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为什么能打赢北洋军阀(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

网友提问: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优质回答:

真的以为北伐只有从两广出发的那几几万人马吗?太天真了!北伐军的数量可远远不止那么几万,还包括了阎锡山的晋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

按照一些资料统计,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大概为8个军10万人马,蒋介石为总司令;阎锡山的晋军近30万人马;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接近40万人马。这样算下来北伐军的总数不低于8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马。

东北王张作霖大概有35万人马,盘踞中原地带的吴佩孚大概20万人马,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约20万人马。北洋三大军阀的总人马大概在75万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军和北洋三大军阀在兵力上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其实在武器上,各大势力之间应该差距不大,大家打了这么久,谁也没有把谁吃掉,可见武器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明面上来说,大家看起来是势均力敌,但最终北洋三大军阀却是失败了,北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得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北洋军阀内部来说,大家谁也不服谁,一方有难,八方围观!

北洋军阀虽然同出自北洋一脉,但是内部不团结,袁世凯死后,大家打个不停,客观上给了南方革命军崛起的机会。

当北伐军开始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坐拥东南的孙传芳虽然和吴佩孚同属直系出身,但丝毫没有同门之情,他倒是乐于看到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只要北伐军不要染指他的地盘就行。

同样,奉系的张作霖对于直系出身的吴佩孚早就看不惯了,现在北伐军要打吴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说,首当其冲的吴佩孚要同时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

当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之后,兵锋东指孙传芳。这个时候的张作霖还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孙传芳被消灭。

张作霖本来与北伐军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看到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倒在了北伐军手下,有点害怕了。毕竟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北,于是准备回东北老家躲着。

如果张作霖能顺利回奉天,那鹿死谁手还尤未可知。但是很遗憾,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继任的张学良远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布东北易帜。

从北伐军的角度来说,始终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点,北伐军选取的北伐目标是只有北洋三大军阀,这也是当时国内势力比较庞大的三大军阀。

当时国内四处军阀割据,但是北伐军先是争取了一部分能争取的小军阀,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唐生智,然后再对北洋军阀动手。

北伐军很聪明,没有同时全面向三大军阀宣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军阀之间的不团结,首先南北夹击吴佩孚,打得吴佩孚收尾不能相顾,然后一路开始吞并吴佩孚的力量。说白了,北伐军越打越强大,而北洋军阀则是越大越弱小。

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实际上也是一个军阀联盟,包括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但是大家还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下中国这块大的蛋糕,至于蛋糕到手之后怎么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北洋军阀的格局就差远了,他们只想守住自己那块蛋糕,最多也就是抢别人几块蛋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整个蛋糕一起打下来!

所以,最终想抢整个蛋糕的北伐军胜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军阀失败了。然而,北伐虽然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又在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进入了新一轮的军阀割据!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是列强持续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造成吴佩孚、孙传芳部武器弹药缺乏;第二方面是苏联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军火援助,使得北伐军在火力上远远强于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第三个原因北伐军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军队,他们拿出了对外敌作战的精神对待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还是以之前北洋系统内斗的方式对待北伐军;第四,北洋系统内部分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各个坐山观虎斗,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这三方面原因是如何影响了北伐战争的走向的。

第一、列强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次日,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

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

虽然该禁售协议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制造军火之器料”并没有详细列明,非禁运国(德国、捷克)也可以向当时民国输送武器和器材,但是毕竟这几个主要列强对华武器禁运造成了军火在中国价格飞涨。1920年在青岛,一颗步枪子弹竟然卖到了0.63两白银的高价,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样高昂的价格,使得北洋军阀军队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军工业外,其他北洋军阀对装备更新换代要求很低,比如直系军阀就坐视自己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量被张作霖挖走。

当然,受武器禁运影响的不止北洋军阀,类似南方陈炯明、桂系这样的军阀同样受影响,比如桂系参加北伐时一个军只有三门火炮,而陈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冒充机关枪来阻挡国民党军的进攻。

北伐军

因为禁运导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对北伐战争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解放战争。

由于北伐军的对手火力贫瘠,因此,基于“兰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冲锋”在北伐时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于此道,结果在淞沪抗战时想对日本人故技重施,结果一天之内报销了桂系6个师,白崇禧心疼的连日不吃东西。

“白崇禧作为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军事专家,却只是凭借着自己过去内战时期的经验,便贸然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内战时期,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勇敢的冲锋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令敌人不战自溃……”

甚至1947年,陈毅在总结己方的不足时也谈到,当时华野还流行使用北伐时期的“人海战术”:“……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与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北伐时期的战术,采用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从白崇禧和陈毅的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北伐时由于北洋军阀火力贫瘠,北伐军经常性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战术。

第二、苏联对北伐军的军火支援

前面说了,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日本都在“军火禁售”协议上签字了,所以列强对北洋军阀几乎采取放任态度:有本事有钱的,你能搞来军火,我们可以不管(张作霖),但是想让我们支援,办不到。

而苏联恰好是非禁运国,于是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对北伐军进行军火援助,根据相关统计,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送来了十支小手枪,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苏联一次运到广州的军火就值56.4万卢布,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广州,第一批日造来福枪四千支,子弹四百万发,军刀一千把;第二批,苏造来福枪九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第三批机关枪四十挺,子弹袋四千个,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发;第四批,来福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机关枪五十挺,大炮十二门。为解决军校经费困难,苏俄政府还资助现金200万卢布。

即使清党后,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苏联的物质援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

正如之前所说,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无不缺少军火,饱受武器禁运之苦;而北伐军完全称得上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并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观北伐军的敌人,吴佩孚号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麾下军队号称三十万,然而他三十万大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和桂系相当,也就是说最少三门,最多不超过八门。

第三、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北伐军和旧式北洋军

北伐军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是建立起来的军队,今天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军事技能上的培训确实是乏善可陈,比如徐向前元帅就说过黄埔军校没教什么东西,就走正步、放枪什么的,但是,黄埔军校厉害在于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学生有意识灌输民族主义的军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长汪朝光教授的话说“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少将以上的军官较少投降日本,说他完全靠纪律的约束也不尽然,这跟他整个氛围他有关联……强调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军官也许在军事技术上逊色于北洋军阀,但是在牺牲精神上那是远远胜过了,不要以为“人海战术”谁都能玩,没有敢于牺牲的基层军官,是玩不了“人海战术”的。

比如北伐贺胜桥一战,北伐军在失去地利的情况下,硬是欺负吴佩孚军火力贫瘠,用人命堆出来一个胜利,20世纪30年代,吴佩孚还在感叹北伐军基础军官不怕死精神。

反观北洋军阀,他们长期在一种低火力低烈度的战争环境里作战,战争胜利与其说取决于战场不如说取决于牌桌妓院,在这种环境下,北洋军阀军队作战几近儿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双方20万人交战一个月,伤亡才2000多人,但是这已经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之后惨烈第一的内战了;而在这次战争中,段祺瑞还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

之后,陈毅对北洋军阀混战闹剧也有评价“我说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二十八个人。”

而当时英国公使的评价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个对军事体制全然无知的和平的国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新式军队,一方是把打仗视作“儿戏”,用三百多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的旧式北洋军队,从战斗精神上说,北伐军碾压北洋军。

第四、苏联将军的指导和北洋的分裂

军事活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经验学,如果没有经历过,就算如何天才,也会吃苦头的,比如说白崇禧在淞沪战场一天就报销桂系6个师,这是因为白崇禧本身不聪明吗?不是,他“小诸葛”的名头不是假的,但是他确实严重缺乏近代战场经验,他把国内战争经验运用到近代战场就吃了大亏。

虽然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战争”,但是他毕竟经历过一战、苏联卫国战争,他的水平指导北伐军是绰绰有余。

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

北伐之初,国民党根本没有人指挥过几十万人参加的战争,根本不知道如何布置,最初作战计划竟然是8个师在两湖、6个师在江西、6个师在广东,这种近乎于胡闹的布置被布留赫尔元帅彻底否决了。

布留赫尔说服了北伐军上下,执行了他的新计划: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定三湘、规复武汉、与冯玉祥会师”,最初北伐军应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正确的计划可以事半功倍,北伐军正是按照布留赫尔的规划一步步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反观北洋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他们虽然号称团结一致对外,但是其实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看到友军被打败,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支援,而是赶紧吞并,比如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退居河南的时候,张作霖不是想着去援助吴佩孚,而是第一时间让奉军进军河南,逼迫吴佩孚交出军队。这种四分五裂的联盟如何是北伐军的对手呢?

总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武器火力军心,北伐军每条都占优,而北洋军每一项都是负数,所以,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不奇怪,被这样北洋军阀打败才奇怪。

其他网友回答

北伐军代表了新兴的革命力量,赢得了广大民众支持,才能打败了腐朽没落的北洋旧军阀。

三大旧军阀奉系、直系和皖系,随着奉系张学良易帜加入国民军,实际上就只剩下孙传芳和吴佩孚两系,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北伐军主力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军,在国共联合下士气高涨,战斗力爆强。叶挺独立团一路摧枯拉朽,攻克武昌。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军也捷报频传。

北伐之所以成功,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结果。各地农工武装积极参加,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

共产党人在一军和李冯阎等各部,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其中开路先锋叶挺独立团,就是以共产党人和进步学生兵为班底的。李冯阎等各部,都有很多共产党干部做政治部宣传工作。这些都加强了北伐军的力量,方能一路狂飚猛进。

此起彼伏,北洋军阀在北伐军的强力冲击下彻底崩溃了,宣告了北洋政府的寿终正寝,北洋军阀割据一去不复返了。

其他网友回答

北伐军在单个战场基本没有大的兵力劣势。北伐军不是几万,是十万齐装满员的精锐部队。与北洋军阀为敌的也不只北伐军、冯玉祥、阎锡山都是北伐军的盟友;在对敌策略上,也没全面出击,只是一个一个打,而且是每升级一次才打下一个。我就来分析一下吧。1、十万精兵北伐

两广统一后,国民政府整编军队有八个军,一个在广西,一个在湖南,六个在广州。

当时广州的财政大致是山西的六倍,阎锡山的部队装备啥、有多少?你就大体可以猜出有苏联支持的这些部队装备如何。

他们是十万齐装满员的部队北伐,如果加上留守的,数量更多。

而对应的敌人有多厉害呢?

2、被牵制的吴佩孚

一直以来,吴佩孚是南方打南方赢,北方打北方胜。在他眼里,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失败不是由于其他人,只是由于冯焕章的倒戈一击。

所以到了武汉,他很快和张作霖、李景林、阎锡山和好,一起对国民军作战。

他的精锐全投入南口作战,号称“拿不下南口就不南下”。

(汀泗桥战役)

所以北伐军在湖南与湖北初期基本是长驱直入,夺取大城市。

等吴佩孚主力回来,打汀泗桥、贺胜桥难度就急剧加大。武昌更是顿兵坚城之下。

3、一个一个打

虽然北伐军遇到挫折,但占领湖南与多半个湖北,实力已经得到膨胀。贵州、云南、四川的一些军阀已经投到这边。

而且这是吴佩孚最虚弱的时候,且没有人帮他。

在获得武昌后,实力与影响再一次膨胀。北伐军一路北上,一路东下,最后会师上海。

把孙传芳打到江北,国民政府才和张作霖彻底决裂;孙传芳也是手里没人才去见了张作霖。

北伐军基本是一个从弱到强,打怪也是逐步升级的过程。

(二次北伐)

到与张作霖决战的时候北伐军已经有冯玉祥、阎锡山几十万生力军加入,战争天平自然逆转。

总结:

北伐军在单个战场基本没有大的兵力劣势。北伐战争中,北伐军有十万齐装满员的部队;在进入湖南后,并没与吴佩孚主力作战;等达到武昌附近,吴佩孚受损的主力才南下;在战胜吴后,北伐军实力相当于报涨两次,如是东下击败了孙传芳;在二次北伐中,百万大军对奉军自然优势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热血,但不够准确,因为东北军35万大军不是被打败的,而是张学良主动改旗易帜的。

而且,北伐军和北洋军的比例也不是1:3.5,正如淮海战役我军和国民党军不是60万对80万一样,军队身后的后勤力量也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帮助北伐军不仅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壮举,更缔造了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奇迹。

而在静夜史看来,北伐军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接连击败实力强大的吴佩孚和孙传芳,统一中国南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北伐军脱胎换骨

北伐军的成功,再度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兵力在精不在多。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为中国的富强呕心沥血,但因为我国资产阶级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残酷现实,使得我国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势单力薄的孙文先生曾无比希望利用军阀力量革命成功,但这样的努力无一例外都遭受到惨痛的失败。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孙文先生才看到了我国革命的希望,于是开始尝试和苏俄建立联系。而苏俄为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考量,特别是对抗资本主义阵营围堵的需要,开始全力支持孙文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

于是,孙文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得到苏联大笔资金、武器装备以及军事顾问的强力支持。

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凝聚力空前提升。而后苏联帮助孙文成立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从此孙文有了自己的武装,而这样的武装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旧式军队更加强悍。

2、共产党鼎力支持

北伐战争的势如破竹,共产党的作用功不可没。

虽然成立时间很短,但共产党充分利用依靠工农的特点,不断发动罢工等反抗运动,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而因为苏联和国民党的合作,因此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由于右倾主义盛行,共产党员被要求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做出了巨大的妥协。

而即便如此,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共产党也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先是叶挺等领导的“铁军”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创造了更多的军事胜利。然后就是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使北伐军在得到广大民众拥护的同时,也成为在第二战线打击北洋军阀的重要力量,上海工人纠察队更是先后发动三次起义,最终取得了成功。

相比于国民党,因为共产党信仰更加坚定,与人民群众关系更加紧密,所以可以说,共产党为北伐战争的连战连捷做出了巨大贡献。

3、北洋军内讧不止

北洋军阀的土崩瓦解,和旷日持久的内讧也有重大关系。

从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就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内讧,皖系、直系和奉系相继登场,最终形成了分析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并立的局面,而即便孙传芳和吴佩孚是上下级的关系,却也是名副其实的冤家。

这种拥兵自重且见不得对方好的态势,注定了他们在面对北伐军凶猛的攻击时,只能作鸟兽散。

而除了内斗永不停息的北洋军阀,盘踞在西北的冯玉祥也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

虽然属于北洋军阀阵营,但冯玉祥因为屡次倒戈,成为北洋军阀的公敌,因此在北洋军阀的围攻中选择和广州国民政府联合。而阎锡山坐拥山西,因为害怕染指河北山东的奉系军阀侵犯山西,因此选择和冯玉祥以及吴佩孚联合对抗张作霖,但随着吴佩孚的战败,阎锡山最终和冯玉祥再度“倒戈”,策应北伐军的北伐,并在五原誓师后,南北夹击终结了直系军阀的统治。

可以说,北伐军的成功,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苏联的支持作用巨大。但随着资本主义阵营的疯狂反扑,蒋中正等人的“倒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我国再度陷入军阀混战的动荡之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