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端午节将至,南北习俗各有千秋,诸位大神家乡的端安节有何特色?
优质回答:
不论东西南北,吃粽子都是端午节的重头戏。我的家乡地处淮河北岸的中原地区,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糖包子、大蒜、咸鸭蛋或鸡蛋、喝或擦雄黄酒、插艾草、戴香包和躲端午等。
一、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而设立,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也最不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会让全国的百姓都来祭奠他?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
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因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喝雄黄酒、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至少在汉代如此(“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直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才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二、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吃粽子、糖包子、大蒜、咸鸭蛋或鸡蛋、喝或擦雄黄酒、插艾草、戴香包和躲端午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风俗(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上文已经说过这不太靠谱。粽子可能源起于远古时期人类的饮食习惯,古人发现并利用了火之后,为了适口,将食物用树叶包裹放入火中烧烤或投入沸水中煨煮再剥叶而食,这应该是粽子的雏形)。古往今来,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地区在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种类也很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蜜饯粽、火腿粽等等。在粽子没有被商品化之前,吃粽子要靠自己动手。包粽子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技巧。有那手拙的,怎么包都看着不像个样子,端出来吃时竟惹得人家笑话。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蒸“糖包子”,这种包子通常是三角形的,做法比较简单,把和好的发酵面粉包上点糖就行了。不过吃起来可千万要当心,有人吃糖包子居然烫伤了脊梁骨。原因是包子里面的糖放多了,一口咬下去糖浆顺着胳膊肘向下流,吃包子的急忙扬起胳膊肘去擦,这时手中包子里的糖浆便流淌到背上。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富贵病都有了,糖包子那是断然不敢吃的,咸鸭蛋、鸡蛋等自然也是早已吃腻了的。至于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份为四硫化四砷,本身有毒,可以用作解毒药和杀虫剂)、插艾草等,也没有了这习惯。
伴随着端午节到来的,还有麦收。过去收麦不像现在有收割机,两三天整个午收季节就过去了。过去收麦是要靠镰刀割、架子车拉的,然后还要打场、翻晒等等,过个麦场快则半个月,慢则月余,人不累死也要脱层皮。
记忆最深的是月夜割麦子。夜晚的麦地静谧而又奇妙,与白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朦胧的月光,闪亮的镰刀,刷刷的割麦声混和着远处池塘的蛙鸣,好像从幽远的梦中传来,那是一幅写意的田园诗画,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累了,我们会躺在刚刚割下的麦子身上,嗅着麦子的香味,仰望着高远而深邃的星空,做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梦。现在,人们早已不那样收麦子了,但每逢麦收季节,收麦的场景还会十分清晰地显现在我的脑海里。
三、由端午节之争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端午节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因为这个节日,中国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
直到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这才总算让国人找回了一点心理平衡。
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码事。个人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好、继承好和发展好。
在保护传统文化上,我们跟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确实有点差距。先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批孔”等,让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浩劫。后来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外敌对势力恶意的文化颠覆和文化侵略和少数所谓的社会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次经历了一场不易察觉的磨难。质疑、抹黑、批判、攻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大胆怀疑一切,大搞“低级红、高级黑”,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崇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试图让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动摇和丧失自信。所幸的是,这些已被洞悉。“四个自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对外来植入侵略文化的反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今年的一场疫情,让我们充分看清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是个什么货色。制度的优劣,不言而喻。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将至,南北习俗各有千秋,诸位大神家乡的端午节有何特色?
距离端午节也就十四五天的时间了,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有各地的风俗特色,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乡农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什么特色。
在介绍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下端午节的来历。
在我们这儿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是这么流传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做大夫屈原,你看不惯当时的社会多次上述皇上要求整改,但是多次遭到拒绝。并且背离无妨,虽然报国无门,当他走在汨罗河边的时候,对当地老百姓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行。说完投江自杀。那一天正好是阴历五月初五。
由于屈原在人们心目中非常重要,所以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老百姓们都会往河里投牛羊,以及好多宫廷来祭奠屈原,但是由于过河的江水比较大,被投进去的公平全部被冲走,人们感觉只是屈原吃不到,所以就想办法看看,哪一种食物投到河里以后不会被冲走。
人们尝试了好多办法,但是都做不到,最后,一位老太太看到汩罗河边的芦苇长得郁郁葱葱,于是她把芦苇叶子采下来,用芦苇叶子包上糯米,说这样可以让屈原吃的香甜一点,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没想到这次投到江中以后,芦苇叶包的粽子瞬间沉到了水底。
人们看到以后非常高兴,感觉这是屈原喜欢吃这种食物,于是每年到了5月初5,端午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包上粽子,到江边去祭拜屈原。
后来,由于人们对屈原的尊敬,包的粽子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做得也越来越好吃,说是这样可以让他多吃一点。
现在在我们这儿农村包粽子,依然流传着传统的方法,用芦苇叶子包上糯米,但是里边的各种杂料越来越丰富了,有花生,黄豆,小豆,绿豆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
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这农村还流传着几种习俗。
每当到了端午节前一天,各地的的小门市小超市里边都会买桑葚,这也是有传说的,据说这一天吃了桑葚,全年就不会再因为苍蝇多而误食了。
另外,在各种打烧饼打月饼的店铺里也开始销售,一些印有五毒图案的烧饼。五毒饼上雕着,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这主要是因为端午节以后天气热了,各种毒虫开始出来大肆活动,为了避免受到这种毒虫的骚扰,所以这五月初五这一天吃五毒饼,说是吃了五毒饼以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毒虫的骚扰叮咬。
另外,还有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从井里边要储备好水,传说是为了避免这些毒虫在井里的河水,而造成井水有毒。
关于端午节将至,南北习俗各有千秋,诸位大神家乡的端午节有何特色?这个问题我就知道这么多,希望大家有时间到我们河北的农村来领略一下过端午节时的气氛。
其他网友回答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临近,用一份记忆中的家乡习俗,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吧。
我的老家山西朔州,属雁北地区。端午节风俗有些很特别,写来分享一二。
一、贴公鸡。端午有贴公鸡的习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大的,有小的,有金鸡报晓状,有口含蜈蚣状,多种多样。
可是呢,在我家乡,公鸡与很多地方有所不同,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红纸的镂空剪纸,好看、漂亮,是贴窗户玻璃的。
另一种呢,会在剪纸公鸡下边贴一张黄纸,一般是四方形状,然后整体一对公鸡嘴对嘴贴在两扇大门正中。(注:和春节大门贴门神类似)
有车的人家,也会在车后备箱上贴一对小公鸡。
二、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很多地方都会把艾草和菖蒲混合一束,我一直都是纯艾草扎一束。
往年端午节时,我都会和孩子去草地中找一束鲜嫩的艾草,放在大门恒梁或细缝中,寓意辟邪防瘟疫疾病。
艾草的寓意和作用:招百福、求吉祥、辟邪、驱蚊和中医艾灸。
三、带“索线”。大部分地方的通俗叫法是五彩线或者长命缕。过去的“索线”是由红、黄、黑(蓝)、绿、白五个颜色的丝线糅合到一块组合。现在的“索线”种类繁多,时尚靓丽。
端午节时,人人都会佩戴一根漂亮的“索线”。成人一般佩戴在手腕、脚腕,小孩的佩戴方式五花八门,手指和脚趾也有佩戴。
家中会用五彩线缠一个很小的扫帚,放在门头或者挂车倒车镜上。寓意扫清污秽。(由于不在本地,无法拍照。很好看)
“索线”寓意辟邪,带好运,长命百岁。现在已经是一种时尚,我每年也会佩戴一根红色的在手腕。
四、粽子。粽子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粽子虽然美味,但我更喜欢包粽子的过程。粽叶、糯米、小米、红枣、蜜饯,这些是老家常用的材料,南方在这方面其实更丰富。
不管那种材料的粽子,我都希望吃到的粽子是棕榈树叶子捆绑而成。这样结好的粽子越煮越结实,粽肉中有棕叶的清香,煮出来时清香四溢。
看到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是蒸,我们北方更愿意煮。大概北方天冷过去多数家中有火炕的原因吧。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节日。我的老家在豫西南,属于中原地区,古代归属楚国,我们过端午节习俗是这样的:1.端午节前一天包蜜枣和花生粽子,晚上放在锅里蒸煮一个多小时,然后关火焖到端午节早上吃。 .
2.端午节早上把鸡蛋鸭蛋和大蒜放到锅里煮熟吃;3.家家户户都要亲自和面炸麻叶吃。
4.端午节中午准备一桌菜,一壶雄黄酒,儿童们还要用雄黄酒抹鼻孔和耳朵洞,预防夏天睡在外边害虫进到鼻子耳朵里面。
5.家家户户都要把艾蒿放到门上和窗户上辟邪;5.还要拿一些粽子扔到河里,纪念屈原。
其他网友回答
时间过得真快,端午节也差不多要到了,今天就说说本地端午节的特色,海陆丰地区的端午节和全国一样是一年之间四大传统节日,同样有龙舟竞赛和吃粽子,近几年来本地的龙舟队越来越热闹,其中海丰县的龙舟队还参加了全国性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本地的端午节风俗习惯:祭拜祖先和各路神仙肯定免不了,其中的重头戏就是端午节的正午十二点,第一个节目要在门口处插艾叶香草,它们由新鲜的艾叶、香芒草、榕树叶、柳枝、抺草组成,把它们捆绑一起插大门口的醒眼处,这个相传是祛除瘴气和辟邪的用处。
第二个节目:插完香草后午时三刻要准备“午时水”,以前要到河里或者小溪挑水,现在容易了直接放自来水,接一桶水然后加上香芒草(一种香味四溢的植物,本地叫香芒),放在锅里煮开以后留着备用,紧接着全家大小都舀一勺“午时水”渗和着洗澡,现在都有了热水器就改为洗脸和擦身子,这个类似于印度教的“圣浴”,也就是寓意消灾去难的意思。
除了上述这两种必须的节目外,还有用螃蟹煮溪黄草,这个专为小孩子准备的汤料,传说可以帮助孩子们治疗跌打损伤,喝了这种汤以后什么久积的伤病痛就会痊愈。以前的话还有四处喷洒雄黄水,现在已经没有野兽、毒蛇就省掉了。这些就是本地的端午节习俗,和你们那里是不是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