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之死的看法 林黛玉的死有何意义

网友提问:

林黛玉的死和什么有关?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优质回答:

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与他的生活态度,有直接关系的。

林黛玉的生活态度怎样呢?

1. 看到的是伤感。

他看到落花以后,写有《葬花吟》。

想到自己以后也会像落花一样香消玉殒,从而感伤自己。他没有看到生命的循环,生活的积极的那一面。而后他写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亦如此。这些应该是他面对生活的一个心灵写照。如此面对生活要想长寿,也难了。

有人说 : 李贺年轻早逝,就是因为他多写鬼的诗。说他因为总接近鬼,因此最后也就死而成鬼。似乎还有能量医学的道理。不管怎么说,李贺确实没有少写鬼的诗,李贺也确实年轻早逝了。

2. 比较的是不足。

他孤独于自己无父无母,而又羡慕于有父有母者。他认薛姨妈为干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羡慕而才认得这个干妈。

其实在那个时代无父或无母,或者同时无父无母的孩子还是不少的。和林黛玉最有比照的无父无母者就是史湘云。而史湘云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她没有痛苦于自己无父无母,也没有痛苦于家庭给他带来的劳累。他曾对林黛玉说,我就没有你那么心窄。这应该是史湘云的生活态度了,而“心窄”又恰是林黛玉的生活态度。

我们说林黛玉能够在贾府那样的任性,其实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对她而言非常优越的环境,特别是贾母对她的保护,可如此的优越环境林黛玉却视而不见。

3. 生活的是纯粹。

宝玉从大观园回来,黛玉认为他把自己赠给他的香袋也送人了,于是向他发起脾气来。

宝玉也曾把北静王水溶赠给他的瘠零串儿,转赠给黛玉,黛玉说 : 哪个臭男人用的,我可不要。

黛玉,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上要求纯粹的人。

一个人应该有一种乐观、包容的精神,如史湘云;能够把自己认为不幸的过去,早早遗忘不再纠缠,如香菱。这样也使你的青春充满朝气与活力。

其他网友回答

依据第五回“金陵十二册”判词,“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一股金簪”其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帶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及《红楼梦曲》中“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芭,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的死,说的已经很清楚了。

先说判词中的画,枯木是说林黛玉,一堆雪是薛宝钗。两株枯木,谐音两珠哭目。双木为林。玉帶林中挂,反读为挂中林帶玉,谐音:寡终林黛玉,泪干而尽。“枉凝眉”。宝黛梦想的爱情因故而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曲名本身“凝眉”因悲愁而皱眉,“枉”又有何用。因此,作者曹雪芹笔下黛王之死,并不是因为,傻大姐透露宝玉宝钗婚事后,听到成婚的锣鼓声后,绝望而死,而应该伴随贾氏家族衰败,突然飞来的横禍落到宝玉头上,因而也给黛玉当头一击。宝玉被拘走,黛玉痛惜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心疼宝玉受苦而受苦。日夜悲泣,毫不顾惜自己身体,终将弱不禁风的身体,愁绪的生命,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哭枯双眼,流尽眼泪,抵还了西天灵河之水,报答了人间唯一知己,又因寡终,其惨状就可想而知。这大概才是黛玉之死真正原因和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一)从因果论来说,黛玉的死是宿命!她来就是为了还泪,泪尽人亡,是上辈子便注定了的结局!

(二)从现实来看,黛玉的命薄是一方面原因:五六岁没了母亲;十来岁没了父亲;兄弟姊妹直近亲属,没有一个;唯一的依赖,便是年迈的外祖母与没事忙的宝玉!

若是像湘云那般,“襁褓之间父母违”,倒也罢了。从没有享受过父宠母爱,也不会念念回忆时时感怀。从林家的掌上明珠万千宠爱,到贾府的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若还能每日从心里笑到脸上,那真就是见了鬼了!

六七岁开始寄人篱墙下,虽有贾母护着,但贾府里“上上下下,俱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每日里的委屈,可想而知的!

(三)林家的衰亡,直接影响了黛玉的婚姻,和日后的倚靠。现在没有娘家的女子还得多受几分委屈呢,何况那会儿!这一点紫娟看得说的极明白,所以才极力撺掇她和宝玉:至少知根知底,他不会欺负她!

但宝玉不会,还有王夫人啊!况且,这婚姻并不是像紫娟想的那般,找老太太就能“做定了大事”!

客观条件注定,黛玉的未来,一片黑暗。星子的微光都不可见!

主要还是黛玉的身体,“从会吃饮食便吃药”。这从宝玉诉衷肠时,黛玉便对自己的病体心下明了了。贾府昌盛时,还能吃药,一旦经济危机,黛玉的病必无力压制!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从前生便带来的,无可奈何!

更主要的是:这连星光都没有的未来,黛玉心里门清,只看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维护后,黛玉那一番悲喜交加的心事罢。这丫头太聪慧了!慧极必伤!“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

(三)黛玉之死,是曹公的慈悲!贾府败亡众人入狱,“围破毡咽酸蒓”靠袭人供养……这样的苦难,作者不肯再让她承受了!

所以,安排她干干净净花一般离去,是作者的深情!也是对读者的慈悲!

贾府败亡后,黛玉可能的遭遇会是什么,我们能想象吗?曹公不愿不能不忍不敢想。现实中她渴望,但宝玉给不了的“香丘”清净地儿,曹公在太虚幻境里给找着了。所以才让她早早回去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黛玉的死和什么有关?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是宿命论。林黛玉本是天庭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缺乏灌溉有些枯黄。贾宝玉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发现了绛珠仙草,心生怜惜,于是每日以甘露浇灌。使仙草得到滋润,绵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

黛玉下凡就是来还宝玉对她的露水之恩的,所以从宿命论来说,黛玉一定会因宝玉而亡。

刨去去宿命论,黛玉之死,我认为缘于性格。俗话说,性格既命运。黛玉心细如发,敏感易伤,心性淡泊然耽于挑剔,因自卑导致过于自尊,多愁善感。虽然也偶有诙谐幽默的轻松一面,但不是性格的主体。

黛玉在贾府,虽然用她的话说是寄人篱下,但上自贾母,下到众姐妹并无人另眼相加。是她自己过于敏感,总是强行对号入座,为自己徒增烦恼。

宝玉的玉丢了,平儿找贾环询问,赵姨娘不忿找邢夫人控诉。邢夫人为了替赵姨娘出气,当众给平儿和王熙凤难堪,这原本是王熙凤和邢夫人的婆媳矛盾,但黛玉听后却认为邢夫人在含沙射影她。

虽然大观园中长辈呵护,姊妹包容,宝玉更是知心任怨,但黛玉依旧感春伤秋,时时垂泪。

心宽才能体胖,心郁则自然气滞。长期负面情绪占主导地位,肯定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百病加身。所以黛玉之死,死于性格。

(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必删)

其他网友回答

从表面上看林黛玉是被封建社会旧的传统制度逼迫而死,其实,她进入贾府时就带着病体。她跟贾宝玉总是为一点小事怄气,一般人都懂得气大伤身的道理,就算她跟贾宝玉成了亲,整天生气谁受的了呢?。假如林黛玉身体强壮,心胸宽广不爱生气,即使不跟贾宝玉成亲也不会成为死去的理由。按照小说描写的状况,林黛玉手捂心口大量吐血,应该是死于心脏病和肺病,这两种疾病在那个时代都是不治之症。不过封建制度和门当户对的理念肯定会加重她的病情,屋漏偏逢连阴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面对衰败都无可奈何,一个家境落魄病体缠身娇嗔弱小的林黛玉又能如何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