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优质回答:
首先,清并非是被武力推翻的,而是和平交权的,所以当时清灭亡后,前清的中央、地方机构并未被替换,很多衙门都只是将官署和官职的名称更换,但主官却依旧是前清官员。简单地说,前清的灭亡,民国的成立,在最开始就是属于换汤不换药的类型,只是涉及到政权的更迭,并不涉及到官员的更换,实质上当时中国还是有很多地区依旧是前清的官员在主政一方。
之所以会出现前清的官员依旧在民国的政府任职,其原因主要有二点:其一因清朝是以和平的方式亡国,各地皆以和平的方式归顺新政府,而民国政府为了稳固新政府对于地方的统治,因此对于和平归顺新政府的前清官员,除非是罪大恶极,不然就一概不予撤换,以此来避免因官员的变动而出现地方不稳的问题。
其二民国政府的上层统治者皆为前清大臣。民国能取代前清,靠的就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孙传芳等前清大臣,若不是他们临阵倒戈,前清断不会那么快就亡国。前清亡国后,这些临阵倒戈的大臣们是获得了巨额的回报,皆成为了新政府的掌权者。
想想看,前清的老臣做了新政府的掌权者,前清其他大臣的待遇还会差吗?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皆与前清的很多官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为姻亲,或为师生,或为朋党,或为好友,或为同乡,或为同科,如段祺瑞与前清重臣李鸿章六弟李昭庆有姻亲关系;袁世凯就与前清湖南巡抚吴大澄、两江总督张人骏、两江总督端方、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直隶总督杨士、陆军部尚书荫昌、江苏巡抚陈启泰、直隶总督周馥、吏部尚书陆宝忠等有姻亲关系。
中国的官场自古就习惯讲关系,办事也好,升官也好,都要去讲讲关系,若跟你有关系,哪怕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凡事也都会留一线,能照顾你就会尽量照顾你,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由此,明白了古代中国官场的行事法则,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民国初期,新政府内还会充斥着前清的官员,无他,因为关系。
总得说,民国初期,因整个大环境就是前清官员充斥新政府的官场,所以清亡后,前清多数官员的结局都不差,多数就是换一身官服,从前清的官员变成了民国的官员,依旧享受着人上人的生活。而就算是没官做,在他们同僚的帮助下,他们也是无性命之忧,凭借着此前为官的积蓄,安然的在各地做着一个舒舒服服的愚公。
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前清官员在清亡之后的都有着什么样的结局,这里简单的列举几位前清官员。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1912年,清亡后,身为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并未被罢免,因袁世凯需要借助他来稳定东三省的局势,避免东三省这一满清龙兴之地出现动荡,所以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被任命为奉天都督,依旧为东三省主官。
赵尔巽是满清死忠分子,此时虽担任民国的官职,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担任奉天都督没多久,就伙同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就派军对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进行围剿,军队所到之处是片甲不留,百姓苦不堪言。最终,赵尔巽此举激怒了全国的革命党人,在重压下,袁世凯虽有心保下他,可也无可奈何,只能是将他撤职。
当然,赵尔巽虽被撤职,但在袁世凯的庇护下,却并未被查办,他是安然落地。赵尔巽虽罪行累累,但在满清遗臣中的影响力却很大,而当时满清那些遗老遗少在民国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所以为获得这些遗臣的支持,袁世凯对赵尔巽是极尽拉拢,在赵尔巽屠杀革命党人事件风头过后,袁世凯就几次邀请赵尔巽再次前往政府就职。对于袁世凯的拉拢,官瘾很大的赵尔巽自然不会拒绝,之后他就任民国国史馆馆长一职,负责编修清史。
?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清亡后,在亲戚袁世凯(袁世凯兄嫂之弟)的庇护下,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执掌河南军政大权。
1914年,因张镇芳肆意屠杀革命党人,惹怒了河南百姓和革命党人,他们联合要求袁世凯将其撤职查办,迫于无奈,袁世凯只得将张镇芳撤职,由段祺瑞兼任豫督。袁世凯死后,张镇芳参与张勋复辟,被委任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
张勋复辟失败后,张镇芳以内乱罪被审判,本来他是要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在段芝贵等民国军方大佬的保护下,他最后坐牢3个月就重获自由。出狱后,张镇芳弃政从商,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此后再未介入政治,直至病逝。
?两江总督张人骏
张人骏,武昌起义后,他曾依仗张勋的兵力与革命军负隅顽抗,但是最终不敌,坐着日本军舰只身逃往上海。此后,张人骏一直隐居在青岛,再未从政,直至病逝。
?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清亡后,由两广总督摇身一变,变成广西民政长,执掌广西民政事务。1915年改任广东巡按使。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伯爵。护法战争时,张鸣岐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为避免自己被清算,遂赶紧辞去所有职务,先逃往上海,后逃亡青岛隐居了起来。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武昌起义时,他弃城逃亡上海。之后闻听清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清亡后,返回上海,此后再未从政,直至病逝。
?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武昌起义后,他自觉清朝大势已去,遂将总督大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之后再不问政事,二年后病逝。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武昌起义后,云南亦发生起义,不久云南起义军首领蔡锷将其礼送出境,出走青岛。清亡后,李经羲历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等职。1916年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5月,张勋复辟,李经羲拒绝张勋的招揽,辞官归隐上海。
从以上清末的地方末代总督的结局来看,我们就可以从中窥视清亡后,前清大臣们的结局,他们或继续在朝为官,或辞官归隐,除了极少数自己作死,或是在清末顽强抵抗革命党人继而战死的,多数都是舒舒服服的安享晚年,渡过余生的。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灭亡前,张勋曾经被封为云南总督,甘肃总督,但是张勋都没去上任,日俄战争以后去了奉天,节制东北三省军务。接着从东北又给调到江南,总统江防各军军务,官封江南提督。
武昌起义以后,张勋曾经带军在雨花台打败起义的新军。被封为两江总督。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以后,袁世凯还派人去慰劳过张勋,大概是因为张勋手里还有兵的缘故。袁世凯准备称帝之前,为了哄住张勋,说要给张勋一大堆官职,包括什么定武上将军、江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
结果袁世凯称帝以后,张勋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而且要求袁世凯优待清朝皇室,保护好故宫。
袁世凯死了以后,各省有想复辟满清皇室的,群集徐州,推举张勋为盟主。然后张勋带着这群人领兵北上,复辟清朝,还让宣统皇帝下了一道复辟谕旨,前清的各类部院大臣还在者,都一一招致麾下,官复原职,搞得有模有样的样子,张勋自己做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时候是1917年。
结果这道谕旨下了以后,根本没有响应的,接着北洋军系的段祺瑞,在京畿马厂誓师,要讨伐张勋,称之为逆贼,段祺瑞还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然后讨逆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讨逆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张勋曾经带军与之作战,但是没打过,张勋本人联络了荷兰使馆,荷兰使馆派人偷偷把张勋接走了。张勋先是在荷兰使馆躲了一阵子,然后逃到天津。
从复辟失败以后,张勋一直住在天津,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小皇帝还煞有介事地赐谥“忠武”。
张勋也是个好色之徒,号称一妻十妾,喜欢在女人身体上睡觉,还被带过绿帽子。他到天津以后,可能是人老了,他的三姨太王克琴跟他的马夫好上了,还好马夫头脑还行,装疯卖傻逃出张府,跟三姨太终成眷属。
张勋跟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张作霖的四女儿嫁给了张勋的长子,但是没等成婚两个大帅都挂了,最后是张学良把自己的妹妹嫁出去的。
末代内务府大臣陆润庠
陆润庠在光绪朝就做了体仁阁大学士,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宣统皇帝继位后,因病休假,宣统三年官复内务府大臣。宣统皇帝逊位以后,隆裕太后着他领头跟袁世凯洽谈优待条件一事,还加封他为太保。接着让他接管光绪皇帝陵墓崇陵的工程,并加封太傅。
张勋想复辟的时候,他害怕引祸上身,持反对意见。等到事情急了,陆润庠常躲到大内侍卫的房子里,还随身带着殓服,觉得真的复辟了自己可能会死在皇宫里。
陆润庠1915年病死。
陆润庠是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是同治朝最后一位状元。这家伙非常保守,反对留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学法律。
不过此人书法倒是不错,毕竟是得过状元的,晚晴取士,书法好是加分项。
其他网友回答
有钱的依旧有钱,有势的依旧有势。失去只是权力,有能力依旧可以在新朝高官得做。没有能力的也依旧可以富家翁。但无一个为大清国捐躯的。更没有一个保家卫国的,乾隆在世之日,嘲笑明思宗崇祯一朝无为国捐躯之忠臣,但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后世子孙的行为,是否觉得自己笑的太早?而那些落魄王孙甚至不如明末宗室。
我们现在就以满清所谓“立宪”成立的皇族内阁的主要成员最终结局,也就此品评满清是如何作死的。也可以看出大清不亡也真是老天无眼。当然大清朝真是有人才啊,但人才都是汉臣,满人宗室如猪狗,大清一亡国。这些人连要饭都不不会。由此也可以说明大清亡国也真有点理所应当。在公元1911年5月8日。也就是就是宣统3年。满清政府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人九人。具体如下: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时年73岁(宗室)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54岁)、徐世昌(56岁。袁世凯挚友)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54岁)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后改授理藩大臣。主管地方边疆民族。45岁)、赵秉钧继任(袁世凯心腹。52岁)
度支部度支大臣(财政部):镇国公载泽(宗室。43岁)
学部学务大臣(教育):唐景崇(67岁)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52岁)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26岁)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宗室,54岁)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勒衔溥伦(宗室,37岁)
邮传部邮传大臣(邮政电报):盛宣怀(后免职。67岁)唐绍仪继任(袁世凯心腹。49岁)。大清的“内阁”真是皇族大聚会啊,而且基本上都是宣宗道光的直系子孙。我们以几个最优秀的来说,海军大臣载洵。这位26岁大清最高海军统帅(人家的军衔可是海陆大元帅)居然晕船。这真是蔚为奇观了。在宣统二年,满清准备再建北洋舰队,派载洵去英国考察,载洵去英国第一件事是就是逛妓院,而奇异的是,那个风尘女子居然拒绝给载洵服务,大清的脸都丢尽了。在辛亥革命以后在北京、天津闲居。钱自然是不缺,但值得称道的是在日军侵华期间,载洵坚持气节,拒绝到伪满州国任职。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的父亲。可以说,善耆在辛亥革命以后,把一切的精力和家财都用在恢复大清上了,善耆可是大清嫡系皇族、是豪格十世孙。善耆在满清属于在开明之辈。释放了刺杀监国摄政王的汪兆铭、辛亥革命的时候,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旅顺病逝。在所有内阁皇族中,最混蛋就是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了。奕劻属于远亲宗室,是有清一代最无能,最贪婪的“宰相”。以批发和零售大清官员的职务和官位公司发家。公司大号是“庆记官员贸易公司”一手交钱,一手给官,童叟无欺,而且奕劻颇有超前意识,知道大清的银行不保险,庆王的银子都存在英国银行。仅在汇丰银行存款高达712万英镑。在英国本土一个带花园豪宅不过3500英镑,谁说大清没有钱。奕劻家就比大清的国库有钱。
而汉臣呢,各个都是社会精英,执掌大清外交的梁敦彦,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第一名(差一年毕业),你能想象到大清的外长居然是美国常春藤大吗?在辛亥革命以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因为支持张勋复辟,后被通缉。又解除。在天津病逝。结局也算不错。副总理大臣徐世昌,进士出身,袁世凯一生挚友。但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在袁世凯去世以后。主持了袁世凯的葬礼。对袁世凯的子女也颇为照顾,辛亥革命以后,出任北洋政府总统。有“文治总统”“翰林总统”之称。国民党政府对徐世昌评价颇高。国府主席林森以国家元首的名义为徐世昌下褒奖令。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晚清和民国初年第一首富,有近代中国商父”之称。中国的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都是盛宣怀首开,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前身都是盛宣怀创建的,而且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就是盛宣怀。而且盛氏家族至今不衰,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当代。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晚清时代,真是群雄并起,真是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但对于一个皇族来说,几百年的锦衣玉食,如同猪狗一样圈养起来的宗室,根本无法出现人才了,从根子上已经腐败了。这是制度造成了,和他们本身关系不大,指望这些宗室来“恢复”大清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们。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20世纪初,满清政府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开始进行君主立宪的政改,而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立宪和革命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赛跑,可最终还是没有跑得过革命的脚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也敲响了满清政权的丧钟。1912年春天,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宣布清帝退位。辛亥革命赶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满清267(1644-1911)年的黑暗统治宣告结束。
满清被推翻后,它的朝廷重臣们都去了哪里,结局又如何呢?
内阁总理大臣:爱新觉罗奕劻。
奕劻是满清第一大臣,不仅是皇族内阁的总理。而且在清廷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在清廷的权力仅次于溥仪的老爸——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这个爱新觉罗奕劻是正宗的皇族,乾隆皇帝是他亲祖爷爷。所以他在道光年间就当了将军,同治十一年,被封为郡王,荣升御前大臣。宣统退位后,爱新觉罗奕劻躲到了天津租界安享晚年。1917年,奕劻病死在天津,活了79岁。
这位清廷重臣生前酷爱资财,是个贪官,早年的时候就是因为受贿被处分过,如果不是那样,兴许早就是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了。说是贪官,奕劻大事并不糊涂,大是大非问题总是能刷出存在感。当年摄政王载沣看出袁世凯这老小子不地道,想杀了他以除后患,但奕劻早就被袁世凯收买,他竭力阻拦载沣,袁世凯才得以以足疾之名辞官回家,保住了身家性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界纷纷要求溥仪退位,交出权力。溥仪心存侥幸拖着不想退位,深受“皇恩”的爱新觉罗奕劻不但不和皇帝共存亡,反而落井下石和袁世凯一唱一和,威胁隆裕皇后逼溥仪退位。因此,溥仪对他恨之入骨,在爱新觉罗奕劻死后,按照老规矩,皇帝要给谥号的,溥仪虽然退位,但那一套规矩还是要照办的。
但溥仪非常鄙视他,说此人不配朕给他谥号,他的人品也只能配的上谬丑幽厉这几个字。最后在众人的反复恳求下,才赐了一个“密”字为谥号。那意思也是说他活着没有为朝廷做好事,到那边了必须好好反省反省。
奕劻于清廷裹乱,实于民国有功。仔细再想想,于民国有功,则于升民有功,则未必于清廷无功,政权之“和平”交接,奕劻该记“大功”一件。
内阁协理大臣:叶赫那拉·那桐
那桐也是满清贵族,根红苗正的镶黄旗人。1856年出生,那桐年轻的时候很能干,也很敬业,40多岁就官拜户部侍郎,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曾经伴随慈禧太后西逃,一路上嘘寒问暖,把个慈禧伺候的舒舒服服。
1909年那桐荣升军机大臣,1911年出任皇族内阁的协理大臣,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一职。那桐能得到重用跟他和爱新觉罗奕劻的关系有关,爱新觉罗奕劻是个众所周知的贪官,那桐就投其所好,把自己贪污来的金银珠宝送给奕劻,是故那桐得以平步青云,成为爱新觉罗奕劻的左膀右臂。
那桐和袁世凯私交不错,倒不是他们志同道合,而是袁世凯有爱新觉罗奕劻这个靠山,有利用价值。那桐还真帮了袁世凯不少忙,在袁世凯辞官隐居后给他通风报信,出谋划策,为袁世凯出力不小。
袁世凯逼走溥仪后没忘记这个老相好,让他在自己的内阁里当了个顾问。后来那桐有病就辞职了,在天津租界的自己的洋房里享福。不过在春夏的时候,那桐仍回北京的寓所里生活,像候鸟一样。
1925年,那桐病死在北京,终年69岁。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
徐世昌,汉族,河南卫辉人,早年中过进士,因为跟袁世凯都是河南老乡,深得袁世凯信任,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成为他的军师。徐世昌因为和袁世凯、张之洞二人私交不错,二人在慈禧太后面前极力推荐他,因此徐世昌仕途得意,一路高升。50岁那年出任军机大臣,51岁担任钦差大臣,总管东三省事务。
清廷组皇族内阁时,徐世昌担任内阁总理协理。但徐世昌是汉人,清廷拉他进内阁纯粹是装点门面,不会重用他。而徐世昌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是袁世凯的盟友,清廷倒台后,徐世昌为袁世凯当总统出谋划策、鞍前马后。
袁世凯称帝后,徐世昌选择沉默,归隐于老家。1918年重新出山,担任中华民国总统。
徐世昌一生最大的坎儿就是在1919年处理五四运动优柔寡断,在任期间,外蒙撤治又独立,陷入北洋派系武装斗争,均使他焦头烂额。1922年徐世昌被直系军阀曹锟逼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到天津租界居住,1939年病逝于天津,终年85岁。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梁敦彦是广东顺德人,汉族,15岁那年曾经和詹天佑等少年被清政府公派到美国留学。梁敦彦虽然曾经到美国留学,但没有接受一点民主共和的新思想,脑子里满满的都是专制余毒,他对清廷灭亡痛心疾首,对溥仪这个旧主念念不忘。
1917年辫帅张勋帮助溥仪复辟,梁敦彦迫不及待在张勋的复辟剧中担任一个小丑角色,被“皇帝”封为“外务部尚书”,复辟失败后逃到了东交民巷躲了起来。1924年在天津去世,活了67岁。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善耆出生于1866年,他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第十代嫡孙。善耆从小习武,喜欢舞刀弄棒,江湖传说善耆曾更洋人决斗,擅长空手夺刀。但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善耆比兔子跑得还快,后来善耆奉命回京跟洋人交涉,一看日军保全了紫禁城,大为感激,跟日军的翻译官川岛浪速成为莫逆,相见恨晚,还结拜为把兄弟。
那个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川岛芳子就是肃亲王善耆的女儿,后来他把女儿送给川岛浪速作为养女。
说来也巧,善耆和日本人有缘,和后来当汪精卫也有缘。不过那时候的汪精卫可是一个大义凛然的革命志士,勇闯京城,想半道刺杀摄政王载沣,舍生取义。后壮志未酬被捕,负责审理汪精卫的就是善耆。
善耆出于怀柔原因,不想激化矛盾,不但没有把犯下死罪的汪精卫杀头,反而从轻发落,放了汪精卫一马。1912年,溥仪退位,善耆不甘心失败,一直妄图复辟。善耆在好兄弟川岛浪速的帮助下,来到旅顺继续为清廷东山再起而努力。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善耆不惜跟日本人合作,不遗余力到处鼓吹“中日提携”。明治天皇大丧的时候,善耆比日本人还难过,竟然披麻戴孝,如丧考妣,为天皇服丧几日。
1914年,日本新天皇即位,年近五十的善耆顶着呼啸的西北风,不辞辛苦登上旅顺的白玉山顶,来到白玉塔前,去跪拜侵华将士的亡灵。为了表明自己对日本的忠心,善耆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送给了川岛浪速。
善耆在复辟上态度坚决,不只是制造舆论,而且身体力行,利用日本人在资金和武器上的支持,善耆自己收买一部分土匪拉起军队,还跟和蒙古人合作,开展了分裂国家的“满蒙独立运动”。
但善耆的逆天而行,失道寡助,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失败命运。1922年2月,善耆带着复辟帝制的遗憾去见了他的满族先人,终年56岁。临终前还没有忘记自己的愿望,嘱咐38个儿女终身与民国抗争,不做民国官民,他的儿女们大部分都去了日本。
善耆送给日本人的女儿川岛芳子继承了父亲的意愿,走上了与中国人民为敌的道路。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载泽生于1868年3月,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清亡后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忧郁而终。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荫昌(1859年—1928年),满洲人。曾留学德国,学习军事。归国后历任陆军部侍郎、尚书等职。辛亥革命时,奉命率军赴武汉镇压,屡战屡败。
民国成立后,曾被委任为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和参谋总长等职,袁世凯死后,荫昌继续在北洋政府任职。民国十七年(1928年)病逝,终年69岁。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唐景崇,1844年生,汉族,辛未科进士,唐景崧胞弟,任各部侍郎,出督浙江、江苏学政,回京任学部尚书、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辛亥革命后称病引退。 民国三年(1914年)卒。
海军部大臣:爱新觉罗·载洵
载洵(1885-1949年),满洲人,醇亲王奕譞第六子,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与载涛等进行复辟活动失败后在北京、天津闲居。1949年逝世于天津。
法部司法大臣:爱新觉罗·绍昌
绍昌乃清朝宗室,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在皇族内阁任司法大臣,主持司法行政事务。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组建内阁,曾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参与组织宗社党,中华民国成立后去世。
内阁还有三名大臣,分别是农工商大臣溥伦(宗室),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其中,盛宣怀其人是李鸿章幕僚出身,洋务运动带头人,他担任邮传大臣之际由于策动铁路收回国有,本心是富国强兵,但却“意外”引发了保路运动,继而又引起辛亥革命的连锁反应,也算是创建民国的“引路者”。盛宣怀其人其事,尤其是与胡雪岩的争斗,便是再写一万字也难以概括,不做多讲,其人于民国五年(1916年)去世。
最后我们说说末代皇帝的父亲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清摄政王。1908年任军机大臣。溥仪幼年登基后,载沣任监国摄政王。
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 1928年,迁往天津,后又去东北,后来返回关内居住。
解放后,载沣将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作为公用,1951年2月3日病故。
其他网友回答
找人物,展样版,序过程,侃历史,品春秋。
老实说,五步言历史都门清知章的话,前三样我是实打实的脑壳痛,记不住人名,难搞清的年轮,序过往的清框。唉!没一样不难免糊涂混乱的,记不住死脑筋,按现在今日头条之报导格式赏文而言,无疑我是不及格的。
但是,闲侃几句个人观点,貌似过往人的人生悟语言晚清,心里话,乱也闲评,各影风景,醉也是情性。
当年的大清国之晚景,自邪片战争始起,内外交困就早已开始走向没落,大势已去以是必然。不仅八旗之佑成了拖累,而且朝庭上下也是架空难撑。
小官小吏的命运对于亏空的财政而言,以后的日子想要好,那绝对是万万不能的事。至于说,满朝文武大臣的最后命运结局将会如何?
嘿嘿!既然没有,那怕只是一个为大清王朝之兴亡痛心背书的人。如此境况,那就根本上用不着好担心的了,自然又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众大臣工已是都留有后手,饱吃中优,人人好混。
大清朝垮塌的只是一幅框架,一倶行尸走肉。而那些之前安享极品的大员们早已谋好了退路,亡国不亡家,甚至于不亡官位。上好的结局到最后,大家好聚好散皆享安然。
呵呵!改名的是大清,效忠的难有人,如此平稳过度?那绝对算的上是奇迹般的和平演变……
好耶,亡大清不亡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