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

网友提问:

孔子如何评价“宰我”,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优质回答:

《论语》中,孔子这样评价宰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纵观整部《论语》,宰我是孔子眼中非常另类的一个学生。另类一:大白天别的同学都在上课,他却躺在宿舍里睡大觉,被老师发现后,斥之为“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意思是: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实在没有办法改变了。另类二:好突发奇想,不时向老师提出一些似乎“不着调”的问题。他指出孔子“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他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孔子批评他“不仁” (见 《论语·阳货》)。他还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道德两难的问题,假设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呢?还是不跳下去救?因为跳下去是死,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 《论语·雍也》 )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学生,孔子却把他排在了“言语”科第一,肯定了他在文学、辞令等方面的突出才能,使其成为后世孔门“十哲”之一。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全面看待每一名学生。

在一个教学班内,品行好而又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凤毛鳞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光彩夺目,人见人爱。任课教师常常提问他,班主任时时呵护他,有时还专门为他“开小灶”,而对于他自身的某些缺点,教师往往也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相反,对于哪些学习不好而又经常违犯纪律的学生,班主任时常会以“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药”之类的言语评价他,将其一棍子打死,教师很少主动去发现他身上闪光的东西,而是像野草一样,将其置于一个不被注意的角落,姥姥不疼舅不爱,任其自生自灭。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教育的真正目是发展每一名学生的长处,正确对待每一名学生的短处,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眼里,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所谓的“差”学生,都应当看到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好学生有时候也会犯错误,此时教师尤其不要护短,而是要像孔子对待宰我哪样,毫不客气地给予批评和指正;对于所谓的“差生”,也不可一棍子打死,一锤定音,而是要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短处,发扬长处。

有时候学生的短处,往往也可能就是他的长处。像宰我之类的学生,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大白天不去上课、躺在宿舍里睡觉,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有的学生恰恰习惯于晚上学习,而且学习效率高,那又应另当别论。课堂上有的学生喜欢接老师的话吧,向老师提出一些相反的问题,造成老师当堂下不了台,很多老师当然不喜欢这样的学生。然而如果换一角度看,这些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吗?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学生非但不能给予批评,而恰恰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因此,对于学生的某些行为,教师要慎重下结论,不要主观的以为凡是不符合教师心意的行为,就是错误的行为。

这一片断还告诉我一个观察学生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从整部《论语》看,宰我口齒伶俐,非常善于语言表达,能把死的说活,把丑的说成美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非常会“蒙人”,也许孔子就曾经被他“蒙”过这么一两回,因此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孔子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宰我说的和做的并不一致,于是孔子又说了:“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的行为改变了孔子观察人物的态度,从这一点上来看,孔子似乎还应当感谢宰我。

能说会道自然也是一个优点,这样的学生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外交家或演讲家,但是如果让学生从小养成“说了不做”的习惯,恐怕这样的学生将来也一事无成,所以孔子告诫我们,对于学生,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有的学犯了错误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信誓旦旦,说了很多动听的话,表了很多态,但时过境迁,第二天往往又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如果相信了学生所说的话,那么教育效果往往就等于零。唯一办法就是既“听其言”,又“观其行”,对其错误的行为反复抓、抓反复,使其最终走上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学校里有一千个学生,就会有一千种性格,教师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他们,而应当为他们提供适合其性格特点的教育,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中很多语句的解释都有争议,而后世流传出来的句子往往也有断章取义的现象。

孔子对于“宰我”的评价就是如此,除了有不同的解释之外,孔子对于宰我的评价也不是原文的重点内容。

孔子说“宰我昼寝”的语句,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宰予”,字子我,当时很多人的“字”其实都是单字,在其前加上“子”以示尊重,比如颜回,字子渊,但一般也就称为“颜渊”。同样,宰予也可以被称为“宰我”、“子我”。

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按照这句话的通常解释是说,孔子看到他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很恼怒,说真是朽木不可雕,用以批评宰予,并且认真地反思了自己,说之前是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信,从现在开始,不止要听别人说什么,还要看他如何做。

这是一直流行的解释版本,主要也是为了突出“朽木不可雕”这一句俗语,本身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孔子在骂宰予。

但是,这样的解释有几个逻辑不通的地方:

第一,宰予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朽木”

“宰予”真的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是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吗?

当然不是,孔门弟子众多,据说最为优秀的有七十二人,而这七十二人中又有十人在学识、能力和品德上最为出色,被评为“孔门十哲”。

宰予位列十哲之一,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科中,他属于“言语”科,排位还在子贡之前。

这样一位优秀人才,自然不会是一块朽木。如果他都算朽木,那置孔门其他弟子于何地?

那么,孔子如果批评宰予为朽木,那岂不是小题大做、小恶严惩吗?这严重违背了孔子处事原则。

孔子极为注重公平公正,在著述《春秋》的时候不隐小恶、不遗小善,如果仅仅因为宰予昼寝一事,就批评他为不可雕琢的朽木,显然有失偏颇,违背了自己的一贯原则。

而宰予昼寝,孔子批评他改正即可,为何又要把重点放在检讨自己呢?

这些在逻辑上都说不通。

第二,作为批评来说,孔子为何要反思自己的识人方法?

宰予犯错,孔子批评,那为何要反思自己的识人方法,而不是反思教育弟子的方式?而这个“识人”方法和宰予昼寝也没有太大的关联。

如果按照通常解释来说,这期间的跳跃明显过大,转折也非常生硬。

所以,这句话的解释极有可能是另一种说法。

孔子在看到宰予昼寝的时候,比较惊讶,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这是常识,但这怎么可能发生在宰予身上呢?

“昼寝”这样的行为,孔子虽然厌恶,但如果是其得意弟子也做出了这样的举措,就足以引起孔子的反思:

难道有昼寝行为的宰予就不优秀了吗?

显然不是,所以孔子才会去反思自己的识人方法。

之前别人评价一个人,他就会相信;但经历了宰予昼寝的事情之后,他意识到这样的方法不对,因为如果有人和他说有一个叫做宰予的人“昼寝”,按照之前的方法孔子会认为这个人是一块朽木,但如今的现实显然不是这个样子。

所以,孔子认为,之后不光要听别人如何说,还要亲自去了解一下他具体的事迹。

这样的逻辑就通顺了。

在东汉王充的《论衡·非孔》中早就提出过这样的解释,只不过因为“朽木不可雕”这句俗语流传太广,以至于将《论语》中的这段话断章取义,忽略了其重点在于后半部孔子的反思,而不在于前半段的“批评”。

通过“昼寝”事件,孔子所得到的启发值得后世借鉴

“宰予昼寝”的重点不是前半部分“朽木不可雕”的俗语,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引起话题的部分而已,重点就在于孔子对于自身的反思,足以引起后来师者的重视。

第一,关于教育方法的问题,是否应该不断调整

当今时代里,很多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抱怨,说学生越来越难管,打不得骂不得,就是稍微训斥得狠了一些,还容易遭到家长的投诉。

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现实,也是教师行业内面临的难题。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些教师上学时期,家长和孩子的老师是同一战线的,共同管教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而现在有些家长和孩子站在了一起,一同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质疑。

但是问题就在于,时代是不断变化的,与其抱怨变化,为何不去适应变化?

既然明知道有些家长和孩子一同质疑教师,那教师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方式与家长和孩子相处?

就像职场当中很多老板抱怨,90后、95后越来越难管了,其实和这是一个道理。

用之前老套的、过时的管理方式来处理变化过后的关系,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孔子在看到“宰予昼寝”的时候,第一时间反思的就是自己的“识人”方式是不是存在缺陷。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对于所教学生的包容,更是对执教者方法的考究。

第二,不能带有偏见地看待不同的学生

诚然,只要是同类的事物就会存在比较。以成绩作为标准的话,一个班级中有学习优秀的同学,就有学习不好的同学。

身为老师,肯定更为喜爱那些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很多教师对于一些他们认为很难教得会的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会说“要为大部分同学负责”这样的借口,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问,同样的学生,一样的教法,有人会有人不会,这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吗?

那我们换一种一说,同样都是学生,但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同,老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就会有人适应,有人不适应,这不是老师的问题吗?

初中有一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好,他也认为自己很笨,一些基础的东西自己学不会,比如语文考试中的古诗词默写这样的题目,他就是背不下来。

我没有让他去刻意背诵甚至是抄写,我只要求他认认真真的大声读十遍,然后合上书本,让他从头开始回忆并且复述,中间遗漏的部分直接跳过。

我发现这位一直背不下来的孩子在读过十遍之后,也能记住不少的内容。于是反复几次重复这一过程,他在没有刻意背诵的情况下,将这首诗歌非常轻松地复述下来了。

所以,面对那些所谓学习不好的孩子,教师不应该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认为其学生自身有问题,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可以换一种教育方式,也许就更为适合他。

就像孔子所做的那样,当其得意门生宰予也在昼寝的时候,他立刻反思了自己之前是否有所偏见。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宰我,也有现实意义。自律,自治,认清自已都在宰我之中。如今有些人发不了财,骂社会不公,怨天怨地。从不怨自已无能。当今社今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能发财。可是自已一下没一下,受苦没力,坐台无功,唱戏无音,钉鞋没钉。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如何评价“宰我”,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

答:认识宰我: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宰我是“孔门十哲”之一,以口才著名。

看看,在论语中都以什么面目出场:

一、《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鲁哀公请教“社”是什么,“社”本意是祭祀土地,滋养万物之德。立本土一易长之物作表率。有春社——祈求丰收;秋社——告知丰歉情况,祈求来年丰收。这么一件事。宰我不知,信口开河,并且滔滔。

关键是引动鲁君不知慈爱而有杀伐之心,即使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亲传弟子的胡说八道,竟然说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翻译成现代语:“既成之事不说,已谏之事不谏,过往之事不咎。”

老夫子真是大胸怀啊,宰我如果知道情况,羞得无地自容。再也不敢信口开河了,这种教育,要多大的胸襟才能做到啊!

二、《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多么刁钻的问题,这样的人就是不知道自我反省,对“仁”大不以为然之人。孔子又说了:“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成现代语:“怎能这样呢?君子可以牺牲,但不可以陷入;可以被欺骗,不可以迷罔。”

身在井上,可以救井中之人,若相随入井,就不能救了。仁者虽愿救人成仁,但不应如此之愚尔。在宰我的心中,对“仁”的理解很死板,又按部就班,不知“仁”境,所以满腔的疑与惑。主要就是不知内自省,这个实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块教育。

三、《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译成现代语“三年的丧期,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学礼仪,礼一定破坏;三年不学乐,乐也荒废。旧谷吃完,新谷已有,钻燧取火已经轮过一遍,一年时间可以了。”

宰我完全跳出旧礼教,笔者上次已经说过,宰我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就是礼仪,这是一个伪理由;后二个不学乐器与新谷都已经可以吃了,是有道理的。

孔子所说的,是从人性的角度考量: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能脱离父母怀抱三年。而宰我不能理解从人性角度的考量,也不想忍受这种考量。

所以孔子会感叹:“巧言令色,鲜矣仁!”

回到题目:如果我们的教育,考量的都是术,没有人性德育的考量,那么,教育应该说是失败的,那种利己的滔滔之言,不但迷惑了普罗大众,而且,后果非常之严重,再也找不到人性之善;再也读不懂经典的良言,到经典全部被改版之时,离灾难就很近了。

就象漳州的医疗腐败案,就是这种常态。教育是教育自己,“以身作则”,不是喊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做与监督的过程。敬奉!

其他网友回答

宰我这个人很叛逆,当然,也可以叫很有个性,他公然在大白天睡觉,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允许的,该做的事要白天做,夜晚点灯花费大不“环保”啊,所以古人强调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不仅是敢白天浪费光阴睡大觉,宰我还常常离经叛道口出狂言,比如他说为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是浪费生命是犯罪,守孝一年就足够多了,人生还有很多的重要事等着去做。孔子挖苦嘲弄他说:父母死了,三年之内你也能吃得好睡得香吗?就是骂他没心没肺不是人,而宰我却存心要气死老师说,我肯定可以呀……总之,他是常常挑战孔子挑战社会。所以孔子对这个让人头疼的宰我也没什么好话评价,直接就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骂他简直就是“粪土之墙”一个烂货。

但是孔子确实是一个特值得称道的老师,骂归骂,他并没有开除宰我这个学生,也没有打击逼迫他去跳楼(那时是跳河跳井吧),而是让他照样跟随自己学习。所以,尽管孔子骂宰我(其实孔子是很喜欢骂人的,他把子路也是骂得狗血喷头,甚至还骂子路不得好死,没被孔子骂过的大概就是颜回了),但是对宰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压制的,照样让他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所以宰我也没有给孔子丢脸抹黑,而是给老师争光了的,师生共同骄傲的载入史册。

如此说来,孔子的为师之道,宰我的个性张扬,都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对老师,挑战归挑战,学习归学习,挑战完了还得继续求学;对学生,责骂归责骂,肯定归肯定,教授起来照样平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