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见过哪些奇葩特产?
优质回答:
[美食奇葩:大方“三臭”]
我的老家在贵州省大方县,这里的豆制品相当出名。而豆制品系列产品中有三种产品是因为“臭”而好吃,而闻名的,合称“三臭”。这“三臭”就是臭豆干、霉豆腐、臭豆豉。
臭豆干:这个是用手工利用白豆腐一块一块的包制霉变而成。按照产地和味道分,最为出名的有大方豆干、六龙豆干、沙坝豆干等。每种豆干都各具特色,大方豆干又臭又粗,六龙豆干又细又嫩,沙坝豆干又硬又绵,另外还有珠场的荞灰豆干,白布的葱花豆干,对江的手撕豆干以及县城的糍粑豆干等等。但最为“臭”的还是要数产于县城的大方臭豆干。大方臭豆干可烙来吃,也可炒来吃。炒又可用干辣椒炒,又可用新辣椒炒,吃味略有不同,但都很好吃。
霉豆腐:利用白豆腐进行霉变,再放佐料装入玻璃瓶中或坛子中,还可放入特制的水泡着。霉豆腐是大方特色小吃。吃时可放少许的辣椒面。吃稀饭,下点霉豆腐,可谓绝配。
臭豆豉:分豆豉颗和豆豉粑。豆豉颗,利用红豆蒸熟特制而成,可炒吃、凉拌、做火锅吃等。在炒的方面,可做成豆豉颗炒腊肉,油渣豆豉颗等。在凉拌方面,新鲜豆豉颗可与折耳根、糟辣椒做成特色凉菜。在火锅方面,做很多火锅都离不开它,如豆米火锅、特色活菜等。利用豆豉颗可做成豆豉粑,用于做辣椒水、火锅等方面。
这“三臭”一个比一个“臭”,但都是一股劲的“香”,真是大方“臭名昭著”的“臭香”!也算是奇葩美食吧!
其他网友回答
以前总结过一些地方的奇葩特产,主要是平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
1,东北的酱,我一同学之前是东北的吃饭离不开酱,无论是吃面条,米饭还是馒头都离不开酱,每次从老家来学校都带几袋子酱,有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吃菜,直接拌酱就吃了,感觉我是肯定吃不下去的!
2,内蒙的羊尾油
最近看抖音看到很多内蒙古的网红,经常直播吃羊肉,包括肚包肉,羊血肠,羊尾油,看起来真的吃不进去啊,但是他们自己吃的却是很有味道,估计很多南方人都是吃不进去的,看起来都感觉很难入口!
3,广西的螺蛳粉
这个我真的吃不惯,之前在上大学的时候只吃过一次,就是我们大学宿友一起出去旅游去广西那边去了,当时大家在夜市里面点了没人都点了一份螺蛳粉,因为当地的螺蛳粉才是最地道了,没想到味道太重了,闻着都很臭,一般人不习惯吃的!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吃过螺蛳粉,但是现在很多外面做的螺蛳粉的味道应该都很淡了,根本没有广西当地的味道正宗了!
4,江浙一带的虾膏
正宗的虾膏很贵的,之前暑假工在浙江舟山地区打工的时候,吃过一次虾膏,当时是吃火锅的时候,点的虾膏,不是虾肉丸子,具体什么味道已经忘记了,虾膏很贵的,是当地的特产,听说是把虾肉剁成肉泥,然后再挑选上等的虾肉做成虾膏……..
5,北方一些地区做的:知了肉
北方有很多地区都喜欢将土知了做成知了肉,具体的做法是:将土知了清洗干净,然后用水泡一天之后,再过油炸,最后就可以直接吃了,或者剁成饺子馅包饺子……….
6,湖南的臭豆腐
臭豆腐在湖南的真的很有名气,如果去湖南旅游的话,一定要尝一尝当地做的臭豆腐,但是吃的时候最好拌酱吃,我之前吃的时候没有拌酱吃,感觉一般般,最后拌酱吃,或者放上烧烤调料就很好吃了!
7,西南地区的炒花椒
之前大学时期,有一个校友是四川的,也特别喜欢吃辣,但是他不吃辣椒,而是喜欢吃花椒,我们在一起聚餐的时候,我们都不吃花椒,只有他一个人喜欢吃花椒,而且边吃花椒,边喝白酒,真的是佩服他!最厉害的就是他从老家带过来很多炒花椒,作为零食吃,我们一般吃不惯花椒的人真的是看着都辣嘴!
8,广东的蛇肉
没吃过,之前在广东呆的时候一直听说有蛇肉餐厅,没有去吃过…………
其他网友回答
泥土里做熟的吃食~三门峡
在大学,我们宿舍里有一个三门峡的女生,有一次他带的特产就给我惊呆了,是一种其貌不扬的白色的豆豆,看起来有黄豆大小,但实际上是用面做的。味道甜甜的,香香的很好吃。但具体也忘了什么名字了,但听他给我讲了制作的过程,我就觉得很奇葩。
她说是用干净的黄泥在锅里边炒熟,放上调味料,把面揪成那种小小的颗粒,黄豆大小,然后把黄泥在锅里边给炒熟,就跟炒板栗应该是一样的,炒熟了以后再把泥土打掉,就干净了,但吃着也确实挺好吃的。
不知道有没有三门峡的朋友,路过给讲一下是什么东西呀,好几年没吃过了,还挺想念呢。
每到放假我们回来以后都会带当地的特产给宿舍的朋友一起吃,我带的东西基本上就都是肉类的,还有馓子,麻花,都是我们这边周口当地的一些比较出名的小吃特产。
其他网友回答
最落伍于时代的地才会保留下最奇葩的特产,少有新的才会念旧,这和人一样道理:天天在美女、帅哥堆里混,不花心才怪。
云南地处边陲,相对落后,所以经常能见到奇葩特产。
哪个年代的物事?没进博物馆,还有情致古旧的客栈当旅游纪念品售卖。
使用价值当然是笨重了,重量、体积、材质都落后时代数十年了。
权当情怀的收藏,或作为独特品味的装饰,冷门、少见、有岁月感、有时代变迁的记忆,还不错吧。
没错,就是手工纺车、织布机一针一梭织成的布,咱的祖先曾穿过几千年的布,甭说实用,估计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无缘得见。
忒有质感了,小小一卷布掂手里那种压手感、厚实的沉重让你特踏实。这才是传统啊!才是民族符号,才是岁月印记!如今大机器生产的布哪有类似血脉里的感觉。
甭说,还真被我发现了。大理古城洋人街西段,扎染一条街,偶尔发现,也不贵,33cm宽幅每米50多。
当时就作新奇发现发圈,结果引得几个风雅朋友竞相让代买,都是作茶台布用,这才发现原来就是按茶台宽幅织的。朋友说这个最好,吸水、耐磨、瓷实、不皱也不走移。
后来店家说没了,说民间好不容易收到这点被你给买完了。
三、草编
这个倒是还有,应该是有专门从事生产的。大理古城博爱路有一家民族服饰店有卖。
采割云南本地山茅、藤蔓植物秸秆手工编织的席状、帘状工艺品。
作为家庭地板的铺设其实不错,有装饰风格,也有亲近自然的格调,最主要还是独特,大家都没见过而你拥有,这就是价值。
…….
其他并非稀罕的就不说了,这三种都是一般人很难见到的奇葩物件,已经超越了普通商品的意义,是历史、传统、珍稀濒危,和大熊猫一样。
(所有图片均自己亲摄,说言皆真实无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