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才高八斗的曹植,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优质回答:
愚下与上辈文人焉可堪比,天壤殊。
其他网友回答
古往今来,称得上对一门学科有卓越贡献的,莫不是有开创之功。屈原作”楚辞”,其中”轹古烁今,精采绝艳”的《离骚》被世代传唱,后世把楚辞体诗歌亦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深远;司马迁著《史记》,为后世史书之范本,开叙述性散文先河,故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陶渊明的田园诗,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上述几位伟大的文学家或在内容或在形式上有开创性贡献,从而奠定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而被南朝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对文学的贡献又有哪些呢?
1、 诗歌中新境界的开辟
曹植生来恣情任性,不拘礼法,故能有别于其他腐儒,在对个人思想有极大束缚的封建古代歌颂自由、生命与平等,从而能超越时人,开创出一种包括新的人生理想、关怀、欢乐、痛苦的美的新境界。
首先,曹植在诗歌中讴歌新的人生理想——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建功立业不同,这是一种基于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有异与前人的新的价值观。《白马篇》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事实上是对不为正统势力所容的”游侠”的赞美,是对荆轲式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非仅仅为群体的赞美与向往。曹植无视世俗价值观,鄙视”势利惟是谋”的阿谀之徒,珍视自我,要与”日月同光华”。曹植之前,从未有人在诗歌中如此歌颂自我强大的生命力,赞美关于个人(而不是群体)的生命理想。
其次,曹植的诗歌高度赞美了享乐主义,这正是其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另一种体现,是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挑战。”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亮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名都篇》),鲜衣怒马的少年,纵情欢歌饮酒,如此美好而热烈的生命,”百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邑城,清晨复还来”(《名都篇》)人生苦短,所以要尽情享乐,在诗歌中发出此等呼号的,曹植亦是第一人。
最后,曹植的诗歌中表现了较前人远为敏锐复杂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生命得不到舒展的悲痛,以及个人意识初步觉醒但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泣,孤兽索群,如此凄厉而又悲惨的画面,其中渗透出的对人生的绝望是以前的诗歌从未所见的。只有个人意识的觉醒,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这种人生无法自己把握的身不由己的痛苦。
2、 有意为诗,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声色交错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曹植正是这文学自觉的杰出代表。他感情浓烈的慷慨悲歌有力地证明,诗歌不再是经学政治的附庸,而是诗人充满个性和情感的心声。他的诗歌语言华美,情感浓烈,声色鲜明,胡应麟评之为:”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诗薮》),即是指曹植在文学自觉,即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不同前人的飞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颻,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篇》)寥寥数语,美女顾盼神飞的姿容便如在目前,且对仗极为工整,句句押韵,声色交错,美轮美奂,令人目眩神迷,读来朗朗上口。
其次,曹植善于起调,工于发端,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七哀》诗开头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开头便给人以恍惚迷离之感,以月光流转不定来比喻思妇内心的摇漾不定的心理。再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用高树面临的烈风以及海水的波涛汹涌来暗示环境的险恶以及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不安,定全诗的基调。
最后,曹植的诗歌注重语言锤炼,有回环往复之美,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炼字”。如”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增丁仪》)其中”依””飘”两字显然经过精心锤炼,更加凸显诗意,也蕴含了更丰富的美感。
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钟嵘评价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卓尔不群”(《诗品》),在辞赋方面,他也有卓越的成就,《洛神赋》一篇,便足以奠定他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他对洛神的这种赞美与向往,何尝不是他个人才华横溢,品质高洁的最好诠释。他的诗赋,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使建安文学在慷慨悲凉与华美壮丽两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他的去世,也标志了一个激情昂扬的文学时代的终结,但他的诗歌艺术以及卓尔不群的品质亦为后世李白等伟大诗人继承。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曹植虽然他父亲曹操在文武大臣群宴时:毫不掩饰地说:满朝文武文彩一石,那么曹植就占八斗群臣们听后众然称颂。后以″才高八斗”之称,但后曹丕称帝曹植遭贬成了可悲可叹的人物了。
其他网友回答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家三人和建安七子是建安风骨主要形成者和发扬者。
何为建安风骨?东汉末年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而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他的贡献不止停留在作品的本身。其贡献还在:
一、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三、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四、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都是从小读了曹植的七步诗而认识了曹植这位文人。
长大后再读他的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等得知了其文学上的造诣之深,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是中国历史上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如何评价曹植的文学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先辈文人已经为我们做了总结。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评价: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 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钟嵘在评价中拿周公和孔子两位圣贤比喻说明曹植文章的成就,拿两晋时期名士才子潘安和陆机陆云兄弟说明曹植的文章水平可以为师尊。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大唐时期的文学两大高峰人物李白和杜甫的评价:
李白有一首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赞扬了曹植为代表的那代文人的文章气质。说到“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杜甫的评价是“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子建是曹植的字 ,杜甫把曹植的辞赋水平和汉代四大辞赋家之一扬雄看齐,对赋和诗都给予高度的赞誉。”
宋朝的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评价:
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说曹植“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这里“苏、李”指的是苏武和李陵,两人是五言文人诗的起源人,“曹、刘”指的是三曹和刘桢(建安七子之一)。 欧阳修评价就是五言古体诗的发展就是从这几位文人开始的,视为正传。
明清文人的评价: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这个评价纵观历史,可见对曹植评价之高了,直接列为“仙才”,与李白和苏轼比肩。
李光地“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达辈不足道也。江东人物,惟周公瑾,次鲁子敬,余不足道也。”
近代文人的评价:
民国学者顾实“曹植乃魏文学之巨擘,上接汉代,下通晋、宋、齐、梁、陈、隋而独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诸 贤,莫不师其风骨。”
总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 典范的地位。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汉乐府民歌向文人古体诗的转变,在五言古诗上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