侠”李鸿章悲从中起、老泪纵横。然而国人之骂,依然将所有战败失地的屈辱倾泄到李鸿章头上。

更为淒惨的是,一生签订《马关条约》、《烟台条约》、《天津条约》等30多个令中国人民坠入深渊的卖国条约。即便病入膏肓,人将归天之际,俄国公使依然追至病榻,等着他在俄占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腐朽至极的清王朝与洋人磨磨唧唧了一世,不得不乞怜摇尾的李鸿章,已不会说话了,他只有流泪。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而李鸿章一死,他解脱了,大清却上套了,因为少了一个优质的背锅侠。史载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清王朝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既然华夷皆喜李中堂交涉之念,也吃定了李鸿章。李即陷入躲无可躲,避无可避之境地,作为柱国能臣的李鸿章,在如此卑劣构陷的环境中,为什么不早点自戕以避祸,保全自身名节呢?

看来只能说李鸿章的命太长,舍不得以死鸣节。与左宗棠相比,两人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声望相差不大,洋务观念、忍耐力、办事能力,李鸿章还略胜一筹。左宗棠力排众议、高龄征伐沙俄,带着保全新疆国家英雄的称号,溘然长逝,没被慈禧抓差,保全了名节。而李鸿章呢,以军事上经营北洋舰队被日寇团灭,以外交上到处签订条约而使国家丧权辱国,以洋务上不知国制腐败,幻知习夷之器让清朝重生的可笑想法,一步步让自己陷入被国人唾骂为”卖国误国的奸臣”。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汪郎崇洋媚外,李鸿章能和卑斯麦比?脸打得不疼吗?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有那么难?

卑斯麦是什么人?普鲁士王国实现德意志帝国统一过程中的主推手,和法兰西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操作者,和不列颠帝国抢夺非洲殖民地的主使。

在他担任普鲁士的首相期间,成功的将主导德国统一的权力从奥地利手中抢了过来;德国统一后又为国家的军事、经济等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实现了德意志帝国成为当时世界重要一级的梦想!李鸿章做了什么呢?

洋务?开启者是曾国藩,发扬者还有左宗棠、张之洞等一干能人,李鸿章只是其中一个;而那句“宰相合肥天下瘦”真以为是民间传言?

爱国?大清朝的糊裱匠而已!作为慈禧太后的贴心背锅小棉袄,卖国条约签了一个又一个,绥靖妥协的外交思想伴随着他一生,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国富民强、民族独立?

他之所以被拉出来和卑斯麦作比较,关键在于他和各国驻华公使的关系好,和洋人打的交道比较多,而且北洋势力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大清国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所谓矮子里拔高就是这个道理!

说实话,李鸿章连同时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不能比,《马关条约》的谈判几近乞怜,还来和卑斯麦比,天大的笑话!

不要说当时大清国的政治环境如何如何,既然如此,就不要瞎比较,为什么不能客观一些,理智一点呢?

惜李鸿章之才,不是这样的惜法!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