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七律长征五个具体的点?
第一个点是山高崎岖,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第二个点是路远,万水千山,两万五千里,又名万里长征。第三个点是水险,金沙江水流急,水迫就是急的意思。第四个点就是桥,大渡河铁索桥,只有强渡,看见浑身就打哆。第五个点就是雪寒,千里雪山,岷山非常寒冷。
七律长征预习批注词?
第一部分: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解析: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不怕”一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等闲”是平常之意,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等闲”与“不怕”相呼应,两个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红军蔑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举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即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解析:(夸张、比喻)延续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脚下滚过的小小泥丸。“逶迤”“磅礴”呈现出五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乌蒙山高大险峻的样子。“细浪”“泥丸”的细小与五岭、乌蒙山的高大形成对比。而“腾”与“走”这种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表明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解析:(对偶)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经过的无数的急流险滩。“金沙水拍”和“大渡桥横”相对应,“云崖”与“铁索”相对应,“暖”与“寒”相对应。“金沙水拍”一句写出地势之险,“大渡桥横”一句突出森森寒意。
第三部分:总结全诗,表达红军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喜悦心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解析:更令红军欣喜的是踏上了白雪千里的岷山,三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篇直言“不怕”,结尾再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多音字组词?
2、多音字
长(1)cháng长短、长度(2)zhǎng长大、班长
难(1)nán 难过、难受 (2)nàn 发难、难兄难弟
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
蒙(1)méng启蒙、蒙蒙细雨(2)mēng瞎蒙、蒙人(3)měng蒙古
磅(1)páng磅礴、磅沱(2)bàng过磅、加磅
横(1)héng 横竖、横跨(2)hèng 蛮横、专横
更(1)gèng更加、更多(2)gēng更替、三更
尽(1)jìn 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
七年级老王课文行文思路?
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在课文开头4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及条件差等情况,中间的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为人用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课文最后的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的一天最能写出老王的心地善良。