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琼拒绝参与玄武门兵变,为什么又答应给李世民守门?
优质回答:
有观点认为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为:所有的正史记载,都不见秦琼参与密谋的片言只字;也有观点认为,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只见于《旧唐书》中的记载,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
情况果真是这样吗?
《旧唐书》中确实有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分别见于《太宗本纪》和秦琼本人的传:
但是《新唐书》中也有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
隐就是隐太子李建成,巢就是巢刺王李元吉。
两部权威正史都指出秦琼(《太宗本纪》中用了他的字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因此,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似还是应认为秦琼参加了事变。
认为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观点其论据都是比较间接的,比如秦琼获得的700户实封数量比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少,又比如骁勇善战的秦琼没有闹出很大的动静,不像尉迟敬德戏份那么多,以及秦琼在凌烟阁上排名最后一位。
其实,在一场政变中,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具体的参加者到底发挥多大作用,看实力也看环境和机缘,秦琼所参与的部分不出彩,那实在也没什么办法——至于派去李渊这里的人不是他而是尉迟敬德,或许确实和秦琼与李渊关系较好有关。
房玄龄杜如晦之前表示不敢前来参与政变谋划,李世民连把他们脑袋取来的话都说出来了,在秦王派系实力较弱的情况下,李世民本人也不会舍秦琼而不用。
要之,秦琼很大可能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只是他在这场政变中因为种种原因表现不是很突出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秦琼敢于拒绝参与李世民领导的玄武门之变,我保证他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很多朋友对于“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这个人似乎欠缺客观的认识,认为李世民是一个十分宽宏大量的人,就像他在“贞观之治”时能够容纳魏征的进谏一样,是个难得的开明君主。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如果深入分析“玄武门之变”里的是是非非,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对于秦王李世民来说意义重大,直接关乎其生死,关乎其未来能否继位登基,对于整个秦王府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可想而知,那些依附于李世民的谋臣猛将们“按道理”都应该参与其中,对吧?
“按道理”是这样,那如果“不按道理”呢?是不是少数人不参与也能够获得李世民的谅解?
可能很多朋友以为然,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玄武门之变”是强制参加的,特别是“秦王府”的人,否则,等待你的将是死亡!
不过,也确实是有将军“走中间路线”,不参与“玄武门之变”,比如李靖和李世勣。
是变前,李靖就任灵州大都督驻守灵州,李世勣则驻守在外担任行军总管,这两位将军都不在长安,亦都不属于“秦王府”的“幕僚”。考虑到二人均为唐初的“大勋将”,李世民便就“玄武门之变”的相关事宜征求他们的意见,然而,这两人却都“辞谢”了李世民,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和兄弟李建成的太子储位之争,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胜出的是谁。因此,这两位将军的“辞谢”,就是一种“中间路线”, 害怕站错队,于是就谁也不支持。
李世民当然不高兴,但转念一想,你只要不支持李建成也算是帮我了,“由是重二人”。
如果说李靖李世勣因身在外地还说得过去的话,秦王府的幕僚们就逃无可逃了。
是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由于害怕房玄龄、杜如晦给李世民出谋划策,便“谏之于上而逐之”。
当然,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以后,就更不敢给李世民出主意了。
于是,当李世民“密令”大舅哥长孙无忌去找这两人来秦王府时,二人便推脱说:“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皇上叫我们以后别在为你服务。如果我们私自前往的话,必然有杀身之祸啊!
李世民听说这两人不来以后,当即就火了,对尉迟敬德说:
“玄龄、如晦岂叛我邪!”
说罢 ,李世民竟然取下“佩刀”给尉迟敬德:
“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将齐王李元吉斩杀,并割下了他的头颅,是个“狠角色”!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李世民在这里只是想吓唬吓唬房玄龄杜如晦,而是真的动了杀心。显然,李世民已经被“逼”急了,下了死命令。
房杜二人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立下了赫赫功勋,就私人感情而言,李世民对他们肯定是信任有加。如此有感情的君臣,李世民都舍得“下死手”,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可想而知,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之下,还有哪个谋臣猛将敢向李世民“请假”不参与玄武门之变呢?秦琼很傻吗?他敢于拒绝李世民?也不想活了?真不怕李世民杀了他?
恐怕是不敢吧?!
再者,就感情而言,李世民也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派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琼与宋金刚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在美良川地区大战,“邀击,大破之,斩首二千馀级”。
是战,秦琼“功最居多”,没想到却受到了高祖李渊的“越级奖励”,“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有没有发现,李渊的用词特别的“肉麻”,连“朕肉”这样的词汇都用上了,这不像是说给秦琼的,倒像是说给李世民的,对不?再者,李渊要奖励秦琼完全应该通过他的上司李世民,何以自己亲自褒奖呢?
这里面其实暗含玄机。
就在不久前,民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静因“莫须有”的谋反之罪,被李渊斩杀。
刘文静是李渊晋阳起兵(617)的主谋之一,就是他联络李世民和晋阳宫监裴寂促成此事。然而,两年多的时间里,裴寂就因与李渊“有旧”,没什么功劳却处处位居刘文静之上。
要知道 ,无论是北上突厥为大唐拓展外交空间,还是跟随李世民参与霍邑之战、长安之战,刘文静都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勋,远比裴寂要强太多。如此比较,刘文静内心失衡也是情有可原,这跟谋反就是两码事吗?
因此,当李渊要治刘文静“谋反”之罪时,李世民坚决反对并“为之固请”,但李渊还是听裴寂的“永诀后患”之辞将其斩杀,“籍没其家”。
秦王世民为之固请曰:“昔在晋阳,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悬隔,令文静觖望则有之,非敢谋反”。——《资治通鉴·唐纪三》
本质上讲,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党羽”,李渊此举意在“敲山震虎”,提醒李世民不要为自己谋求势力,也为太子李建成“扫雷”。
是后,父子二人内心难免会产生隔阂。
秦琼有“孝子”之名,又立有军功,是以,李渊便通过奖励秦琼的方式,委婉的表达缓和父子关系的意愿,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李世民接纳李渊的这种委婉表达了吗?我们不得而知。那李世民会看秦琼不顺眼吗?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史书上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辙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劈易,太宗以是益重之。——《旧唐书·秦琼传》
李世民每次出征打仗,看到敌方队伍里有人“耀武扬威”,就把秦琼派出去,难道他就不怕秦琼被对方干掉吗?况且,李世民军中只有秦琼这一员猛将吗?程咬金呢?尉迟敬德呢?他怎么不用,老是用秦琼……这分明就是看秦琼不顺眼,对不对?
君臣之间的感情嫌隙,就更加促使李世民下得去手。
是以,笔者揣测秦琼其实是不敢拒绝李世民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秦琼传》
由上可知,秦琼确实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
至于秦琼为什么要给李世民守门,则来自于民间传说:
传说李世民登基以后,经常做恶梦,梦见自己以前所杀的枭雄(比如宋老生、刘武周)来梦里寻仇,于是,他就征求魏征的意见。魏征的意思是派遣两员猛将守住大门才得安生。是以,尉迟敬德和秦琼这两员猛将便担负起了这项任务。
还有一点是秦琼被封“左武卫大将军”,负责京城的防御工作,自然也包含各个宫门,或许这也是缘由之一吧?
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
(网图、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两码事,就像狄仁杰一直主张恢复李唐神器,但是还是尽心尽力为武则天办事一样,天下是公天下,有能者居之,只要国家富强,百姓安康富足便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