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怎么评价荀彧 曹操对荀彧是真心的吗?

网友提问:

曹操是如何对待功臣荀彧的,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曹操对待功臣荀彧,就个人感觉是一个不知之举,以下是个人见解!

大家都知道荀彧被曹操赐死的时间史曹操南下赤壁之战的时候,被曹操一口空盒而自缢!

先看荀彧,荀彧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大家都知道,从他迎天子的举动就可以看出了他的心是在汉室但,但是虽然是忠于汉室,但是他始终是在曹操手下为官。试想一下如果在荀彧心中曹操大于汉室,在曹操未迎天子的时候荀彧为曹操献计这或许情有可原,但是当曹操把天子接到他自己的底盘的时候,而恰巧荀彧是忠于汉室,天子大于曹操的话,那么为什么没有在天子锦衣待诏的时候,没有加入。由此可见荀彧虽然忠,但是并不是愚忠,他知道变通,而且天子和曹操在他心中的地位半半开,所以他对曹操是很忠心的!

再看曹操,曹操对待功臣荀彧,就显得不地道了,曹操明明知道,荀彧心中虽然史忠于汉室但是他自己在荀彧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可是他还是把荀彧逼死了,可见他的性格是多么的不能融人。而且这也体现出来曹操想当皇帝,如果他不想但皇帝的话完全是可以和以前一样和荀彧相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曹操后来的要为周文王就显的曹操有多么的小气了!

以上个人己见,若有不同见解还请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效忠汉室,一个改朝换代,注定不能走一起。既然拉不回来,那就只能送你远走。曹操并不是要兔死狗烹,只是政见不合,荀彧之志不能改,曹操帝王之心不灭,荀彧安乐死也就怪不得曹操了。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是能者义者,跟随曹操创业,居功之伟,众多文臣武将无人能出其右。征吕布,袁绍等军阀,曹操常年征战在外,后方都交与荀彧打理,保证了后方稳定和前线粮草的供给。凡大事,曹操都与荀彧商量并算无遗策。举荐大量人才,壮大了曹操团队的战斗力。三国中荀彧相似于诸葛亮,谋略以正为主,心存汉室,忠义昭日。曹操谋事,与荀彧是心腹之托;曹操功业,与荀彧是魚水之交。曹操看重荀彧,荀彧忠于曹操。曹操统一北方后,曹刘孙已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此时的汉室从董卓时期的衰微进入实亡,献帝名号已成空壳,完全丧失影响力号召力。曹操征战一生,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帐下的文官武将舍死相随,也是为了功名富贵。此时的曹操想称王,从历史的星空不难理解。但荀彧看不清斗换星移的历史趋势,思想还停留在汉室的衣禄上,违历史潮流酿成自杀悲剧。演义中曹操给荀彧送去一空盒,并没有杀他的意思,而是提醒汉室是空盒已不复存在。可惜荀彧多心错疑选择了自杀,一代名臣消亡星际。荀彧自杀,非曹操责任。荀彧舍离袁绍投靠曹操,是跟对了人进对了门,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大功,留下历史的英名;选择自杀,也博下忠于旧主的义名。荀彧是才堪大用,义重忠主的少有的历史人才,在红尘的势利浊世中是难寻难见的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三国这段历史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所喜欢的,许多人对历史感兴趣也是因为三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将三国热推向了高潮。三国时代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战场对决,还有谋士之间的斗智斗勇。相比于将士们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拼杀,谋士的计谋通常是于无形中克敌制胜,谋士的计谋比将士的刀剑更为锋利,有时候,一个顶尖的谋士是可以改写整个战局的。

自古乱世出英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仅有曹操、刘备、孙权等枭雄,还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更有诸葛亮、周瑜等名传后世的智者。荀彧可能很多人都对他了解的不深,但是荀彧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对曹操的霸业来说,更是居功至伟。

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这五人凭借自己的谋略帮助曹操成就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尤其是位列五大谋士之首的荀彧。或许很多朋友对鬼才郭嘉和毒士贾诩的喜爱要超过荀彧,但是不管是在曹操心中还是在历史进程中,荀彧都是曹操集团无可争议的第一文臣。

曹操起兵之初,手下将士不多,谋士更是缺乏。但是曹操凭借强大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荀彧正是看中了曹操的才能,于是舍弃了实力强大、地位崇高的袁绍,选择了曹操作为自己的主公。可以说,荀彧是曹操创业之初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也是曹操第一个得到的世家子弟的效力。

投奔曹操后,荀彧为曹操分析了天下大势,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在曹操地盘扩大极度缺乏人才的时候,他又向曹操推荐了大量贤良之才,比如自己的侄子荀攸,好友郭嘉、戏志才,还有程昱、刘晔、陈群等人。可以说曹操集团的主要成员,大半都是荀彧介绍而来的。

荀彧在曹操创业初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曹操对他的新人也无与伦比,不仅将军国大事都交由荀彧筹划,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结为了亲家。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就像后期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关系一样,互相信任,互相扶持。

在战略上,荀彧为曹操制定“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战略,提出先平定兖州,后破张绣,再征徐州擒吕布,最后再跟袁绍展开决战。荀彧制定的这个战略可以说是北方版的“隆中对”,曹操正是凭借荀彧这脉络清晰,主次分明的战略指导,才不断击败大敌,从而统一北方。

荀彧战略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当时汉献帝深陷长安,号召全国各地诸侯前去勤王,曹操则苦于政治地位低下,荀彧抓住了这个良机,劝曹操西征迎接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后,曹操的占尽了政治先机,成为了曹操横扫中原的巨大助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袁绍手下的沮授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袁绍离长安更近,但是袁绍的战略眼光显然比曹操差远了,反倒让远在兖州的曹操得了这个巨大的便宜。

随着汉献帝的到来,曹操再次迎来了又一次的人才投奔高潮,各地名士纷纷前往许昌为曹操效力。曹操的势力范围也不断扩大。加上郭嘉、贾诩等顶级军师型人才的加入,荀彧便全力接管了曹操的内政后勤。此后,曹操除外征战,留守后方的一定是荀彧,有荀彧坐镇大本营,曹操在外征战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而荀彧留守后方既是曹操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事实证明,荀彧不仅在战略和战术上出类拔萃,在内政方面更是无可挑剔。在曹操征战外出时,荀彧将大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各方关系在荀彧的协调下也都比较和谐,粮草器械等后勤物资更是有条不紊的运送到前线。

有时候,荀彧也会表现出一个顶级谋士的智慧,为曹操消除顾虑。在官渡战争时期,曹操粮草不继,而袁绍占据北方四州,又有黄河天险,根本没有后勤方面的顾虑,曹操不管是在兵力上还是后勤上,不管是打闪电战还是持久战,胜算都很小。加上袁绍强大军力的压力,曹操有点顶不住,想要退兵。

于是曹操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问他怎么办。荀彧回复曹操,我们已经跟袁绍对峙了这么久,不能放弃。更让曹操不用担心后勤方面,一切都交给他荀彧就好。曹操写信给荀彧自然不是问问他的意见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荀彧给自己出谋划策。

荀彧当然也明白曹操的意思,他在信中写道,我们已经阻止了袁绍的百万大军近半年不得寸进,这就是胜利,现在该用奇计了。至于用什么奇计,或许荀彧也想不出来,或许荀彧有计谋但是不说。因为前线有郭嘉、贾诩等人,他们才是出谋划策的行家,荀彧知道自己想得到的,他们二位也想得到。荀彧要做的就是给曹操吃颗定心丸,这就是荀彧的高明之处。

看了荀彧的信后,曹操才打消撤兵的念头,开始集中精神等待荀彧所说的奇计。果然,许攸不久后前来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鞋都没穿,赤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许攸了。最后,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于是曹操想凭借官渡大胜的余威,一举平定南方,统一全国。荀彧却不赞成,他认为,几年的官渡战争已经耗尽了后勤储备,而且将士们也需要休息,不适合发动统一战争。

这一次,曹操没有听荀彧的,而是固执己见。曹操先是并不血刃的夺取了荆州,以荆州作为后勤大后方,荀彧在曹操南征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北方。在这场战争中,郭嘉已死,荀彧没参与,贾诩明哲保身,反而是孙刘联军冒出了诸葛亮、周瑜、庞统等顶级谋士,赤壁之战曹操最终失败了,也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遭到惨败,损失惨重。

而赤壁之战后,曹操跟荀彧的关系也开始有了隔阂。随着曹操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力,想要保住自己家族的繁荣昌盛,想要做到这些就势必成为一名权臣,荀彧则希望曹操永远做一名汉臣。两人的理想目标截然相反,几十年并肩作战的情谊被现实击得粉碎。最后荀彧被曹操赐死,一代名臣终究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荀彧初期投奔曹操时,就确定了“奉主上、秉志公、扶弘义”的纲领,而曹操也完全认可。当时两人都是希望维护大汉王朝,维护汉室的统治的。荀彧之所以帮曹操,是因为他认可曹操能做到。但是他忘了权力会滋生欲望的,尤其是曹操这种等级的权臣,哪怕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曹操都必须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曹操最后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当时荀彧还是有保住性命的机会的,但是他自知没有能力阻挡曹操在篡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表达自己不愿违背理想抱负的决心。荀彧的死终究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操成为了魏公,成为了魏王,却始终没有踏出那最后一步,是因为他时常会想到曾经有一位挚友宁死都要维护自己的心中的政治理想吧。

荀彧虽然死了,但是他用自己的才能和气节折服了所有人。曹植称他“冰清玉洁”,司马懿称他见过的贤人中,没有人能超过荀令君。曹操称赞他是“王佐之才”“吾之子房”,将荀彧比作汉朝的开国留侯张良,既肯定了荀彧的才能,也算是成全了他的一片赤胆忠心吧!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不复杂,因为曹操的人生哲学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即然曹操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帜,目的是壮大自己的实力。而荀彧却反其道而行之,暗中想着恢复汉室,这于刘备想得一样。触碰了曹操的底线,所以必有灭顶之灾!因此荀彧应该为刘备服务,就不会死在曹操手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