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村的老话“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啥意思?有道理吗?
优质回答: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很多人会觉得立春后天气不仅没有变暖,反而越来越冷,但是在惊蛰后你便会明显感觉到天气越来越暖和,但是春天的天气变化还是很快的,在少数年份中过了惊蛰反而要冷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在农村有句老话是关于反常的春天天气,“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意思是在惊蛰这一天刮风的话,天气不仅不会变得暖和起来,还要再冷四十五天的时间,也就是要到谷雨节气左右才会真正的暖和。当然了这句俗语中的“吹起土”并不是指的所有风向,单单指的是会带来冷空气的北风。这句俗语其实和“惊蛰刮北风,从头另到冬”的意思大抵相同。
在北方的农村,人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生产,惊蛰节气后天气变暖,小麦返青,桃树、梨树等果树也开始发芽开花,但是因为春天气压特别的不稳,很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倒春寒对农作物的生长会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人们为了更好的预测倒春寒,便会从惊蛰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
惊蛰时刮北风,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也预示着降温的开始。仔细想想,冬天时刮的风大多都是北风,刮北风时气温下降的厉害,其实春天刮北风也是一样的,也会导致气温下降。倒冷四十五天中的四十五并不是说整整四十五天,而是一个泛指,意思是要让大家多注意温度的变化。
惊蛰虽然是天气变暖的预兆,但是在春天很容易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天气变冷。今天是惊蛰,你们那里温度升高了还是刮起了北风呢?
其他网友回答
惊蛰刮北风,倒寒如初冬
其他网友回答
今年3月6号是惊蛰节气,今天出门天气暖和,我们当地并没有刮起大风,按照这句农谚来看,惊蛰以后天气可能会越来越暖和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第三个节气,惊蛰到,春雷响,万物复苏,地下的蛇虫结束了冬眠,逐渐开始苏醒,出来觅食活动,惊蛰对于农民来说,标志着春耕开始,惊蛰到,农事忙,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耕地,播种,育苗。
我国地域辽阔,惊蛰节气南方平均气温达到10°C,早早进入了温暖的春季,而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气温尚低,我们当地气温白天能达到10°C,晚上气温下降到1°C,平均气温在5°C左右,早晚温差特别大,现在树木都还没有发绿,远远望去看似一片春绿,走到近头一看似乎什么都没有。
很多农谚都是发源于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前农耕社会,农业基础落后,主要靠天吃饭,劳动人民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天气变化,经过长年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与农业相关的预测天气变化的农谚俗语,用来指导安排农事生产和生活。
惊蛰节气,正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春耕播种的重要时节,通过对惊蛰节气的观察,可以相对预测接下来的天气变化规律。
农村俗语“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惊蛰这天如果北风比较大,把地面的尘土都刮起来了,那么就预示着未来的45天天气将会比较冷,到谷雨前后才会真正的变得暖和起来。
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像我们河南地区四季分明,春夏常常刮东南风,会带来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雨水,而秋冬季节常常刮西北风,带来寒冷的气候和雨雪天气。
我国北部西伯利亚,蒙古等地是非常寒冷的,长年覆盖冰雪,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68摄氏度,这些地区地表上方长常年有冷空气分布。冷空气的特征是重而且水汽少干燥,冷空气分量比较重所以会往地面下沉,形成高气压地带,并常常四处流散,形成风,所以我们听天气预报会常常听到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即将南下,并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如果惊蛰这天刮起了比较大的西北风,那就预示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冷空气一般对黄河流域影响比较大,所以北方局部地区温度会下降,就好比冬天来临,人们适应了春天温暖的气突然遇到气温下降,更会让人无法忍受,感受到刺骨的寒意,就有了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的说法。
不过这句农谚是有所夸张了,倒冷四十五天,并不是都很冷,是说惊蛰到谷雨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变换不定,寒冷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就算冷空气南下,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惊蛰过后随着天气变化,整体气温是处于上升状态的。惊蛰节气正处于冷热交替的时候,冷热空气不断拉锯,咋寒咋暖,棉衣脱了穿,穿了脱,反反复复,直到谷雨节气才会真正暖和起来。
其实,这句农谚是告诉劳动人民,惊蛰刮大风要注意气温下降,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注意防寒,预防倒春寒对农作物的损害。在生活中要注意天气变化,棉衣也不要收起来,当气温下降注意添衣保暖预防感冒。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的老话“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啥意思?有道理吗?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虽然排在第三,但对于咱们种地的农民来说,比立春和雨水更加贴近,就如春天的萌芽,此时到了破土的关键时期,因为过了惊蛰,真正的春耕就开始了,春耕最担心的是什么?农村老话“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寥寥数字,就告诉了我们平常老百姓对于惊蛰节气,最为关心的天气问题。
惊蛰是哪一天,哪个时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最为智慧的杰作之一,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太阳的活动,总结出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并以土圭实测日晷的方法,定出了冬至和夏至,并以此为基础均分了春分和秋分,再根据一年四季天气对农耕的影响,细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等分,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的角度平均值,大概15度,而惊蛰,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45度的位置,公历每年的3月6号左右。
老百姓眼里的惊蛰
在农村,对于惊蛰的理解更为的贴近生活,惊就是惊吓的意思,为什么惊吓呢?是因为春雷,每年到了惊蛰时期,春雷开始活动。而“蛰”,从这个字可以看出,“虫”是关键,它代表着地底下活动的一些动植物,一打雷,就从冬眠活跃了起来,所以称为惊蛰。
惊蛰对于农耕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春雷大地,地下的动植物开始活动了,例如蚯蚓,疏松了土壤,增加了土壤中的氧气,加上气温不断的回升,植物开始进入了萌发生长期,万物真正开始复苏,也就是说,气温的回升,惊雷,就像春天的擂鼓,春天的呼唤。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气温回升,春雷不断,植物进入了萌发期,种子开始发芽,这个时候是植物最为脆弱的时候,也是农民种植庄稼的关键期,这段时间,最担心的就是倒春寒,惊蛰吹起土,意思就是惊蛰这个时期,北风大的把土都吹了起来,到冷就是倒春寒,四十五指的是时间,意思就是惊蛰刮北风,那么会持续冷四十五天。
为什么是四十五天?因为从惊蛰到谷雨,恰好就是四十五天左右,而这段时间,就是整个春耕的关键期,所以,老百姓的意思就是,惊蛰刮北风,那么接下来春耕的关键期都有可能倒春寒,这就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特别的准。从现代气象学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惊蛰这段时间,也是冷暖空气交锋最为激烈的时候,犬牙交错,惊蛰还在刮北风,说明冷空气依然虎视眈眈,很可能反扑。
倒春寒的危害
倒春寒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是春耕农作物的一大危害,一些果树正是花芽开花的萌动期,容易出现冻芽、冻花现象,直接影响果树的开花授粉和坐果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场倒春寒,可能就决定了今年的收成,倒春寒对于农业的危害可想而知。
倒春寒不仅影响农耕,也影响人的健康,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天气一冷一热,最容易生病。
预防倒春寒的关键
科学管理,怎么科学?就是要利用好工具,现如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非常的高,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冷空气到来后要及时采取措施,人要保暖御寒,地里的庄稼也需要,常用的方法有:
1)灌水保温,寒潮来临前,通过降低果园地表温度,可以延后果树开花,保持果园水土湿润,也有利于释放热量,维持温度。
2)果树穿衣,这里当然不是真正的穿衣服,而是给果树用遮阳网覆盖树冠,防止果树树体幼嫩部分受冻,特别是幼树,更需要防止倒春寒对嫩芽的危害。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种地预防倒春寒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大部分农作物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收放自如,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防,科学种地,不慌不忙。
其他网友回答
农民朋友都知道,“惊蛰”节气是一年之中比较重要的节气,因为“蛰”指的是兽和虫,惊蛰的意思就是过了这天之后,冬眠的动物就要逐渐苏醒了,也都要从地里出来了,另外过了这天之后植物也会发芽,也就意味着春天正式来了。
关于惊蛰也有很多俗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和“惊蛰刮北风,倒寒如初冬”,这两句农村俗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惊蛰这天起风或者挂了北风的话,那么后面的天气机会比较冷,冷的时间可能会达到四十五天,具体稳定可能会下降到初冬一样的温度,甚至很可能到0摄氏度以下。
据很多农民朋友反应,“惊蛰”这天还真的刮风了,而且有的地方还刮大风了,那按照俗语的意思就是今年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其实这句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我国多数俗语都是在中部地区流传的,而中部地区的气候会受到北方的寒冷空气也会受到南方的湿热空气的影响,只有当寒冷空气和湿热空气相遇才会形成大风。正常情况下开春之后,温度逐渐上升,中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湿热空气的影响,而当北方有寒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会在中部形成大风,所以惊蛰这天有风就说明北方的寒冷空气活动活跃。若果北方的寒冷空气活动频繁,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气温就会下降。所以说“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若是惊蛰这天刮大风了,那当年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所以提醒,农民朋友,若是当地惊蛰这天出现了刮风天气,尤其是大风的天气就需要注意今年的倒春寒了。通常倒春寒主要危害两种农作物,一种就是小麦,因为返青小麦处于分蘖的关键时期,如果遇到倒春寒气温过低,很容易给小麦造成不可逆的冻害,将严重影响小麦当年的产量。所以刮大风的地区,小麦返青水的浇灌稍微晚一点,延后小麦的分蘖期,从而让小麦安全度过倒春寒的时期,保证小麦的产量。
另外一种就是果树,因为惊蛰之后天气逐渐抓暖,果树也开始发芽开花了,若是在花期出现倒春寒那对花骨朵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当年的果树产量也会大大折扣,甚至可能影响到果树的健康,对以后的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农民朋友,今年惊蛰你们那里刮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