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为何还能回京?
优质回答:
您好,我来回答一下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仓促率领五十万明军北上征讨瓦剌,却惨遭失利,明军损失过半,英宗皇帝都被瓦剌俘虏。
在中国历史上敌国皇帝被俘虏,很难再想安然返回朝堂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可以返回京城有几点原因
有一下几点主要原因
虽然明朝皇帝被俘了,但是大明王朝并没有因为皇帝被俘虏而因此而崩溃
朝廷在于谦、王直等一批老臣的努力下迅速稳固下来。瓦剌部首领也先本想挟天子以令明朝,但是明朝迅速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英宗的政治影响力。比如,当也先挟持明英宗南下大同,企图利用英宗的身份令大同守将不战而降时,守将郭登却说:“仰赖天地祖宗之灵,国家有了皇帝”。意思就是说国家已经有了新皇帝了,也先你挟持的只是太上皇,而我只奉皇帝的命令。因此,此时的英宗皇帝已经失去了他最大的政治光环——皇帝的身份
第二,瓦剌部在明军的反击下,损失惨重,不得不送回英宗,换取和平。也先本想趁着俘虏明帝的良机,拿下明朝的京师,但是谁曾想却在北京城下遭到惨败,失去大将数人,损失惨重。此战过后,也先威望下降,瓦剌内部失和。因此也先不得不首先与明朝议和,好腾出手来先处理内部问题。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先后击败脱脱不花、阿噶巴尔济,自立为汗。当然要想与明朝议和,就不得不送回被俘的英宗。
最后的一点就是还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伯颜帖木儿这个人很有远见,当英宗刚被俘时,瓦剌高层纷纷要求将他处死,但是伯颜帖木儿站出来说:“杀掉他太可惜了,不如留做人质”。
里面有极其复杂的政治因素在里面,只是简单的回答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不仅是在明朝,即使是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被敌人俘虏后,又被放回,还能再次登基称帝的人。朱祁镇的整个传奇经历,不仅让人惊叹,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朱祁镇登基为帝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了太子,是如假包换的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天之骄子。朱祁镇九岁时,宣宗去世,他在亲祖母张太后的主持下,顺利登基,成为了明朝的第六任皇帝。
英宗继位后,张太后晋封为太皇太后,而英宗的生母孙氏晋封为皇太后。张太皇太后地位尊崇,在朝中威望很高,她启用宣宗时期的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内阁大臣,主持朝政。三人皆姓杨,因此史称“三杨”。
大明朝在张太皇太后及三杨的治理之下,颇有欣欣向荣之态。但是,随着英宗的长大,张太皇太后以及三杨先后年老离世。英宗年方20岁,正是踌躇满志,希望能大有作为的年纪。可是,英宗却宠信错了一个人,即大太监王振。
英宗破了太祖朱元璋所定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太祖在宫门口所立的训诫铁碑也被拆除,祸根就此埋下。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
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之后,蒙古残部逃回漠北,逐渐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正统年间,瓦剌逐渐强大,时不时的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当时的明朝有番邦朝贡制度,而且明朝坚持礼尚往来的原则,只要是来朝贡的,不管送来了什么,都会按照人头给与更加丰厚的赏赐。因此,包括瓦剌在内的番邦,常常以各种名义前来朝贡,并且不断增加使者数量,骗取明朝的赏赐。
当时,深受英宗器重的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他对番邦朝贡的赏赐很不满,下令番邦减少朝贡次数,并削减赏赐。王振为人还不算太坏,就是私心太重,能力太差,结果差点导致明朝灭亡。
瓦剌太师也先对于明朝削减朝贡赏赐很不满,率军南下抢掠。
正准备一展身手的英宗,受王振的蛊惑,率二十万大军,亲征瓦剌。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朱祁镇亲率明朝大军奔赴作战前线,因为连日大雨,再加上粮草供应不及,军心不稳,英宗有心撤军。
原本直接原路来回,并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可是王振自私了,他想带着皇上衣锦还乡,显摆一下。于是,他命令大军绕道他的家乡蔚州。当快走到蔚州时,王振又来了想法,害怕军队路过,会践踏他家的庄稼,又要求大军按进军时的路线原路撤回。
王振昏招不断,来回绕路也就算了,大军已经走到了怀来城外,赶快入城就是了。结果,王振下令大军在城外的土木堡附近就地扎营,等待撤退中的辎重车辆。
后果大都知道了,瓦剌太师也先率军追赶而至,明军一战而溃,死伤数十万人,大宦官王振在乱军中,被明朝将领樊忠击杀;明朝数名随军将领战死;英宗也被俘虏。这次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
代宗继位不要英宗
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了英宗,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建议留着英宗,用来跟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有道理,就留了英宗一命。
也先带着英宗在边境到处乱转,他先是想借英宗之名,骗开边境城池的城门,然后入城劫掠。结果,明朝的守城将领根本不予理会。
也先生气了,心想你们这些明朝将领,连你们皇上的命令都不听了。于是,直接亮出了底牌,索要财物,扬言不给的话就杀了朱祁镇。可是,照样没人理他。
也先奇怪了,这大明朝的人都怎么回事,这明朝皇帝完全不顶用么?原来呀,在明朝内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建议尚在世的英宗生母孙太后,立代宗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登基后,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使是瓦剌用太上皇的名义也不允许。同时,代宗朱祁钰也不愿赎回朱祁镇,回来之后没法安置。
也先气坏了,直接率军攻打北京城。在于谦的指挥下,成功进行了北京保卫战。也先无奈之下率军撤退,返回了大漠。
英宗是一个高情商、重感情的人
瓦剌太师也先,原本想用英宗换回点利益,可是明朝却跟已经忘了这位曾经的大明天子一样,毫不理会。也先觉得英宗没什么用了,就想杀了英宗,可是遭到了他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强烈反对,只得作罢。
朱祁镇被俘之后,一直保持着天子的高贵气度。这让瓦剌人很惊异,特别是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伯颜帖木儿在跟英宗接触后,对英宗是敬佩不已,毕恭毕敬的将英宗养在了自己的营中,并且力主送英宗回中原。甚至在送返英宗的宴席上,还对明朝使者说,回去后,一定要保证让英宗的弟弟归还皇位给英宗。英宗走时,伯颜帖木儿又依依不舍的送了很远。
这英宗的情商不是一般的高呀,让敌人都这么服气,还成了好朋友。
英宗不但能感动敌人,对战友更好。英宗被俘后,袁彬一直作为随身侍卫护佑在英宗左右。英宗在史书上唯一一次的“痛苦流涕”就是为了袁彬。袁彬一次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百般医治无效。焦急的朱祁镇竟然趴在袁彬身上放生大哭,没想到这一哭,竟然唤醒了昏迷中的袁彬,将袁彬给“哭”了回来。
朱祁镇甚至还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原本也先想在半夜杀死朱祁镇。结果骑马到了朱祁镇居住的地方,刚要下手,一个惊雷,也先的马被雷劈死了。从此,瓦剌人认为朱祁镇是真命天子,有上天护佑,再也不敢加害。
英宗与袁彬等明朝旧臣相依为命,加上伯颜帖木儿的帮助,还有英宗的好运气,才最终熬到了返回中原的日子。
英宗被营救回国
瓦剌在俘虏英宗后,数次作战失利,就想跟明朝议和,并且请求归还英宗。代宗自然不愿意英宗返回,还是在于谦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派人去大漠探望一下英宗。代宗先后派了李实和杨善前往,但是根本不给携带什么赎回英宗的礼物。
只是,让代宗没有想到的是,杨善是一个执着的人。当第二次派杨善去时,杨善变卖了家产作为资费,悄悄的将英宗给接了回来。朱祁镇在被俘将近一年之后,终于返回了大明京师北京。
英宗复位
朱祁镇返回京城后,随即被幽禁在了京城中早已废弃的宫殿南宫之中,仅有英宗的原配谢皇后相伴。这也是英宗临死前,都不忘安排好谢皇后原因。英宗为了谢皇后,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并留下谢皇后去世后同葬一陵的遗诏。
英宗在南宫度过了艰难的七年,后来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谋划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再次登上了皇位,又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八任皇帝。
朱祁镇的事迹告诉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只要人活着,机会就总是会有的,成功也总是可以期待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正统十四年,明朝英宗皇帝面对北方瓦剌部落的不断南下骚扰,决定效仿其曾祖和父皇御驾亲征,此时的明英宗年仅二十三岁,随着其执政初期总揽国政的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内阁辅臣“三杨”的先后去世,血气方刚的英宗急欲走出祖母和朝中老臣的影子,因此他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明英宗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
土木堡之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御驾亲征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也在这场战争中被瓦剌俘虏,英宗在瓦剌做俘虏的一年时间被明朝历史美其名曰的记为“北狩”,就在人们坚信明英宗会像北宋的徽钦二帝那样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的时候,明英宗却奇迹般的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了北京。原本作为俘虏的明英宗为何能够回到北京,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原因:
明廷拥立郕王为帝使得明英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瓦剌俘虏明英宗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手中握有明朝皇帝,从而凭此来要挟明廷,在英宗被俘后到代宗登基前的这段时间,瓦剌将这种心思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先大军挟持英宗先后数十次兵临明朝边境重镇城下,企图凭借英宗而迫使守城的明朝将领开城放行,而瓦剌大军则可以进城抢掠一番。对于也先的心思,明廷上下心知肚明,为了使也先的计划落空,明朝使出了几个杀手锏:首先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的奏请下传令边境,要求边关守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擅自开城;其次,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奏请皇太后孙氏,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要求册立郕王为新帝,同时遙尊在瓦剌的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郕王称帝后,英宗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太上皇帝,昔日也先手中握有的大明天子实际上已经不是明朝的皇帝了,并且明朝已拥立新君,所以在瓦剌手中的朱祁镇已经失去了价值。这是明英宗朱祁镇能够回京的根本原因。
也先释放英宗还朝希望引起明朝内乱而从中获益:
明朝拥立郕王为帝,是为景泰帝,景泰帝上任后,重用兵部尚书于谦等一干主战派大臣,击溃了意欲进攻北京灭亡明朝的瓦剌大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在政治上有拥立了新的皇帝,朝野上下,众志成城,君臣一心,土木之变后一度混乱悲观的沉闷局势被一扫而光,这种情况对于明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企图趁乱进攻明朝的瓦剌人来说,确是最不愿意看到呢。然而明朝内部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铁板一块,郕王虽然登基为景泰帝,但是朝中仍然有一批忠于英宗的老臣,并且此时的皇太子仍然是英宗之子朱见深,大家对于皇位早晚回归英宗一脉的事实心知肚明,而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嘴上说同意迎回英宗,但是实际上却害怕英宗回来夺取他的皇位,也先等人洞悉到了明朝内部这种微妙的局势,所以也希望将明朝原本的皇帝英宗送回北京,从而让两位皇帝争夺帝位,使明朝陷入内斗,瓦剌便可趁乱坐收渔翁之利。
明朝代宗君臣害怕英宗长期滞留瓦剌生变:
景泰帝朱祁钰原本并不想即位为帝,原本作为一个安乐王爷的他根本不想接手土木之变后的这个烂摊子,但是在朝廷大臣的劝进和孙太后的要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的即位了,随后的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帝朱祁钰也尝到了皇权带来的从未有过的快感,因此,他不愿再交出手中的权力和皇位,而英宗还朝后将面临这个问题,此时的朱祁钰的内心世界与当年不愿迎徽钦二帝还朝的宋高宗赵构恐怕是一致的。于谦的对于景泰帝的这种想法不以为然,他的一句“大位已定。”让景泰帝吃了定心丸,朱祁钰因此做出迎接英宗还朝的决定,虽然英宗已被尊为了太上皇,不再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让这样一个人长期滞留在瓦剌一方,恐怕会日久生变,这无论如何对于明朝一方是不利的,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明廷内部以景泰帝为首的一方决定迎接英宗回京。
想必至死都没有回到故国的北宋徽钦二帝来说,同样作为俘虏的明英宗无疑是幸运的,在各方势力的纵横努力下,明英宗不仅成功脱离虎口回到了北京,并且最终二次上位,使皇位重回自身一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其他网友回答
先纠正一下问题描述中的错误。宋徽宗不可能被送回,因为在南宋和金国议和时,宋徽宗已经死了,就是能放回,也只有宋钦宗,实际上宋钦宗是不可能被金人送回去的,下边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原因。
先说宋钦宗为什么不会被放回。宋金虽然合议,但是金国占领了原宋朝大部分土地,两国议和的基础并不牢固,南宋受到了很大屈辱,很可能恢复实力后撕毁合约。所以金国必须要防备宋朝毁约,留下宋钦宗有大作用。
宋钦宗的最大作用,就是防备南宋军力增强后撕毁合约,对金国占领的中原土地发起战争。万一战争爆发,金国能打就打,如果打不过南宋,他们就会把宋钦宗送到汴梁立为伪皇帝,金国背后掌握着这个傀儡和南宋开战,到那时候,宋高宗赵构没有任何理由对自己的哥哥争皇帝宝座。毕竟从法理上讲,宋钦宗才是宋朝的正牌皇帝。即便是赵构发疯,非要和他哥哥开战,宋朝军民是不是跟着他干很难说,在宋朝,儒家思想影响非常大,没有足够的法理支持,是没有号召力的。
【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赵)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如果把宋钦宗送回南宋,那就是一个废物,没有任何作用,即便是赵构做样子让给他帝位,宋钦宗也不敢接。宋钦宗当皇帝一年都不到,在位期间狂杀大臣,对金国政策举棋不定,一会打一会和,做事无决断。是个能力很差的亡国之君,因为在位时间短,也未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亲信集团。而南宋满朝都是宋高宗培养的新兴力量,都是和赵构一起打江山的亲信。赵构能够在已经亡国的北宋残破江山基础上,建立起能够与金国抗衡的南宋政权,与他的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有关。赵构手下的人,很多人出身低微,没有显赫的家族基础,没有强大靠山,只要能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战功,就可以获得升迁。张俊出身普通弓箭手、岳飞也是普通士卒、韩世忠原来不过是地痞无赖。但在南宋,他们的才能没有被埋没,都得到了重用,这些人怎么可能让宋钦宗这个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替代高宗当皇帝?
明英宗则与宋钦宗完全不同,他九岁登基,在太皇太后张氏的辅助下,任用三杨内阁主持内阁,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在朝野都有一定威信,身边有很多忠心于他的大臣。土木堡之变后虽然被也先俘虏,但是大明江山仍然稳固,北京保卫战,也先失败退走。因为于谦等人已经立朱祁钰为景泰皇帝,明英宗已经没什么用,也先无法从英宗身上得到任何好处,于是把英宗送回大明。因为明英宗的威信还在,朝里还有他旧时的大臣,所以他有条件发动政变,夺回皇位。而宋钦宗则完全没有这种能力,送回去也不会给南宋制造任何麻烦,还不如留下,还能时刻牵制赵构。
其他网友回答
“土木堡之变”中,明朝精锐的三大营兵力损失殆尽,数十位文武百官殉国,大明的主心骨——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
为稳定时局,明朝众臣推选出了一位新皇帝:朱祁钰。“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的声望达到顶峰。而“北狩”的太上皇朱祁镇,则在瓦剌受尽了磨难:
作为也先要挟大明王朝的筹码,朱祁镇曾于“北京保卫战”爆发之前,被也先带着与明朝交换条件,但屡屡被拒。
在北京城下遭到明军痛击后,瓦剌军队转而攻打居庸关,结果再遭不利,被居庸关守将罗通斩获无数,退到离北京城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班师回朝。当夜,明军炮击瓦剌营寨,击毙击伤很多瓦剌士兵——至此,明朝彻底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身在也先军营中的朱祁镇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也先利用朱祁镇不成,便想杀掉朱祁镇。但被朱祁镇命大逃过——也先行动之前,天降巨雷,劈死了也先的坐骑,也先畏惧“天威”,没有杀朱祁镇。
但是,与朱祁镇一起被俘的,有一个名叫喜宁的太监,为表示对也先的效忠,处心积虑得与朱祁镇作对:
喜宁积极请缨带兵进攻明朝,并以朱祁镇为挡箭牌,但计划遭到朱祁镇集团的破坏;
也先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遭到朱祁镇婉拒,喜宁趁机在也先面前告了朱祁镇亲信袁彬的黑状,袁彬命在旦夕,但得朱祁镇相救,躲过一劫。
为了安生,朱祁镇与亲信袁彬、哈铭等人设计除掉了喜宁。
朱祁镇虽身为俘虏,但他以高尚的人格,赢得了瓦剌阵营中很多人的尊重。但是,弟弟朱祁钰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掌权者,而且并无接朱祁镇回去的想法——朱祁镇之所以能够回京,得益于两伙人:
一、瓦剌求和:
骑驴难下的也先,修书与明王朝议和,表示愿意送还“太上皇”朱祁镇。
二、明朝旧臣:
也先议和,给了明朝一些提议接朱祁镇回京的大臣机会。众位大臣接连上书,才得朱祁钰首肯。
饱经沧桑的朱祁镇终于被杨善接了回来,住进了已经被荒废的南宫,开始了软禁生涯。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其所立太子——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也已于景泰四年夭折。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并改元“天顺”。
正是一系列的天时人和,造就了朱祁镇后半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