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都有哪些严重蝗灾?
优质回答:
蝗灾导致了一个王朝的灭亡,蝗灾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对东汉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东汉王朝统治者对蝗灾十分重视。
史料中关于蝗的记载:
《吕氏春秋·孟夏纪》:“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天下旱,蝗”《史记·孝武帝本纪》中:“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
东汉(公元25-220年)196年中,共发生蝗灾38次,平均5年一次,相比较魏晋南北朝平均11年一次,唐朝8.5年一次,东汉王朝蝗灾频率还是相当高的。
一.蝗灾的地点分析
蝗灾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蝗灾和旱灾导致的饥荒,丧生一半百姓。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七月,三十二个郡国发生蝗灾,数十万百姓受此影响。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发生蝗灾,也是这次蝗灾,天下大乱。
东汉共设有13州,有7州共发生蝗灾38次,正史记载发生蝗灾的地区有司隶校尉部,共17次,兖州5次,冀州3次,青州、徐州各1次。东汉王朝对蝗灾发生的地点太过于宽泛,史书中一般都是笼统的记载某几个郡国或者某几个州县发生蝗灾。
比如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司隶、豫、衮、徐、青、冀六州蝗。”
这种笼统的记载导致了对东汉蝗灾灾区的划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只能宏观上对蝗灾灾区进行划分,根据史料分析,东汉蝗灾的灾区分布范围很大,从东到西,最东边在青州,最西边到达了陇西,最北端大概在今宁夏一带,最南端明确记载为豫州。
东汉196年中,共发生蝗灾38次,明确记载地点的有17次,未明确记载发生地点的有19次。东汉蝗灾灾区四至为,由东往西为青州到陇西,即今山东半岛中部到甘肃;由北往南为安定到豫州,即今宁夏中部一带到淮河流域。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为蝗灾频发区,即黄淮海平原。
二.东汉蝗灾频发的原因
东汉蝗灾频发的原因,与东汉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蝗虫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需要较高的温度,东汉时期,气候较为温暖是蝗灾频发的重要前提。
蝗灾的发生同时与水、旱灾害也有密切关系,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可见古人已经知道了旱灾与蝗灾的密切关系。
史料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四月,旱、蝗。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是夏,旱,蝗。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六月,蝗、旱
由统计得知,东汉东发生蝗灾38次,旱蝗相连的灾害便有11次之多,可见旱灾与蝗灾并发的概率较高。
东汉蝗灾主要在集中在黄淮平原,主要是黄淮平原的地形有利于蝗虫的生长与迁飞,其次,黄淮平原属于冲击平原,土壤多为冲击壤土和西砂土,水灾后不易积存,再加上适宜的温度,从而有利于蝗虫的生长。
同时,黄淮平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地区,种植的作物以小麦为主,河滩又适合芦苇等植物生长,这些都是蝗虫喜爱的植物,这些也为蝗虫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黄淮海平原冬、春降水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大但是蒸发快的特点,也导致了蝗虫可以完成生长与繁殖,使得蝗虫在夏、秋两季爆发。
结语:
蝗灾贯穿了整个东汉时期,具有危害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给东汉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其他网友回答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列位看官知道什么叫蝗灾,蝗灾来临,那可是密密麻麻的蝗虫,所到之处可是寸草不生,吃光所有植物,而且移动非常迅速,而且专吃庄稼,你还没抓几斤蝗虫,眼前一大片庄稼全被吃光了,只剩下光杆,它们又飞到别处,蝗虫吞食庄稼,秦汉时期蝗灾9年一次,两宋4年一次,元代2年一次,明清3年一次,蝗虫喜欢群居,大量聚集,吃饱后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