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为何失败?
优质回答: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先回答问题,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为何失败?我的回答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仅是报仇,还有他的荆州情节,但是失败在所难免。
荆州是刘备创业的基础,从建安五年刘备到荆州投奔刘表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荆州丢失,荆州从寄寓之地到切切实实拥有,刘备有将近二十年的荆州情结,不是说忘怀就能忘怀的。人生也是一样,总有一些东西不能释怀。刘备不能忘却的荆州之痛。
荆州是刘备龙兴的基础,赤壁之战中,刘备亲手导演了“携民渡江”的壮举,赤壁之战后,刘备就经常把“干大事必以人为本”挂在嘴上。从这一件事上,可以看见刘备对当年自己导演的这一幕是多么得意,也可以看见刘备的荆州情结。
公元221年,刘备在大臣的拥戴下登上了帝位,按理说对于一个编席卖鞋出身的刘备来说,已经是志得意满,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对于在襄樊战役中丢失的荆州,刘备怎能高兴得起来?所以,在登上帝位的当年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
对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刘备的群臣大多持不赞成态度。赵云就说了国贼是曹魏而不是孙权的话。赵云的话原本不错,但错就错在赵云不懂刘备的心,不明白刘备的荆州情结。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也非常痛心地说了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即便东行,也必然不至于惨败。诸葛亮非常的自责,但这番话也说明了诸葛亮不懂刘备。法正若在的话,不一定会劝阻刘备东行,但很可能会选择见好就收。
夷陵之战刚开始的时候,刘备的进展非常顺利,东吴节节败退。刘备从巫峡、建平到夷陵地界,立了数十个营寨,并用金钱、财帛、爵赏等为诱饵,联合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任命将军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先锋。
面对东吴陆逊以退为进的策略,刘备也想了不少的办法。他采用了诱敌决战的办法,先派吴班率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希望能诱使东吴出来决战。东吴诸将都很想出击,只有陆逊说:这其中必然有诡计,且等等看。并说:刘备举军东下,锐气正盛,而且他们乘高守险,一时半会难以发动进攻,如果我们贸然发动进攻,就是把他们的营寨攻下来了,也很难把他们都消灭。
如果战斗不利,则会动摇我们的大势,这可不是小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激励将士,充分筹划我们的方略,以观其变。如果此地是平原旷野,还担心有颠沛劳顿之忧,如今刘备沿着山路行军,兵力不能充分展开,自己就会给崎岖的山路,弄得疲惫不堪,等到他们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们再采取措施,制服他们。诸将都不理解,认为陆逊是因为害怕刘备,于是都愤愤不平。刘备见陆逊没有中计,就带着八千伏兵从山谷中出来了。陆逊对众将说:之所以不让你们出击,就是考虑到刘备有阴谋诡计。
陆逊还上书给孙权说:夷陵要害之地,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关塞,虽然容易得到,也非常容易丢失。如果失掉了夷陵,不单单是损失了一郡之地,整个荆州堪忧。今天我们和刘备争夺夷陵,应当要考虑完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刘备违背常理,不守巢穴,自来送死。臣虽不才,凭借陛下威灵,以顺讨逆,打败刘备是不远的事。我看刘备一生的用兵,败多胜少,以此推之,不值得担忧。当初我担心刘备水陆并进,现在刘备反而舍弃了船只,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然没有其它的变化。愿至尊高枕无忧,不用再挂念这件事。
结局我们都知道,刘备失败,陆逊一举成名。那么,刘备怎么会失败呢,也可以说夷陵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一:兵力不足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兵力对比。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刘备率众大举进攻东吴。《魏书》记载:孙权曾经给曹丕上书:“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里明确说明了,刘备的大军有四万人。哪么,东吴用于防守的兵力有多少呢?
东吴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东吴的防守兵力是五万人。虽然兵力的多少并不一定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但按一般常理而论,进攻的一方要面对更多的困难,而防守的一方,以逸待劳,相对要容易一些。因而进攻一方需要更多的兵力,刘备以四万人的兵力对付东吴的五万人,明显兵力不足。
二:孙桓的坚守进一步分散了刘备的兵力
孙桓字叔武,是孙河的儿子。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桓二十五岁,官拜安东中郎将,镇守夷道,与陆逊一起共同抵御刘备。刚开始的时候,孙桓被刘备包围。孙桓向陆逊求救。陆逊认为孙桓得人心,而且城牢粮足,能够坚守,不需要担忧。因此不去增援,结果,直到刘备兵败的时候,也没能攻下夷道。孙桓的坚守进一步分散了刘备的兵力。
等到刘备败逃的时候,孙桓截断了刘备的后路。刘备登山越岭才勉强跑掉,弄得非常狼狈。以至于刘备感叹说:我当初刚到东吴京城的时候,孙桓还是一个小孩子,而今天就把孤逼迫到了如此的地步。
三:七百里连营是必败的阵型。
战役一开始,刘备一方进行的非常顺利,很快深入东吴腹地五六百里。面对陆逊指挥下的吴军的节节败退,刘备排出了七百里连营的阵型。这个阵型看似声势浩大,但这个阵型是一个有问题的阵型。这个阵型的弱点是阵线横向太长,四万人的大军分布在七百里这么宽阔的正面,且在丘陵山地安营,进攻不能形成拳头,进行有效打击。防守没有纵深,各部之间不能有效救援。想对某一段进行攻击,只要两边一卡,防守的一方人再多也没用。再者,这个阵型的另一缺点是怕火攻,到不是大火对部队有什么杀伤力,而是在古代通信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各部联络不便。一处火起,就容易引起部队混乱,处处火起,人心惶惶,就不可收拾了。
连不入流的曹丕也知道是一个必败的阵型,为什么刘备就不明白?这个阵型是刘备无奈的选择
刘备进入了东吴腹地五六百里,攻下的地方需要有兵力防守,交通线也需要有兵防守。如果攻击面太窄,在深入对方腹地的情况下,其实是处于对方的包围中的。容易被对方袭击,容易被对方拦腰截断,而最重要的是后勤补给线容易被对方切断。所以,攻击面不能太窄。宽阔的正面显然对保障后勤运输有利。但宽阔的正面需要更多的兵力来支撑。随着部队的深入,运输线不断延长,保护运输线不受对方攻击,势必要用一定的力量。已经占领的地方也需要有兵力防守,这样就会更进一步削弱进攻的力量。这时,兵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也是刘备无奈的选择。
四:指挥失误是战役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从根本上说,四万兵力不足以灭掉东吴,战役打多长时间,打到什么程度,刘备心中并没有底,刘备从一开始目标就不明确。孙权提出和平解决荆州问题,刘备没有试图从政治谈判中捞到好处,是一大败笔。虽然孙权并没有可能通过谈判就把荆州归还给刘备,可能是在玩缓兵之计,但是刘备可以通过政治外交,通过和曹丕的联盟向孙权施加压力,以求占到好处。对于陆逊的战略退却,对于自己的兵力不足,刘备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攻守双方形势不同,刘备也没有清醒的认识,而和对方打起了持久战,刘备的失败是他自己对战争规律缺乏认识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我的观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剑指东吴,既是一场兄弟情的复仇战,也是一场战略高地的争夺战。但是诸多因素决定了,刘皇叔此战,必败无疑。
下面把这两个问题分来分析。先说刘备为啥要打仗。
首先,夷陵之战是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现在家喻户晓,当时也是为刘玄德赢得了义薄云天的美名。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被关二爷当时的一番深情表白给打动,张飞当时只会跟在二哥后面来一句:俺也一样!能说会道会打仗的二弟被害死,刘大哥肯定要为兄弟出头,后来还没开战,张飞也被部下割了脑袋,更加是新仇旧恨。如果刘备不复仇,他可能会担心被天下人戳脊梁骨耻笑。为荣誉而战,不行么。
其次,夷陵之战是一场战略高地的争夺战。这个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刘备、卧龙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了将来平天下的三步走战略,先拿荆州,再夺益州,天下有事的时候,趁机恢复汉室,平定天下。现在益州大后方已经在手上,如果荆州这个桥头堡被孙权占据,对于后期的战略目标实现是很大的被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必须要拿下这个战略高地。实际上后来的历史演变也证明了荆州的重要性:失去了荆州之后,蜀汉北伐,只有走崎岖难行的秦川,极其困难。
再说第二件事儿,为什么刘皇叔打孙权,必败无疑呢。
这是因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前和之中,战略和战术上面都犯下了若干错误,奠定了蜀汉最大的败局。
刘备的战略失误
刘备的战略错误是什么?前面说了,和东吴联盟修好,以益州作为大后方,以荆州作为桥头堡,寻找机会北伐统一中原,这个是蜀国的战略。但是不要忘记,蜀国还有一个总的“国际战略”,就是与东吴联盟,安抚西戎和南部蛮夷,最后集中力量北伐中原。现在刘备向东吴发动战争,摧毁了吴蜀联盟这个重要的国家基础,东面北方,两路作战,这就是战略性错误。
小小的蜀国,玩得起这个游戏吗?
在这一点上,孙权比刘备强太多了。夺取荆州第二年,孙权就预测到刘备不会善罢甘休,他主动向魏国投降求和,换取北方的和平环境,可以义无反顾的对付西边的蜀国威胁。这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而刘备呢,因为打东吴的时候还要防着魏国,把大将马超魏延全部派到北疆防止曹丕南下。兵力方面就吃了分兵作战的亏。
刘备的战术错误
刘备的战术错误一抓一大把。
第一个错误,用古惑仔爱说的话:你们那边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刘备能打么?笑话,在没有诸葛亮做参谋的时候,刘备浪了十几年连一块地盘都没搞定。
将领能打么?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赵云反对打东吴被挤兑到了江州。马超魏延在北面放着魏国。一个名将都没有,真当人家吴国将军是纸糊的吗?
士兵能打么?刘备221年阴历四月称帝,七月份就发兵,三个月的时间又不是全部用来操练兵马,这个时候虽然不能说战士们是乌合之众,至少对于打擅长水战的东吴没有严格的训练过。
在谋士方面,法正死了,诸葛亮家里蹲,懂得用兵的黄权因为反对刘备的用兵计划被撵到了江北,发挥不了作用,(最后黄权索性投降了魏国,还升了官。)
第二个错误,舍弃兵船,上岸求战。百里军营,毁于一旦。
这个相信大家都清楚了,顺流而下不用水战,反而上岸求战,这个绝对是失误。当然刘备也是有难言之隐,手下的战士都是步兵居多,水战不熟悉,只好舍弃水战优势上岸搏杀。但是对于具体这场战争来讲,选择陆战,绝对是丢弃优势的举动。第二点,联营结寨,重蹈曹操赤壁之战覆辙。关于连营结寨的错误,就连曹丕这个军事上的生瓜蛋子,都能看出破绽,远在魏国的曹丕跟手下人下结论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乎。
刘备在这一战术安排上,真的是犯下了低级错误。
总结: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打的战争,但是因为在战略和战术方面连续犯了多个错误,最终造成了一败涂地的惨烈后果,也为蜀国的败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夷陵之战发生在蜀国和吴国之间,刘备亲率大军,逼近东吴,而面对八万大军的孙权,慌忙求和,刘备拒绝,愤然率军东上。
这一年,刘备才刚刚称帝。
这一年,关羽才刚刚去世。
这一年,张飞也相继去世。
怒火中烧的刘备,不顾大臣反对,毅然决然的挥师东上,讨伐孙权。诸葛亮在后勤负责镇守大本营,供应粮草。
刘备的军队大多是南方蜀地人,大多擅长山地作战,而孙权的军队则擅长水战,率领孙权大军的统帅乃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陆逊。
陆逊的家族,乃是江东的大族,在陆逊二十一岁的时候,年轻有为的他便成为了孙权的幕僚。
而陆逊和吕蒙联手大败关羽,更是让年幼的陆逊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对他自己而言,他只需要一个机会,方可一战成名。
终于,夷陵之战,让他彻底走上人生巅峰,封侯拜相,成为千古佳话!
对于久经战场的刘备而言,陆逊是年轻而稚嫩的,所以当他被陆逊诱敌深入,长驱直下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败在陆逊的手上。
人到中年的刘备,出生入死的兄弟纷纷离他而去,而他现在面临东吴的陆逊,又无可奈何,七百里安营扎寨,为的是步步紧逼,打败东吴。
奈何天公不作美,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这一战,彻底败了。
白帝城托孤,刘备含恨而终。
而夷陵之战的夷陵,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可以说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如果刘备在夷陵长驱直入,东吴的多年的根基,也许会因为而被撼动。
当诸葛亮看到刘备的战略部署,也是大叹一声,因为他知道,刘备这一次必定大败而归。
长达六个多月的战斗,而六月的江东,酷暑难当,刘备的士兵也无法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持续大规模的作战。
夷陵之战,陆逊终于赢了。
很多人说刘备的失败有以下几个原因:
1、刘备太重感情
身为三军统帅的刘备,为了兄弟情义,置将士性命于不顾,只是为了所谓的义字当先。
2、刘备称帝
刘备依靠诸葛亮的辅佐,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和军事实力,但称帝后的刘备却不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几乎身边没有重要的谋士陪在身边,这也成为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
3、痛失两员大将
关羽和张飞的相继离世,给刘备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而作为军队的绝对统领,关羽和张飞凭借多年跟随刘备作战,在军队中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威望,他们两位的离开,必然会造成军心动摇。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作为三国中重要的一次战争,刘备败得一塌糊涂。
但是分分合合的三国,却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看不完的精彩故事。
三国,英雄的时代,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看的一个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发起夷陵战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荆州是刘备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重要一环。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提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一旦失去荆州,仅仅靠益州一隅之地,不仅力量大打折扣,而且不能威胁到曹操的核心地区,北伐将事倍功半。
第二、刘备长期占据荆州,因此手下的荆州人很多,比如马良、马谡、张南、冯习、傅彤、庞林等人,诸葛亮也长期居住荆州。这些人里大部分都希望夺回荆州,其他的即使不支持,也是持默认态度的。
第三,刘备一向以“弘毅宽厚”,待人有“高祖之风”出名,对部下宽厚仁爱是众多人追随他的原因。而关羽不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军中的首号大将。如果关羽被害而刘备不做任何反应,那么对于刘备的声望是很不利的。
所以刘备讨伐孙权,去争夺荆州是有其必要性的。
而失败的原因主要一是蜀汉当时力量还很弱小,荆州之败让蜀汉损失了很大一支力量,孟达的背叛又丢了上庸,汉中为了防御魏军也不得不留下相当部队守御,能用于对孙权作战的兵力很有限。
二是刘备在指挥上轻敌,面对陆逊依靠地利坚守不战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蜀军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吴军避而不战然蜀军斗志涣散,刘备又因为天热酷暑让部队在密林中扎营,最终让陆逊抓住战机实行火攻,大败蜀军。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另一方面也是要夺回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