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敦刻尔克豆瓣 为什么反对电影敦刻尔克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

优质回答:

电影《敦刻尔克》是一部剖析人性的战争悬疑片,其是由著名的导演诺兰倾情拍摄而成。对于导演而言,”敦刻尔克”的故事犹如他记忆之中的痕迹,陪伴着他成长,当导演重新走向这片有过战争痕迹的沙滩时,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也由此展开。

这部佳片是根据历史上有名的二战事件“敦刻尔克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被困于沙滩的英国军队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拼死背水一战的故事。该作品的故事风格延续了传统战争电影的恢弘,无论是真枪实弹的布景还是战争实况的还原,都让荧幕外的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演员怀特海德在影片中饰演一名英国陆军士兵汤米,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之作,以至于在之后的电影作品《黑镜》衍生片中,更多的观众对他更为熟知。汤米在这场战役之中勉强的逃出得以存活,却发现数万名士兵被敌方围剿困在了敦刻尔克海滩。面对生死存亡和祖国的荣誉,汤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终于勇敢的走向了这片生死未卜的海滩。

该电影作品从艺术角度分析是一部具有艺术风格的商业电影,它真实反映了战争下芸芸众生的百态,也显露出了硝烟战火下无情的博弈。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敦刻尔克》并没有刻意的去营造战争电影的英雄主义,导演诺兰用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去讲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这份沉重的事件面前,它包含着人类的怯懦,霸权,善意,还有勇敢,多元化的电影主旨使人们更加公正的看待历史的革新。

诺兰之所以弱化了影片中的煽情,主要聚焦到人物角色的心里刻画和动作上,目的就是想打造一部货真价实的战争电影。该影片采用了大量全景镜头的拍摄和饱含记录片风格的桥段抓拍,用真实记录下了这场战役之下的壮烈。《敦刻尔克》不仅代表着一段历史,其实它也是一种信仰的缩影,于危难之时代表祖国,于成败面前代表责任,影片中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格外的出彩有所看点。

演员马克里朗斯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名平凡的英国船主道森,当他得知海滩上那些士兵无法回家的时候,毅然决然开着小船走向了那片危机四伏的海滩。这个角色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中最为温情的一个角色,他呈现的是一个普通人之中的善意和对于祖国的爱。或许在历史记忆面前,有很多人就是怀着此种信仰于危难时奉献了自己。这种精神无疑是深深撼动着我们的。

导演用这部作品告诫了当代人和平的重要,尤其唤醒了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珍惜之情,硝烟之下的生命都是无辜的生灵,只愿和平永存,善意绵延。

其他网友回答

《敦刻尔克》在我国票房平平。

这部根据二战历史事件拍摄,既有大导演执导,又有大牌明星出演的大制作、大电影,在西方有着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当然在法国引起了些争议),在我国却遭遇了滑铁卢。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西方的确是家喻户晓,但在中国了解这一事件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只知道40万英法联军被德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屁滚尿流,狼狈逃命,最后被紧逼在英吉利海峡岸边一个叫敦刻尔克的地方。后来英国启动“发电机”计划,在1940年5月25日到6月4日,将33万5千多人撤退到英国。

导演诺兰想从人性角度重现这一历史事件,表现英国政府和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拯救自己的子弟兵。这一角度在西方的确得到了共鸣,但在中国响应者却寥寥无几——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关我屁事啊?”

在我看来,英法联军这次大撤退,大溃逃,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谁让他们的政府对希特勒搞绥靖政策,以出卖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的利益来满足希特勒贪婪的胃口呢。当然了,敦刻尔克能撤退成功,也有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进攻的功劳。假如不是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进攻,那今天看到的或许就是《敦刻尔克歼灭战》《敦刻尔克大屠杀》了。这也算是希特勒对英法政府的投桃报李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英法联军都没有好感。历史上就是英国最先对我国发动鸦片战争,开了逼迫我们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的先河的。后来英法联军还攻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北京又有英国法国的份。他们被德国打得丢盔弃甲,我从心里偷着乐呢:他们这是狗咬狗,恶人自有恶人磨。

另外,二战开始前,英法实行的是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对希特勒一让再让,出卖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尽管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英法政府对德宣战,但在其后一段时间里,搞的又是“西线无战事”的静坐战争,希望希特勒进攻苏联,“祸水东流”。等到希特勒掉头西进,进攻丹麦、挪威、比利时,他们才匆匆忙忙参战。而开战没多久,一群毫无斗志的草包就被德军打得丢盔弃甲屁滚尿流,被赶到敦刻尔克岸边等待着撤离。

这不是40万头猪,而是40万全副武装的军人啊,有枪有炮有坦克有飞机,和德军相比装备并不落后,可这40万人居然毫无斗志,只想着逃跑。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可以向他们的老祖宗致敬,为当年成功的大撤退大逃跑鼓掌,但想让我向这样的草包军队致敬,说真的我做不到。

成功指挥敦刻尔克撤退的是英军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一提到他,了解历史的中国人就生气。当年在印缅战场,又是他统率十几万英军在缅甸陷入日军重围,结果在中国远征军的营救下才解围。可英军解围后又忙着逃跑,所有的军需物资宁可烧毁炸毁了也舍不得分点给我们——更气人的是他们逃跑时也没知会我们一声,结果把中国远征军的侧翼完全暴露给敌人,让中国远征军陷入重围。据远征军司令杜聿明战后回忆,被围的10万远征军只有4万突出重围,剩下的全部命丧缅甸原始森林中。除了缅甸,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人给人的印象都是一次次的逃跑、投降、背信弃义。你让我怎么向这样的军队致敬呢?

其他网友回答

《敦刻尔克》——诺兰又一部封神之作。

我们的大导演诺兰在拍过了各种类型片之后,这一次拍摄了一个战争片,当然你也可以称她为历史纪录片。

我们都习惯了诺兰电影中的鲜明的男女主角时,当看到这样一部几乎没有主角,台词寥寥的电影时,不仅有些发蒙。

不要紧,发蒙只是暂时的,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渐渐被剧情吸引,其实根本不需要对白,你只需要静静的看就ok了。

诺兰在拍摄中最大限度采用实景拍摄,调动上千群演同时演出是家常便饭,电影中出现的喷火式战斗机、军舰民船全都是真材实料,甚至启用真的参加过敦刻尔克撤退的民船。

电影《敦刻尔克》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二战前夕,40万英法联军被困在了发过的敦刻尔克海岸边,且德军在旁边虎视眈眈,不断用轰炸机来对海滩上的战士进行轰炸。最终,英国政府动用了民用小船,将困在敦刻尔克的近40万士兵运送回英国,这次救援行动被称为敦刻尔克大逃亡。

诺兰将整部电影分成了三个故事:

1.德国飞机轰炸敦刻尔克时,海滩上和船上的士兵如何努力存活下来。

2.英国空军的战斗机想要打落空中的德国轰炸机。

3.平民船只参与救援纷纷出海,将一批批官兵送到大型舰船上的故事。

三个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故事,在诺兰的驾驭下变得息息相关。

诺兰又采取了他所擅长的插叙的方法,将三个故事打碎,穿插着播放,三个故事同时推进整个电影的进行,直到最后高潮的时候,三个故事走到了一起。而之前的层层伏笔也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普通的导演拍敦刻尔克,只会拿出一个故事,拍的感人一些;一流的导演拍敦刻尔克,可能会找来两个副导演,每人拍一个故事,最后变成三段式的电影;而诺兰是超一流的,只有他有能力将电影的三个故事打碎,再糅合,只有他能用这样的方式讲出这样感人的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请打赢这场毁灭恐惧的战争》

有人说,《敦刻尔克》是一部无声而残酷的战争剧;

有人说,它是一群懦弱的军人的大溃败,大撤离,或是大逃亡;

也有人说,它是一场由希特勒精心设计的彻底摧毁英法联军最后斗志的阴谋;

诸多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侧面上也反映了这部电影在重现那一段历史的原生态场景时所做的努力和最终获得的广大观影者们的好评和赞誉。

而我,看到的却是,碎片化的场景和镜头下,一个个面对战争,面对不期而至的炮弹,面对无法预知的死亡,面对身边一个个裹着鲜血的战友们无助惶恐的眼神,那种因为恐惧到极致造成的一场对求生而唤起的彻底的生命本能。

诺兰成功了。

对于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文艺情节的导演,这部电影打动人心,引发观影者心灵震颤的元素,实在是不胜枚举。

光影作为一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第一视觉效应,一开始就为整部剧铺下了基本的格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光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某些主题型的电影的灵魂,单就这一点来说,诺兰很好的将光影背后引发的内涵完美的呈现了出来,那种海天一色的广袤,温柔而耀眼的霞光在平静的海平面,投射下来一丝丝色彩斑斓的碎影,随着海浪,一深一浅的摇曳着,灰白而散发着腐朽气味的泡沫,在涨潮的浪花拍打中,四处撺掇,有的被泡沫被打碎,混入脏兮兮的海水中,有的被冲上海滩,与泥沙搅浑在一起,随着风干的浮萍,在海风中瑟瑟抖动着“““

而这一切,在战争炮火的威逼洗礼下,原本美妙而令人浮想联翩的背景竟是那般的令人作呕,厌恶。这便是光影特效挥发的魔力所在,在经典的好莱坞影视中,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电影便是以高超出彩的光影特效取胜而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其次便是对整部剧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上,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形式,将战争对小人物的造成的那种深刻的恐惧感恰到好处的呈现了出来,甚至随着剧情的发展,剧幕中那一群在战争所造成的死亡气息中逃亡的紧迫感让观影者如临其境,一个炮声的轰鸣,就可以神经瞬间紧绷。

看了那么多的战争剧,目睹过那么多鲜血淋漓的镜头,最后留下的除了对战争的厌恶,战争中悲情人物结局的慨叹、惋惜,和英雄故事的崇拜之外,无非是一阵阵对历史留下的问题思考,一段段故事中抽离出来的处事哲理的现实引用而已,从未设想过那些处在战争中的人物,他们在直面无数次的死亡后,内心里不断堆积下来的恐惧感一点点将他们的个性扭曲,将他们的心理击垮,将他们的自信毁灭,甚至,剥夺他们对求生的希望,最后,在绝望中,有的麻木,有的坚持,有的在残酷的求生绝望后死去。

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现,一向是文学艺术中的手段,评价作家水准的一项很重要的水准,便是细节人物心理活动的呈现,越真实,越有场面感,那种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越是能深入人心。之前一直以为,只有文学作品可以完美的做到这一点,直到后来,看过越来越多的西方经典大片,才知道影视剧下的人物角色竟然也可以做到这点,相反,他们不仅用肢体语言巧妙生动的复原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面貌,而且用演技为他们刻画的那个角色打上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角色,那些故事。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评判《敦刻尔克》,诺兰不仅是一位文艺水平高超的导演,更是一个洞悉世间人物百态的心理家,更能将其比喻为一个魔幻般的大型交响音乐会的领唱者,在观众的一方,他是一个用心灵感受美好的职业体验者,在导演一方,他能捕捉到打动人心最精彩的那些片段,那些触动神经痛点和敏感之处的画面,在编剧那一方,他将文学艺术的美感利用自己天才般的头脑实现天衣无缝的迁移,难怪传言说,《敦刻尔克》拍完之后,发行方先给他5000万的保底分红费呢。

而穿插在整部剧中另一个推动着每一个片段的故事逐渐走向高潮,将观影者的神经紧紧攫住就是剧中的背景音乐。电影看到一半,我还很好奇,为什么剧中那么少的人物对话情形下,仍然觉得很精彩,代入感那般强烈,每一个明明看似很平淡的场景,一个故事的转折处,始终在心头悬着一把尖利的刀,似乎能够感受到下一个镜头来临时,浑身被戳中那一瞬间的疼痛感。那就是全篇的背景音乐。关于音乐使用的魅力想必每一个爱好听音乐的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对白和对音乐的痴爱,只是在《敦刻尔克》中,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艺术领略到音乐对于整个情节的发展产生着那么大,那么强烈的推动力,好像整个身体都在音乐节奏的神奇变换中紧随着电影中的那群为生存而抗争的人,躲避着炮弹,躲避着飞机,躲避着子弹,每一次因为恐惧而深沉的鼻息,每一个决定死亡的瞬间那掠过眼神里的光芒“““音乐,总是恰到好处的渲染着场面中一切与之相关的人性元素,精准的掌控着无声的对话下每一颗紧张跳动的心脏,行胜于言,音乐,在这里,扮演着一个绝佳的幕后推手,虽然没有对话,心却时刻被音乐牵引着,游走在一个无声而丰富的世界里感受着艺术的魔力。

最后,想谈一下恐惧。

在诸多的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带有战争色彩,存在着英雄人物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套路中,恐惧一直是一种反复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的元素,起初,从影视艺术的角度看,我一直当作是一种剧本的套路被引用,从而更丰满的去刻画一个接近真实的人物形象,但多少年来,恐惧,自由这一类的词汇反复出现,加之《敦刻尔克》在展现人物的恐惧这一层上,似乎有了新的思考。

谁说,电影中的那些人物的个性展示,不是现实世界中一大群被同样心理折磨过的投射呢?他们只是更快的将我们需要更长久才能完成的心理转变,人生轨迹缩短到一瞬间,那些看似滑稽,看似扭曲,看似不可理解的人物心理活动,何尝不是换了一种方式,或深或浅的折磨过我们呢?

我更想表达的是,恐惧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就像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会感觉到前途暗淡无光,迷失了方向一样,有的人选择麻木,有的人选择忙碌,有的人选择反思与总结,有的人开始自暴自弃,甚至从此掉入对未来恐惧的深渊中,我想,不少年轻人在面临这样的状态时,都是在一段无助的惶恐中经历各种心理的考量之后,选择调整方向重新开始,而更多的却选择了逃避,坚信希望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的阿Q精神安慰法,继续着过去的轨迹,然后“““

而我现在选择了相信,相信恐惧就像我们身体的某部分,一个部位运转的太久,需要休息和调整的时候,给我释放的一些警告的信号,提示我该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整顿,对过往的得失做一番全方位的查核和总结,对现在的状态做一番思考和剖析,及时的补充营养,然后,鼓足马力,朝着预设的目的地,全速驶去。

其他网友回答

《敦刻尔克》,一部没有故事,没有主人公的战场纪实风格的电影!牛!

敦刻尔克的历史背景不用说了,大家基本都知道。不知道的可以看下其他人的回答。

《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9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电影简介: 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影片成就: 2018年3月5日,该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和最佳剪辑奖。

这个片子的导演太牛,还是介绍一下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吧

编剧/导演简介: 克里斯托弗·诺兰

1970年7月30日出生于伦敦,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

1996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了个人首部故事片《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

2000年,诺兰凭《记忆碎片》获得第74届奥斯卡和第59届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2005年,执导拍摄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

2006年,执导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获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

2008年,凭借电影《黑暗骑士》获第35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该片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项票房纪录成为全球第四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

2012年,再度执导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该片获土星奖最佳导演提名。

2010年,凭《盗梦空间》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2015年3月,凭借执导电影《星际穿越》入围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最佳导演。

2017年,凭借《敦刻尔克》荣获亚特兰大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