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为什么不帮刘邦要帮太子 刘邦为什么怕商山四皓

网友提问:

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成”?

优质回答:

刘邦有一个怪癖,就是瞧不起儒生,因此每当有学问的人向刘邦进谏,刘邦二话不说,先把对方的帽子摘下来,往里边撒泡尿。当然,如果碰到有才能的人,刘邦也能重用,但是不能少了往帽子里撒尿的程序。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的四位博士,学富五车、信奉黄老,颇有名望。刘邦也曾慕名相请,四人得知刘邦对读书人一向傲慢轻侮,于是归隐商山,不问世事。(刘盈剧照)

刘邦称帝后,册封吕雉为后,嫡子刘盈为太子。但没多久,刘邦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刘盈天生唯诺,不堪大任,尤其缺乏帝王应有的气魄。为此,刘邦忧心忡忡,一来担心刘盈能力欠缺,吕后则野心勃勃,显露端倪,大权旁落不可避免。二来自己喜欢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尚且年幼,母亲戚姬势单力薄,无所倚靠,将来自己离世,母子难以过活。因此,刘邦决心废刘盈改立刘如意。

此时六宫之主的吕雉,再也不是昔日那个夫唱妇随的良家妇女,而且对追逐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欲望。为了保住刘盈这把打开权欲之门的钥匙,吕雉上下其手、双管齐下,一方面拉拢群臣支持自己,一面问计运筹帷幄的张良。张良以识时务著称,他当然知道刘邦来日无多,更明白自己将来的命运掌握在吕雉手中,因此张良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吕后这边。并且为吕后出谋划策,以太子名义修言辞谦逊之书,配以座车,由说客前往,请商山四皓出山。(刘盈剧照)

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造反,这也许是刘邦改立太子的最后机会。于是刘邦以锤炼太子为由,让刘盈率军出征。英布骁勇善战,其武功谋略仅次于韩信,于是刘盈此去注定自然凶多吉少,胜利无望。刘邦则正好借机治罪,免去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当然明白刘邦的用意,于是向四老询问应对之策,经四老指点迷津,吕后一哭二闹三上吊,成功化解危机,刘邦只好亲征英布。

刘邦凯旋归来,大宴君臣,四老毕恭毕敬侍立太子身边。刘邦从来没有见过耄耋之年、银须白发的四位老者,于是备感惊讶,忙问他们是什么人。四老一一向刘邦自我介绍,刘备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多年苦苦寻找的世外高人,竟然近在眼前。刘邦又问四人为何辅佐太子,四老解释道:“陛下轻视读书人,我等讲求骨气,不愿受侮,所以躲进深山。太子对读书人恭敬有礼,为人仁义孝明,我等当然跟随太子,侍奉左右”。此时刘邦顿感太子今非昔比,羽翼渐丰,所以就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并且也向戚夫人表明了态度。(刘邦剧照)

那么,太子真的是如刘邦所说的羽翼丰满了吗?当然不是,刘邦看到的是刘盈背后的推手和隐藏的势力,既然他们能帮刘盈请出商山四皓,说明所有人都一边倒的支持了刘盈。而此时他所坚持的立场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即便立了刘如意为太子,等他死后众人还会拥立刘盈,与其到时候再起祸端,还不如就此打住,避免无事生非。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刘邦本来一直轰轰烈烈想换太子,可是等到他发现商山四皓站在太子身后的时候,他忽然就认为,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他换太子已经不可能成功了。

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奇怪的,为什么说很奇怪呢?因为商山四皓事实上在整个汉朝历史上,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有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商山四皓其实是秦始皇皇宫中的一些元老大臣,因为不满秦王朝的统治,所以才跑到山上躲了起来。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并没有历史史料佐证。商山四皓应该只是一些隐者,他们本身的能量并不大。就算他们加入了刘盈的集团,他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事实上,刘盈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看见商山四皓发挥过什么作用?

(刘盈剧照)

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就觉得刘盈羽翼丰满,他无法撼动了呢?

再说了,刘邦向来瞧不上儒生。就算儒生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只要是儒生,刘邦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当年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刘邦见他是一个儒生,戴着高高的帽子,所以甚至当着郦食其的面,故意往帽子里撒尿,表示他对儒生的轻蔑。

既然刘邦从来就瞧不上儒生,为什么作为儒生又年迈的商山四皓站在刘盈后面的时候。刘邦却觉得刘盈已经羽翼丰满了呢?

我认为,其实这只不过是刘邦的一个借口而已。我们说这是刘邦的一个借口,意思就是说,刘邦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换太子。

为什么说刘邦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换太子呢?

刘邦最初想换太子,是因为他太过软弱了。

刘邦当时最担心的,就是他去世以后,群臣们做大,从而夺了汉家的江山。刘邦当年之所以要杀功臣,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但是,假设刘邦把太子之位换给了刘如意,刘邦就能够解决他的担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刘邦把太子之位换给了刘如意,是有一个大前提的。这个大前提,就是刘邦可以多活一些时间,一直活到刘如意长大。刘邦在没有衰老和受伤之前,他还是比较相信,他能活更长时间的。但是后来年迈衰老,又受伤以后,他知道他等不到刘如意长大了。这样一来,刘邦必然在心中,要拿刘盈和刘如意来PK。

(影视中的刘邦和刘如意)

那么,刘邦PK的结果是什么呢?咱们不妨来猜测一下。

先看刘盈和刘如意的PK。

刘盈性格比较柔弱,但他是一个成年人。而且他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拥戴。刘如意确实比较果敢,像刘邦。但他只是一个小孩儿,而且他是没有得到朝中大臣拥戴的。第一个PK,显然刘盈是完胜刘如意的。

再看吕后和戚夫人的PK。

吕后杀伐果敢,在政治上比较强势。就从吕后非常干脆地把韩信给杀掉,就可以看出,她在政治上是很有作为的。同时,吕后还获得了朝中大臣们的极大支持。欺负人情况不一样,欺负人除了会跳舞,其他都不行,更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大臣拥戴她。所以在吕后和戚夫人的PK中,吕后也是完胜的。

(吕后与刘邦)

既然吕后母子和戚夫人母子PK,吕后母子完胜,刘邦怎么还会把江山交给戚夫人母子呢?

刘邦虽然不愿意把国家交给戚夫人母子,但是年老多病的刘邦,又离不开戚夫人,戚夫人能够给他带来很大的安慰,让他觉得日子过得比较舒服。

刘邦确实是很爱戚夫人的,有一次,刘邦在大白天就和戚夫人温存。当时周昌去找刘邦,因为随便惯了,就直接进去了。进去后,就撞见了刘邦和戚夫人温存,所以,周昌就赶紧退了出来。而刘邦也跑出来抓住周昌,骑在他脖子上,问他,怎么看自己?周仓就算被刘邦骑在脖子上,依然说,他看到的是桀纣一样的君王。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刘邦整天和戚夫人腻在一起,他也知道,这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但就算不体面,他也依然舍不得。

所以,当戚夫人反复不断地向他提出,希望能够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继承人的时候,刘邦实在是没有办法推脱,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借口。

直到后来,张良让吕后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刘邦才算找到了借口,于是他就用这个借口来搪塞戚夫人。

所以说,商山四皓并不是有多厉害,只不过他们恰好成为刘邦一个恰当的借口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等)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商山四皓是假的商山四皓,反映出来的不是太子仁爱慈惠得士人之归心而是吕氏集团和功臣集团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抗刘邦任性尝试的同盟,作为成熟政治家的刘邦不得不知难而退。

商山四皓在表面是德高望重的士林标杆,是刘邦求之不得的人物,却不期然成为刘盈(惠帝)的私人顾问,让刘邦不得不服,但是,从刘邦询问他们是谁来看,其实刘邦并不认识所谓商山四皓是谁,换言之,出现任何四个须发皆白、牛逼哄哄的老人家,刘邦都只能按照他们的自我陈述,认可他们就是商山四皓。

刘盈(惠帝)的羽翼已成,主要就如前述表现为吕雉、吕释之(建成侯,吕雉的兄长)、张良等人因为种种原因都站在同一立场,并非常戏精地推出了具有充分象征性的所谓士林领袖,传递给刘邦一个信息:

你丫如果要宠妾灭妻,废长立幼,这无疑是违背我们整个集团包括你自己利益的行为,想也不要想。

从技术上,刘邦当然可以揭露商山四皓是假的,吕雉、子房都是在忽悠,但是这种撕破脸从本质上无以善其后,既违背吕氏及功臣集团等代表的原始合伙人的利益,也影响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从根本上也违背刘邦自己的利益。

这时候,再美丽再受宠爱的戚夫人,再宠溺再偏爱的幼子刘如意,当然不妨牺牲掉。

就是这么一回事。

其他网友回答

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的出现,并不能让刘邦真正产生动摇,令刘邦最终放弃废长立幼念头的当时的政治局面。作为最出色的政治家,刘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自然是巩固刘氏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控各方势力,汉初功臣、外戚和诸侯们都实力强大,异姓诸侯被刘邦收拾的差不多之后,都换成了自己的儿子,在刘邦看来他们可以巩固大汉统治,但实际上他们和功臣、外戚一样,也是变乱的根源之一。

刘邦想立刘如意,就是和以吕雉为代表的吕氏外戚势力翻脸,这样做是需要本钱的,要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持才行。而功臣集团并不支持刘邦的想法,周昌更是用头碰在了大殿的柱子上头破血流,但是刘邦还是不死心,张良的劝谏他也听不进去。那为什么当四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刘邦眼前的时候,刘邦会做出让步和妥协呢?因为刘邦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局面的控制,吕雉实际上已经取代了自己,成为了大汉未来的掌舵之人,所有能够争取的势力都站在了吕雉和刘盈一方,自己如果继续坚持下去恐怕就彻底成为孤家寡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吕雉和功臣集团达成了一种默契,你刘邦做不到的事情,我吕雉可以做到!

这四个老头到底是不是商山四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外人来讲,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是刘邦请不动的人,太子刘盈羽翼已丰,不是你刘邦说废黜就能废黜的。至于后来刘邦自己挂帅出征英布,与其说是爱护儿子,不如说是迫于无奈,被吕雉所逼迫罢了。

刘盈羽翼已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而是吕氏外戚、功臣集团、谋臣集团都站在了刘盈和吕雉一方,面对这个局面,刘邦只好知难而退,向戚夫人说出了“太子羽翼已丰,没有办法了!”的话来,这既是刘邦个人的无奈,也是大汉天子的明智选择。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