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网友提问: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

天地万物,大道不器。世间繁杂,君子不器。不惑则通,通则达,达则简,至简则慧。

有种从容气质很迷人,简单而深邃,自带征服魅力,比如王志文在《天道》中的表现。抛开君子不说,其确有不器之范儿。

我们常说的”大器”已是厉害人物,但离”不器”还差得多。要更深刻地了解”君子不器”,先了解何为”器”,以及与之对应的”道”。各位寻思下自己属于哪个境界。

1.”道”和”器”

①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属意识形态范畴,是认知宇宙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源的思考方式),研究的是无形的道体层面,即现象背后的东西或规律。比如,灵魂去了哪?命运是什么?

西方世界称之为”哲学”。西方”形而上学”,其译名就参照了《易经·系辞》这段。

②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下”指万事万物的表象,就是”形”,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式真实感受到的实物东西,这种认知方式很直接。若以意念感受到,则已上升为”形而上”。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易经·系辞

天地之间凡可见者都称”现象”,它们的形体就称为”器”,即万事万物的形和相,我们可以理解为万物”色相”。

天地所生者称”物”,比如草木和动物;人类所造者称”器”,比如瓦罐和工具。语义常有延伸,就有了易经说法”器乃万物之相”。

器物是人类最原始、最平凡的生活用品。当你看到脸盆和陶器,不需思考,所见即所知。这种表象认知直接而死板,老祖宗就用最普通简单的”器”,来对比和解释深奥的”道”。

欧阳修《秋声赋》说”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类为众灵之长,从”器”到”道”,也是人类区别其他物种,从而产生文明的关键。

“形而上”的认知思维,源于对”为什么”的思考。于是,诞生哲学的古希腊也诞生了数学、几何、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古希腊文明的成功,就归功于于系统化的思考。

认知度又把人类分成两个境界?器和不器。何为”不器”?”君子不器”是怎样练成的?

2.”君子不器”

①何为”不器”?

子曰: 君子不器。丨论语·为政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丨朱子注

粗柳簸箕细柳斗,各有各的用处。簸箕不能量谷,斗则不能筛物。延伸下,粗柳也不适合编斗,簸箕也不好用细柳。器物都各有功用,很死板,通常不能相互通用。况且瓶子再大,容量都有限制,多出来一点也装不下。

人非器物,君子更非凡人,不能像死板的器物一样局限于某方面的功用和能量,认知也不能流于表象,更不能像礼器一样成为摆设。君子当广博多才,并融会贯通,做到博深和变通,把作用发挥到极致,并投入实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普通人教化不够,只能顾虑眼前生活,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君子则必须担当,心怀天下社稷,竭尽所能。

“不器”强调两点: 博深和变通。博则能,通则达。第二点是最难的,因为涉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最强手段?深度思考和认知思维。这又回到易经中的”器”和”道”。

《系辞》(上下)代表易学最高思想水平,是先秦学者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大成。所以《论语》和《易经》提到的”不器”是同一理论。

②如何做到”不器”?

凡人主观性强,常以本能和经验为认知手段,停留在”器”的层面,但君子不可以。

君子是懂得深度思考,简单又深邃的人,不应拘泥于事物的表象和方式,应当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目的。君子不能像常人一样受困于肤浅的认知,应当去思考和领悟深层的规律,从而达到”道”的境界。君子看到的是现象,认知的是本质。

如此,君子不囿于眼前表象,则为”不器”,不器则通,通则达,可发挥更多、更大作用。

兵为下策。战事来临,君子要思考的不只是打赢和止损,更应思考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反省己方无法止战的原因,从而最大化避免战争,或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本质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解决好问题也是折损,预防问题的发生才是智慧。

3.君子不器,永无止境

道,不依主观意识存在。规律虽是客观的,但人类在思考、认知过程中必是客观入主观,已掺入了主观因素。就是说,人类对”道”的认知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不能完全等同真相。认知的客观程度,也反映了”不器”的境界。

本是一体,即便是君子,因角度、立场、阅历、性情和学识不同,观察的切点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认知结果就会有偏差。我们认知的”客观”,与现实中的”客观”并不等同。

吃苹果要不要削皮?甲专家认为削皮,皮中有残留农药;乙专家认为不削皮,皮中富含维生素。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苹果还是那个苹果,真相还是那个真相,但是,不同人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实际上,君子也无法完全摆脱”器”。认知偏差会导致变通偏差,变而不通,则君子不达,又如何做到”君子不器”呢?所以,君子的认知思维要超脱格局,追求永无止境,从而达到最接近”道”的境界。

小编结语

天地众相,大道无形。本为一体,形的表象是”器”,对应的是”物”;形的背后是”道”,对应的是”理”。礼,载于器,关乎道。

朱子所言”博学”也是表象,所言”变通”才是本质。君子要有思想,有境界,不拘于万物色相,摆脱世俗格局,以客观的深度思考去认知世界,从而达到最接近大道的境界。

两个关键点: 思考力的深度,去主观化的程度。如此,君子可摆脱”器”的拘囿,不惑则通,通则达,大业可成。此所谓”君子不器”。

道,是人类思维认知的深度探索;器,是芸芸众生的生存所需。生活保持”器”的心态,做事学习”不器”的思维。做不到”不器”,成不了”大器”,做个洒脱的”小器”也不错。

小小器上弦月感谢@花溪友邀答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器”是种容器,容器再大也有边圆限制。“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做为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压缩着,止步不前,心胸狭隘。

做为君子必须以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多种有用知识,掌握多种技艺,不但丰富阅历,还能携手共进。

做为君子必须要有大度,必须容纳天下难容之事,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敢为天下先,敢于挑重担,吃亏无怨言,困难冲向前,享受在后边。

做为君子不信馋言,不听谣传,认准目标,奋勇直前;舞台你不蹬永远是观众,眼睛不明亮还当替罪羊,小肚鸡肠心情受伤,心胸宽广方法得当,处世之道善于思量,德能配位逐渐增强。

劝君多献正能量,家和诸事定兴旺。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当然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要想正确理解这孔子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器”字。

《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为皿,这好理解。“器”的根本属性就是有用者也,这是有形的。

把有形的东西上升抽象成规律,这就是道,是真理,是物质的。反过来,把有形的东西,具体到作为某种实实在在的功能就是器。所以说“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

器具体而有用,人有用,也能称为“成器”;人如果无用,我们就称之“不成器”。有人会说,“君子不器”难道是说君子不成器?这样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如果要心怀天下,就不能象具体的器皿一样,而作用只限于某一领域,用途过于狭窄和单一,而是应该要有理想,有方向,要全面发展,最好要能成为全才。

我想“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在解释“君子不器”的时,他的意思是这样的,在他看来,作为君子,不能只有一技之长,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或两门知识,手艺。而当“志”于“道”,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要有信仰,才可能具有驾驭各种事倩的本领和能力。只有这样你具备有相应的才能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同时,君子既然是器物,也就是有形的,有限的。君子就要突破限制,决不能完全像器物一样,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这会导致自己的思想和气量的狭隘。君子不器就不能发展成为他人的工具,应该要有自己的主张或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气度非凡,是小人不可比拟的。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无论如何也猜不透君子的度量。“君子不器”中的“不器“,即不是容器。也即君子的气度不是一般的容器量。君子心胸广阔,心囊天宇,一般的容器怎么能与之相比呢?这就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是《论语·为政》中独立成段的一句话,由于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阐释历来存在诸多争议。

何为君子

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统治者和贵族。当时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更多的关心“公德”而非私利,因此君子之“德”与君子之“位”密不可分,论及“君子”时,主要是指政治、社会地位高者,而非道德高尚却没有高位的人。与之相对的“小人”、“民”,主要是就政治和社会地位而言,一般没有道德上的贬义。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大批虽然“无位”却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与此同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各为其利,战乱四起,贵族阶层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出现了大批虽然“在 位”却 无 道、无 德 的 人。有的人有君子之“位”却无君子之“德”,有的人有君子之“德”却无君子之“位”,“德”、“位”一致的“君子”内涵于是发生了变化,君子一词逐渐由表示统治者或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表示德性修养的有德者。

孔子对“何为君子”这个问题做过阐述。“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犹病

诸! ’“

孔子认为君子应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且能够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感召人,如果君子还能以德治国,使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则更佳。

“君子”最重要是“有德”并能够有恒心躬行道德,这是君子的本分。君子应以“立志”、修身养德为第一要务,至于能不能“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力而为,“不可则止”。如果不顾时势和自身能力去强行“安人”、“安百姓”,会有“降志辱身”的危险。

何为“器”

“器”是一个象形字。“器 , 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器”可以 引申出“器量” 、“才用” 和“器重”含义,进而抽象化为一个哲学术语,指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与无形而抽象的“道”相对应。“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该作何解呢?正因为“器”字包含着有形的、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含义,后人对这句话的解说 大多都是这样: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并不以此为傲,反而以此为贱、为鄙。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孔子少年时家境贫寒,为生活计,可能从事了很多老百姓通常干的“鄙事”,即种田、种菜、医、卜、木工等。然而孔子显然认为君子应非“多能”,因为“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结合孔子对君子、贤人“以德为本”的看法,显然他不认为君子需要精通很多专业知识,修德、致道对君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君子不器”中“器”的还有一种解释,即为“形而下者”。“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与“道”相对,指的是物质生活和物质财富,泛指整个凡俗世界。

“君子不器”的解读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任务是在天下有道、国家有道的时候,协助君主治理国家,其施政的重点不在实际的政务,而是匡正人心,即内以高尚的道德素养感召百姓,外以“礼”的约束来保证国家社会在正轨上运行。这里所体现的“君子不器”,除了上述涵义外,还包含了“以德治国”、“仁治”的儒家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时代,各国都把国家富强当做唯一的政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个国家就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滋生尽可能多的人口、拥有强大的军队,于是农家、兵家、法家应运而生。与这些实用的学术相比,孔子倡导“德政”,认为统治者最应当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似乎是最不切实际、最迂腐可笑的。

孔子将“德”、“孔”作为治国之本,并寄重望于一个专门立志修德、弘德的特殊的“君子”群体。孔子发现一个国家不能光有完备的制度,而应由一批有德性的人来执行这套制度。于是,孔子兴‘仁治’之教,提倡寓人治于法治之中,认为应当有一个超拔于琐事和私

利之上,专门涵养德性、倡导道德、自上而下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君子”群体,这一群体可以实现他的“仁治”理想。儒家思想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君子是人文精神的实际代表,而人文精神则是一全幅的展现,而不能落于一技一艺的,故君子必然是一通儒,而不是一专才。 孔子所谓“君子不器” , 意殆在此而不在彼。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主张多才多艺,不如说是倡导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但不幸的是,前一方面的意思不断受到人为?的强化,而后一方面的含义则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