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用笔特点 黄庭坚的笔法

网友提问:

黄庭坚的用笔方式和风格怎样?

优质回答:

如果只列举中国书法史上五位最为重要的草书家,黄庭坚(1045-1105年)大概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其草书在线条、笔法、字的组合方式、节奏以及与他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都迥异于前贤,因此,黄庭坚成为我们必须特别看待的书法家之一。

01、黄庭坚草书及其例子

大草在唐代达到顶峰,以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为代表。顶峰的标志之一,即将原来小草书中较为明显的侧锋提按欹侧,变为中锋运行,这样,笔锋的活动半径增大,使较大弧度甚至接近圆形的线条的出现成为可能。《古诗四帖》和《自叙帖》中大量圆转飞动的线条,正是中锋用笔的结果。黄庭坚的草书,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是如此。

但在《诸上座帖》和《李白旧游诗卷》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圆浑匀停的中锋逐渐让位于“三过笔”的抖动式中锋,即书写中为了强调线条中段的力度和质感,多次抖黄庭坚这种用笔方式,他自称为“抖索之病”,并称来自周越的影响。

在黄庭坚的中期作品,如行书《婴香方帖》和大字楷书《砥柱铭》中,尚不见此明显特征。特别是《砥柱铭》,其横画大多是露锋起笔、线条平直,与黄庭坚大多数作品大异其趣。《张大同卷》中,黄庭坚招牌式的抖索笔法已然相当成熟,而这件作品正好与《诸上座帖》作于同一年(1100年)抖索笔法在楷书《松风阁诗卷》(1102年)和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1104年)中达到极致,这两件作品也是黄庭坚极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作。

02、黄庭坚草书特征与风格

唐代楷书成熟之后,提按笔法对于起收笔两端的强调日渐导致线条中段靡弱,这正是康有为所说的“中怯之弊”,而且提按笔法也渗透到楷书以外的其他书体中。黄庭坚楷书、行书和草书中的抖索笔法,正是出于对“中怯”补救的结果。抖索笔法显然不是来自传统楷书,而可能是黄庭坚从摩崖碑刻之类的抖索痕迹中体悟而来。因此,清代李瑞清等人临摹北碑所用的抖索笔法并非首创。

如前所述,以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为代表的大草出现了大量的线条组合单元,并消弭了单字线条和结构的界限。而黄庭坚的草书,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线条组合,大多还是以单字结构为单元。其单字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紧缩的中宫和发散状的外部线条的强调,以《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最为明显。而他的小字行楷书和大字楷书,对这两点的强调也是一以贯之的,在大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松风阁诗卷》达到极致。

抖索笔法、紧缩中宫和发散的外部线条成为黄庭坚楷书的强烈个性,而这些因素同时存在于他的草书中,成为草书流转飞动的阻碍。黄庭坚的处理方法是:完成单字的草法,将外放发散的长线条楔入紧邻单字的空间之中,人为地制造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和空间的融合,同时极力压缩中宫空间,放大外部空间,造成线条和空间的极度伸缩对比,从而导致空间的自然流动感。这一点在《诸上座帖》中体现最为明显。

03、结语

宋代开启了书法史的一个崭新时代。一方面,客观上是楷书笔法风行,渗透到各种书体当中,填平了各种书体笔法之间的沟壑;另一方面,宋代书法家更强调以己意书写自家意态,熔万千意态于一炉。而黄庭坚的草书,无疑为我们了解书法史的这些幽微之处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其他网友回答

黄庭坚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性格,当我们从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维度将北宋四家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与蔡襄的最古典相比,黄庭坚的书法则处于最叛逆、最前沿的一端。他的所有书作几乎都能找到这种反叛的性格,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我们几乎很难再找出几个像这样具有叛逆性格和创新意识的书家。总体而言,黄庭坚的书法在线条上显得锋利、爽劲而又颇具动感与气势,有暴风骤雨、诡异莫测之势。结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溢着“抖擞”之气。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古人评论中的“放射”、“抖擞”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便是其作品中充盈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极其自由、毫无顾忌的创造意识。正由于黄庭坚在点画结体章法上的不安分、不内敛中和,在另一个侧面,正突显着黄庭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书风作为一种创作范型的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咱嫌生涩。

黄庭坚行楷有长枪大戟,绵劲迟涩的风格。黄庭坚的草书用笔从容娴雅,行笔松缓,代表作《诸上座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