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为什么不封赏介子推 介子推为什么不接受晋文公的奖赏

网友提问:

晋文公登上君主之位,为何当年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没有受到奖赏?

优质回答:

重耳他竟然忘了,这个答案你敢信

其他网友回答

晋文公不是没有赏介子推,而是赏无可赏!而且介子推的书生意气也害了自己!当一个人有重恩于君王,而他又无欲无求,那他有死而已。

一、骊姬之乱

春秋战国时代,在晋文公还是公子时,他的父王晋献公有个妃子叫骊姬,这个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用离间计使得晋献公怀疑太子申生想篡位。申生在各种伸冤无果的情况下,被逼自杀。

晋文公当时还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chóng)耳。重耳为了避免遭到骊妃的迫害,于是他和另一个兄弟远远地逃出了自己的国家。在流亡期间,重耳先是受到他的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他的兄弟晋惠公的追杀,一路受尽了屈辱。因此他身边的臣子越来越少,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个就是介子推。

《韩诗外传》记载:耳逃入卫国国境时,管理钱粮的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在风餐露宿的日子里,身无钱粮的重耳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重耳饿得都站不起来了,于是介子推马上就为他外出觅食,但实在是没有办法找到实物。看着躺在床上虚脱了的重耳,介子推毅然而然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洗干净做好给重耳吃。因此,重耳才坚持下来。当他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二、介子推拒封

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终于回到晋国,继位为王,是为晋文公,后来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登基后,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为了笼络人心,晋文公连先前偷走他钱粮的头须都封赏了,但却唯一遗漏了“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后来在别人的提醒下,晋文公终于想起了介子推,懊恼不已,于是派人去三番五次的请介子推前来受封,但都被介子推一一拒绝。没办法,晋文公便亲自跑到介子推的家里去找他,但却来迟了一步,此时的介子推已经背着自己的母亲先一步逃进了绵山。于是文公派人进山寻找,由于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经过一番收索,却一无所获。

文公站望着幽幽的深山老林,内心充满了焦急。此时,一个随从就给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把绵山三面点上火,只留一处不点,这样,介子推就会从没有点火的一面逃出来。文公听到这个主意后,马上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烧死。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找到了介子推的尸体,悲痛万分,于是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将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列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三、疑点重重

1、晋文公封赏时为何单单遗漏了介子推?

2、介子推为何会宁死也不接受晋文公的封赏?

3、晋文公为何会听信谗言烧山?

四、真相揭秘

1、晋文公迟迟未赏介子推的原因。

按理说,作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记性应该不会很差吧,况且介子推还是他流亡时身边少有的肱骨之臣之一,在自己快饿死的时候,是靠着介子推的肉撑下来的。这样的忠肝义胆之人,晋文公怎么可能会忘记呢?不是晋文公忘记了,而是有内情的。

当年追随晋文公有两类人:

第一种就是自己人,也就是胞衣奴才,从自己府邸就一直追随自己的人。比如介子推(谋臣)、颠颉(武将)、头须(管钱粮)、壶叔(管行李)等等。这些人是晋文公的亲随私人仆臣,老早之前就已经跟在文公身边很久了。这类人对于晋文公就是自己人了。

第二种就是外人,也就是后来依附他的人,包括被晋献公、晋惠公打压排挤的人和在暗中支持晋文公回国继位的人,比如赵衰、狐偃、魏犨、狐毛、先轸等等。这类人只能算作晋文公的合伙人。

这两类人中,作为合伙人的赵衰、狐偃、魏犨等皆受到丰厚的奖赏,当然这是他们该得的,而作为包衣奴才的自己人,除了颠颉,其他人基本没有什么封赏,就连一直追随他的壶叔在向他要封赏时,晋文公却说他只是做苦力的,最后才会得到小小的封赏。而叛逃的头须在回来讨封时,为笼络人心,晋文公也是强压怒火给予封赏。

所以,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代霸主,在晋文公眼里,哪些人对他重不重要,不是看谁亲谁疏,而是看谁对他有用没用。对于政治家,谈感情没有用,讲苦劳更没有用。史料对介子推的记载非常少,除了“割股奉君”再无其他,也就是说,介子推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没有什么。这在晋文公眼里,属于“德”行,但这种东西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一点不重要,自然就会把介子推的封赏放到那些对晋文公来说功劳很大的人的后面了。

再加上介子推与其他受封大臣之间闹矛盾,晋文公一时半会估计也不知道该封他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安排他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小点吧,难免会落人口舌说他薄情寡义,大点吧,介子推又和其他大臣闹矛盾,不利于队伍的团结,影响团队的建设。

2、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的原因

前面提到介子推和其他大臣闹矛盾。那介子推为什么和其他大臣闹矛盾呢?我们先看看春秋时流行什么样的思想文化。

在《左传》的一篇《子鱼论战》中,讲述泓水之战时,宋国与楚国交战的时候,子鱼劝宋襄公在楚军过河的时候出击和过河之后没有整军完毕的时候出击,宋襄公都以“君子在作战的时候不对受伤者加以伤害,不捉拿头发白的老人,不截击陷于险地的敌军,不进击未成列的敌军。”为由一一拒绝,最后宋军大败。在后世看来,“兵者,诡道也!”,宋襄公的行为迂腐而顽固,最终导致宋国的失败,实际上,宋襄公的这些话,在春秋时就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标准,在春秋时期是备受推崇的。

所以在先秦时期,宗亲、礼法是维系社会的准则,君子之道是做人的标准,如果不行君子之道、不守礼法孝道,纵然是一国之君也依然会被社会所摒弃。这就是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所以标榜仁义道德这种事情是先秦士大夫的必修课。

介子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割股奉君也是这样的故事。

《左传》中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也就是说晋文公大封的时候,介子推从不提及封赏,给他特也不要。因为在他看来,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而晋献公其他儿子都不在了,就剩这么一个儿子了,子承父业,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晋文公能够继承晋国国君是上天注定的,而不是那些追随者帮助的。所以当赵衰、狐偃、魏犨之辈持功邀封、主动请赏时,介子推认为这是一种无耻的行为,贪天功为己有,趁机盗窃了主公的权力,觉得他们有违君臣之道、君子之道,所以介子推是非常厌恶这些人,看不起他们,耻与这些人为伍。再加上介子推本来就是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一直没有提封赏之事,也不接受晋文公的封赏。

但也不至于逃避于深山、宁愿葬身于火海吧?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把先秦时那些读书人看的太轻了。在先秦,读书人把名节看的比性命更重要。既然我认为那样做不对,而自己又去做,那就是“知法犯法”了,而且自己已经埋怨过那些人了,就更没有资格享受赏赐了。“一口唾沫一个钉”,自己既然已经一再表明不受封,就一定不会接受,如果接受的话,自己的人设就崩塌了,所以宁死不受封。

这让我想起了周朝一个故事。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认为,为人臣者却推翻了自己的君主,这是羞耻的。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直到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所以介子推受到后来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把介子推的言行当作有骨气的代表。

3、晋文公烧山的真正原因

晋文公继位后,为笼络人心,大封天下。而于自己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更是必须要封赏的,只是早晚的事。但当介子推逃入深山、晋文公寻而不得的时候,其实介子推已经把晋文公和其他群臣推到了道德的反面。介子推的清高,恰恰会让晋文公背负忘恩负义之名,让同僚身陷沽名钓誉之恶。这对于晋文公个人的形象和晋国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面对介子推无欲无求,可以说晋文公是赏无可赏了,这个时候的介子推其实“有碍观瞻”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介子推已经把晋文公逼上了绝路。

这时候,恰好有个人出个大火烧山的主意,晋文公也不假思索地采纳了,一个敢谏,一个敢烧啊,一个说的那么轻松,一个烧的那么痛快啊!

我们都知道,草丛中一旦着火,火苗都是四散开来、不断蔓延的,怎么会按你的意图朝一个方向烧?就算火会朝一个方向烧,那燃烧引起的浓烟还不把人给窒息而亡啊!所以当有人建议用大火逼介子推出来的时候,晋文公会不知道这是个馊主意?其实晋文公这是心领会神啊,一把火把所有人的烦恼都解决了。

事后,晋文公又是削木为屐,又是设立“寒食节”,大为笼络人心了一把。从这点看,介子推也算是为晋文公尽了最后一点忠了吧。

五、总结

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也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宋真宗更是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推看不起那些封赏的人,认为他们是沽名钓誉之辈。但我认为介子推才是真正的沽名钓誉之人,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节气,置自己的君王于道德的不利之地,陷自己的母亲于绝地,为了自己的形象,不顾君王的形象,不顾自己母亲的性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的仁义道德,不学也罢!

其他网友回答

介之推没有受到奖赏这不怪晋文公。《左传》里写得很清楚,“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从亡者”就是指当年跟从公子重耳一起逃亡的人,这里面就包括介之推。

不过《左传》里写得还是有点奇怪,说“介之推不言禄”就是说介之推自己没有去要求禄位之赐,所以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他。但好像狐偃他们也不是自己要求的吧?要说介之推不要求晋文公就不赏,显得晋文公确实是有点凉薄,别人都赏了也不差这一个吧?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晋文公还在。晋文公的兄弟惠公以及侄子怀公没有亲信而晋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如果不打算让晋国绝灭,那就必须要有主持祭祀的人,就是说一定会有一个国君。除了晋文公还能有谁?骊姬乱政的时候公族被灭,逃亡在外的晋文公是侥幸存活的。

介之推认为文公继位是上天的意愿,而得到赏赐的那些从亡者是贪天之功。《左传》里记载介之推他娘也曾劝他让晋文公知道他的想法,但是介之推拒绝了,并且觉得和狐偃那些获赏的人无法再相处,于是他娘和他一起隐居了。

《左传》里没说过介之推割大腿的肉给文公吃,也没说过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而烧山,并没有说介之推最后怎么死的,只说“遂隐而死”。

晋文公也并没有找到介之推,“晋侯求之,不获”。于是晋文公“以绵上为之田”,也就是说用绵上作为给介之推的封赏,以铭记自己的过失,错失了贤臣。绵上是现在的山西介休一带。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颠沛流离。一次,连续几都沒有吃上东西。忠诚的仆从介子推见主人饿得奄奄一息,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炖汤,喂主人救了他一命。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国即晋国君位,即晋文公,封赏群臣时竟忘记了介子推,也许是有意为之。因为庶人只可共富贵,而天子只可共患难。介子推回家背起母亲逃往绵山。晋文公得知,立即派兵追赶,至山下见林海茫茫不见踪影,就想放火逼介子推下山。结果数日大火过后,亦未见介子推踪迹,于是上山巡查,只见介子推和母亲已被烧为遗骨和灰烬。 ?

?晋文公砍下介子推身边的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脚时常被磨得流血。文公哀叹:悲乎,足下!从此足下成为恩人的尊称。介子推依木而死的地方称介休。文公下令:封介子推为火神,此日不得动烟火,吃寒食,后为寒食节。 ? 唐代寒食清明两节相连一体。???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来这件事情的话,大家都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吧,清明节一开始被称为寒食,也就是在那一天只能够吃冷掉的食物用来祭祀新人儿。这个节日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我们现在有加热的便利,所以各种各样的微波炉啊,或者是煤气灶之类的东西,随时随地把我们食物加热,甚至于说有的人喜欢去吃一些冷的食物来。夏天的时候解暑啊之类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寒冷的食物最好别吃,因为在鲁迅所写的祥林嫂里面曾经记载过一段就是祥林嫂第二次回到绍兴,当时介绍工作的那个人就说祥林嫂,她丈夫惨呐,吃了两碗冷饭,然后就走了!

所以说为什么吃冷的东西会有这么大的危害,当时还要吃呢,原因便在于介子推,死得仗义。

当时晋文公逃出了晋国,可以说一路遭到了诸侯列国的冷与包括当时逃到一个国家以后,有的国家国君听说他腋下的肉长得奇特,在他洗澡的时候身上偷窥他,这个时候只有五个人对他不离不弃,一直帮助着他回到晋国,这六个人可以说一起患难与共,历经人生苦难,其中之一就是介子推,并且其中四个人成为了晋国的肱股之臣。

但是回到家的介子推没有受到晋文公的重视,原因便在于他淡出了晋文公的视线,为什么他家里有一个年纪较大老母亲要养,由于家里面需要养活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他就推掉了很多东西,回到家里面,专心致志的孝顺自己的老母亲。

从这一点上来讲,介子推这个人作为朋友,够义气,帮助自己朋友最危难的时候,陪着他一起渡过难关。作为一个儿子,他够孝顺自己老母亲,要照顾的时候,面对巨大的利益上的诱惑,选择放弃利益去照顾自己的母亲,所以说这个人是值得敬佩的。当地的人也觉得介子推你这样不行,你帮助了国君照顾了老母亲,如此德高望重的人,最后,能够终老山林,我替你感到不值得,所以有人向国君就说介子推这个人现在过的很不好,你想想他之前是怎么对待你的,怎么帮助你呢?怎么跟你一起渡过难关呢?你现在让他一个人没有好日子,绝不觉得内心感到有点愧疚。

晋文公也觉得也对这个人陪我一起度过难关,我怎么在关键时刻把他给忘了呢?所以赶紧派人去请介子推说你出来我给你重大的职务,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介子推说我不干。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清雅之士,我就住你的时候,我是看上你的荣华富贵了吗?也确实介子推这个人确实是一个喜欢隐居山林的,有自己理想抱负的有识之士这种人对于权利没有任何的欲望,他帮你纯粹就是出于朋友上的友情,这种人值得敬佩,但是偏偏晋文公这个时候脾气大呀,他已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了,谁敢忤逆他的意思,介子推,你敢第一个站出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好,老子成全你你不想当官儿,我硬逼着你当官。

介子推一看,脾气来了个更犟的,她也不含糊。背着自己老母亲直接跑山林里面去了。告诉你,晋文公,我不想当你的官儿,我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别再来逼我了,否则我一辈子不处这个山林。

晋文公是越想越气,自己想要得到东西,那一个没到自己手里面,晋国的国君位置春秋时代霸主的位置。还有对外战争的胜利,国民对于自己的威望,哪个东西没有得到,你这一个小小的介子推跟我闹脾气,二话没说,直接放火烧山。

等到第一把火刚刚扔下去的时候,晋文公反悔了。感觉自己是脾气上头了,脑子上火了,赶紧派人到山林里面去找介子推,在那儿把人家给请上来好好道歉的时候,戒指推和他老母亲已经气绝身亡了!

这个时候,晋文公才感觉哎呀,我这干了什么呀,就被自己的脾气给支配了呀!赶紧郑重的把人家安葬,然后在人家坟前告诉自己是自己错了,大家一看,介子推有情有义,而且不慕虚荣,不是权贵国军又对他如此敬重,所以大家一起也就祭拜一下戒子推这个人,并且大家约定俗成那天不准吃热的食物,只能吃冷的食物来祭奠介子推。

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就流传下来,并且演变成为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介子推是隐士,这种人本身就有他的人物特色,不喜欢朝政,所以选择退出,当然,最后结局发展成这种样子也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最后,晋文公还不是自己道歉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