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确定《史记》内事件的真实性?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做事都比较认真。不会乱写。只有清朝会描黑一些明代史实。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个好问题。
《史记》从炎黄五帝写起,司马迁的时代距离那个时代也已经很久远了。今天我们对不足百年前的民国史都真伪难辨,在司马迁的时代,对于千年前的历史肯定也难以考证。司马迁也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对史料进行考察和和整理。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史记》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司马迁治史的态度非常严谨。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从小读了不少的历史书籍和文献。为了写史记,还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走访调查、反复核对,最后才写入《史记》。所有的原始史料都经过了的严格的筛选辨别,不能断定的司马迁也都记录了下来。
当然,尽管如此,由于资料的限制,《史记》中的记载也无法完全保证真实。司马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被错误的史料误导。
先秦历史的记载本来有限,今天我们要验证《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
当然,瑕疵掩盖不了史记的光芒,《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了史学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很多人怀疑《史记》,认为《史记》记载的,有可能是假的历史。
之所以认为《史记》是假的历史。一是因为《史记》所记载的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那是两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那时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进行过“焚书坑儒”。当时李斯曾给秦始皇建议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也就是说把除秦朝以外的历史书都烧掉了。既然都烧掉了,自然就没有了。三是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曾火烧阿旁宫。有可能烧掉了不到史书。
既然如此,司马迁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真实的史料来进行记载的呢?
就连鲁迅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有人认为这是《史记》违背历史事实,更接近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
那么,《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是不是历史事实,有没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司马迁看的史书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实的史料?
其实,司马迁看的史书是非常多的,他也看过不少真实的史料。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
一、秦始皇并未烧光所有书。
“焚书坑儒”只是李斯的一个建议,究竟这个建议是不是被秦始皇采纳了,我们现在其实并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国家的史书给烧了,秦国的史书是保存下来了的。而秦国当年在史书记载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从吕不韦把很多读书人找来,编写《吕氏春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李斯只是建议烧掉诸侯国的史书,在诸侯国之前的,记载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的史书,并没有烧。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烧掉了民间的史书,朝廷中的史书并没有烧掉。
二、萧何抢救了秦宫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说项羽烧了阿旁宫,并没有说他烧咸阳的其它宫殿。再说了,在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萧何已经把这些史料都抢救下来了。所以,就算项羽焚烧的不只是阿旁宫,还包括咸阳的其它宫殿,也没有烧书。
三、司马迁能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虽然是不是出生于史官世家,还有不少争论。不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确实实是汉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四、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
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五、司马迁曾拜一流的学者为师。
司马迁曾拜过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一流学者为师。他不但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为后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他所写出的《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史记》所记事件真实性的问题,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中国古代的史官不仅是专业的,而且是世袭的。这种设置有利于史官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积累,而要获得这一职位,″秉笔直书”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一家史官守责的故事。齐庄公的大臣崔杼,因老婆与庄公私通,杀了庄公,另立其异母弟杵臼为齐景公,自封为相国,朝纲独断。齐国史官如实记载此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伯,分别要其弟太史仲和太史叔篡改史实,均遭拒,而相继被杀。崔杼又威胁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太史季说:“秉笔直书,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终被这气势震摄,只好作罢。太史季出来,遇见另一位世袭史官南史氏,南史氏准备他家杀绝后,前赴后继记录史实的。这个故事说明三点,一是史官是可以直接了解事件原由的,任何人不得阻挡。二是如实记录是史官的使命和存在的理由,比生命重要。三是史官并非一家,既可相互补充,也可相互监督。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其祖上可追朔到黄帝之时至西周建国,都担任史官之职,其拥有的资料之丰富和代代相传的职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二,古代史料的相互佐证。这一点从汉代开始就有学者展开研究,从《史记集注》中就可一窥究竟。
三,考古发掘的补充。现代考古学的大量发现,可以作为古史研究的补充。
四,现代人类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史记》是本通史,上下四千年,在上古史的材料甄别选择取舍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就象汉代另一位史学大家班固所写《汉书》,立场观点与司马迁是有差异的,所选材料不竟相同,这不是真实性问题,是视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