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正史的三国和演义的三国差别在哪里?
优质回答:
这差别还是大的,如果你想看小说版电视剧建议你去看97版的,后来的都是太神话了。言归正传,演义有这么一个话题说的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有志有才不能施展,所以把自己的原型写给诸葛亮这个人物。三国中其实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神,但真实的是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来盘盘那些不同。
1关羽战黄忠,三国正史里完全没有记载,还有正史中关羽还嫌弃黄总年老
2五虎上将,正史中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上将之说,刘备进蜀后,只封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为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国演义忠说刘备进蜀后就封上四人及赵云为五虎上将正史并没有记载着。而真正有五虎将的人是曹操,正史中记载曹操封的五虎将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为五虎将。
3正史中也没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孟获是个文官,怎么可能在战场上厮杀,还怎么可能被七擒七纵。这些都是罗贯中把诸葛亮描绘的太传神了。
4还有描绘诸葛亮的一个就是诸葛亮北伐两军开战,诸葛亮和王朗有个口水战,说诸葛亮骂死王朗,诸葛亮北伐那年,王朗已经死了4-5年了,所以罗贯中可能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诸葛亮身上了,这个挺有意思的,在明朝写东汉末年的故事小说,还能把自己的志愿寄托在别人身上。有没有这回事还需要考证。
5还是诸葛亮,这次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正史中也完全没有提到过诸葛亮用空城计,三国演义完全是虚构的,还有后来的军师联盟拍到空城计司马懿还和诸葛亮还联想隔空对话,有点神话的意思了。空城计用到的赵云用一座空营吓跑了曹军这确实有此事。
6死诸葛吓跑活仲达,正史中有这么一回事,但这不是想三国演义中那样是诸葛亮的遗计,而是司马懿真的心虚诸葛亮,被吓跑的。这次终于有点真事了哈哈。可能对诸葛亮有点好奇,所以演义看完看看三国志,看了好多次,有什么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都喜欢去看,还有好多的,等着慢慢补充。现在已经凌晨4点了。晚上补充。
其他网友回答
不同的地方很多,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陈宫恨死曹操的历史真相,周瑜的真实形象,刘备究竟是假仁假义的窝囊废还是一个圆滑的政治家?赵云是否被过度演义?魏延的“反骨”寃案应该平反,老实人鲁肃其实不但严肃、而且是雄才大略,历史上根本没有貂蝉,孙尚香只是昙花一现的人物,罗贯中对她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干脆来个“坠江”结局。而三国中死得最悲壮的莫过于典韦,其实他是为正在与张绣叔叔的寡妻邹氏饮酒作乐的曹操力战而死的。本?文?专?注?于正?史中??的刘?备?与?“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
?刘备真的有那么窝囊吗
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巜三国演义》可能敬陪末座。但是,它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却是深入民间,可能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挑战《三国演义》的“展示量“和“点赞”、“评论”数量。
《东坡志林》(杂说史论)载:“聚作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段记载活生生的体现了“从宋至清初的“平凡的陋儒”的共同作品。”(胡适语)
这些“陋儒”就是下层文人,他们一代一代将三国故事人物和情节逐渐完善和清晰起来,终于成就了罗贯中为集大成者。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的仁德之心抱有怀疑,尤其是网络上的评价,认为他是“没?落?的皇?室?远?房亲戚,?虽?割?席?卖?履?而?不?失?抱?负?,?以?仁?当?剑?,?以?哭?为?戏?,?混?迹?天?下?,?延?揽?人?才?,?偶?得?大?势?,?竟然混?得?了?“先主?”“先?帝?”之称?呼?!?”
尤其是《?三?国演义》?长?坂?坡?之?战?的?描述,?那?常?山?赵?子?龙?只?身?杀?回?曹?军?,?浴?血奋战救?出?阿?斗?,?藏?于?怀?中?,?苦?战?脱?单。?
当?赵?云?见到刘?备?交?还?阿?斗?时?,?刘?备?竟?将?阿?斗?一掷?于?地?,?说?:?“为?汝?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也?!?”
(左为赵云)
于是中国民间的竭后语:“刘备摔娃娃一一收买人心。”
这一幕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刘备虚伪的道德评判。
当然,这是巜三国演义》的描写,而《三国志》则是完全不同,后者对长板坡一役的描写是这样的:
二月,曹操远征乌丸,先主劝刘表乘机袭击许昌,刘表不敢动手,没有同意。等到曹操征刘表时,忧郁成病的刘表恰好死了,其子刘琮立,遣使降曹,……诸葛亮劝刘备进攻刘琮曰:“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曹操大军压境,刘琮左右及荊州有钱人和普通老百姓都畏惧曾经“屠城徐州”的曹操,刘备无形中成为荆州士民的主心骨,都要追随刘备南撤。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流集团,总数达到十几万,辎重车辆几千,每天仅能行走十几里路。左右谋士都劝刘备:“宜速行以保江陵,今虽拥大众,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刘备答:“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如果说?刘?备?的行为是“收?买人心”,?这样“以?人?为本”的?收?买?人心,?问?,?天?下?有?几?人?能够做到??
?刘备的眼泪
在巜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刘备的眼泪浸湿了几个章节。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刘备的眼泪一一
悲伤的眼泪是流星
快乐的眼泪是恒星
满天都是谁的眼泪在飞
刘备的初泪一一刘备的猿臂紧紧抓住赵云双手不放,“人生若只如初见”,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刘备的次泪也是为赵云而流,徐州解围,赵云辞别,刘备挥手再泪。
刘备的第三次流泪是留给关二爷的,在“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一回中,对千里单骑、挂印封金的关羽“迎门接拜,执手啼哭不己。”
刘备的第四次流泪应该“嚎啕大哭”,最不该离去的徐庶却因故离开,刘备“泪如雨下,凝泪而望。”
第五次流泪应该有点春晚“小品”的味道了。巜三国演义》中的两大主角上场,久居隆中的诸葛亮年己27岁了,却始终无缘“龙飞在天,利见大人”,眼见刘备三顾茅庐,却始终端着架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当然,处于弱势地位的诸葛亮当然要试一下刘备是否真心,否则“男怕入错行”的古训诸葛亮也是清楚的。刘备失望之下,泪沾袍?,衣襟尽湿。
当然,接下来的赵子龙单骑救主,血沾白袍,一个半跪姿势呈上熟睡中的阿斗,刘备又哭了!
对以下人物都哭过:刘琦早逝,该哭。
鲁肃上门三次讨要荆州,刘备抢先哭出声来!
在荆州大酒楼宴请潜伏益州的说客,刘备对着矮小的张松哭了!
惊悉庞统将军在白马关的落凤坡殒命,刘备大恸,泪飞如雨!
在一系列的神操作下,诺大的益州被刘备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接盘,明明是“鸠占鹊巢”,刘备却抢先一步握着宗亲刘璋的双手,眼泪又忍不住喷涌而出曰:“非吾不行仁义,乃势不得已也!”真的应了那句话:“又要吃鱼,又要避腥臭。”
关羽兵败殉难,张飞死于非命,火烧连营、白帝托孤,刘备更是泪如雨泉涌、泪如雨下,瞬间,谁的眼泪满天在飞?
?刘备真英雄 罗贯中骚编
满天飞的眼泪是罗贯中的忽悠。《三国志》暨其他史志均无流眼泪的记载。
移花接木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手法,不足为奇。但是,过度的渲染,将引来无数异议。很容易造成刘备的虚伪的惺惺作态。
巜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抽督邮(乡镇干部)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刘备是因为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级为一个县尉(副县长),这个乡镇干部到了县城,刘备去拜访,门卫可能是没得搞头,难求得给你通报,刘备血涌上头,一个轻功漂移已经到了邮督面前,一顿狠揍,脸上顿时犹如开了绸缎铺,一脸的鲜血鼻涕眼泪,刘备解下那个捞什子铜印,挂在邮督脖子上,然后拴到下马石上,自己弃官而逃。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这是相当精彩的“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羽赚城斩车胄”,而巜三国志》记载的是“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
这样的例子还有,限于篇幅,略。最后听听汉末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对刘备的评价: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关羽、张飞者,皆万人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结语
《三国演义》与正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体裁不同所致,关键是内容与正史相去甚远,人生们在《三国演义》和巜三国志》中艰难选择品味人物和故事,所以岐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三国演义》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清时期的戏剧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以及民间传说加以改编、整理的文学作品。
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因为三国系列故事实在太有名了,其中故事的大致脉络还是跟着史实来开展的,但是具体的故事会有不同程度的虚构。
不说早在罗贯中之前就有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等剧本在民间流传。甚至早在唐宋时期,三国故事就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的重要经典了。
比起用笔精炼,被称为前四史的《三国志》,南朝宋人著名史官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因为距离三国时代较近,裴松之又引用了、增加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奇闻轶事。
到了唐代,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看来到唐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纷纷为诸葛亮早逝表示遗憾,不愿意承认诸葛亮已经去世。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骄儿涛》中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这也说明在晚唐时期张飞已经以“胡”、“莽”闻名,而邓艾口吃的毛病也已经广为人知。
到了宋代,苏轼《东坡志林》中记载当时的小孩子已经去听三国古话了,而且尊刘贬曹的倾向非常明显: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而等到罗贯中横空出世,“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杰出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通过七分实、三分虚的文学手段,把历史和文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七分实的部分包括罗贯中采用了史书《三国志》、《裴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
三分虚的部分包括了《世说新语》、《搜神记》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加上作者的创造。
而目前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之中,其实虚构最大的角色,往往就是最受老百姓喜欢的角色,尤其以关羽和诸葛亮为主。
三国中尤其以关羽和诸葛亮最受老百姓喜爱,而演义中这两位的改编、虚构成分也是全书中最大的。
比如涉及关羽的: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周仓这些人物剧情都是虚构的。
比如涉及诸葛亮的: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七擒孟获、空城计、七星灯这些也都是虚构的。
所以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千万莫要拿演义当历史,也莫要拿历史玩戏说。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学艺术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三国演义》做为一部历史巨著,自然依据历史经艺术加工而撰述。至于与现实差距多少,看读者去品味与衡量。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文学类型都是基于一定的真实历史进行改编的。《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都属于这种文学类型。不同的历史演义小说“含真量”是不同的,比如《东周列国志》,真实度就很高。《万花楼演义》就基本是胡说八道。《三国演义》恰居其间。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给《三国演义》下了个断语:“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世所公认。
《三国演义》的主线是符合历史的,但在故事细节上有很大艺术发挥的成分。比如著名的桃园结义及三英战吕布都与史实有出入,而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事,则完全是虚构了。又如在《董卓传》和《吕布传》中几个字带过,连名字都没有的婢女,让《三国演义》出了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而周仓其人,只在《鲁肃传》内找点影子,也同样没有名字。
那么,史书没记载的,《三国演义》就一定是虚构的吗?
史书不载,而《三国演义》有的,未必不存在。如《三国志》中关羽仅有二子:关平、关兴。《三国演义》中有第三子:关索。那历史上果无其人吗?也未必。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以关索为先锋,陈鼎在《黔游记》中就说贵州、云南有关索岭多处。究竟有无关索,陈鼎认为是“千载疑案”。并由此而推论:“正史缺者颇多,不独索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