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为什么只有北洋水师参战

网友提问:

如果让现在的军迷统领大清北洋水师,甲午战争能赢吗?

优质回答:

让现在的军迷去统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是不可能取胜的。

第一:军迷不是军事家。没有实战经验。军迷喜欢看军事文章,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没有上过战场,军事能力怎么能和邓世昌,丁汝昌这些将领相比,这就像现在的太极大师雷雷,马宝国,他们停留在讲手的阶段,你怎么攻,我怎么守,怎么打败你,说起来理论上可以,但上擂台都会被秒杀,原因是他们这些招数太理想化了,真打起来人家不会按你的套路出牌,你没有按照实战去锻炼是不可能成为搏击高手的,想真正能指挥打仗,那就得上战场锻炼,恐怕军迷没有这个机会。直接穿越去指挥甲午战争,怎么能打赢,在说就算穿越成功也不能改变历史吧。

第二:甲午战争的时候大清已经腐败透顶,这个改变不了,谁去指挥也不能取胜。大清政府的实际掌门人是慈禧太后。甲午战争前,慈禧正在修建颐和园,需要大量的金钱,北洋水师也需要购买枪炮子弹,更新设备,没有钱什么也办不了。大清政府经历了那么多的赔款,财政困难,没有钱怎么办呢?按正常思维,国家困难,颐和园是玩乐的地方,不应该修,可那是慈禧太后要建设的,她老人家还要去那享乐,你停建颐和园,老佛爷不高兴谁担得起,官员们权衡利弊,还是奏请从北洋水师军费里扣吧,于是就导致北洋水师军备从此没有更新过,炮弹也买不起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赢。

第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功的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国力已经不是大清能比的。日本被西洋列强打开了国门,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于是进行了明治维新,使其成为一个强国,实力大幅膨胀,日本虽然国小,但日本民族统一,社会组织能力强,工业比中国发达,而当时的中国就像一盘散沙,国民素质也是不如日本的,没有组织力,工业基础薄弱,综合起来不是日本的对手。

综上所述,让现在的军迷统领北洋水师,也是不能打赢甲午战争的。

其他网友回答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让现在的军迷穿越回去,统领大清北洋水师和日本一战,我们会赢么?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北洋水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很多人把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归纳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指挥甲午海战的指挥官指挥不当这两大原因上来,那么细节和真相又是什么?

首先咱们简单说一下北洋水师的配置。

在1881年,清政府从德国购买了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世界一等铁甲舰,又在1887年从英国和德国买回了四艘巡洋舰,从舰队配置和船员素质来看,在1888年以前,北洋水师堪称亚洲第一。

正因为北洋水师的强大,日本才把自己多年的假想敌沙俄换成当时的清朝,在日本天皇本人的亲自带领下,日本全体国民节衣缩食,把所有的财力都拿出来。用来打造当时的日本海军。

哪怕日本此时已经砸锅卖铁,但是他们打造出来的海军,其实并不比北洋水师强大多少,只有几艘主力舰的航速比北洋水师快两到三节,火炮射速比北洋水师快一些。

大家要注意这个细节,虽然日本海军的火炮比我们发射的快,但是北洋水师的火炮依然对日本海军有很大的杀伤力,打的慢不代表打不死你。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甲午海战的结果。

中日甲午海战结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极其悲壮,那么日本海军就没什么事么?

实际上日本海军虽然没有一艘战舰被击沉,但是所有船舰都伤痕累累,主力战舰吉野号仅剩躯壳,赤城号重伤,西京丸号几乎被打沉,旗舰松岛损伤过重,半年都没修好,整个日本海军其实也是半报废状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后咱们说说甲午海战的过程。

先说前因,日本海军在三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清朝官员是看在眼里的,李鸿章多次向清政府和慈溪申请增加北洋水师的军费,用来提高北洋水师的战斗力,震慑日本。

可惜,这一提案被李鸿章的政敌们驳回了,理由是国库没钱,在1891年,清政府批准了户部关于停购北洋水师军火的奏请。

慈溪也害怕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势力过大,所以对于其他清朝官员对于北洋水师的压制,她是支持的。

清政府没钱买军火,但是有钱给慈溪过生日,拿出六百多万两白银给慈溪修建颐和园,可以说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击溃,慈溪这个败家娘们是第一助攻。

再说清政府对于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估计不足。

在日本天皇的带领下,日本老百姓三年买不起新衣服,砸锅卖铁凑出来的舰队,如果不是为了战争,为了掠夺实际利益,那日本天皇是疯了么,日本窥视清朝已经许久了,所以找准机会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清政府却准备不足,没有想到日本说打就打,一开始非常被动。

在前期的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过程中,北洋水师跟日本海军奋勇厮杀,北洋水师的发炮命中率在后来的统计中发现,竟然还高于日军,有此可见,那些鼓吹北洋水师大炮都打不出炮弹的言论是荒唐的。

然而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上至清政府的领导者慈溪,下至清朝官员,特别是李鸿章的政治对手,这时候却畏战,怕战,一心想和日本和解,在作战过程中,积极给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穿小鞋,不但不提供物资供给,还总拖后腿,这时候可以说是李鸿章一人跟日本全国掰手腕。

李鸿章为了保全北洋水师,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那就是命令北洋水师收缩防守,退回内港,想要依靠港口的炮火震慑日军,可惜港口炮台的大炮太旧,射程短,根本打不到日本军舰。

结果被日军堵在威海,一顿狂轰滥炸。如果一直在外海跟日军作战,北洋水师还有翻盘的机会。

战后清朝积极给日本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签订《马关条约》,让日本一下子吃撑了,光这些钱就相当于日本近二十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让日本一朝暴富,用这些钱打造出更强大的海军,都能跟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平分秋色。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的刀不快,而是国家领导者的短视,官员的不作为,和最后收缩防守指挥错误共同造成的。

就算军迷穿越回去,也改变不了清朝的政令,改变不了慈溪的败家,改变不了官员的不作为,最好的结果就是带着北洋水师跟日本海军在海外同归于尽,想要打赢,基本不可能了。

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不能战胜一国的,李鸿章不能,军迷同样不能。

其他网友回答

赢得概率比较大。如果军迷当上北洋水师统帅,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穿越回到了清朝。1881年,李鸿章奏准“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当时北洋水师在亚洲属于海军老大,但十多年后的甲午海战却被日本打败,原因有以下几点,北洋水师吨位比日本大,但装备陈旧,日本虽然船小,但都是新船。而那个时期又正好是海军装备变革最快的时期,防御由铁甲变成了钢甲,防御力大幅度提高,黑火药变成了苦味酸火药,攻击力提升,中口径速射炮的出现,航速的提升,鱼雷逐渐成熟,给了日本以小博大的资本。

如果军迷穿越回去,最大的底气是了解未来,可以提前做好防范。对内可以结交未来的新贵,如袁世凯等人,对外可以借助西方列强的势力,最简单的来说,可以按照三湾改编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建立新军或者军事学院培养人才,可以提前购买甚至是研制新式武器,那个时间也是科技人才辈出的,如果趁机招募几个,发展中国的军工科技,甲午海战一样可以取得胜利。

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避免甲午那样的悲剧,还需要我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能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林彪是公认的军事大家,以他写的如何做好一个师长来说明怎样指挥作战。

1.要勤快2.要摸清上级的意图3.要调查研究4.要有个活地图5.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通想透6.要及时下决心7.要有一个好的团结的班子8.要有一个好的战斗作风9.要重视政治,亲自做政治工作。

林彪的这些军事指挥的要点讲得通俗易懂,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是总结了多次的指挥作战总结出来的精华。

这里大略总结为三点吧:

1、勤快与调查研究需要好的体力。

2、懂地形地图、有好的战斗作风需要有良好的军事素养。

3、摸清上级意图、团结班子、做士兵的思想工作需要懂政治。

以林彪的标准来比较军迷与李鸿章指挥作战的能力

【体力】指挥作战是一件高强度的脑力体力运动,年轻力壮者精力体力占优势。

军迷大都是青壮年,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垂垂老矣,年近七十左右。

军迷在体力精力方面完胜李鸿章。

【军事素质】军迷们身处和平年代,有骨灰级军迷可能对军事史战争史极为了解,也有部分资深军迷参与过现代战争。

李鸿章先是在湘军做幕僚,后建立淮军亲自指挥多次战斗,经验丰富。

军事素质方面李鸿章应该要强一些。

【政治能力】军事斗争是政治的延续,不懂政治很难做好军事指挥。军迷限于年纪出身,从政经历应该不太多。

李鸿章先在官场历练过几年,后跟随曾国藩这种老江湖潜心学习,任北洋大臣后又与各国使臣多次打交道。

政治能力方面李鸿章完胜军迷。

综合三大要素得出结论:军迷总体军事指挥能力不如李鸿章,把军迷放到李鸿章的位置上,甲午战争还是惨败。

甲午战争惨败,主要还是政治原因。官员腐败,军费不足,军备废驰,士无斗志,还有好多势力不想李鸿章打赢甲午一战,多方掣肘。就算把当时军事能力最强的左宗棠放在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位置上,基本上也是无力回天。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不从甲午战争本身的战斗过程来分析,只看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表现情况,就知道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必败。

1875年5月清廷决定成立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北洋水师。

成立之初北洋水师走的基本上就是对外购舰之路。1879年11月,北洋水师向英国订造的第一批军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蚊炮船回国。加上两年后回国的“镇中”、“镇边”,这六艘船的排水量都只有440吨,航速10节,每艘花了15万两白银。1881年,从英国订造的撞击型巡洋舰“扬威”、“超勇”号加入北洋舰队。这两艘舰排水量1350吨,航速15节,每艘造价65万两。后来李鸿章发现从英国订造的军舰价钱偏高,因而转向造舰质量更高、价格更加低廉的德国订造军舰。1880年12月,大清斥巨资340万两让德国打造两艘巨型铁甲舰, “定远”号和“镇远”号。同时花费68万两白银订造了一艘巡洋舰“济远”号。1885年11月三艘舰一起到达天津大沽港。1885年,李鸿章再次以170万两白银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号,以174万两向德国订购“经远”、“来远”号。至此,外购的军舰全部到位。 主力舰“八远“中除了“平远”号是由福建船厂建造之外,其余全是英、德建造的舰只。

1885年10月,清廷下令设立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衙门事务,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颁布《北洋水师章程》。舰队司令部设在威海卫军港之内只有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乍看起来,这种定位非常高明,威海卫与旅顺“势成犄角,互为声援”,扼守渤海通道,拱卫京畿重地。但从实际战略定位上来看,这样一支强大的舰队一开始就用在了看家护院上了。李鸿章曾经这样形容他的北洋舰队:“以之攻人尚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相反,同期建军的日本海军追求的是制海权,崇尚进攻。仗还没打,北洋水师在气势上已经输了一筹。

大清国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帝师翁同龢和李鸿章有杀父欺兄之仇,加上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后党首领李鸿章和帝党头头翁同龢简直到了一见面就眼红的地步。1888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借以筹备慈禧大寿庆典为名,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经费,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 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处境尴尬。

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煤矿的五槽煤质量很好,烟少火白,为其他国家所罕有的上品煤,但开平煤矿总办张翼只给北洋水师提供糟糕的八槽煤,五槽煤被他留着卖到外国赚钱。丁汝昌曾向张翼写信求助,张翼根本不予理会。张翼和朝廷大员多有瓜葛,很多高官都持有开平煤矿的股份,醇亲王奕譞就是张翼的直接后台,据说张翼还多次“捐”钱给太后修颐和园,慈禧因此很高兴地批示“此人很会办事”。别说丁汝昌这种水师提督之类的“小官”,就连李鸿章拿张翼也没办法。

其次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长,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维修锅炉,但是由于户部削减经费的政令,此事基本行不通。还有就是由于缺钱无法对外购弹,李鸿章只能通过天津机械局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供应炮弹,这些炮弹大多是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者无法使用。

1890年,海战的又一进攻利器速射炮问世,日本开始在军舰上大量地加装速射炮。甲午战争之前,日、清速射炮的比例是192:27。丁汝昌曾经多次要求在舰上加装速射炮,其中“定远”、“镇远”各添置120毫米速射炮6门,“济远”、“经远”、“来远”各2门,总计18门,预算费用是白银613040两。户部给的答复是:“恕难以筹措。”战争中日本战胜北洋舰队的第一利器恰恰是速射炮。真没钱吗?为了让慈禧高兴,在颐和园到紫禁城沿途建造的 “点景”就耗去白银240万两。

除了速射炮,北洋水师还缺乏快速巡洋舰。当时北洋水师的平均航速是14节,而日本联合舰队是16节,差了2节。“攻击力、防护力、机动性”是检验海军舰只性能的三大要素,机动性主要就指航速。当时军舰的航速普遍较慢,所以这2节的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北洋舰队的购舰时间基本集中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而日本舰队则在90年代中前期。也就在这几年间,高温高压锅炉问世,使得舰船的速度提高了3到4节。

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曾向中国订购了一部分大米和煤炭。开战之后曾有人建议李鸿章停止供货,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于是30000吨优质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样运往日本。就这样日本联合舰队吃着李鸿章的大米、烧着大清的优质煤炭把李大人的北洋舰队送入海底的。

清政府为了购舰共拨款4600万两。除去购舰的费用,有多达1580万两白银不知去向。连李鸿章都说,大清之银能真正用到关键地方的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拿这些失踪的银子去买“定远”的话,一艘170万两,能买8艘。北洋水师还通过弄虚作假博得上司的欢心。李鸿章检阅北洋舰队时,刘步蟾等人在靶船上事先埋好火药,等舰炮一响,便点燃火药以示命中,真是百发百中。见此情形的李鸿章大赞:“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16中15”。

在北洋水师的锚地刘公岛,规定除了提督丁汝昌外,各级军官必须常年住在舰上,不得在岸上买房子。但这一规定基本上形同虚设。 “济远”舰舰长方伯谦就在威海、烟台、大沽、上海等拥有多处房产。丁汝昌不仅在刘公岛上盖了自己住的房子,还修建了大批商铺用于出租。方伯谦发现了这个发财机会,也搞了不少出租房出租。在刘公岛北洋水师的周边,有一排排娱乐场所,包括赌馆、鸦片烟馆、茶楼、妓院等等,这些娱乐场所家家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再看看日本海军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建校之初就与地方政府划定,方圆多大范围不能出现娱乐场所,从这里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洋舰队的最后命运。

早在1875年,日本从英国订购的三艘军舰,3717吨的铁甲舰“扶桑”号,2250吨的“金刚”、“比睿”号就已经下水服役。之后的1885年,3709吨的“浪速”号、“高千穗”号高速巡洋舰回国。日本海军初具雏形。但之后发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大大加快了日本海军的建设步伐。那就是“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大大刺激了日本人。事件之后不到一个月,日本明治天皇就颁发敕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随后睦仁立即从自身做起,拨出皇宫经费30万日元作为海军的补助金,在此后六年之内皇宫每年均拿出30万元作为海军的购舰经费。全国文武官员拿出十分之一的薪水全部作为购舰、造舰费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号召全体国民节衣缩食,为海军的建设捐款捐物。日本还发行1700万日元的海军公债,全部用于海军的建设。随后,著名的三景舰马上纳入购舰和建造日程。这三艘舰的主炮口径320毫米, 三景舰的前两艘“严岛”、“松岛”由法国建造,而“桥立”号更是由日本横须贺造船厂自主建造。

对于海军的建设,中国和日本一开始都是准备走“买造并举”的道路。可惜的是,急功近利的大清很快就抛开了造只靠买了,日本则从“买造并举”逐渐发展到“自主建造”。1991年,排水量达到4238吨的“桥立”号下水。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的造舰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平。1891年,日本在英国订造的2439吨的“千代田”号回到日本。1893年,由英国设计,日本自主建造的3150吨的“秋津洲”号驶出日本横须贺造 船厂。1893年,时速达到23节的世界第一快舰 “吉野”号加入日本舰队。传说这艘舰原来是中国向英国订造的,最后因为没钱付被英国转卖给了日本。北洋水师在1888年成军到甲午战争开战的1894年,没有添置一艘军舰。与此同时日军却加速造舰、购舰,双方的实力迅速拉近。到甲午战争打起来时,日军参战的主力舰只为37000吨,北洋水师只有30000吨。日本一线主力舰都是新舰,航速快,火炮数量特别是速射炮的数量、弹药威力都远远超越到了北洋水师。仅仅几年时间内,强弱易位。

在战争指挥上,日本于1893年就成立了海军军令部,开战之前就将所有的海军力量集中起来成立了联合舰队。日军还设立了集陆海军参谋和决策为一身的统帅部——大本营。天皇在战前亲赴前线,统一对陆海军进行指挥。反观大清,海军衙门、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互不统属,从宣战到罢兵,清廷始终未设立统帅部,四支水师各自为政。相对于北洋舰队而言,其余三支水师虽然实力较弱,但如果使用得当,至少可以起到一些牵制或掩护作用。在历时大半年的战争过程中,除广东水师三艘军舰随北洋水师一起作战外,大清其余水师均坐视北洋舰队覆没。甲午之海战,实乃“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凡此种种,北洋水师焉有不败之理,而且是未战已败。别说是军迷了,就是 由军事家 统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大清也是必败无疑。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