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为什么发明家多,而科学家少?
优质回答:
这个现象和中国古代先人高超智慧、典型农耕文明的需要和农业社会统治阶级的导向都有一定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多与少是个相对的概念,和时空关系巨大,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发明就是科学,还是开创性的科学源头,空间维度来看,相对于海洋工商文明,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诞生前后三四百年间,近代中国确实对科学没什么大的贡献。
1、古代先人智慧发明创造伟大农耕文明,这才是最伟大的发明。
古代先人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的之间的关系,提倡道法自然、无为之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启发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发明创造了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入人口的膨胀,推动人类的发展,以”男耕女织”为主的小农经济在当时就是适合人类生存,而且能与地球环境和谐相处的,是真正的智慧文明,由此催生科学发明都是用于服务农业生产,就比如天文学中国的历法,可不是要研究宇宙星辰,就是为三农服务的,多实用的科学,许多改善生产效率的技具,也只是以节省人力提供效率为主。老子叫小国寡民,反对人类过度用智,看看现在的地球环境和生存危机就知道他的高瞻远瞩。
你再看看西方科学传过来的化肥和农药把土地摧残到什么程度,现在的很多人类疾病和灾害都是自然界的报复。最新的定论是新冠病毒来源于自然界,好多以前动物的疾病开始人传人了。科学真正的好吗?古人是有先见之明,无为而治是不是可以避免人类提早灭亡呢?
2.读书与做官的导向
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当然读书人有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所以需要政治舞台,需要入朝为官,这些读书人也有许多发明,除了毕升是一介布衣外,是个刻版工,其他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沈恬、蔡伦、张衡、诸葛亮等。这些发明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生活和文化文明的发展,包括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是生产实用型的。
当然大部分的读书人是纯粹为了当官,特别是科举制度开始,朱元璋把朱熹理学倡导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内容,连文章也只能八股文形式,这样读书”人为当官要苦读圣贤书,哪有时间去科学研究了,魏晋南北朝过后,读书人也就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了。
3.文明和政治的导向
殷商时期是不压抑商业的发展,可是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生产出了问题,因为人口众多吃不饱导致政权不稳,周朝统治后,开始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开始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情况下碰到天灾人祸或苛间杂税的,老百姓永远只能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拼命种田,发明创造只为能吃上饭。
最主要的还是统治阶级导向结果,这里举个海洋文明国家科学为什么能发展的例子用于反证,环地中海的国家由于工商业发展,互相贸易往来,让相关科学得到了发展,比如数学,物理学等,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购买各类实验工具,用于反复实际求证,科学就是证伪的过程,要成千上万次实验去论证,可是农业社会不需要这样,靠着广大人民一千年的生产实践可能比不上西方实验室十年的研究成果。
因为人口众多,劳动力是廉价的。小农经济也是符合地主阶级统治模式的需求。不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有信仰和理想读书人入朝为官也就是为老百姓说说话,为民请命而已,也没有想法去搞科学研究了。统治阶级也没有去搞科研的动力,所以工业革命没发生在伟大的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也是世界领先的,只是到了近代,尤其到了明清,确实科学研究落后了。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物质和科学研究的积累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来临。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像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钱学森先生也有类似的疑问,只不过是针对近现代的中国。
我们回顾历史往往是自豪的,发明家和伟大的科技成就太多了,可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能够真正称得上科学家的人物不多。技术跟科学成了两张皮。特别是到了近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呈现出全面衰退的局面。
为何如此呢?学者们都曾经进行过探索,答主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传统文化不注重数理基础
不可否认,我国古代有过成就斐然的数学家,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徽、祖冲之,跟物理学相关的发明创造也层出不穷。但是整体来看,数理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比如说对于一个事物或者技术,缺少用数理的方法所开展的分析,而更多依靠经验。有一个故事很能反映这个特点:
说的是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个叫轮扁的工匠在堂下做车轮。这老哥估计闲得慌,问齐桓公读啥呢?
齐桓公说:圣人之言!
轮扁说:圣人都死了,你读的不过是糟粕罢了……
这可把齐桓公惹恼了,非要让他说清楚,否则死啦死啦地。轮扁就解释道: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用自己做车轮来举例子。在古代,用木材制作车轮当然是个技术活儿,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轮扁说,这事儿当中是有规律的,松了不行,紧了也不行,我的心里明白,手上也做得来,可是我嘴里说不出来,我儿子都没法跟我学会。所以你看我七十岁了还得干这份差事。
轮扁的话很有代表性,我国古代的许多技术通过师傅教徒弟来传承,有些则根本没法传承,但是,大家往往忽略对规律的总结。
为什么不去总结?除了观念的原因,也有能力的制约。就说轮扁做车轮的技能吧,假如他的数理修养足够,那么还是有可能通过仔细观察和实验来总结出规律来,比如选什么时候的什么木材,多厚多宽,凿孔多大等等。
只可惜,大多数古代工匠跟轮扁一样,经验丰富但无力总结。而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
正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第二,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盛行
前面说的,是技能层面的,接下来的这个,就是观念当中的原因了。
无论技术还是科学,在传统文化当中都不是特别受待见。实用主义不用多说大家也明白,古代有某个技术,能够制造出满足大家需要的产品来,那就足够了,至于探寻技术背后的原理,那只是一小部分人才有的兴趣。
自然主义,是崇尚和赞美自然状态,反对过多的人为干预。这一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当中专门提到过。冯友兰先生举了《列子》中的一个例子:
宋国的一个能工巧匠用了三年时间把美玉雕刻成树叶,做成之后将其放在树上,人们难以分辨出来。可是列子说,假如天地造物也这样三年才成一片叶子,那么世界上有叶子的东西就很少了。
列子的观点同样很有代表性,在士大夫阶层看来,技术发明类的东西若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就属于“奇技淫巧”,不值得消耗过多的精力。
因此,那些发明创造,终究没有汇集在一起得出规律性的总结,也就失去了从技术变为科学的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民族走的是五行相生天合一的路,所以发明的都是生存之术,共存之术。西方在接受了中华文化之后,由于他们实行的是丛林法则,所以就产生了,以五行相剋相冲的杀罚之道,即所谓科学。一切为了杀罚占有。其实是残酷的自杀之道,战争的根源。违背宇宙的生存之道,生命的生存之道。如不改革,终将被宇宙再次毁灭。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科学家并不少,而且长久以来在很多学科都有这卓越的贡献,甚至有的学科是公认的开山祖师。相较于现在的科学水平而言,当时的科学可能非常落后,甚至会给人一种原地踏步的感觉,所以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古人就是纯粹的读死书,相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数不胜数的发明而言,科学家的比例确实不高,因为很多发明都并不是专门研究科学的人发明的,但就此来说古代科学家少,未免是有些妄自菲薄。就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1、宋慈——法医
对宋慈的了解大多数人可能是来自于影视剧,实际历史上宋慈确有其人。他曾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多地出人刑事长官,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和刑事案件打交道。宋慈在长期的断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法医经验,一生平反冤案无数。他的著作《洗冤集录》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尽管在此之前就有其他的如《疑狱集》《检验格目》等研究刑事案件的书籍,《洗冤集录》也因为受当时的科学水平限制存在很多的错误,但很多的知识是在当时领先世界的。十八世纪《洗冤集录》被带到西方,被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苏联的一位教授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更是把宋慈尊为法医学奠基人。法医学在现在属于法律应用科学的范畴,尽管宋慈的很多鉴证方法已经脱节,但不影响他作为古代法医学的科学家。
2、张衡——天文学
早在张衡之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尽管没有署名是何人发现的,但中国古天文学是公认比较发达的,而且关于天象记录是古代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无论古人是出于何种目的研究星象、天文,但确确实实是有那么一群人在研究,他们绝对称的上是天文学科学家,而张衡就是这些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张衡主张的浑天说对于在当时天方地圆的认知来说是非常超前的,浑天说是指张衡认为天是球体状的,大地像蛋黄,这个学说已经非常接近地圆说了。而且张衡还是东方最早说月食现象的。同样张衡的很多学说早已经证实是错误的,但在古代而言,专注于天文学研究的他难道算不得天文科学家吗?那些默默无闻,在历史上都没有留名的,却观察出黄道、赤道。还有一个特别的数字张衡绘制星图记录的星官(类似于星座)124个,星星2500颗,这些在现在天文学观测中都还能找到的星星,通过推算,当时张衡记录的误差非常的小。其他天文学家如甘德、石申、落下闳、刘洪、张子信、苏颂等等。
3、祖冲之——数学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就和房子一样,没有地基的房子是不够牢固的,数学就是科学的地基。史书《隋书》记载:
祖冲之以以直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说的是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事情,祖冲之的事情只要是华人基本上都了解,他计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而且他将数学应用于天文历法、机械等领域,同样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早在1961年祖冲之的名字就被用于月球背面环形山命名,可见他的成就不仅仅是我们华人认可,是世界认可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古代其他数学家有:刘徽、贾宪、李冶、朱世杰、秦九韶、杨辉等等。
沈括——地理地质学
我国古代地理、地质学也是研究的比较多的学科,史籍《宋史》记载: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说的便是沈括。可能很多人不清楚我们现在工业的血液——石油是沈括命名的,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相应的记载,同样在这部著作中记载了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记载了动植物化石,可见当时沈括并不仅仅是爱好而已,而是精于此道。沈括留下的著作据记载是有22种、155卷。沈括不仅仅是地理地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医学、化学、工程技术都有很重要的贡献。古代地理、地质学家如裴秀、刘安、纳新、徐霞客、贾耽、郦道元等。
古代自汉朝以后独尊儒术,其他的都被归为杂学甚至歪门邪道,所以会一定程度上扼制科学发展,即便是想要涉猎相应的学科,也只能是先如“圣人门下”再入其他学派。这也就导致很多的科学家从范畴意义上论只能算是文学家、诗人,也因为独尊儒术,其他的学术除非于当时的朝廷有大利害影响巨大的入了史籍,才能让人熟知,否则其他的普通的研究者都难入的了史籍,也就不被后人所知,但是古代那么庞大的知识系统,绝对不是区区几十个人就可以撑起来的,是无数的默默无名的研究者在背后撑起的这些知识。所以古代被人所知的科学家并不多,但是绝对不少,不然不会在那么多领域超前于当时的世界。
※※※※※※END※※※※※※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古代,而是从古至今都是,就是理论和应用的问题。
相对来说做应用的更容易有实际产出有物质回报,想想古代的匠人,如今的工程师都是一会事儿。这些应用人才,普及化高,上有国家技术进步奖的工程院院士,中有各种工程师(建筑师之类),下有高级技工(数控,电焊)。
而做理论研究的就不一样了,包括现在如果不是国家的支持,很多理论研究者都揭不开锅了。还有的网上说不看发文章的看能力,那么基础研究就难以发展,理论科学家也难以过活。看看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都是贵族,皇室供养的科学家,你不能即要科学家搞理论又要科学家能生产。(这么想想吧,陈景润这种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原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